环境卫生学重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67227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卫生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环境卫生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环境卫生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环境卫生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环境卫生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卫生学重点.docx

《环境卫生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卫生学重点.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卫生学重点.docx

环境卫生学重点

第十二章环境卫生

第一节环境卫生概述

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研究对象:

人类及其周围环境(环境是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环境介质:

大气---大气卫生: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大气污染及危害

水------水体卫生:

海洋水、陆地水饮用水--------水污染-----介水传染病

土壤---土壤卫生-----POPs-----土壤污染---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生物体:

细菌及真菌病毒、寄生虫

环境因素:

物理因素--包括小气候(温度、湿度、气流和热辐射)、噪声、震动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

化学因素:

内分泌干扰物---持续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人类有致癌性(Ⅰ类)107种;对人类很可能有致癌性(ⅡA类)59种;对人类可能有致癌性(ⅡB类)267种,对人类致癌性尚不能分类(Ⅲ类)508种;对人类可能没有致癌性(Ⅳ类)1种;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生物因素

全球环境问题:

1.全球变暖;2.臭氧层破坏;3.酸雨;4.生物多样性锐减;

住宅办公公共场所问题:

城乡规划

环境评价

突发处理

第2节、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一)人类的环境

1.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

自然环境包括:

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生物圈。

生活居住环境是指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起来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等。

人的自然环境主要限于地壳表面和围绕它的大气层的一部分,海平面以下约12km到海平面以上。

2.生态环境:

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综合,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生态系统:

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各种功能(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连接的稳态系统。

特征:

整体性、开放性、自调控和可持续。

生态系统内形成的生态平衡,是自然的、暂时的相对平衡。

生态系统由四部分组成:

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非生命物质(大气、水、土壤等)。

食物链: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作为食物,彼此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锁链关系称为。

(2)人与环境的关系

1.人与环境的的统一性:

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

2.人对环境的适应性:

热适应、光适应等,高原人血红蛋白含量高,DNA修复机制。

3.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双重影响:

紫外线:

有利:

杀菌、抗佝偻病、增强机体免疫力;

过量:

致红斑、白内障、色素沉着、致癌。

Hormesis效应。

4.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人的健康、生长发育和疾病的发生都是环境和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3)环境暴露特征与机体反应的特征

1.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

环境自净和增加人群暴露机会。

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

单一介质内的迁移:

对流和扩散(水-湍流和平流、空气--对流、湍流;土壤--扩散);

不同介质间的迁移:

生物性迁移:

生物放大作用:

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迁移的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环境化学物在介质中的转化:

一次污染物:

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篁和化学性状都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

汞、SO2、CO、NOx

二次污染物:

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形成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

光化学烟雾、酸雨、甲基汞等。

化学转化:

光化学氧化剂-----1946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NOx

生物转化:

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的影响:

扩大暴露范围:

1986年切尔诺贝利和污染事故

增加暴露途径;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影响暴露剂量;

2.暴露特征与反应:

暴露途径:

暴露途径与效应通常受下列影响

影响总暴露量;影响吸收率;改变作用靶;

剂量--反应关系:

常采用环境外暴露量来反映人体的接触剂量。

暴露时间:

重复暴露两个要素:

暴露频度和暴露期。

除了作用时间外,还有化学物质的生物半减期和摄入量。

3.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

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

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短期内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作用称为。

联合作用的类型:

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拮抗作用;

4.人群健康效应谱与易感人群

人群健康效应谱:

5级:

生理负荷增加→生理代偿性变化→生理反应异常→患病→死亡。

易感人群:

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

影响人群易感的因素:

①年龄、健康状况、营养状态和行为等因素

②遗传因素。

(性别、种族、遗传缺陷和环境应答基因多态性等)

(4)环境污染与健康

1.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性、慢性危害、

烟雾事件:

英国伦敦--煤烟型;洛杉矶、纽约、大阪---光化学烟雾事件(强烈日照)。

过量排放和事故排放引起的急性危害;

慢性危害:

类型:

非特异性影响;引起慢性疾患(COPD);持续性蓄积危害;

2.致癌、致畸危害:

(IARC2011分类):

1类(107种)、;2A类59种;2B类267种;3类508种;4类1种;

空气污染与肺癌(云南宣威);水污染与肿瘤;

环境污染与致畸作用:

“反应停”事件---海豹儿;水俣病,橙剂(2004越南);

3.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危害:

(EDCs):

是指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影响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5)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

环境质量标准体系:

五类三级

按级别分为: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1.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1类:

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2类: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惜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区等;

3类: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所等渔业水域;

4类:

一般工业用水及人体非直接接触水区;

5类:

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一级标准:

自然保护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和其他保护区的土壤;

二级标准:

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等土壤;(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

三级标准:

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的土壤(保障农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

污染物排放标准:

综合性排放标准和行业型排放标准。

2.环境卫生标准体系:

包括环境卫生专业基础卫生标准和环境卫生单项标准。

3.环境卫生标准制定的原则:

1.保障居民不发生急性中毒和慢性危害;

2.对主管无不良影响;

3.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影响;

4.选用最敏感指标原则;

5.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

(六)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

1.环境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基本研究内容:

环境暴露测量、人群健康效应测量。

暴露测量中,被检测的剂量有三种:

外剂量、内剂量和生物有效剂量。

人乳中污染物的浓度既反映了母亲内暴露水平,又反映了婴儿外暴露水平。

健康效应测量调查人群选择:

高危人群、抽样调查。

环境流行病研究暴露因素:

物理和化学因素。

2.环境毒理学监测方法:

理化监测与生物监测并用。

毒理学进行环境生物监测方法:

现场生物监测、环境样品的生物监测。

(七)健康危险度评价

健康危险度评价的主要特点是:

①健康保护观念的转变②把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定量化。

危险度评价的基本过程:

①危害鉴定(定性)②暴露评价(确定暴露水平和暴露人群的特征)③剂量-反应关系的评定(核心)④危险度特征分析。

健康有害效应分为四类:

①致癌性(体细胞突变);②致生殖细胞突变;③发育毒性(致畸性)4.器官病理学损伤;

前两类效应有遗传物质损伤,属于无阈值毒物效应;后两者属于有阈值毒性效应(s形曲线)

危险度特征分析:

有阈化学物:

①人群终生超额危险度②人群年超额危险度③人群年超额病例数

无阈化学物:

①人群终生患癌超额危险度②人均患癌年超额危险度③人群超额患癌病例数。

化合物类型:

①无阈化合物:

遗传毒性致癌物。

②有阈化合物:

一般化合物都是在大于其阈值时才产生有害效应。

③必需元素:

有两个阈值,低于或高于其阈值均会产生有害效应。

第三节大气卫生

(一)大气的特征及其卫生学意义

1.大气的结构:

对流层(12km:

气温随着高度而降低(6.5度|km);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平流层(12-55km):

35km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35km以下温度随高度变化不大,又叫同温层;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

(15--35km)臭氧层能吸收短波紫外线和宇宙射线。

中间层(55-85km):

气温随着高度而降低,气流垂直对流。

热成层(85--800km)气体处于电离状态(无线电通讯有重要意义)

逸散层(800km以上):

外层大气

2,大气的物理性状:

太阳辐射:

紫外线:

UVA(400-320nm);UVB(320-290nm);UVC(290-200nm):

抗佝偻病、色素沉着、红斑、杀菌和免疫增强作用。

可见光:

提高视觉和代谢;平衡兴奋和镇静作用,提高情绪和工作效率。

红外线:

热效应

气象因素:

机体温感知觉新陈代谢有调节作用。

空气离子:

轻重离子,比值<50时,可认为空气较为清洁;阴阳离子,阴离子量多利于健康。

(2)大气污染及污染物的转归

1.来源:

工农业生产;生活采暖;交通运输和其他;

2.存在形式:

状态:

气态和气溶胶----气态污染物和大气颗粒物

1.总悬浮颗粒物(TSP)粒径≤100um

2.可吸入颗粒物(PM10)粒径≤10um,也成飘尘。

3.细颗粒物(PM2.5)粒径≤2.5um,更易吸附各种有毒有机物和重金属元素,健康危害极大。

4.超细颗粒物(PM0.1)粒径≤0.1um

过程:

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3.影响污染物浓度的因素:

1.污染源的排放情况(排放量、与污染源的距离、排出高度);

2.气象因素(风和湍流、温度层结)

气温的垂直分布:

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γ)0.65℃

气温随高度递减,晴朗白天,风速小时。

γ>0,垂直对流良好。

气温随高度递增,无风少云,逆温,γ<0。

气温不随高度变化,见于多云天或阴天,风速较大。

γ=0

逆温的类型:

辐射逆温(地面长波辐射冷却形成)、下沉逆温(空气压缩增温形成);地形逆温;

大气稳定度、气压、气湿。

3.地形;热岛现象。

(3)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直接影响:

急性危害:

烟雾事件(1952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和生产事故(切尔诺贝利爆炸事件、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重庆开县天然气井喷事件)

慢性影响:

呼吸系统,降低免疫力、引起变态反应。

心血管疾病;肺癌

2.间接影响:

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CO2。

甲烷、氯氟烃);臭氧层破坏:

增加了皮肤癌白内障;酸雨5.6-6.0之间,主要前体(SO2和NOx)影响水生生态、土壤和植物危害、人类健康;建筑物腐蚀。

;大气棕色云团

(4)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颗粒物:

呼吸、心血管系统、致癌作用。

2.二氧化硫:

呼吸道、影响颗粒物清除、增加心脑血管、呼吸道发病死亡率、支孝、促癌。

3.NOx:

深部呼吸道细支气管、肺泡、导致呼吸系统炎症和肺功能降低、导致组织缺氧。

4.CO:

COHb比氧亲和力大200-250倍,引起组织缺氧,中毒,增加心血管发病。

5.O3:

呼吸道、眼睛。

6.铅:

神经系统

7.多环芳烃(PAH):

致癌性:

BAP>二苯并蒽>苯并(b)荧蒽>苯并(j)荧蒽>苯(a)并蒽

(5)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和监测

1.污染源调查:

点源、面源、线源

2.污染状况的监测:

采样点的选择:

点源:

四周布点、扇形布点、捕捉烟波布点;

面源:

按功能代表布点、几何布点,按人口分布迹地形;

线源:

2-5m,据路边不得超过20米。

采样时间:

高中低浓度,日平均至少20个1小时浓度平均值,条件不允许,每天至少三次。

监测指标:

区域:

SO2,PM10,PM2.5,NO2,CO、O3

第4节、水体卫生

(1)水资源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

最能反映水资源的数量和特征的是河流的年径流量

1.降水:

雨雪冰雹水,水质较好、矿物质含量较低,但水量无保证;受降水来源地和大气影响。

2.地表水:

江河湖泊水库水等(丰水期和枯水期);地表水受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富硒水和公害病)

3.地下水:

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泉水

(2)水质的性状和评价指标

1.物理形状指标:

水温、色(一般天然水色度在15--25度);臭和味:

主要来源于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繁殖和衰亡、有机物的腐败分解、溶解的气体(硫化氢)、溶解的矿物盐或混入的泥土。

浑浊度(表示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对光线透过时的阻碍程度):

标准单位是1L水中含有相当于1mg标

准硅藻土形成的浑浊状态,简称1度。

2.化学性状指标:

PH:

天然水在7.2-8.5,有机物污染--产生CO2,PH降低

总固体;

硬度:

指水中钙镁盐类的总量,以CaCO3(mg/L)表示,分为碳酸盐硬度和非碳酸盐硬度;暂时硬度(水经煮沸能去除的那部分硬度)和永久硬度(水煮沸不能去除的硬度)

硬度比较:

地下水>地表水;碳酸盐硬度>暂时硬度;

含氮化合物:

有机氮、蛋白氮(已经分解为较简单的有机氮);源于动植物

氨氮(天然水被粪含氮有机物污染后,在有氧条件下分解成的最初产物)↑则表示新近有人畜粪便污染;

亚硝酸盐:

↑则提示水中有机物无机化过程尚未完成,污染危害仍然存在。

硝酸盐氮:

是含氮有机化合物氧化分解的最终产物。

若硝酸盐高、氨氮、亚硝酸盐氮含量不高,该水体过去曾受有机物污染,现已完成自净过程。

若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均增高,该水体过去和新近均有污染,或过去受污染,自净正在进行。

溶解氧:

水温低、水深,溶解氧含量越高,藻类死亡可消耗溶解氧,作为水体受污染及自净能力的间接指标。

化学耗氧量(COD):

---测有机物含量间接指标;

生化需氧量(BOD):

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氧量。

有机物越多,BOD5----重要评价指标,一般小于1mg/L.

氯化物:

含量突然增高时,表明水体受粪便污水污染。

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重要指标,可实现水体快速检测。

TOC:

水中全部有机物的含碳量-----------------综合性指标之一。

TOD:

1L水中还原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被氧化时所需要的氧量。

有害物质。

3.微生物学性状指标:

细菌总数、粪大肠菌群;

(3)水体的污染源和污染物

1.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其他。

2.水体污染物:

物理性(热污染、放射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最主要类型)、生物性污染物。

(4)水体的污染和自净及污染物的转归

1.各水体污染特点:

河流(污染程度取决于径污比,径污比大稀释能力强);地下水(自净能力较差);

湖泊:

当过多的含磷、氮的污水,使藻类生物大量繁殖,形成水体富营养化,出现在淡水叫水化,发生在海湾叫赤潮。

2.水体污染的自净:

有机物进行化学氧化分解-------生物氧化分解------含氮有机物的硝化过程。

自净特征:

1.总趋势浓度逐渐降低;2.有毒物毒性降低或消失;3.重金属沉淀或进入食物链;4.复杂有机物-简单有机物-无机物、水;5不稳定有机物--稳定有机物;6.溶解氧先降低后缓慢升高;7.生物分布先减少后逐渐回升。

自净机制:

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3.水体污染物的转归:

污染物的迁移:

生物富集作用:

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污染物,在体内逐渐聚集,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达到相当高甚至引起其他生物中毒的浓度。

(5)水体污染的危害

生物性污染危害:

生物病原体(致病性细菌、病毒、寄生虫)、藻类(蓝藻富营养化、微囊藻水华)

化学性污染物的危害:

1.汞和甲基汞:

胃酸

甲基汞中毒机制:

口-----氯化甲基汞(95%在胃肠吸收)---抑制多种酶---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半衰期240天)--形成脑组织蓄积---脑损伤

甲基汞中毒表现:

视力障碍,向心性视野缩小;听力障碍(高频显著),语言-共济失调,末梢感觉障碍。

2.酚:

急性中毒:

大量出汗、肺水肿、吞咽困难、肝及造血系统损害、黑尿等。

3.多氯联苯:

(PCB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雌激素样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慢性损害:

肝脏、生殖系统、免疫功能受损、生长发育障碍。

(六)水环境质量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主要指标及制定依据:

1.水温:

周平均最大升温≤1℃,周平均最大降温≤2℃;

2.PH为6---9,

3.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超过10mg/L说明水源已受污染,Ⅰ类≤3,Ⅱ≤3,Ⅲ≤4,Ⅳ≤6,Ⅴ≤10;

4.溶解氧;饱和溶解氧7.5mg/L≤5mg/L则不能用于水产养殖,小于2mg/L时表明水体污染严重。

Ⅰ类≥7.5,Ⅱ≥6,Ⅲ≥5,Ⅳ≥3,Ⅴ≥2;

5.粪大肠菌群:

Ⅰ类≤200,Ⅱ≤2000,Ⅲ≤10000,Ⅳ≤20000,Ⅴ≤40000;

6.有害物质;

第5节、饮用水卫生

1.介水传染病;

2.化学性污染中毒:

氰化物:

急性中毒:

中枢神经系统的缺氧症状和体征;慢性:

神经衰弱综合征、运动肌的酸痛和活动障碍。

硝酸盐: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蓝婴综合征,《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饮用水中硝酸盐含量应低于10mg/L.

3.饮用水消毒副产物与健康:

氯化消毒副产物;

4.二次供水污染与健康:

(2)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常规指标:

微生物学指标:

总大肠菌群:

每100ml不得检出;

耐热大肠菌群:

每100ml不得检出;

大肠埃希菌:

每100ml不得检出;

菌落总数:

每1ml水不得超过100个。

毒理学指标:

砷不得超过0.01mg/L;镉不得超过0.005mg/L;铬不得超过0.05mg/L;铅不得超过0.01mg/L;汞不得超过0.001mg/L;硒不得超过0.01mg/L;氰化物不得超过0.05mg/L.氟化物1.0mg/L.硝酸盐10mg/L,三氯甲烷0.06mg/L,甲醛0.9mg/L。

感官性状及一般化学指标:

色:

一般不应超过15度。

浑浊度:

1度以下。

不得出现异臭和异味、肉眼可见物。

PH为6.5--8.5.铝0.2mg/L,铁0.3mg/L,猛0.1mg/L,铜、锌1.0mg/L.氯化物、硫酸盐250mg/L.总硬度450mg/L,耗氧量3mg/L。

(3)集中式供水

水源选择:

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便与防护、技术经济合理。

水源卫生防护:

取水点半径100米严禁污染水源的任何活动。

取水点上游1000米至下游100米不得排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水的净化和消毒:

常规净化:

混凝沉淀---过滤----消毒。

消毒:

氯化消毒、二氧化氯消毒、紫外线消毒和臭氧消毒

第6节土壤卫生

1.土壤的污染和自净

污染的基本特点:

隐蔽性、积累性、不可逆转性、长期性;

污染的方式:

气型污染、水型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自净作用:

物化生净化作用。

2.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重金属危害:

铊污染:

慢性危害:

周围神经损害;视力下降甚至失明;毛发脱落、斑秃或全秃;男性可见性欲丧失。

六价铬:

呼吸系统肿瘤(肺癌和鼻癌)

电子垃圾污染;

农药污染

持久性有机物的危害:

(POPs)特性:

持久性、蓄积性、迁移性、高毒性。

生物性污染危害;

第7节:

地方病

由于地表化学元素分布不均,是某些地区的某种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的的某些特异性疾病

我国常见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

(克山病、大骨节病)

(一)碘缺乏病:

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等。

碘在小肠和胃被吸收。

碘的生理作用:

促进生长发育;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影响蛋白质、糖和脂肪的代谢。

,调节水和无机盐;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其他。

流病特征:

山区高于丘陵高于平原高于沿海,男女1:

8,时间:

碘盐后降低。

2.地方性甲状腺肿:

病因:

缺碘、致甲状腺肿物质、其他(高硬度水等)

临床表现:

甲状腺肿大(压迫症状)

3.地方性克汀病:

呆小聋哑瘫。

临床表现:

神经型(神经缺陷无甲低)、粘液水肿型(甲低、生长迟滞和侏儒)、混合型(两者都有)

预防:

碘盐、碘油、其他。

(2)地方性氟中毒

氟的生理功能:

构成骨和牙的重要成分;促生长和生殖;对神经肌肉的作用(抑制胆碱酯酶);

临表:

氟斑牙

氟骨症:

症状:

疼痛(晨僵,活动缓解、静止加重)、神经症状、肢体变形。

体征:

硬化型、混合型。

X线表现:

骨结构改变:

密度增高、减低;骨周改变;关节改变;

非骨相氟中毒:

神经系统损害、骨骼肌损害、肝肾及其他损害。

预防:

1.饮水型氟中毒:

改换水源、饮水除氟;

2.燃煤污染型氟中毒:

改良炉灶、减少食物氟污染、不用或少用高氟劣质煤;

3.饮砖茶型氟中毒:

低氟茶种。

(3)地方性砷中毒:

临表以末梢神经炎、四肢对称性,向心心感觉障碍,出现痛温觉减退、麻木、蚁走感等异常。

皮肤损害(慢性砷中毒特异体征)皮肤色素代谢异常、掌部皮肤角化。

早期间歇性跛行,后见乌脚病,肢端缺血坏疽、皮肤癌。

常见多器官、多系统损害(肝肾神经心脑血管损害)

预防:

改换水源、饮水除砷;改良炉灶、限制高砷煤炭开采使用。

(四)大骨节病:

缺硒引起的慢性骨关节变形型疾病。

预防:

补硒、改水、改粮

第八节、环境污染性疾病

1.慢性甲基汞中毒:

是人群长期受甲基汞污染的饮食,造成摄入者体内有大量甲基汞蓄积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为主要中毒表现的环境污染性疾病。

----日本水俣病

临表:

早期为神经衰弱综合征,严重者表现为神志障碍、谵妄、昏迷、椎体外系受损等。

水俣病患者可出现肢端感觉麻木、向心性视野缩小、共济运动失调、语言和听力障碍等典型症状,称之为Hunter—Russel综合征。

防治原则:

消除传染源:

总汞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0.05mg/L,烷基不得检出。

加强环境与人群健康监测;控制甲基汞的摄入;保护临床前期人群;提高国民环保意识。

2.慢性镉中毒:

土壤镉污染--日本痛痛病

临床表现:

初期腰背膝关节疼痛,随后遍及全身。

疼痛的性质为刺痛,活动时加剧,休息时缓解。

数年后骨垢变形,身长缩短,骨骼严重畸形,多发病理性骨折。

----尿镉测定。

防治原则:

消除污染源(生活饮用水中镉含量不得超过0.005mg/L),加强监测,保护高危人群。

3.宣威肺癌:

原因:

生活习惯特殊,造成严重的室内空气污染;当地煤质量差;住宅设计不合理。

防止原则:

改良炉灶,降低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浓度。

改变燃料结构;重视住宅用房的合理配置,加强宣教。

4.军团病:

临床表现:

军团菌肺炎(肺部感染);庞蒂亚克热。

治疗首选药物红霉素、大环内酯类、利福平等。

第9节住宅与办公场所卫生

1.住宅设计的卫生学要求:

适宜的小气候;照明良好;空气清洁卫生;隔音良好;卫生设施齐全;环境安静整洁。

平面配置:

朝南向(住宅长轴采用东西走向),间距;房间的配置。

卫生规模:

居室容积:

CO2不超过0.7L/M3(0.07%),城镇居室住宅容积的卫生标准为20m3/人。

居室净高:

不应低于2.40m,局部净高不应低于2.10m.

居室面积:

7.14m2/人。

居室进深:

与居室宽度之比不宜大于2:

1,以3:

2为宜。

居室采光:

采光系数:

室内工作平面散射光的照度与室外相同时间的空旷无遮光物地方接受整个天空散射光的水平面上照度的百分比(%)。

2.住宅小气候对居民健康影响极其卫生学意义

室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