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雪球巴菲特的财智人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6559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305 大小:34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滚雪球巴菲特的财智人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5页
滚雪球巴菲特的财智人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5页
滚雪球巴菲特的财智人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5页
滚雪球巴菲特的财智人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5页
滚雪球巴菲特的财智人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滚雪球巴菲特的财智人生.docx

《滚雪球巴菲特的财智人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滚雪球巴菲特的财智人生.docx(30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滚雪球巴菲特的财智人生.docx

滚雪球巴菲特的财智人生

《滚雪球:

巴菲特的财智人生》

前言

沃伦·巴菲特——美国最成功的集团企业的塑造者,一举一动都影响全球市场走势的投资大师,一个比杰克·韦尔奇更懂得管理的人,一个宣称在死后50年仍能管理和影响的人,以世界顶尖投资人和令人难以企及的财富创造能力而赢得世人盛赞和追捧。

在过去的40年的时间里,巴菲特在股票市场的业绩非凡,获取了惊人的赢利,未曾遭遇过大的风险,也没有出现过亏损年度,这真是一个奇迹!

在市场专家、华尔街经纪人及旁观者们看来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通过连续、高质量的滚动,巴菲特获得了97亿美元的收益净值。

无论股市行情牛气冲天抑或疲软低迷,无论经济繁荣与否,巴菲特在市场上的表现总是表现的利落、漂亮。

可以说在股票市场中:

迎来了巴菲特的时代。

在这里,我们讲的不只是一个娓娓道来的大师传奇,更是一个无比成功的投资人的自画像:

他凭正义和品德取胜了大都市的尔虞我诈,并且用自己的执著甚至顽固引领瞬息万变的投资世界。

毋庸置疑,巴菲特那种超乎常人的名垂青史的欲望使他成为美国传奇的独特形象,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资本家,而且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代言人;他不仅证明了投资是一种理性的、可以捉摸的事业,而且为世人揭开了华尔街神秘的面纱;更重要的是,他的成功成为全世界梦想家的希望和承诺。

《滚雪球:

巴菲特的才智人生》这本书以巴菲特独有的投资风格和管理方式为焦点,对他充满传奇色彩的投资策略、人生哲学和管理智慧等进行深入透彻的描述和分析,并运用大量材料重现了几十年前巴菲特如何巧妙地寻找价值洼地,如何出其不意地挖掘潜在的投资价值,如何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塑造成美国最大的集团企业的奥秘。

本书通过对“股神”巴菲特的全面分析,向读者呈现了巨大的成功、卓越的领导力和慷慨的慈善家背后的巴菲特。

本书不仅记录了巴菲特的投资思想,还全面分析了其开阔的多面性思维,既可以使读者运用到生意中又能够主导我们的日常决策。

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财富指南。

 

人生就像滚雪球——“股神”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2006年,我承诺逐步把所持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全部捐献给慈善基金会。

对此决定,我开心之至。

——一个真实的沃伦·巴菲特

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

沃伦·巴菲特,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股市投资奇才,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

他依靠股票、外汇市场的投资,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富翁。

他倡导的价值投资理论风靡世界。

巴菲特是当今股票市场最成功的投资者,在其40多年的股票投资活动中,巴菲特创造了年均收益率近30%的杰出成就,在股票投资历史上,至今无人能与之相比。

因此很多人都觉得巴菲特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而他本身就是谜一样的人物。

1930年8月30日,沃伦-巴菲特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

沃伦·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巴菲特有三个孩子——大女儿多丽丝,小女儿罗贝塔,巴菲特排行老二,是唯一的儿子。

巴菲特出生的时候,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也是他们家里最困难的时期。

霍华德巴菲特是奥马哈联合大街银行的一名证券推销员。

1931年8月,就在小巴菲特还有两个星期就要迎来第一个生日的时候,这家银行倒闭了,他的父亲既失去了工作,又破了产,因为他的所有的储蓄都随着这家银行的倒闭一起烟消云散了。

后来,他的父亲又因为投资股票而血本无归,家里生活异常拮据,为了省下一点咖啡钱,巴菲特的母亲甚至不去参加朋友的聚会。

早期的艰苦生活似乎让小巴菲特对财富充满了渴望。

在苦难的生活中,巴菲特作为父母的唯一的儿子,显示出超乎年龄的谨慎。

巴菲特从不去陌生的地方,也不惹是生非或寻衅滋事。

他走路都很小心,以防止跌倒。

巴菲特小的时候最喜欢的玩具之一,就是一个绑在手腕上的金属货币兑换器。

很多时候他就像个卖冰激凌的人一样,四处走动兑换零钱。

以此来娱乐。

小巴菲特受父亲的影响,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极具投资意识,而且对股票和数字的兴趣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同龄人。

他满脑子都是挣钱的想法,5岁时就在家中摆地摊出售口香糖,6岁时全家去北艾奥瓦的奥科博吉湖度假,他花25美分买了6瓶可乐,然后以每罐5美分的价格兜售给其他人,从中净赚5美分。

平时,他还替父亲挨家挨户地兜售苏打饮料。

巴菲特拥有的第一份财产是爱丽丝姑妈给他的镀镍钱包,他总是自豪地把它拴在自己的皮带上。

7岁那年,他因盲肠炎住进了医院,医生为其做了盲肠切除手术。

手术后他的身体十分虚弱,医生们都担心他会死去。

他一个人待着的时候,就拿笔在纸上写很多的数字,并且对护士说这些代表着他未来的财产。

他说:

“虽然我现在没有太多钱,但是总有一天,我会很富有。

我的照片也会出现在报纸上。

巴菲特8岁的时候,开始阅读有关股票市场方面的书籍。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痴迷于股票市场了,他开始绘制股票市场价格升降的图表。

后来,巴菲特把股票市场价格的升降图表和大多数偏离对公司做出基本分析的东西都叫做“小鸡走路的痕迹”。

1939年,巴菲特和拉塞尔就通过瓶盖进行最直接最简单的市场调查。

两个小男孩把这些瓶盖运到货车上,然后把它们在巴菲特家的地下室里成堆地贮集起来,再数出橘汁的盖子有多少、可乐和无酒精饮料有多少。

这样,他们就可以获得一份简单的商业调查报告,从中知道哪一种饮料品牌销售量最大。

1940年,巴菲特开始在他父亲的经纪人业务办公室里做事了,比如张贴有价证券的价格及填写有关股票及债券的文件等。

当大多数孩子还不了解商业时,巴菲特已经从做股票经纪人的父亲手里搞到成卷的股票行情机纸带,他把这些纸带铺在地上,用标准普尔指数来解释这些报价符号。

他还在当地高尔夫球场的草地上寻找用过的高尔夫球出售。

他还到过赛马场,在满是锯末的地板上搜寻被撕破丢弃的存根,然后一一把它们翻过来,因此他常常能发现一些中了奖但又不小心被扔掉的票券。

父亲霍华德·巴菲特是一位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对喜欢数学、痴迷金融的巴菲特感到非常吃惊,因为他本希望儿子长大后能成为一名神职人员。

但是,他却发现儿子痴迷于追求金钱,而且没有真正的宗教信仰。

当巴菲特还在读书的时候,就发表了有关赛马跑道内情的简短报告——《马童选集》。

在这个报告里,他告诉人们在赛马中怎么下注。

完成这个报告后,他在家里的地下室进行印刷包装,然后以每本25美分的价格出售。

1941年,巴菲特ll岁,他平生第一次购买股票——他用自己的积蓄购买了城市服务公司的3只股票。

但很快,股票就从每股38美元的价格跌到每股29美元,但他并未因此卖出股票;在股票涨到每股40美元的时候,他把股票抛出,从中获得了5美元的纯利。

这次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股票交易,而这也奠定了他日后投资的基础——稳健和保守。

巴菲特对股票市场的估计敏锐、准确,在这方面他要比其他人精明得多。

他一直关注着股票市场的变化,并且计算维持有利的平均价格而买进或卖出股票,以此来获得比较高的收益。

当他处在学生时期,就能很透彻地理解早期的股票市场投资经验,这条经验就是:

你不要被人们的言论所左右,也不要把你的所作所为告诉其他投资者。

巴菲特l2岁时,他和爷爷欧内斯特·巴菲特生活在一起。

爷爷经营着一家杂货店。

那时,巴菲特的爷爷决心要写一本书,书的名字为《怎样经营杂货店以及有关钓鱼的几个技巧》,每天晚上由爷爷口述,巴菲特代笔书写。

1942年,他的父亲霍华德被选为国会议员,这个变化影响到了巴菲特的生活。

不久,他们全家搬到了弗吉尼亚州的弗雷德里克斯堡。

巴菲特的姐姐和妹妹都因为搬家而感到高兴,他却因此心情非常郁闷,因为搬家他就要离开爷爷家了。

巴菲特说:

“我一点都不喜欢搬家,因为我喜欢爷爷,为此我感到非常痛苦。

”他常在信中告诉爷爷,现在他住的地方很糟糕。

巴菲特的爷爷要求巴菲特的父亲把巴菲特送来。

第二个月,巴菲特就又回到了爷爷身边。

1943年6月,巴菲特回到父母身边,但每年暑假他都要去爷爷那里。

1943年7月,巴菲特一家搬到了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靠近马萨诸塞大街。

此时,巴菲特已经长成了一个小伙子,这一年巴菲特当上了报童。

开始送《华盛顿邮报》,后来又送《华盛顿时代先驱报》。

他一共建立了五条送报路线,每天早上要送将近500份报纸,同时还推销杂志来提高收入,这个业余兼职的初中生每个月可以挣到175美元,相当于当时一个标准白领的收入。

也是在这一年,巴菲特第一次真正的叛逆,他离家出走去了宾夕法尼亚州的赫希。

出走的时候,他还带着密苏里国会议员的儿子罗杰·贝尔和另一个好朋友。

巴菲特觉得成天和家人待在一起,而且总是呆在华盛顿,这样都让他快疯了,于是他决定到外面去玩一玩。

他知道赫希有一个高尔夫球场,他觉得和朋友到那里后,可以在那里当球童住几日。

可是,刚到赫希,他们就遭到了警察的怀疑盘问。

最终,他们向警察证明自己是无辜的才被放走,但是这件事让他们大为扫兴,于是他们就坐车回家了。

巴菲特小时候很喜欢《赚到l00美元的1000招》一书。

他在l4岁时,用1200美元现金从他父亲手中买下了一块40英亩未曾耕种过的农场,然后把农场租给了别人耕种。

16岁那一年,巴菲特和一位比他大一岁的同学唐丹利共同出资350美元购买了一辆老式劳斯莱斯轿车。

当时那辆车被当做废品卖给了巴尔的摩南郊的一个旧货站。

巴菲特觉得这个车还有利用的价值,于是他和丹利驾驶父亲霍华德的别克轿车前往巴尔的摩。

他们把车弄回华盛顿后,对劳斯莱斯车进行了维修,就开始对外出租,租金一天是35美元。

除了劳斯莱斯轿车出租生意之外,巴菲特还有别的生意。

他经营了一个花生自动售货机和一个弹球机,他把这个弹球机生意取名为威尔逊游戏机公司。

后来,巴菲特把用25美元组装成的弹球机安装在威斯康星大街的一家理发店里。

在第一天,弹球机就给他赚了l4美元。

一个月之内,他和伙伴合资在3家理发店里设置了弹球机,他们的生意很好,于是他们又扩大到7家,这样他每周就有50美元的收入。

l947年8月,巴菲特把威尔逊游戏公司以l200美元卖给了一个退伍军人。

金钱的魔力使巴菲特对商业更加痴迷,后来他开始进行一系列的金融冒险。

读大学时他又找到了一份送报的工作。

他开着一辆l941年款福特车在美国西南部奔波,为《林肯周报》监督6个县城的50个报童每天的送报工作,工资是每小时75美分,巴菲特摇身一变,成为一个管理者。

1949年冬天,巴菲特又搞了一个“巴菲特高尔夫球公司”,到1950年7月,他一共销售了220打高尔夫球,从中赚了l200美元,此时的巴菲特既是老板,又是经理人。

大学毕业时巴菲特把他各项经营的总收入加起来,已经攒下了9800美元,与其他只会花钱的同学相比有钱得很,甚至比那些全职工作的成年人的收入也高得多。

这个万元户,在当时算得上一个小小富翁。

这时的巴菲特年仅l9岁,却已经有l3年的商业经验。

尽管他就读的沃顿商学院声名远播,但是那里的课程让人感到乏味。

巴菲特毫不客气地说自己比教授懂得还要多。

大学教授都有一套完美的理论,但却对巴菲特渴望获得的赚钱技巧一无所知。

正是这些宝贵的商业经验,使巴菲特对企业经营有着深入的了解,而分析企业经营的竞争优势,正是巴菲特一生投资成功的根本所在。

投资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金钱的魔力使巴菲特对商业更加痴迷,后来他开始进行一系列的金融冒险。

巴菲特高中毕业时只有16岁,这时他已经有了6000美元的积蓄,其中大部分钱来源于他投递报纸所得。

这使得巴菲特在青年时期就已经通过商业投资成为了千万富翁。

巴菲特的父亲是一个股票经纪人,巴菲特经常到父亲的办公室,从小就对股票交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从10岁就开始进行股票投资。

到高中时,巴菲特已经是学校里的炒股高手。

1947年,在父亲的力劝之下,巴菲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

在学校里,他加入了共和党人俱乐部,不久他就成为了该俱乐部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位主席。

在大学一年级时,巴菲特和查尔斯·彼得森同住在一屋,查尔斯是奥马哈人,后来成为他的首批投资者。

不久,巴菲特又结识了墨西哥人哈里·贝雅。

贝雅是校园里最严肃的学生,但巴菲特常常和他开玩笑,并且戏称自己和墨西哥的“印第安人”住在一起。

他俩工业课的成绩经常都得A,但巴菲特比贝雅在这门课上花的工夫要少很多。

尽管贝雅不满于他轻而易举获得的好成绩,但是巴菲特诚实、平易近人、不摆架子,使他打心底里喜欢巴菲特。

巴菲特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了两年后,转到了内布拉斯加大学学习,并于l950年在此获取了理学学士学位。

他在短短三年的时间,轻松地完成了两所大学的学业,并且拿到了学位。

在他撰写毕业论文时,仍能挤出时间找一些赚钱的机会。

在宾夕法尼亚读书时,他利用暑假和圣诞节假日在奥马哈市的商店工作——卖男式衬衫。

尽管工资不高,但是这份工作使

他掌握了企业运行的第一手资料。

在这段时间,他还收集了220打高尔夫球,从中获得了1200美元的收入。

在内布拉斯加大学,巴菲特担任《林肯》杂志发行部的营业部主任,负责60个报童在6个地区的投递工作。

1950年夏天,l9岁的巴菲特用一年的时间完成14门课程的学习,从内布拉斯加大学毕业,然后向哈佛商学院提出人学申请。

在面试时,哈佛大学考官以巴菲特年龄太小拒绝他进入哈佛学习。

巴菲特进入哈佛大学的梦想破灭了,这件事情对他的打击不小。

此后不久,他很快就意识到,教授商业课的权威在哥伦比亚大学,于是他向哥伦比亚大学提出入学申请。

哥伦比亚大学有非常好的经济系,那里有几个教授是普通股票估价课程的大人物,像格雷厄姆和多德。

很快,他就收到了入学通知。

巴菲特进入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成了著名投资专家、证券分析学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弟子。

但一直到巴菲特大学毕业前,他和大多数散户一样,也只是看图表,做技术分析,猜股价趋势,到处打听小道消息,追涨杀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股民,业绩也相当一般。

在1950年大学快毕业时,巴菲特读到了格雷厄姆的投资名著《聪明的投资人》,茅塞顿开,原来真正的投资之道是价值投资。

于是,他投身到哥伦比亚大学格雷厄姆门下读了研究生。

l951年,巴菲特毕业后回家在父亲的经纪公司做了3年经纪人,之后终于得到机会在格雷厄姆的投资公司工作了两年。

在导师的言传身教下,巴菲特终于得到了价值投资的真谛,他的投资业绩大大改善,个人财富也从大学毕业时的9800美元激增到14万美元。

在父亲的经纪公司做经纪人期间,曾发生一个小插曲,让这位股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

以为在这之前他已经对自己的投资能力超级自信了。

在Buffet-Falk,沃伦被安置在没有空调的四间私人办公室中的一间,紧挨着“笼子”,那是职员处理钱和证券的一块用玻璃围住的区域。

他开始向他认识的最安全的人——姨妈和大学朋友们推销他最喜欢的股票,包括他在沃顿的第一个室友查克·彼得森,他当时在Omaha从事房地产行业。

“我打的第一个电话是给我的姨妈爱丽丝,我卖给她100股GEICO(政府员工保险公司,是美国第四大客户汽车保险公司)。

她让我感觉良好。

她对我很感兴趣。

接着,我让弗雷德、史坦贝克、查克·彼得森等等我能找到的人都买了。

但大多数是我自己买了。

因为其他人不买,我就想办法自己再买5股。

我有一个野心,我想拥有这家公司千分之一的股份。

我计算出,如果这家公司有一天能值10亿美元而我又有千分之一的股份,那我也有100万美元了。

同时,沃伦的工作还包括接受委托卖股票。

但在这个狭小的圈子之外,他发现碰到了几乎无法克服的困难。

他开始遇到他的父亲当初创立这家经纪公司时面对的障碍,尝到那些Omaha古老家族的人——银行、牧场、啤酒厂以及大百货商店的拥有者对这个杂货商的孙子嗤之以鼻的滋味。

现在他的父母已经回华盛顿,孤身一人留在Omaha,沃伦感觉自己得不到一点尊重。

大客户们并不把沃伦当回事。

内布拉斯加联合制造厂,他父亲的一个客户,曾经安排他在早上5点30分出来。

“我21岁了。

我围着这些人卖股票。

而当我把一切都安排好时,他们会问,‘你父亲是怎么看的?

’我总是碰到这种情况。

”沃伦看起来像“傻瓜”一样,努力地去推销。

他不知道如何解读别人,不会稍稍交谈,当然也不是一个好的听众。

他谈话的方式是宣传而不是接收。

一紧张,他就会像一个消防水管一样滔滔不绝地讲那些他喜欢的股票的信息。

一些潜在的客户听着他的高音调,通过其他渠道验证,然后利用他的思想,最后却从其他经纪人那儿买股票,他却拿不到佣金。

沃伦震惊于这些和他面对面说话,而且还会一次又一次在城里碰面的人的背信弃义。

他感觉自己被欺骗了。

有些时候他只是感到困惑。

戴尔·卡耐基的第一条原则——不要吹毛求疵——还没有被充分理解。

沃伦用后来招牌式的巴菲特的智慧去显示他比其他任何人懂得多,但是人们为什么要相信一个21岁的年轻人的才智呢?

然而他做到了。

从这时起,他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职业投资生涯。

到1969年,巴菲特管理的合营公司的资产已达到l亿美元。

当年5月,巴菲特成为《奥马哈世界先驱报》的专题人物,他第一次尝到了出风头的滋味。

至此,投资界一颗闪亮的新星冉冉升起了。

伯克希尔王国的创立——从2500万美元到620亿美元

如果你在1956年把1万美元交给巴菲特,那么,它今天就变成了大约2.7亿美元。

这仅仅是税后收入!

1956年巴菲特从哥伦比亚大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然后去找工作,却多次碰壁。

后来,他只好心灰意冷地回到家乡,打算自己一试身手。

他和亲朋好友凑了10.5万美元,建立了一个合伙公司“巴菲特有限公司”。

从这时起,他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职业投资生涯。

公司成立后,巴菲特并没有跑出去到处探听最新的消息,他只是待在办公室,埋头于一堆资料堆里。

他不是每天去关注市场行隋,而是在研究企业的经济运行,在他的办公室里,甚至没有装备股票行隋机。

他每天根据自己的分析,来寻找低于其内在价值的廉价股票,然后将其买进,等待价格攀升。

此时,巴菲特没有什么积蓄和稳定的收入,但是他却有着令人惊愕的自信——他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担心如何处理赚取的难以计数的金钱了。

在一年的时间里,巴菲特就集资50万美元。

在第二年的时候,巴菲特就已经管理着5家小规模的公司,且投资收益率高达l0%。

l958年,公司的回报率更高达41%,到1959年末,由巴菲特管理的资产已经比原来的合伙人的投资翻了一倍。

l961年,巴菲特在登普斯特尔公司下了100万美元的赌注,这是一家有80年历史的农用工具制造厂。

当时,登普斯特尔公司的产品严重滞销,公司几乎没有利润可赚取。

巴菲特经过分析后,买下了达到控股的股份额。

后来,巴菲特任命自己为该公司董事会主席,他请了位真正的行家博特来管理公司。

博特的工作非常出色,他从公司里挤出现金让巴菲特买股票和债券。

到了l962年,巴菲特合伙公司已经拥有了720万美元的资本。

巴菲特合伙公司投资回报较高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多人找上门来,让巴菲特来管理他们的资产。

公司很快由最初的7人组成的投资小团体,发展成为拥有90人的投资集团。

此后的几年,巴菲特做得很顺手,在投资圈的名气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慕名而来,委托他管理资金,他的个人财富也快速增长。

到1964年初,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管理的资金达到l745万美元,其中他和妻子共有239万美元的资产。

1966年春,美国股市牛气冲天,但巴菲特却坐立不安尽管他的股票都在飞涨,但却发现很难再找到符合他的标准的廉价股票了。

虽然股市上疯行的投机给投机家带来了横财,但巴菲特却不为所动,因为他认为股票的价格应建立在企业业绩成长而不是投机的基础之上。

1968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历史上最好的成绩:

增长了59%,而道·琼斯指数才增长了9%。

巴菲特掌管的资金上升至1亿零400万美元,其中属于巴菲特的有2500万美元。

然而,1968年5月,当股市一片凯歌的时候,巴菲特却通知合伙人,他要隐退了。

随后,他逐渐清算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几乎所有的股票。

因为他预感到,太过于看好的行情有点不正常,在它下面也许就是陷阱。

于是,巴菲特选择退出股市,静观股市的变化,寻找投资的好机会。

巴菲特的预见是准确的。

1970年初,美国股市开始不平稳。

不久,华尔街的著名股票连连猛跌。

此时,巴菲特却重新出手,开始他的第二次投资。

他首先掌管了伯克希尔公司。

伯克希尔公司本是由伯克希尔棉花制造公司与哈撒韦制造公司合并而成,公司有l4个工厂,l2000多名工人,年销售额为l.12亿美元。

但是,到了1962年,伯克希尔公司只剩下7个工厂,其他公司因为效益不好被出售了。

而到了l965年,该公司亏损1000万美元,股票价格跌到合并前的一半。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40年前,是一家濒临破产的纺织厂,当时,很多投资者对伯克希尔公司没有兴趣。

巴菲特却独具慧眼,他根据“内在价值”的投资原则,开始对这家公司产生兴趣。

l962年,巴菲特第一次以每股7美元的价格开始为巴菲特合伙公司购买了一些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并成为这家公司较大的股东。

这时候的伯克希尔公司几乎是一穷二白,只剩下两个工厂和大约22万美元的资本净值,但是巴菲特依然比较看好这家公司。

1970年,巴菲特当上了伯克希尔公司董事会的主席,正式掌管这家公司。

在此之前,他已对公司的人事做好了安排,蔡斯被任命为副总裁。

巴菲特提出了一连串问题,每件事都要刨根问底,蔡斯都能对答如流,说明他对公司的情况是十分了解的。

巴菲特对此很满意,所以他就放手让蔡斯管理公司,只要求他每月交一份财务报表即可。

而且巴菲特借给蔡斯近2万美元,让他买进公司的股票,与公司同风险、共命运。

后来,在蔡斯的苦心经营下,公司开始逐渐好转,不久后就扭亏为盈。

随着公司业绩的回升,股价也开始大幅反弹,巴菲特获得了比较可观的利润。

但是,巴菲特并没有将利润用于伯克希尔本身业务的投资。

相反,他还关闭了规模较小的纺纱厂,到最后伯克希尔公司只剩下一家纺纱厂。

对这唯一的一家纺纱厂,巴菲特依然亲自过问每一笔资金。

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纺织业积累的资金投入到其他行业,打造自己的资本王国。

在沃伦·巴菲特的精心运作下,公司净资产从1964年的2288.7万美元,增长到2001年底的1620亿美元;股价从每股7美元一度上涨到近15万美元。

巴菲特收购伯克希尔之后,又将目光转向保险业。

他认为保险公司是一流的投资工具,经营保险公司,就可以借钱赚钱。

于是,巴菲特找到了奥马哈国家赔偿公司的主要拥有者林沃尔特,商谈购买该公司股票的事。

最终,巴菲特以860万美元收购了国家赔偿公司。

从这时起,巴菲特依靠保险公司的融资能力,开始逐渐迈向了更大的成功。

巴菲特利用国家赔偿公司获得的资金,通过伯克希尔公司不断地进行收购,相继购买了伊利诺伊州国家银行及信用公司97%的股份。

与此同时,还购买了《太阳报》和布莱克尔印刷机公司。

巴菲特收购《太阳报》后,尝到了经营报业的甜头。

从l973年开始,他又悄悄买进《华盛顿邮报》的股票。

他的这一举动,使总裁凯瑟琳坐卧不安。

因为一个外部人员拥有《华盛顿邮报》公司这么多股票,即使没有控制权,对自己来说也是不安全的。

第二年,凯瑟琳和巴菲特终于见面了。

她请巴菲特手下留情,不要再购买《华盛顿邮报》的股票。

巴菲特同意了,但作为交换条件,他成为华盛顿邮报董事会的成员,并兼任董事会财务委员会主席。

他的介入,使《华盛顿邮报》利润大增,平均每年增长30%。

l0年后,其营业利润率为l9%,股权回报率翻了一番,巴菲特投入的l000万美元升值为2亿美元。

到2006年底,巴菲特买入的《华盛顿邮报》股票,已经增值为12.88亿美元,持有33年,投资收益率高达127倍。

这是他投资收益率最高,也是持股期限最长的一只股票。

随着一次次投资的成功,巴菲特的胃口越来越大。

只要手头有可以动用的资金,他就进行投资。

他不断研究企业和市场,一旦发现一只值得投资的股票,就购买并长期持有它,或者干脆收购整个公司。

巴菲特在收购优秀企业的同时,其本人和伯克希尔公司持有的股票价格却一跌再跌。

公司的股东都为此担忧,巴菲特却一点也不在意,他继续把精力放在购买那些优秀的股票上。

随后,他又购买了沃尔特温普森公司、考德威尔班克公司、匹克赛夫公司、国王商场、摩西鞋业公司、福特汽车公司、格兰德联合公司等多家公司的股票。

不久,伯克希尔公司的账面损失更加严重,股票价格跌了一半多,但巴菲特仍然气定神闲。

后来,当股市度过了最黑暗的时期,开始升温时,巴菲特以前所购买的股票,价格翻番上涨,他的个人财富也像滚雪球似的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