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媒体与大陆媒体的比较最新.docx
《台湾媒体与大陆媒体的比较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湾媒体与大陆媒体的比较最新.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台湾媒体与大陆媒体的比较最新
台湾媒体与大陆媒体的比较
【摘要】台湾媒体与大陆媒体最大的差异在于经营管理者不同,台湾媒体实行公司制,而大陆媒体绝大部分为政府管理,且坚持国家宣传工具的本质不变。
多年来,即使媒体经营者不同、经营思路不同,海峡两岸的媒体同仁仍不约而同探索着相似的业务实践问题。
分析台湾媒体现状,对比两岸传播差异,有助于大陆与台湾媒体同仁更好地厘清现状,共同提升自我传播实力。
【关键词】媒体;台湾;内地
近年来,随着两岸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交往日益增多,大陆媒体与台湾媒体的关系也日益亲密。
笔者通过2012年上半年在台湾的实地学习,探访台湾媒体,浏览台湾传媒业相关书籍资料,整理出台湾媒体现状以及与大陆媒体在业务实操中的细小差别,见微知著,相信这些小的探讨对于两岸媒体从业者相互了解与学习,各自改善现存工作问题能有所裨益。
街头采访
街头采访是新闻采访的一种常用形式。
台湾媒体采用的普遍做法为,当街随机选择路人进行采访,摄像机录制全程,后期有选择、有导向地进行剪辑、播出。
这样的采访方式看似真实,实则在内容上保持着对新闻导向性的高度控制,新闻的真实性被部分破坏。
与之相比,随着近年来大陆新闻事业的日趋成熟,行业规范度日益提升,媒体同仁对新闻真实性的把控越来越规范,提前演练的采访模式日益减少,相反,街头采访的真实感越来越强烈。
以2012年国庆期间央视《新闻联播》播放的一组街头随机采访为例,采访主要只提及一个简单的问题“你幸福吗”或追问“你最想要什么”“有什么遗憾的事情吗”。
简单的问题收获的答案千奇百怪,播出后引发社会热议,其中重要一点即在于,相较于以往的街头采访,此次央视给民众留下更强烈的真实感,许多观众以为“应该被剪掉”的片段,都原汁原味地呈现在屏幕上。
媒体自身对一则新闻的把控、引导是必然且有必要存在的,但过度的引导一方面从本质上失去了街头采访的原始意义,即随时随地对随机对象进行的无准备采访,使得被引导采访出的内容易显得虚假、僵化、无趣,不利于媒体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也违背了新闻属性。
记者有意识地引导路人进行采访,或在后期制片时过度干扰采访素材的使用,会直接降低新闻的真实性和自由度,如若记者自身新闻素质不高,甚至会引导采访对象变相扭曲新闻事实,严重影响媒体的传播效果。
由此可见,针对街头采访这一普通的采访方式,在真实性原则下,台湾记者有必要向大陆记者同仁学习。
“好记者”与“好主播”
近年来,台湾与大陆新闻主播的形象变迁经历极为相似,即同样是由老一代字正腔圆的播报员,过渡到新一代兼具采编播及评述能力的综合型新闻主播。
与大陆媒体不同之处在于,台湾媒体认同大陆媒体的“好主播应该是一名好记者”,却同时提出“好记者不一定能成为好主播”。
在大陆媒体日益重视从业者采编能力的今天,台湾媒体一方面表示新闻主播应当经历采访一线历练,一方面更认为“镜头魅力与采访能力,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1],主播荧屏前的形象及表达能力培养,较之记者采访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
台湾著名新闻主播卢秀芳在《卢秀芳谈主播幕后》一书中提到,台湾现在的新闻主播多是从新闻一线记者中遴选出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好记者就一定能成为好主播。
有些“程度好、工作认真、跑起新闻动劲十足”的记者,在参加主播遴选时却“克制不了自己的紧张,在镜头前表情僵硬、口齿不清”,最终落选。
对此情况卢秀芳的建议是,对于新闻主播,“还是要选有‘观众缘’的新闻代言人”,并打趣“最好有天使的脸孔、上帝的智慧、魔鬼的口才”。
对于专业素质高的新闻记者,“建立资深记者制度,设法让适合播新闻的人去当主播,适合跑新闻的人继续留在采访线上”方为正途。
抛开台湾与大陆媒体性质不同所造成的节目形态差异,台湾媒体对于“把好记者留在采访线上,把好主播留在主播台前”的观点,对大陆媒体同样适用。
对于兼具采访及主播能力的记者,可以请上主播台,使其发挥多方位传播能力;对于新闻素质高、长期从事新闻一线采访、深谙采访之道的资深记者,再花费大量物力人力对其进行屏幕前培训,一定要将优秀人才锻造成全能之才的用人思路便有失妥当。
更好的方法应是借鉴台湾媒体的做法,区分记者与主播的培养方式,对优秀记者建立资深记者制度,通过提高待遇、加大记者型制片人数量、开辟记者专线节目等方式,设法把优秀人才留在更适合自己的位置上。
“八卦新闻”
“八卦新闻”的由来,一说出自粤语,“八卦”本义为到处搬弄是非。
娱乐新闻记者为吸引读者,到处挖掘明星的隐私广而告之,故此类新闻被称为“八卦新闻”。
另一说源自“八卦杂志”,“八卦杂志”为早年香港发行的黄色书刊,封面上极其清凉的照片会在重点部位加贴八卦图,类似马赛克效果,这类以报道明星私生活为内容的杂志由此得名。
在台湾,“八卦新闻”原指娱乐圈的非正式小道消息或新闻,通常是某位明星的隐私,后台湾政坛实行普选,隶属不同政治阵营的传媒机构借挖取政治人物的花边新闻,用以为己方候选者造势并打击对方阵营候选者。
随着台湾媒体商品化属性日益加重,“八卦新闻”题材的选取面越来越广,从报道对象来看,下至任意一位普通群众,上至政党与政治人物,一旦被媒体认定有关注点、曝光点,都可能成为电视新闻的报道对象。
从报道题材看,大量充斥政界秘闻、市井猎奇、商业信息、明星娱乐、性等议题的报道。
报道对象、题材范围之广,一方面说明台湾新闻界自由度高,一方面也不由令人心生质疑。
据数据显示,全台共有59部sng(卫星新闻采访车),且大多集中在面积仅有272平方公里,而其中平地仅有70平方公里的台北市,平均不足2平方公里就有一部sng,随时待命对附近新闻一扑即上。
如此不加选择、不加保护的取材方式,不禁令人胆战心惊。
台湾媒体的全面公司化运作模式,使得各公司间竞争异常激烈,各竞争对手间的较量实为收视率的较量,而八卦新闻历来是博得高收视率的一剂良药。
当今台湾媒体所传播的八卦新闻之多、新闻娱乐化程度之高已成为行业质疑的热点。
一批高素质的媒体人士提出:
“我们能提供的,总只是热闹,而不是真相,这些新闻做着有何价值?
”
大陆媒体的“八卦新闻”多指娱乐圈新闻、市井猎奇新闻,与台湾媒体不同,大陆八卦新闻在数量上、形式内容上均长期保持着高效自控。
新闻首先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其次是对新闻事件价值的追求,八卦新闻虽能吸引人注意却无法给人带来新知新解,从媒体自律及教化功能的角度讲,过多八卦新闻是不可取的,台湾媒体人士的反思已足够说明这一点。
分析台湾“八卦新闻”现状的意义,在于让更多大陆媒体同仁擦亮双眼,审时度势,学会取台湾媒体注重关注民生百态这一精华,去其娱乐化、低俗化倾向严重之糟粕,时刻注重把握此类新闻的报道数量与尺度。
媒体人的人文关怀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
多年来,台湾媒体为博得高收视率,常常忽略自身引导、教化的社会功能,大量报道涉及犯罪、性等方面的新闻。
同时媒体报道缺乏人文关怀,时常不顾惜采访个体隐私、不尊重采访对象情感需求。
台湾“中国电视公司”董事长郑淑敏曾批评本地媒体“电视上充斥辛辣、重咸与刺激的暴力与色情节目,就连电视新闻也经常以耸动、煽情、扩大矛盾的方式报道,摄影及文字记者穿梭于灾难、犯罪现场,无视于救灾及搜证的需要,甚至详尽描述犯罪方法,引发多起模仿相关情节的犯罪案例,对儿童、青少年,甚至整体社会风气造成负面影响,引起各界对电视媒体角色的质疑”[2]。
台湾《中国时报》曾以整版宣言告白本地媒体,莫要忽略教化功能,缺乏自律精神:
“……最近简直不敢看电视新闻,每天都有青少年犯罪事件,而且,手段越来越残酷……台湾的青少年犯罪问题,越来越像美国了!
……现在的电视节目越来越无法无天了,在商业利益的影响之下,媒体自律是一则大笑话……”台湾媒体人对人文关怀认识的不足,使得本地媒体制作的节目暴戾气息日益严重,且节目内容琐碎、肤浅化。
近年来,人文关怀精神越来越成为大陆媒体和媒体人的重要报道理念。
大陆媒体注重人文关怀在节目创作过程中的体现,注重以人为本,注重选题的健康有意义、注重将关注视角聚集在普通人的人生、事业上,这些都是积极优秀的一面。
同时,当职业需要与人道主义发生冲突时,个别大陆媒体人的做法依旧存在问题。
如灾难报道现场,媒体采访妨碍救援等现象仍偶有发生。
人文关怀过于宏观、表面化,媒体只顾争相报道,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现状同样存在。
个别报道为增加真实性,不自觉透露报道对象真实信息,主观给予人文关怀、客观侵犯隐私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对比台湾媒体的人文关怀不足,大陆媒体的现行做法已值得称赞,但在切实为民服务、为群众着想,不做假大空的人文主义关怀方面,媒体人要做的改进还有很多。
“区域性媒体”与“窄播化”
近年来台湾媒体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区域性媒体”倾向。
每晚8点到10点的黄金档时段,电视台播出内容以选秀、综艺娱乐、电视剧类节目居多,新闻、访谈类节目所占篇幅极少。
同时,新闻报道的娱乐感过重,过分关注娱乐、体育、旅游等方面的资讯,且新闻节目视角窄化,常常只立足岛内新闻,对世界范围内新闻关注较少。
究其原因,台湾媒体过分注重收益,被收视率及观众的收视喜好牵着鼻子走,是导致其日益短视、与世界性新闻脱轨、缺少深度报道、变身“区域性媒体”的重要原因。
与之不同的是,在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互联网覆盖面越来越广的今天,为应对新兴媒体所带来的挑战,大陆传统媒体奇招迭出,想尽办法抢占传媒市场,其中广播、电视媒体纷纷推出“窄播化”理念,通过设立专业电台、单选频道,走“去中心主义化”道路,力求通过专业程度高、内容精髓化的频道内容,吸引更多受众关注。
台湾媒体的“区域性媒体”倾向与大陆的“窄播化”理念并不相同,但在媒体发展日益趋向专业化、“窄播化”的今天,时刻牢记立足世界的高远目光,不过分依赖收视率,向广大受众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节目内容,始终为媒体同仁的本职所在。
结语
近年来,随着台湾政党纷争不断,资本主义市场追逐利润日趋激烈,台湾媒体的商品属性日益加重,宣传教化功能日现零落。
未来的台湾媒体,是会彻底沦为资本主义控制下的商品,还是会在媒体工作者的反思、觉醒、行动中改变面貌,这需要时间来加以鉴定。
与台湾媒体相比,大陆媒体的开放程度日益加大,在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走符合媒体工作者职业尊严、做更有价值有深度的节目、推进社会认知这一道路,是媒体同仁的共识。
海峡两岸传媒业的管理者、经营思路均不相同,差异背后带来的是传播方式、传播效果的不同,但这并不妨碍两岸媒体同仁求同存异,相互交流学习,从对方的传播优势中发现自身不足,同时针对彼此不足之处加以指正,并严加自省,对两岸媒体传播实力的共同提升必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卢秀芳.谈主播幕后[m].台北:
希代书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
[2]雷跃捷,张彩.电视新闻频道研究[m].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
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