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3 环境描写题解题指导高考小说阅读黄金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64581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3 环境描写题解题指导高考小说阅读黄金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案3 环境描写题解题指导高考小说阅读黄金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案3 环境描写题解题指导高考小说阅读黄金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案3 环境描写题解题指导高考小说阅读黄金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案3 环境描写题解题指导高考小说阅读黄金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3 环境描写题解题指导高考小说阅读黄金教案.docx

《教案3 环境描写题解题指导高考小说阅读黄金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3 环境描写题解题指导高考小说阅读黄金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案3 环境描写题解题指导高考小说阅读黄金教案.docx

教案3环境描写题解题指导高考小说阅读黄金教案

教案3环境描写题具体指导

一、题型导练

[题型1] 赏析自然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

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

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

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

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

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

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

”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

”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

“去梨花屯?

”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

“是。

“去包队吗?

“是。

胜利大队。

“我也是!

”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

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

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

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

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

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

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

”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

”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

总结说:

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

基层干部负责任。

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

”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

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

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

责任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

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

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

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

“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

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

“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咹?

”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

“沟——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

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

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

我都有一截呢!

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

老赵终于打断了他:

“现在沟在哪里?

“哪里?

”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

“哪个喊填的?

“哪个?

”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

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

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

唔,先是抬那些石头。

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

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

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

“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

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

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年5月

题目: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包队”“定产到组”等词语,以及关于“安徽”的报道,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现实,在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

B.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肩膀硬”,而赶车老人随后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肩膀最硬”,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

C.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两个下乡干部逐步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阂,后半部分转而描写赶车老人讲述填沟等往事,进一步深化了时代主题。

D.小说多次写到路,“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来越平坦”等,既是写实,又使最后一段自然地传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愿景。

“予以嘲讽与回击”错,因为赶车老人“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

  答案:

B。

2.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1)审题。

题干的指向明确,即分析去往梨花屯路上的自然景物在文中所起到的“功能”。

“多处”二字意味着文中有较多的景物描写,这就要求考生找出这些描写的文字,并联系上下文分析其作用。

(2)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文字,并作标记。

(见文中画横线部分)

(3)联系上下文分析景物描写的功能。

第一处,写初夏的天气、水田、包谷、山野和布谷的啼叫,交代路况。

此时车上的人“打起盹来了”。

第二处,写三只白鹤在蓝天里飞翔,此时“气氛松动起来”。

第三处,写路旁的水沟水流欢快,此时气氛十分亲切,态度诚恳。

第四处,写阳光下坝子上新犁过的水田,此时停车驻足察看。

第五处,写远看梨花屯,此时“都没再说一句话”。

(4)组织答案,分条作答。

参考答案:

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题型2] 赏析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

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

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

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

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

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

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

”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

”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

”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

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

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

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

“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

”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

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

妈叫住他,他嚷道:

“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

”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

“不报仇不算好看!

”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

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

“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

”妈低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

“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

”“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

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

“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

”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

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

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

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

他蹓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

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

”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

”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

这小脑袋多好玩!

”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有删改)

题目:

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

请简要分析。

(1)审题。

题干问“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考查鉴赏社会环境的能力,关注的是小哥儿俩成长的家庭环境。

(2)家庭环境一般包括家庭经济状况、氛围、家庭成员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

(3)解答本题时要先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如“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表明小哥儿俩有学上;“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说明经常看戏,尊重孩子,注重教育,家有书房等;“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

‘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家里有厨子和后院,说明经济状况良好;“‘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

’妈低声吩咐厨子”,说明母亲有爱心,主仆关系融洽;从文中小哥儿俩的言行看,小哥儿俩之间很友爱。

(4)依据上面的内容可以归纳出答案。

参考答案:

经济状况良好:

家有厨子和花园等;文化氛围浓厚:

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教育等;人际关系和谐:

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洽等。

三、解题指津

[题型1] 赏析自然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其考查的重点是特点和作用两大方面。

分析景物特点,首先要看描写了哪些景物,再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要盯准那些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若无此类词,考生应选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具有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渲染气氛,为后文刻画人物作铺垫。

(3)烘托人物性格,或揭示某种心理。

(4)展开、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伏笔。

(5)深化主旨。

(6)象征(或暗示)主题。

2.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描写自然环境的具体语句,分析其特点。

因为自然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用往往是一致的。

第二步,找准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

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以及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去考虑。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答题规范:

◆模式一:

自然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映衬)→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模式二:

××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奠定)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

[题型2] 赏析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概括社会环境的特点,首先,要找到描写社会环境的语句和段落,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话、情节发展过程以及写作时间等。

其次,根据找出的句段,重新组合画面并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

最后,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准确概括环境的特点。

看有什么共同特征,选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1.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3)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4)推动情节发展。

(5)象征或暗喻。

2.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出描写社会环境的语句。

第二步,明确分析社会环境作用的思维角度。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答题规范:

◆模式一:

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

◆模式二:

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模式三:

触发××思想(情感)的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四.即学即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你是谁?

宗 璞

他回到家里,走进卧房,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陌生女人坐在窗前的扶手椅上喝茶,很觉奇怪,大声问道:

“你是谁?

那女人看着他,满眼都是泪,沉默了一会儿,站起来说:

“我是董芊,张过你不认得我吗?

张过冷笑道:

“你说你是董芊?

你以为我不认得她吗?

”他指着墙上的照片说:

“这才是董芊,我和董芊。

”那是一张结婚照。

那时的张过头发蓬松,面目英俊,身边的董芊披着婚纱,天使一般。

这句话,是他当年说过的。

“看见了吗?

敢来冒充?

张过很饿,到厨房找了些饼干,又找到了牛奶,自己吃着。

董芊不理他,打开衣柜去取衣服。

张过跟过来,大声叫道:

“你敢偷董芊的衣服!

”拿起手机打电话报警。

董芊知道他会动手便关了柜门,回到扶手椅坐下。

一会儿,两个警察来了,互相说这场面也不是第一次了。

问张过什么事。

他说:

“这个女人要偷董芊的衣服。

警察劝他道:

“这就是董芊,她还给你做饭吃呢。

张过指着墙上另外一张董芊的半身照片,那真是绮年玉貌,说:

“她才是董芊。

一个警察说:

“她老了呀,董芊老了呀。

另一个警察说:

“像你一样,你也老了。

你看你头发都秃了。

”他的头发只剩下周围一圈,中间光秃秃地发亮。

他一拍桌子,说:

“别啰嗦!

你们把董芊赶到哪儿去了?

我要去找她!

”说着,推开两个警察夺门而出。

屋外是一片大草坪,笼着淡淡的月光,他站在草坪上大声喊:

“董芊!

董芊!

你在哪里?

董芊追出来跟着他跑,也大声叫:

“张过!

张过!

我在这里!

”她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张过停止脚步转过头来。

他看着眼前满是皱纹的脸,怀疑地、又同情地问:

“你把董芊藏到哪去了?

你是谁?

”他想了一想,又大声问:

“你是谁?

“我是董芊。

”董芊委屈地说,“你是张过,你不知道吗?

我们回家吧。

”她的声音很低。

张过喝道:

“你骗人!

这世界到处都是骗子!

我要去找董芊。

”他说着,又向另一个方向跑去。

那里不远处有一个养老院。

月光下有几个老人在乘凉,他们看见张过,问道:

“你来做什么?

张过道:

“我来找我的妻子,她叫董芊。

董芊也赶到了,说:

“我就是董芊,对不起,他失去记忆了。

一个老人道:

“好啊好啊,什么都忘了才好呢。

另一位有点绅士模样的老人说:

“苏格拉底曾经说……哎呀,说什么我忘了。

又一位老人笑道:

“可别忘了吃饭。

沙哑的笑声中夹杂着一两声轻轻的叹息。

张过对董芊说:

“你不要老跟着我,你是谁?

养老院的管理员走过来,劝说道:

“你们回家吧。

张过看看周围的人,又看看董芊,好像有点明白,迟疑地拉住董芊的手,向他们的家走去。

如水的月光倾注在那片草坪上,照出两个老人的身影。

走着走着,张过忽然站住了,猛力推开董芊又向前跑,一面大声喊。

这次喊的不是董芊,而是一个追问:

“你是谁?

你是谁?

张过的声音飘过来,把董芊缠绕住了。

董芊很累,但是这个声音拉着她跑。

她也要问:

“你是谁?

你是张过吗?

许多年前她和张过也这样跑过。

那时是她在前面跑,张过在后面追。

那是呼伦贝尔大草原,月光照着无边际的草原,他们好像在大海上,海浪簇拥着他们。

他们跑得很轻快,月光和草原连同那轻快的感觉都过去了,只留下变了形的记忆,还有那永远的追问。

“你是谁?

你——是——谁?

(节选自《上海文学》2018年第1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以“你是谁”为题,引人深思;又以“你是谁”开头,设置悬念;再以“你是谁”结尾,发人深省。

B.英俊潇洒的张过和绮年玉貌的董芊曾是一对恩爱夫妻,但张过得了老年痴呆后,他们的婚姻便出现危机。

C.小说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刻画了老年人的群像,那“一两声轻轻的叹息”吐露出对老年人的怜爱之情。

D.小说虽然情节简单,但叙述详略得当,主题耐人寻味,体现了作者博大的悲悯情怀,读来令人为之动容。

答案 B (“张过得了老年痴呆后,他们的婚姻便出现危机”错误,文中张过患了老年痴呆症不认识妻子了,总是追问“你是谁”,妻子董芊虽然倍感心累但是一直对丈夫不离不弃,可见他们的婚姻未出现危机。

2.小说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

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这是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恬美的氛围,与小说末尾补叙中所描绘的月光下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相呼应,表现张过和董芊曾经的恩爱与幸福。

同时,与张过因患老年痴呆而不认识爱妻和董芊对丈夫不离不弃又倍感心累的晚年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的深层思考。

3.养老院的一位老人说“好啊好啊,什么都忘了才好呢”。

你是否赞同这一说法?

请联系现实,简要谈谈你的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赞同。

理由:

生活中人们把名和利看得太重了,所以才会患得患失,活得很累;得了老年痴呆症,把所有的烦恼与痛苦都忘却,清空所有的利害与得失,人才活得轻松自在;人生需要做减法,越简单越好,无论是“断舍离”还是“小确幸”,什么都忘记的人无忧无虑,反而更幸福。

∥不赞同。

理由: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应忘,他人的关爱帮助不可忘,昔日的理想追求不要忘,往日的友谊爱情不能忘;阅历就是财富,不要忘记你所经历的人和事,珍惜你拥有,怜取眼前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方得始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留  余

侯发山

康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可是,康百万发现,康家的摊子大了,利润倒没怎么上升。

难道是里面有人捣鬼?

他通过调查,发现大相公以及各个行当的相公、账房先生及小相公,都是按照他的旨意在循规蹈矩地做事,并没有投机取巧,更没有吃里爬外。

原因出在哪里呢?

他愁肠百结,百思不得其解。

这天后晌,康百万信步来到了神都山下,想散散心,排解一下心中的郁闷。

黄河黄,河面宽阔,像一幅闪光的黄绸;洛水清,水流平静,河面如清绒的地毯。

如果说黄河有男子汉的粗犷,则洛河有女子的婉约。

两条河交汇后,一黄一清界限分明,绵延数里后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经过一番激烈“搏斗”,最终洛河融进了黄河里。

据说,伏羲创造的八卦图就是根据这一景象画出来的。

黄河里走着不少大大小小的船只,船工的号子抑扬顿挫,此起彼伏……一个头戴草帽的老汉,站在河边的树下,拿着一个大舀子——漏水的勺子,一动不动地盯着水面。

康百万来到老汉身边,顺势坐在河岸上,观看老汉捞鱼。

老汉看了康百万一眼,没有说话,转眼盯着水面。

康百万瞅了瞅老汉身边的鱼篓,发现鱼篓里只有两条二斤左右的黄河鲤鱼,皱着眉头问道,大叔,您啥时候来的?

老汉说,大清早就来了。

康百万不禁惊讶地问,大叔,大半天您就弄到这两条啊?

黄河里的鲤鱼不是也不少吗?

你是说我捞鱼的水平很臭吗?

老汉似乎不高兴了。

康百万忙说,大叔,没有,我没有那个意思。

忽然,老汉猛地一甩胳膊,舀子划了一个优美的弧线,似乎瞬间完成了下水和出水的过程。

一条鱼被舀子捞着了,这条鱼不小,有三斤多重。

老汉把鱼丢进了鱼篓。

康百万发现了秘密所在,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大叔,您的舀子的洞太大了,只能捞到大鱼,一斤以下的小鱼都捞不到啊。

老汉气呼呼地说,如果舀子底部没有窟窿,想“一网打尽”,大鱼小鱼都不放过,怕是一条鱼也捞不到。

为什么?

康百万顺嘴问道。

老汉说,有句古话叫作“漏水的勺子才能舀到大鱼”。

这是为啥?

因为漏水的那些孔,不但没有影响俺们捕鱼,反倒如渔网一般,减轻了水的冲击力,捕大鱼如探囊取物。

大叔,您说的好像有一些道理。

可是,像您这种捞法啥时候才能把鱼篓捞满呀?

康百万感到不可思议。

老汉瞪了康百万一眼,恶狠狠地说,我不稀罕小鱼!

康百万闹了个大红脸,不明白老汉为何会发这么大的火。

话不投机,好半天两人都没有说话。

康百万觉得无趣,准备起身离去。

老汉瞄了康百万一眼,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康百万说,如果连小鱼也不放过,天长日久,河里还会有鱼吗?

不留鱼,俺们渔民日后咋生活?

后世子孙咋生存?

赶尽杀绝那是自掘坟墓!

“……”康百万张嘴说不出话来。

仔细琢磨老汉的话,不禁对老汉肃然起敬,他的话太有哲理了。

当天晚上,康百万失眠了。

留鱼?

留鱼?

留余?

康百万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心里一下子亮堂了,兴奋得差点叫起来。

不久后,康百万召集家族会议,大刀阔斧地改变经商策略,其中最主要一条就是,做生意只赚取利润的百分之六十,要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均衡,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各种关系的和谐,相伴相生,正常谋利,谋正当利,适可而止。

他说,留余忌尽,忌盈忌满,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心机不可用尽,留余不但是昌家之道,也是做人之则。

随后,他让当朝文状元牛瑄雕刻“留余匾”挂在客厅,作为家训让后世子孙铭记。

此后,康家世世代代秉承留余思想,一直富裕了四百多年。

(节选自《天池小小说》)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故事情节虽然谈不上紧张激烈,但布局谋篇的技巧纯熟,例如开头写康百万找不出生意利润无法提高的原因,巧设悬念,吸引了读者。

B.作者善用动作、神态等细节塑造人物形象,例如写康百万“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表现了他对老汉的不屑与嘲弄,为老汉生气作铺垫。

C.小说的语言应该与文章的内容相贴合,为内容服务,例如本文人物对话语言十分契合人物身份和性格,具有明显的生活化、个性化的特点。

D.作者擅长借故事说道理,虽然只叙述了一件平常无奇的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哲思,在当代社会也颇有现实意义,让人读来深受启发。

答案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