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实用类文本论证特点答题技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63557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实用类文本论证特点答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实用类文本论证特点答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实用类文本论证特点答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实用类文本论证特点答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实用类文本论证特点答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实用类文本论证特点答题技巧.docx

《高考实用类文本论证特点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实用类文本论证特点答题技巧.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实用类文本论证特点答题技巧.docx

高考实用类文本论证特点答题技巧

模拟卷1—3出现的集中问题:

4论证特点。

  梳理知识点: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

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

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一:

分类:

立论文1.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议论文。

2.要求:

①要对论述的问题有正确的看法②用充足有说服力的论据③要言之有理,合乎逻辑(我们做的大多都是立论文)

驳论文1.论辩是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己方的观点2.驳论文的破立结合:

首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再批驳已指出的错误论点,并在批驳的同时或之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加以论证。

3.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二:

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

三:

语言特点:

准确、简洁、概括、严密、有针对性。

四:

 论证结构:

一般形式:

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一般的说,引论就是开头,本论就是主体,结论就是结尾。

即开头必须提论题或论点,主体部分应选用材料并分次论证观点,结尾归纳总结。

具体类型:

①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②并列式 }横式

③层进式 ④对照式}纵式

如初中学过的吴晗的《谈骨气》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开门见山亮出中心论点)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具体解释何为“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

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

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

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3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

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侧重论证“富贵不能淫”—分论点一)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

“嗟,来食!

”(喂,来吃!

)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

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

”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

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

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

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

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侧重论证“贫贱不能移”—分论点二)

还有个例子。

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

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

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

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

“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侧重论证“威武不能屈”—分论点三)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

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绝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结论)

  《谈骨气》:

1、引论部分:

开篇提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接着,用孟子的话解释论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本论部分:

用三个事例分别证明论点:

文天祥的“富贵不能淫”;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贫贱不能移”,闻一多的“威武不能屈”。

 

3、结论部分:

解释当今无产阶级的骨气并发出号召。

分析论证结构:

总分总结构。

文章开篇首先提出中心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接着引用孟子的三句话阐述中心论点;然后分别用三个事例论证了孟子的三句话;最后归纳总结,发出号召。

论证条理分明,思路清晰。

答题格式:

论证结构+分析(“首先-----;接着-----;然后-----;最后-----。

”)+作用

再比如:

《理想的阶梯》

青年最爱谈理想,青年最苦恼的是理想和现实常常有矛盾。

有的青年虽有理想,但刻苦勤奋不足;有的也很想为理想努力,但不能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有的自以为条件差,岗位平凡,无用武之地,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结果,常常在碌碌无为的苦闷中慨叹蹉跎。

 

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离开奋斗,理想就只能是幻想而已。

有理想的青年,都应从眼前的现实起步,以非常艰苦的奋斗,作为通往理想境界的阶梯。

 

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

马克思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

他积极投身于火热的工人运动,研读无数种著作,学会了欧洲好几个国家的语言。

他不断在图书馆钻研,数十年如一日,座位下的地面竟然磨掉一层。

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

废寝忘食,四年里做了几百次试验。

最后一次试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燃延的导火线。

一声巨响,在旁的人们惊叫:

“诺贝尔完了!

”诺贝尔却从浓烟中跳出来,面孔乌黑,身上还带着血,兴奋地狂呼:

“成功了!

”那些杰出的人物正是被一种崇高的目标所鼓舞,才产生了惊人的毅力与忘我的精神。

是理想的浪涛激励着他们去刻苦奋斗。

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而奋斗,这是中华民族空前的事业,其任务之艰,难度之大,更需要亿万人民,特别是青年,百折不回地艰苦奋斗。

有志于为这一崇高理想而奋斗的青年要敢于面对现实,不怕一切艰难困苦,不怨天尤人,以凌云的壮志,用刻苦勤奋的汗水浇开灿烂的理想之花。

 

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

富兰克林有句名言:

“你热爱生命吗?

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许多科学家、文艺家都是同时间赛跑的能手。

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

这无数次试验的时间从哪里来?

就是从常常连续工作两天三天的极度紧张中挤出来的。

鲁迅以“时间就是生命”的格言律己,从事无产阶级文学艺术事业30年,视时间如生命,笔耕不辍。

巴尔扎克用如痴如狂的拼劲,每天奋笔疾书十六七个小时,即使累得手臂疼痛,双眼流泪,也不肯浪费一刻时间。

他一生留下为人民深深喜爱的巨著《人间喜剧》,共九十四部小说。

这些血汗的结晶不正是时间与生命的光辉记录吗?

 

时间的流逝是无情的,可怕的。

人生七十古来稀,三分之一要睡去,再除去幼年玩耍的时间,学习与工作大约只有三十几年,一万多天。

虚度一日就等于耗费生命的万分之一。

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说: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可是,有人甚至从未想过遮挽一下时光呢。

对时间的态度,可以检验一个人的世界观。

没有理想的人,不懂人生的意义,自然不爱惜时间。

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因为每一瞬间的奋斗都关系着目标的实现。

 

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

奋斗的必要,正是由于困难的存在。

在通往四化的征途上,坎坷、曲折、荆棘、浪涛是不会少的。

幻想一切都顺顺利利,就等于在四化面前止步。

有的青年埋怨条件差。

这也许是事实。

但今天的处境,总不致像伽利略、布鲁诺那样冒着受宗教极刑的危险,总不致像高尔基那样在老板的皮鞭下学写作吧。

艰苦的环境更能激发有理想的人奋发向上。

高尔基从小饱尝人间的辛酸,旧社会血泪的鞭笞铸成了他伟大的心灵。

他坚持在敌人的明枪暗箭下写作,在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中战斗,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不在任何艰难困苦中屈服、畏缩,永远像海燕一样在雷鸣电闪中展翅翱翔。

相比之下,我们的困难又算什么呢?

有的青年埋怨自己的岗位平凡。

这也可能是事实。

但革命事业需要三百六十行,绝大多数人都要在平凡岗位上工作。

无志之人,将使生命比岗位更平凡;有志之人,将在平凡岗位上成功。

华罗庚年轻时在一个中学干杂活,夜间在如豆的昏黄油灯下演算,打下牢固的根基,后来才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开普勒长期操劳杂役,业余苦钻,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道尔顿是中学教员,爱因斯坦是小职员,那些发明纺织机、蒸汽机、飞机、火车的,他们的职业、岗位不也都很平凡吗?

可见问题不在于岗位,而在于有没有真正的崇高理想和为这理想而奋斗不息的顽强精神。

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决不应让困难攫住自己的心灵,而要在奋斗中舒展自己的双臂。

当为崇高理想而奋斗一生的双臂收拢时,抱住的必将是令人欣慰的硕果。

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四化高峰的坚实阶梯。

只有以不懈的韧劲,一级级攀登,才能一步步接近那光辉灿烂的理想高峰。

让我们在四化的伟大征途上谱写出自己的奋斗之歌吧。

论证结构:

总—分—总

中心论点:

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分论点:

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

这三个分论点都说明了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分析论证结构:

文章运用“总—分—总”论证结构。

开篇首先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接着运用大量的事实分别论证三个分论点,最后总结、深化论点,发出号召。

论证条理分明,思路清晰,论证周密、有力。

以上是议论文典型的“总—分—总”的两篇文章。

类似的结构还有“分—总”,再回看一下模拟卷一,流行语的“新与旧,大与小,变与不变”,先分说再总结。

此外还有“总—分”。

“总—分—总”的结构分论点大多都是并列式。

1、文天祥的富贵不能淫

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贫贱不能移

闻一多的威武不能屈

2、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

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

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

“总—分—总”及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作用:

论证条理分明,思路清晰,论证周密、有力。

模拟三第4题考查的就是并列论证结构。

对照式(对比式)

 对照式是在阐述和论证论点时,在本论部分选用论据进行对照比较。

它是将论证内容构成正反对比或相关比较的关系。

具体的安排是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正反对比,或者用一种事物或意思与另一种事物或意思作比较。

它的好处是布局上对比鲜明,论点突出。

如苏洵的《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

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这篇文章的论证结构是议论文的最常见的模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模式。

第一步:

开篇提出中心论点: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开门见山。

    

第二步:

论证两个分论点:

一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韩、魏、楚);一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齐、燕、赵)。

   

第三步:

总结历史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重用谋臣、礼贤下士、合力抗秦,最后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结论。

第四步:

引申讽谏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的覆辙。

    

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赂秦”)反(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两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2、3段构成对照论证。

但全篇来看,这篇文章还是总—分—总结构。

所以对照论证是针对文章中的部分内容。

层进式(递进式)就是后面的论证是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

层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前后顺序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不能随意变动。

这种布局的好处是能反映出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由此及彼,环环相扣。

刚做过的模拟卷二,再回看下答案。

(1、运用层进式论证结构,全文脉络清晰,层层推进,先从《流浪地球》走红的现象,指出其是一部以大片标准呈现的中国原创硬核科幻电影,接下来阐释“硬核科幻”的内涵,接着分析成为“硬核科幻”的两个原因,最后指出《流浪地球》对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借鉴意义。

2、运用引证法、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述了中国硬核科幻电影的原因及意义。

论证有力,论据丰富。

答题技巧:

“层进式”可以用排除法,一看不是对照式,分论点不是并列式,就可以答“层层推进”。

还有我们写过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基本都是层进式。

先提出问题,接着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最后总结。

如作文《营造宽松的阅读环境》一文,可首先指出现在的学生陷于书山题海之中,渴望有一个宽松的阅读环境的现实;然后分析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无暇读书、无书可读、无理可言、无利可图);接着指出走出困境的途径(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引导到位);最后以含蓄的语句指出这样做的结果。

这样写思路清晰,论证有力,深刻透彻。

 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驳论文:

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己方的观点。

驳论文的破立结合:

首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再批驳已指出的错误论点,并在批驳的同时或之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加以论证。

 

如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

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分析论证:

这篇文章破立结合,层层推进。

先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进而进行批驳,再正面摆出自己的观点,热情歌颂了作为“中国的脊梁”并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论辩有力,具有说服力。

五、论证方法:

摆事实、讲道理

常用的几种: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具体有力。

在说明文中为举例子

②引用论证(引证法) →权威有力

③对比论证(对比法)→鲜明突出。

④比喻论证(喻证法)→形象有力。

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注意:

在议论文中,并不是出现一个比喻句就是比喻论证。

而是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

简单说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观点的正确

答题格式:

xx论证方法 +略举材料中的例子+论证充实有力,具有说服力。

如:

《谏太宗十思疏》 唐代 魏征

臣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为:

比喻论证、正反对比以及举例的论证方法。

先用比喻正面论述“固本”才能“木长”,“浚源”才能“流长”,“德厚”才能“国安”;再继续用比喻从反面论述,反之,国不能安。

第二段还以历史为鉴,举例论证应当居安思危。

再如《劝学》的第三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此外还有假设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等。

1、假设论证。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出现了“假如、如果” 等词语的句子。

2、类比论证。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

比喻论证是运用打比方的方式进行论证,而类比论证是运用同类比较的类比推演进行论证的。

类比论证是通过已知推出未知,逻辑力量强。

比喻论证以“喻体”去证明“本体”。

如鲁迅的《拿来主义》第三段: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

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以尼采不是太阳,也没有无尽的光和热,类推到中国也不是太阳,也没有无尽的光和热,不可能一味的给予,除非中国像尼采那样疯掉。

由此可见,客体事物在论证中起着印证主体事物所具有的某些性质,进而证明论点的作用。

所以,实质上是一些特殊的论据。

再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由自己受到了不切实际的赞美,邹忌想到齐威王也会受到类似的赞美和蒙蔽。

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