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建筑与环境相协调的理念以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为例百概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63504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遵循建筑与环境相协调的理念以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为例百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遵循建筑与环境相协调的理念以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为例百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遵循建筑与环境相协调的理念以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为例百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遵循建筑与环境相协调的理念以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为例百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遵循建筑与环境相协调的理念以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为例百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遵循建筑与环境相协调的理念以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为例百概要.docx

《遵循建筑与环境相协调的理念以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为例百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遵循建筑与环境相协调的理念以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为例百概要.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遵循建筑与环境相协调的理念以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为例百概要.docx

遵循建筑与环境相协调的理念以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为例百概要

谢浩

瓜P日口D

摘要:

就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从建筑的环境特定性、建筑环境与人的互动性

和建筑设计的生态理念等方面探讨如何使建筑与环境相协调的措施,并列举流水

别墅等实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

建筑;环境;人;生态设计;流水别墅

Abstract:

FIowingV川aandothers

are

guoted

toexamp|ify

thecoordina—

tiVemeasu

res

Of

architectureandsurroundings

in

aspects¨ke

Iocationpar—ticuIarity,interreactiVeeIementswith

man,ecolOgicalcOncepts

in

desjgning

andsOfOrth

Key

word辨architecture,surroundings,man,ecoIogical

desjgn,flowingV川a

中图分类号:

TU—02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肌0422I2004)06—0112—04

任何建筑都必然要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环境保持着某种联系,环境的好坏对于建筑的影响甚大。

112

建筑的环境特定性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

建筑与环境的统一主要是指两者

作者简介-谢浩,男,广东新会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建筑艺术、环境设计的教学及研究工作。

以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为例

联系的有机性,它不仅体现在建筑物在体形组合和立面处理上.同时还体现在内部空间的组织和安排上。

建筑物一旦建成了就很难移动,建筑的艺术形象永远和它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个整体.有许多建筑还必须依靠特定的环境才能形成富有个性的形象。

戏曲换个剧场,舞蹈换个舞台,绘

画换个展室,对它们本身都不会发生多少影响,但建筑换了环境,就会失

去、改变或削弱原有的艺术价值。

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必须是放在广阔无

垠的沙漠中,才能显示出永恒的性格,如果搬到了中国的江南水乡,效果

立刻改变。

欧洲的哥特式教堂,必须是处在中世纪狭窄曲折的街巷中,或

古城堡的顶上,才能充分显示飞腾向上的气势,如果放到纽约摩天大楼

中间,就变成小玩意了。

峨嵋、九华、青城、武当等名山古刹,必须在山回峰转、青松翠竹的掩映下才显得幽雅清静.若把它们中的任何一座搬到现代城市中就一点意思也没有了。

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孤

立地看,无论是柱子、屋檐和窗户等,几乎每个构件都超出了常见的尺度,显得笨重不堪,但放在巨大的天安门广场上,就很恰当,一点也不显得大了。

正如我国的古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样。

建筑的环境特定

性,决定了建筑艺术的创作必须从总体出发,兼顾“左邻右舍”,千万不能

 

万方数据

任意“自我表现”;也决定了建筑艺术的美学评价必须是由全体至个别,由环境到房屋。

只有把建筑与环境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

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联系,环境对于建筑的重要意义,我国古代的建筑师早就意识到了。

杭州灵隐寺就是一个建筑与周围环境处理得非常好的例子:

灵隐寺高墙大瓦的建筑与宁静如画的西湖是完全对立的,建筑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金碧辉煌的灵隐寺隐藏于浓密的丛林中。

倘若不是这样的话,就好比一个西湖姑娘安上一副闪烁的金牙,那就不仅没有什么补益,甚至令人呕心。

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曾经说过,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

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可见,贝聿铭对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是多么重视。

他认为,北京在本质是一座单层的城市,随便建造二、三十层的建筑物会毁掉这座城市的。

因此,他不断呼吁,在建造时要极为慎重,故宫和天安门广场一带,最好不要建造高楼大厦,万万不

可让人们从故宫里面看到一座摩天大楼干扰和破坏它那优美的天际线。

基于这种观点.他谢绝了在北京城区内设计一座摩天大楼的要求,而在给定的场地中选择了香山设计了一幢低层的旅馆(香山饭店)。

2建筑环境与人的互动

当人们置身于某一建筑环境时.往往会发生某些情绪反应。

如对庙堂感到威慑,对陵墓感到肃穆,对住宅感到亲切,对园林感到轻松,对图书馆感到雅致,对纪念碑感到崇敬,对大商场感到喧腾,对大广场感到心旷神怡……。

进一步来说,对某些建筑还能有比较贴切的评价.比如质利刚劲(如埃及金字塔),雄浑壮伟(如罗马圣彼得大教堂),飘逸俊秀r如日

113

 

万方数据

114

本园林),雍容典丽(如北京故宫),细腻婉约(如巴洛克式宫殿)……。

周围环境对建筑和人的心理方面的影响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

因此,建筑环境与人存在着互动的关系。

一方面,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强化人们的感觉和记忆等,从而影响人们对环境的认识。

例如城市和乡村,由于它们的环境及生活内容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故人们的感受和认识自然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另一方面,人们的活动可以令建筑环境的特征更好地显现出来.有时甚至有巨大的影响力。

再有,如果从大的方面理解环境与人的互动关系,则可能很简单,即人类善待环境。

环境就会善待人类,但是这点并不容易做到。

人和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人影响环境.同样环境也影响人。

因此,在进行环境设计时,应尽量平衡人与环境的关系,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又要使环境保持或进入一个良好的状态。

在对待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我国古典园林也有独到之处。

它强调利用自然环境,但同时又不

惜以人工的方法来“造景”——按照人的意图创造自然环

境,既强调效仿自然,但又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艺术地再现自然。

人工与自然结合的结果常有极佳的效果。

宋词有句为:

“芳草有情,斜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

”陈从周先生解之:

“无楼便无人,无人即无情,无情亦无景,此景关键在楼。

”人工与自然之结合可以生景、生情。

用生态观念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现代社会.由于人们对建筑和环境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舒适的、合乎要求的室内外环境成为人们的理想之所,所以温度、湿度、空气、阳光、声音、绿化、水体等这些具体的环境因素就变得非常重要。

设计结合自然实际是用生态观念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顺应自然规律。

建筑防灾设计、节能设计、生态城市、绿色建筑等均属这种范畴。

在建筑物的各种物理指标满足,在能源的开发利用与节约.在废物、污染的排放,在环境空气质量的控制,在建筑材料的开发,在城市、建筑规划的布置.……在与人类生活相关联的各处,建筑设计与自然都需要很好地结合,建立一种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通常环境条件越是

不好,环境设计越要精心。

例如:

在阿拉伯地区生活的人

必须面对干旱和沙漠,而北欧人则要面对差不多半年的寒冷天气。

在伊斯兰的园林设计中,人们建造护墙来抵挡

烈日和沙土,依靠绿荫、亭台提供凉风,再配合水的形态、声音等,造就出一方乐土,成为宜人的环境。

对于建筑空间,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精确控制那些影响环境舒适性的因素成为可能,很多难题都可以借助适当的技术得到解决。

例如要获得最佳强度的光线,建筑师、工程师共同合作就能够满足这个要求;某个空间要求达到恒温恒湿,则利用空调技术就可以做到。

因而人类有能力在不同的条件下建造理想的建筑.满足各种舒适性的要求。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忽视整个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抛开大环境而只谈某个小环境的舒适性是不全面的。

任何一幢建筑都处于外部空间之中,同时也是构成外部空间的因素之一.因此,建筑不可避免地要受外空间的制约。

建筑体型、立面处理、内外空间组合以及建筑风格等都要与建筑所处环境和群体布局相适应。

建筑物所在地区的气候、地形、道路、原有建筑物及绿化等基地环境,也是影响建筑造型设计的重要因素。

如风景区建筑在造型设计上应为周围环境增色.而不应破坏风景区景色。

又如南方炎热地区的建筑,为减轻阳光的辐射和满足室内通风的要求,采用遮阳板和通透花格.使建筑立面富有节奏感和通透感。

建筑物处于建筑群体环境之中.既要有单体建筑个性,又要有群体的共性,这也是处理建筑造型与基地环境和群体布局关系时要解决的问题。

建筑与自然环境结合的典范——流

水别墅

世界著名的美国建筑大师赖特极力主张“建筑应该是自然的,要成为自然的~部分。

”简言之:

建筑就是应当模仿自然界有机体的形式,从而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一致的关系。

这种观点应当说是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有代表性的主张。

具体来说,他的建筑观是崇尚自然.把外面的空气、阳光、水声和绿茵引入室内,他倡导设计要更多地发挥自然通风的作用,将建筑体形和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

他设计的建筑往往就好像是自然的一部分.或者像植物样是从大自然中长出来似的。

这样,建筑物不仅不会破坏自然环境,相反,它应该为自然添色,应该为、环境增美。

流水别墅与周围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是他最成功的手法之一。

建筑物凌跨在溪流之上,层层交错的挑

台强调了开放疏松的布局,反映了与地形、山石、流水、林

 

万方数据

木的自然结合,使人工的建筑艺术与自然景色互相对照,互相渗透,相得

益彰.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建筑外形上的明显特征是一道道横墙和几条竖向的石墙,组成横竖交错的构图。

尤其是石墙粗犷而深沉的色调和道道光洁明快的灰白色钢筋混凝土水平挑台形成强烈的对比,再加上挑台下深深的阴影,更使体形丰富而生动。

从这幢别墅的设计中可见其在设计思想上“遵循自然”。

在利用地形地貌、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创造良好的气候环境、物理环境以及在建筑美观创作上,流水别墅都是一个成功的典型实例(尤其是在巧用水景方面)。

正是由于赖特的天才思想和执着的追求,流水别墅终于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成功,被世人誉为“绝顶人造景物与幽雅天然景色的完美平衡”,是20世纪无与伦比的世界最著名的现代建筑之一。

5结语

由于建筑与环境关系的论题涉及范围极大,这里不再作更深入的探

讨。

在我看来,建筑应紧密地与新技术、新材料结合,而艺术处理也必须

与建筑材料、结构技术和装修构造技术结合起来。

21世纪的世界发展现状要求建筑设计从整体而不是从局部,不单纯是从直接因素上去研究人类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要使建筑与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必须从各个方面深层次去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建筑与环境相协调.宛若天成。

参考文献:

[11贾衡,冯义.人与建筑环境.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华东等.高技术生态建筑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建设学院

115

 

万方数据

遵循建筑与环境相协调的理念--以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为例

作者:

谢浩

作者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建设学院

刊名:

中外建筑

英文刊名:

CHINESEANDOVERSEASARCHITECTURE年,卷(期:

2004,(6被引用次数:

3次

1.贾衡.冯义人与建筑环境20012.李华东高技术生态建筑2002

1.期刊论文李凌华.王小凡.LiLinghua.WangXiaofan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共生--长沙游泳跳水、网球中心建筑与环境探索-南方建筑2005(3

本文从建筑外部环境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建筑外部环境应该要在城市整体环境、地段特质环境、基地周边环境三方面综合考虑,通过分析自身参与的长沙"五城会"游泳跳水中心、网球中心方案设计中建筑与环境在这三方面的构思与设计,指出这是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之路.

2.期刊论文王磊建筑与场地环境-四川建筑2005,25(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关注逐渐从建筑本身转而投向与建筑相关的环境上,这是当代建筑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建筑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环境是建筑所依存的条件,概括地说,这种思想是以人为主体的思想,从关心人类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出发,从关注人类适应、调节、改造环境的建筑经验出发,以建筑的环境作为建筑形式的外在作用要素,创造建筑的形式.

3.学位论文贺梦从系统设计看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环境系统设计在可持续性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2005

本文着眼于对环境系统设计在可持续性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着重尝试更为整体和综合的探讨环境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当代中国不同地域建筑中应用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详细解释了环境系统设计的概念和可持续性建筑的概念及其对当今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意义,对它们做出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接着,着重探讨了可持续性建筑成为环境系统设计的对象的可能性和重要性,分析了可持续性建筑的自身特点及其存在意义,简要叙述了欧美发达国家可持续性建筑理论的发展过程和现状,重点探讨了环境系统设计的关键在于跳出线性思维,进入整体思考;最后,结合当前中国建筑设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运用环境系统设计和地域文化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出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可持续性建筑;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可持续性建筑本身的优点。

可持续性建筑具有很高的社会道德标准,高度重视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合理使用和管理,节省经济资源并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体现文化价值取向。

可持续性建筑不仅将建筑系统视为地球环境系统中各种不同的能量和物质材料的临时的组织形式,而且确定了建筑系统全寿命过程的各个环节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包括组成建筑系统的各个建筑元素的安装和制造,还包括建筑系统的使用、建筑元素的弃置和重新利用等。

可持续性建筑是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考虑建筑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是具有前瞻性的。

第二:

可持续性建筑自身的特性决定了环境系统设计思想作为其设计导向的可能性。

可持续性建筑及其周围环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而这个系统是由多个相互区别的要素组成的集合体。

基于系统的集合属性,对可持续性建筑极其周围环境这个复杂的系统进行分解,使这个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

这个系统内部的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系。

环境系统设计以可持续性建筑及其周围环境作为研究对象,着重从建筑的整体、建筑的内部关系、建筑与外部环境关系以及建筑的动态发展等角度研究建筑及其周围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

环境系统设计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以整体性、综合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的原则来解决多因素、动态多变的有组织的复杂建筑环境系统的崭新的科学思维方式——环境系统设计思维方式,这对解决复杂的建筑设计、环境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等问题都是有积极的作用的。

第三:

可持续性建筑需要环境系统设计作为导向。

从环境系统设计的角度研究可持续性建筑,有助于把握可持续性建筑的总体特征;用环境系统设计的观点来研究有利于从总体的角度把握可持续性建筑极其周围环境的问题,可以避免传统的研究和实践的多注重外在表现而忽视内部机制的缺陷,有助于把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分清本质和原因;只有从可持续性建筑系统的整个发展机制的动态过程分析和研究,才能正确确定可持续性建筑系统整个机制的现状是否合理,也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获得可持续性建筑系统整体性的良好表现。

第四:

整体设计思想是环境系统设计的核心思想和操作手段。

整体设计作为一种观念和方法,它是一种对复杂的环境问题与建筑自身问题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以可持续性建筑与人、可持续性建筑与自然的整体性为目标,认识环境系统设计的整体性与层次性,明确可持续性建筑活动引起对人不利的环境变化,并对具体的环境、生态、资源等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同时,作为一种可持续性建筑环境系统化设计的操作手段,整体设计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

第五:

中国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关键是从环境系统设计的角度,结合不同地域文化设计出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建筑作品。

中国不同地域的可持续性建筑创作首先要从人入手,要能够满足不同地域各种人群的多层次心理需求。

我们对中国不同地域的可持续性建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变异、整合与超越,要以“表层优化”、“变异生成”、“隐性关联”的观念和方法再加以环境系统设计的整体设计原则,开创不同地域的个性化和多元共生的创作道路。

4.期刊论文赵仲毅.张锡英.ZhaoZhongyi.ZhangXiying寓建筑于环境之中——谈建筑与环境的和谐问题-建筑学报2007(12

通过介绍作者主持的三个不同类别、不同规模和不同场所的工程设计经验,诠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是建筑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针对近年来国内出现的一些建筑与环境不和谐的状况,提出了改进建议.并强调"寓建筑于环境之中"是建筑师的一贯追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必要组成部分.

5.期刊论文喻李葵.张国强.阳丽娜建筑系统环境性能评价方法研究-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4,23(4

建筑系统环境性能评价是建筑系统环境性能改善的基础,是绿色建筑从哲学理念进入操作层次的重要环节.任何事物的评价必须根据相应的条件进行,由于世界各地的发展程度大不相同,本文提出了根据当地工程技术实际发展状况对建筑系统环境性能进行评价的方法,并由此定义了可以表示被评价建筑系统环境性能相对优劣程度的环境性能指标值.该方法具有可以准确反映对象的实际状况、不需要经常调整标准和可以更好地应用于建筑可持续发展性能研究的优点.

6.会议论文林源建筑遗产环境修整的内容与方法研究2008建筑遗产的环境是其组成部分而非外部背景.环境修整即是对建筑遗产的环境施加的综合性保护措施,是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保护方式之一.环境修整的目的是保持遗产环境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延续性并强化其环境特征.必须依据遗产环境与自然、文化要素的整体关系进行环境修整的规划设计和实施,保存和延续建筑遗产的原有环境品质和景观特征.7.学位论文李宁建筑聚落介入基地环境的适宜性2008大至城市、乡村,小至一组相对独立的建筑群组,都是建筑聚落的不同表现形式:

聚落具有自相似性,小聚落嵌套在大聚落中。

建筑聚落设计的过程,就是梳理基地环境的表象而策划建筑聚落介入其中的过程。

设计不是施工,在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所设想的建筑聚落只能在一种虚拟态中、与建筑师所形成的关于基地环境的表象进行相互匹配并整合;随后设计对建筑聚落介入基地环境的实践进行指导,这也是对设计的建筑聚落是否适宜于基地环境的检验。

研究适宜性的评价标准,对各层级的建筑聚落设计都具有指导意义。

人们时常对旅游中所见的村落、寺庙等津津乐道,其实,当人们看到传统聚落并被其景观所感动时,这种感觉绝非单纯地来自时间的流逝和乡愁。

对于经历了数百年岁月沧桑、已成为环境一部分的传统聚落来说,自有它作为环境的一个部件而延续下来的缘由。

传统聚落的营造者根据他们对基地环境所形成的表象、借助各自所理解的环境空间概念,赋予聚落特定的秩序,并充分发挥出基地环境的潜在力,从而形成卓越的聚落。

如今建筑师更应借鉴其中的成功特征,使这种最本源的建筑感触成为人们日常的一种愉悦。

论文对环境表象、建筑聚落、介入、匹配、整合等概念加以界定,从环境表象的生成与建筑聚落的介入着手,全面阐述了建筑聚落设计作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如何引导建筑聚落介入其基地环境。

通过对传统聚落的调查与剖析,综述了其中成功的特征:

同质性、原创性与生长性;结合建筑聚落的要素归纳,探讨了介入的适宜性评价标准;以不同建筑聚落介入不同基地环境为线索,阐述了台州书画院等不同工程实践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对建筑聚落介入基地环境的适宜性进行了实证性研究。

从基地环境的表象分析到建筑聚落介入特定基地环境,一方面建筑聚落接受基地环境的特质要素来调整自我、争取与基地环境的和谐,另一方面基地环境接受建筑聚落的介入并使自身增色,从而成就具有原创意义的、根植于基地环境之中的建筑聚落共同体。

建筑聚落介入基地环境是一个与环境相互认同、吸收并共生的过程,其适宜性的评价标准概括为约束性、时空性和可意象性。

8.期刊论文周术.郝曙光.温亚斌.ZHOUShu.HAOShu-guang.WENYa-bin环境时代的体验性建筑——隈研吾、王澍建筑作品解析-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09,22(3面对现代城市结构和生活方式瓦解与崩溃的现状,一些建筑师将设计目光转向本土的传统园林建筑,试图以传统园林建筑的手法解决城市问题.其中,以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和中国建筑师王澍的建筑最为典型,他们的建筑从城市既存的文脉结构出发,建筑主体形态简洁明晰,甚至趋于消隐,但他们的建筑却给人们带来了对时空秩序的丰富多变的体验,是属于环境时代的"体验性建筑",本文试图透过隈研吾和王澍两位建筑师的作品,解读环境时代的"体验性建筑".9.期刊论文高林.GAOLin探询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15(1人类已迈入二十一世纪,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人类的进步不应以损于环境为代价,未来的建筑应是一种关爱自身,包容各种情感,且对世界发展有所促进,这种建筑不仅讲求单体,更重要的是其与隐形环境和显形环境的结合,这种观念应扎根于建筑师的大脑之中,并自觉的加以运用.10.期刊论文贾岩.王宏伟.JIAYan.WANGHong-wei建筑表现图的环境表现-辽宁工学院学报1999,19(4通过对建筑表现图的功能的论述,指出了建筑表现图在环境的表现中必须真实的特性,只有真实地体现环境表现,才能更加生动地再现出建筑的性格特征及使用功能,让环境表现与建筑表现达到和谐统一,使建筑表现图的价值和作用得以充分展示.引证文献(2条1.朱菁论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中的人性需求[期刊论文]-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李金凤文脉·景观·功能与风景区建筑的形式探讨——以辽宁望天洞景区滨河建筑设计为例[学位论文]硕士2006本文链接:

授权使用:

华南理工大学(hnlgdx,授权号:

7826c9c7-bb52-463e-83bf-9ed00185ae03下载时间:

2011年4月25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