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国内外安全环境评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62984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6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伊朗国内外安全环境评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伊朗国内外安全环境评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伊朗国内外安全环境评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伊朗国内外安全环境评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伊朗国内外安全环境评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伊朗国内外安全环境评估.docx

《伊朗国内外安全环境评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伊朗国内外安全环境评估.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伊朗国内外安全环境评估.docx

伊朗国内外安全环境评估

 

伊朗国内外安全环境评估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亚非所

2008年11月12日

 

目录

一、伊朗政局总体稳定

(一)伊朗“神权政体”日趋成熟

(二)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凭借其神权威望有效控制政局

(三)伊朗外部生存环境日益改善

二、伊朗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

(一)内部

1、各种反政府武装活动从未间断

2、民众对政府不满情绪高涨,国内矛盾有所激化

(二)外部

1、边境地区存有引发磨擦和冲突的诱因

2、伊朗核危机可能引发两大风险

3、美国对伊朗政策前景预判

三、主要大国与伊朗的合作及主要启示

(一)欧盟虽追随美国对伊制裁,但并不想退出伊朗市场

(二)俄罗斯加大与伊朗合作步伐,欲扩大在能源市场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三)日本不想放弃伊朗的大油田

(四)印度左右逢源,大力拓展与伊朗的合作

(五)韩国与伊朗合作另辟蹊径

四、中伊关系评估与对策建议

(一)中伊合作具备良好的基础

(二)双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三)政策建议

五、附件2份

(一)伊朗主要反政府组织“人民圣战者组织”情况介绍

(二)美国与伊朗关系概述

 

伊朗内外安全环境评估

伊朗具有四五千年文明史,史称波斯,历史上曾盛极一时,但先后遭阿拉伯人、蒙古人、突厥人等入侵。

从19世纪开始沦为英、俄半殖民地,1925年建立巴列维王朝。

1979年霍梅尼发动伊斯兰革命,建立起“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

从地理上看,伊朗位于西亚,与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土耳其、伊拉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接壤,战略地位重要,南濒波斯湾和阿曼湾,北隔里海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相望,素有“欧亚陆桥”和“东西方空中走廊”之称。

海岸线长2700公里。

面积163.6万平方公里,人口7004.9万(2006年11月),其中波斯人占51%,阿塞拜疆人占24%,库尔德人占7%,其余为阿拉伯人、土库曼人等少数民族。

全国共30个省,其中人口最集中的有德黑兰、伊斯法罕、法尔斯和东阿塞拜疆。

官方语言为波斯语。

伊斯兰教为国教,98.8%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91%为什叶派,7.8%为逊尼派。

在中东20多个阿拉伯国家的汪洋大海之中,伊朗无论作为一个波斯民族国家,还是伊斯兰教什叶派国家,都属于少数派。

但伊朗素有大国之志,并一直在中东特别是海湾地区保持政治经济大国地位。

虽然伊朗与美国关系长期紧张,但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后,伊朗的地区和国际环境不断改善,加之近几年石油价格高起,使伊朗更积极拓展地区大国地位。

近几年来,伊朗不顾美国等西方压力,矢志掌握核技术,引发了持续至今的“伊核危机”,使伊朗成为中东乃至全球最敏感的国家之一。

一、伊朗政局总体稳定

伊朗实施神权统治下的总统内阁制,将伊斯兰宗教和西方民主融为一体,构成一种独特的政治体制。

这种政体虽不断遭到美国等西方国家攻击和诋毁,但总体运行正常,使伊朗长期维持着政治稳定。

(一)伊朗“神权政体”日趋成熟。

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伊朗颁布的第一部宪法明确规定,伊朗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神权高于一切,并建立起一整套独具特色的神权政体,伊朗人自称为“伊斯兰民主政体”:

一方面,确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治国机构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这三权相互独立”。

国家实行总统和内阁制,伊斯兰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总统、中央和地方议会都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另一方面,明确规定“神权高于民权”,同时建立了一套凌驾于世俗政体之上的“超政府机构”:

一是宪法监护委员会,负责监督总统和议会选举、全民公决及监督专家委员会推选领袖人选或领袖委员会,并规定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经该委员会审核后,才能由总统签字生效;二是专家会议,主要负责选举和对最高领袖的监督;三是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负责解决议会和宪法监护委员会对决议案产生的分歧等等。

但最高领袖是神权体制的“总代表”,所有国内外重大决策都由最高领袖拍板。

伊朗这套政治体制运行了近30年,每4年举行一次总统和全国议会选举,每两年举行一次地方议会选举,充分显示现行政体已步入成熟阶段,足以维持伊朗政权的长期稳定。

(二)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凭借其神权威望有效控制政局。

哈梅内伊是伊朗政教合一政体的象征,同时也是凌驾于一切权力机构之上的最高政治领导人。

尽管最高领袖不担任任何政府职务,但却是超越于三权之上的最高决策者。

按照宪法规定,伊朗最高领袖统揽一切重大权力,如作为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宣布和平或战争、任免监护委员会中的宗教代表、司法总监、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广播和电视网的负责人、总参谋长、伊斯兰革命卫队总司令、武装部队总司令,以及宣布对犯人赦免或减刑等。

此外,最高领袖还有权否决总统的既定政策。

因此,哈梅内伊作为伊朗最高领袖,实际上是伊朗内政、外交等重大政策的裁决者。

从程序上看,最高领袖虽然也由伊斯兰教士组成的“专家会议”推举委任,但实际上不需要对任何人负责。

作为霍梅尼的接班人,哈梅内伊在内外政策上不可能有根本性突破。

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其政策与时俱进,在继承前任的基础上,保守而不僵化,态度强硬却不失灵活。

在维护伊斯兰政教合一的大原则下,把握伊朗前行航向,确保伊朗的稳定发展。

通过多年积淀,哈梅内伊政治权威和个人威望日益巩固。

他平时深居简出,鲜少公开露面和出国访问,但作为伊朗政坛“最具神秘色彩的掌门人”,他却总是在关键时刻出面,力挽危局,一锤定音。

在国内,为维持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平衡,避免政局动荡和力量失衡,他善于“站在派别纷争之外”,以仲裁者身份从中斡旋和调停,稳妥处理派系关系。

如2OOO年伊朗改革派赢得议会选举后,强硬派激烈反弹,局势趋于紧张,哈梅内伊及时出面做说服工作,要求有关各方,特别是其领导的保守派接受这一选举结果,最终平息了各派纷争。

2005年总统选举前,前总统拉夫桑贾势头看好,但因其政策取向明显对最高领袖不利,哈梅内伊暗中协助强硬派候选人内贾德胜出,务实派领军人物拉夫桑贾尼最终功亏一篑。

而在2006年地方议会和专家委员会选举前夕,以内贾德为代表的“新保守派”势力窜升过快,哈梅内伊担心政坛力量失衡,遂通过宪法监护委员会,将内贾德派的候选人提前剔除,使伊朗政坛天平重归平衡。

因此,尽管近年来伊朗神权政府不断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但由于哈梅内伊的运筹帷幄和精心布局,均顺利得以解决,使伊朗政局始终能在其掌握之中。

(三)伊朗外部生存环境日益改善。

从地区层面看,伊朗作为一个中东“少数派”国家,在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与阿拉伯国家一直存在矛盾,特别是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霍梅尼“输出伊斯兰革命”的政策,极大恶化了伊朗与周边逊尼派阿拉伯国家关系及其国际形象,地区和国际处境日益孤立。

20世纪80年代,在持续8年的两伊(与伊拉克)战争中,伊朗几乎是孤军作战,绝大部分阿拉伯国家都支持伊拉克的萨达姆。

战后,伊拉克在中东地区坐大,并对伊朗构成严重威胁,加之伊朗与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长期交恶,使其一直腹背受敌。

而美国先后发动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无意之中为伊朗剪除了东、西两大夙敌,使伊朗彻底摆脱了东西夹击的不利处境。

此后,伊朗利用其大国地位和对中东地区什叶派的极大影响力,积极插手伊拉克战后重建,支持黎巴嫩真主党和巴勒斯坦的哈马斯等中东激进势力,充当伊斯兰世界反美、反以色列旗手,赢得广泛支持。

与此同时,伊朗顶住美国压力矢志开发核技术,并利用伊拉克战后全球范围强烈反美的政治气候,以及美国在中东、反恐、核不扩散等一系列问题上推行双重标准的政策缺陷,积极争取政治和道义上的支持,使伊朗地区和国际影响大幅提升。

近些年,伊朗对外政策也日趋务实,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不断改善。

2007年底,海湾六国破天荒邀请伊朗参加海湾合作委员会首脑峰会,共商地区维稳和发展大计;埃及开始与伊朗直接接触,并准备恢复中断多年的外交关系;伊朗与土耳其、与沙特等地区大国关系都明显改善,伊朗生存环境大为改观。

二、伊朗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

综合看,伊朗国内虽存在一些危机隐患,但其面临的最大安全威胁来自外部。

(一)从内部看,伊朗实行神权统治,伊斯兰宗教法不仅涉及国家法律,还深入到民众日常生活,因此国内控制甚严,社会治安状况整体良好。

目前,伊朗潜伏的不安定因素主要包括:

1、国内各种反政府武装活动从未间断。

伊朗是个多民族国家,波斯人约占总人口一半以上,其余为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阿拉伯人、俾路支人和土库曼人、亚美尼亚人等。

长期以来,伊朗实行的中央集权式发展战略,造成少数民族地区政治边缘化,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近年来,受国际大环境中民族分离运动影响,加上美国不断加大打压力度,甚至暗中支持伊朗民族分裂势力和反政府武装,伊朗国内针对政府的暴力恐怖活动有所增加。

第一,在西南部,阿拉伯人聚集区频繁发生反政府暴力活动。

胡齐斯坦省是伊朗石油储量最多的地区,其石油储量占伊朗全国石油储量近90%,但该省也是民族矛盾比较尖锐的地区之一。

当地居民和警方经常发生摩擦,有时甚至发生暴力冲突。

2005年4月,胡齐斯坦省省会阿瓦士发生多起骚乱和爆炸事件,导致21人死亡。

当年6月,阿瓦士发生连锁爆炸案,造成2人死亡、23人受伤。

同年9月,伊朗西南部库泽斯坦省府Ahwaz周围5座油井遭到破坏,使该地区石油日产量减少5-6万桶。

2006年1月,该地又发生2起炸弹爆炸事件,造成8死,46伤。

10月,伊朗警方挫败一起企图用火箭袭击伊朗最大炼油厂的阴谋。

2007年4月,伊朗南部历史名城设拉子一家清真寺发生爆炸案,造成200多人死亡。

第二,在西北部,库尔德人因受伊战后伊拉克北部库尔德人政治地位大幅提升的刺激,伊朗库尔德反政府武装不断制造事端。

2005年7月,因伊朗安全部队开枪打死1名库尔德青年,西北部几大城市爆发大规模群众骚乱,造成一些平民和警察死亡。

与土耳其武装组织库尔德工人党(PKK)关系密切的库尔德自由生命党(PJAK)拥有约1000人武装。

2005年8月,该组织涉嫌绑架8名警察。

2006年10月袭击伊朗边境的输油管线。

2007年2月,政府军在西北边境开展围剿,打死17人。

此外,北部阿塞拜疆人聚集区的反政府活动也日趋活跃。

2006年5月,因伊朗报纸《伊朗报》封面刊登一幅漫画,将阿塞拜疆人比作蟑螂,由此在东阿塞拜疆省多个城市引发大规模骚乱。

2007年2月,数万阿塞拜疆人上街游行,抗议政府歧视阿塞拜疆人。

第三,在东南部,俾路支人聚集区是阿富汗毒品输往欧洲的主要通道,有组织犯罪、贩毒活动十分猖獗。

伊朗反政府武装组织“真主党”有1000多名成员,配备有自动步枪、手雷、高射机枪等武器,长期在边境地区打游击,过去4年已杀死400多名伊朗士兵。

伊朗警察经常与武装贩毒团伙展开激烈交锋,并付出沉重代价,最惨烈的一次30余名警察遭到杀害。

2006年1月,前往该地区视察的内贾德总统车队在锡斯坦和俾路支斯坦省“扎博尔—沙拉湾”公路上,遭约20名身份不明“匪徒”伏击,1名总统卫士死亡,2人受伤。

2007年2月,伊朗革命卫队地面部队的公共汽车在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首府扎黑丹遭炸弹袭击,至少造成11名革命卫队成员死亡,30人受伤。

3月,该组织再次袭击政府车队,造成20人丧生,并绑架一批人质。

7月19日,伊斯兰革命卫队在扎黑丹附近的山区与恐怖武装交火,11名士兵阵亡,9人受伤。

8月,十几名伊朗人在该地区被武装分子绑架,幸被巴基斯坦安全人员解救。

同月19日,武装分子在东南边境突袭几辆汽车,打死数人,绑架约30人。

2007年10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伊朗期间,境内武装分子要暗杀普京的传闻满天飞。

第四,反政府武装“人民圣战者组织”仍是政府面临的心腹大患。

人民圣战者组织成立于1965年,总部设在伊拉克。

该组织最初为左翼伊斯兰组织,主要从事反对巴列维国王专制独裁的武装斗争。

1979年伊朗革命胜利后,该组织曾与霍梅尼政权短暂合作,但不久双方就因意识形态和权力之争而分道扬镳,从此不断针对现政府发动恐怖袭击,影响最大的是1981年6月28日在伊朗执政党(伊斯兰共和党)总部大楼安置定时炸弹,当场炸死74名政府高官,包括司法总监、总统、总理等政要。

在伊朗政府严厉打击下,1986年该组织将总部转移到伊拉克。

在萨达姆政权的大力支持下,该组织建立了“民族解放军”(NLA),到伊拉克战争爆发前,该组织在伊拉克境内约有两万名成员,装备有坦克、装甲车、重型火炮等重型武器,并频繁从伊拉克境内向伊朗发动袭击,其中主要活动包括:

1988年发动侵占伊朗领土的“永恒之光”行动,但以失败告终;1992年4月对伊朗驻13个国家的使领馆和机构发动袭击;1999年4月刺杀两伊战争时曾担任伊朗军队主帅的阿里萨亚德将军。

2000年以来,该组织多次使用迫击炮袭击伊朗军政设施,偶尔也在德黑兰进行破坏活动,仅2001年就在伊朗境内制造了195起袭击和爆炸事件。

2003年,法国情报称“人民圣战者组织”曾计划对欧洲和其他地方的伊朗外交使团发动袭击,甚至计划对那些与伊朗情报部门合作的该组织前成员进行“肉体毁灭”。

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人民圣战者组织失去萨达姆这一靠山,并被美军解除武装,但该组织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职业说客,专门游说西方政府官员,将其描绘成一群伊朗女战士反抗德黑兰政府歧视和压迫妇女的组织,因此赢得不少西方国家的支持,在美欧等多个国家开设了办事处,并在伊朗海外移民中拥有大量支持者,成为伊朗境外最大的反政府武装组织。

美国本来早就将“人民圣战者组织”列为恐怖组织,但伊拉克战后出于颠覆伊朗政权的战略考虑,美、英等西方国家均将人民圣战者组织从恐怖组织名单删去,并将其视为“战略伙伴”,不仅允许他们长期驻扎在伊拉克“阿什拉夫”营区,还为其提供优厚物资条件,由美军教官对他们进行“爆炸、射击、格斗、阴谋”及“情报搜集”训练。

2007年2月,一家美国周刊披露,美情报人员将阿什拉夫兵营的人民圣战者组织成员派往以色列进行军事训练,目的是充当美国颠覆伊朗现政权的“马前卒”。

而人民圣战者组织在萨达姆倒台后也迅速投靠美国,与驻伊拉克美军保持密切关系,不断为美国提供有关伊朗的各种情报。

正如一位美国高官所说“这些人简直就是我们有关伊朗情报的大脑”。

2007年夏,伊拉克总理马利基曾打算把“人民圣战者组织”赶走,因美国反对未能如愿。

2008年6月,伊拉克政府再次决定驱逐“人民圣战者组织”,又遭美国拒绝。

由于有美国撑腰,该组织已成为伊朗现政权面临的主要威胁。

第五,“基地”组织在伊朗也有一些恐怖活动。

自2001年底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垮台以来,“基地”组织成员从周边国家潜入伊朗。

他们建立地下网络以从事恐怖袭击、贩毒和盗窃等犯罪活动。

此外,“基地”组织还企图在伊朗的一些大城市搞恐怖和破坏活动。

但伊朗国内控制较严,“基地”组织多起恐怖活动图谋均被伊朗情报机构挫败。

2、民众对政府不满情绪高涨,国内矛盾有所激化。

由于内贾德政府经济政策不力,以及美国、欧盟及联合国不断扩大经济制裁,伊朗经济状况明显恶化。

近年来,由于国际油价不断上涨,伊朗石油出口收入急剧增加,由2002年230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700亿美元。

截止2008年今1月,外汇储备增至784亿美元,伊朗中央银行总资产达1040亿美元。

伊朗经济增长率连续几年保持在5%以上。

但政府未将主要精力投入国内经济发展,伊朗民众未能从高油价中受益。

内贾德上台前“将石油收益摆到每家餐桌上”的承诺不仅没有兑现,相反,由于政策失当,造成严重分配不公。

据统计,伊朗政府将15-20%国民收入用于各种补贴,但其中20%补贴流向仅占人口lO%的最富有家庭,赤贫家庭得到的补贴不足4%。

同时,伊通货膨胀日益严重,自2006年夏天以来,德黑兰房价涨了两倍,水果、蔬菜等基本商品价格翻了一番多。

2008年7月14日伊朗住房部数据显示,住房价格增幅打破历史记录,达到125%,食品类商品年通胀率已达50%。

失业率居高不下,目前失业率估为30%。

25岁以下青年失业率高达40-50%,一般公务员月收入只有几十美元,4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为此,国内对内贾德政府的不满日益强烈。

在政府层面,矛盾日益公开化,2006年6月,50名经济学家公开致信内贾德,批评政府的经济政策。

150名伊朗议员曾联名指责内贾德的经济政策造成严重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有议员甚至提议将2008年议会选举和2009年总统选举合并到2008年举行,以缩短内贾德任期。

曾支持内贾德组阁的副议长巴霍纳尔也公开指责内贾德政策错误。

2007年底,21个持温和立场的政党宣布结成联盟,联手反对内贾德。

伊朗国内还有传言,说部分自由改革派要发动政变,推翻内贾德政府。

2008年4月9日,因政府内在通货膨胀问题上分歧尖锐,经济部长贾法里宣布辞职。

劳工部长贾赫鲁米和德黑兰市长卡尔巴希也公开批评内贾德的经济政策,就连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也批评内贾德未能成功解决通胀问题。

在民众层面,不满情绪广泛蔓延。

虽然伊朗社会控制甚严,但2006年12月,内贾德在德黑兰阿米尔卡比尔大学发表演讲时还是遭到学生的公开抗议,抗议者高呼“独裁者去死”,这是内贾德在国内首次遭遇的公众抗议。

2007年2月和5月,德黑兰发生教师罢工和反政府示威,要求提高工资。

同年,由于内贾德在国内实行汽油配给制,引发大批民众抗议,一些德黑兰民众纵火焚烧加油站,并公开打出“打倒内贾德”的横幅。

(二)从外部看,伊朗面临的安全威胁部分来自周边不稳定区域,但最大的安全隐患是伊朗核危机激化可能引发的风险。

1、边境地区存有引发磨擦和冲突的诱因,从伊朗周边形势看,爆发大规模国家间战争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但中东地缘政治中固有及新涌现的一些敏感问题,存在引发冲突的隐患。

一是库尔德民族问题。

据统计,库尔德人口约有2500万之多,其中1/3居住在伊朗西部,1/3居住于土耳其东部,1/3弱在伊拉克北部,另有少数散居在叙利亚北部和亚美尼亚共和国的南部。

分散在多国且生活在同一地域的库尔德人长期同阿拉伯人、波斯人或土耳其人在超民族的泛伊斯兰教精神下与同教异宗的统治民族共处。

19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崩溃后,库尔德人在全球民族自决大潮激励下也提出自治和独立要求,因此长期受到处于统治地位的多数民族迫害。

库尔德人虽然分散在不同的国家,但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却彼此呼应、始终不绝。

伊拉克战争后,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人依仗美国支持建立了独立的地方政府、议会和军队,成为伊拉克的“国中国”,由此激起周边国家强烈不安。

为消除隐患,土耳其政府多次越境进入伊拉克清剿库尔德工人党,引发土伊关系和地区局势紧张,甚至牵动大国和联合国介入。

而伊朗是中东第二大库尔德人聚集区,库尔德人活动十分活跃,并与周边各国库尔德人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伊朗也曾进入伊拉克越境打击库尔德武装,甚至在全球追杀过库尔德领导人,为此曾引发过国家间外交磨擦。

未来,因库尔德问题引发多国边界地区冲突的可能性随时存在。

二是什叶派影响扩张问题。

伊朗作为最大的伊斯兰教什叶派国家,对其他中东各国的什叶派具有重要影响力。

伊拉克战争后,伊拉克通过民主选举建立了一个以什叶派为主导的新政权,这极大增强了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也引起周边大部分逊尼派国家的极度不安,他们认为,以伊朗和伊拉克为中心,包括叙利亚、黎巴嫩、沙特、巴林的什叶派聚集区已形成一个“什叶派新月带”,对传统的逊尼派政权构成严峻挑战。

这种潜在的危机意识增加了中东地区的不稳定因素,也增强了他们对伊朗的防范和遏制心理,长远看,该问题存在诱发国家间矛盾和冲突的可能。

三是难民问题。

由于中东地区长期动荡不安、局部冲突持续不断,加之冷战结束以来连续爆发了3场地区战争,导致大量难民跨国流动,现在伊朗居住着上百万的阿富汗、伊拉克、巴勒斯坦、黎巴嫩等国的难民,已成为伊朗政府严重的政治和经济负担。

伊朗多次要求解决难民问题,但一直未有实质性进展。

未来,在伊朗与阿富汗、伊拉克等国交界地区存在因难民问题引发动荡的可能。

2、伊朗核危机潜藏战争风险。

美国与伊朗的关系是伊朗外部生存环境的最大变量,而伊核问题则是决定双方关系走向的矛盾焦点。

自2003年伊朗核危机爆发以来,伊朗为全面和独立掌握核技术,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行激烈抗争,尤其是2005年内贾德上台后,改变其前任较温和的应对政策,采取强硬的对抗立场,不但拒绝联合国要求其停止铀浓缩的系列决议,相反不断增加离心机数量,加速核研发进程,由此使伊核危机不断升级。

未来,只要伊核问题不彻底解决,伊朗就不可能有持久的安全。

战争风险是伊朗面临的最大外部安全隐患。

近两年来,美国和以色列多次威胁要对伊朗动武,并向海湾大量增兵,频繁举行大规模军演,西方媒体也不断曝出美国和以色列军事打击伊朗的计划。

长远看,伊朗矢志掌握核技术的政策与美国控制中东、维护以色列安全的战略目标已形成结构性矛盾。

如果经济制裁、政治谈判等手段均不能阻止伊朗拥核,美国对伊朗动武的可能性并不能完全排除,因为,美国动武的客观条件是具备的。

首先,美国借伊核问题“妖魔化”伊朗取得明显成效。

近几年来,美国不断给伊朗罗织罪名,先后将伊冠以“邪恶轴心”、“暴政前哨”等恶名,炒作和夸大伊朗的核威胁,有意将伊朗推到国际社会的“被告席”,同时通过向埃及和沙特等中东温和国家大规模军售和降低“民主改造”的要求,组建新的“反伊朗联盟”,并为伊朗反对派拨款7500万美元,2008年增至1.08亿美元,以伺机颠覆伊朗现政权。

欧盟等其他大国因伊朗在浓缩铀问题上拒不让步,立场日趋向美国靠拢,这将有利于美国对伊朗采取更强硬手段。

其次,从军事层面看,美国对伊朗长期维持兵临城下攻势。

由于美国在伊拉克驻有十几万大军,使目前美军在海湾的兵力已达历史最高水平,加上美国在阿富汗的驻军,实际上美国已对伊朗形成三面包围之势。

即使美国未来从伊拉克撤军,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及海湾地区的军事基地和驻军仍可维持对伊朗的军事包围。

另据美国防部2006年3月份签订的承包合同显示,美军在中东及周边地区持续增加战备物资储存,计划到2016年在伊拉克周边地区弹药储存量要达到目前的两倍,目的就是应对未来的地区冲突。

2008年10月,美国在通过金融救援方案的同时,美国空军宣布要对驻扎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A—10型“雷电”攻击机进行优先维修,以维持和提高空中攻击能力,这一政策除应对伊拉克和阿富汗局势外,显然包含针对伊朗的战争准备。

第三,美国决策层始终未放弃军事攻击伊朗的打算。

美国高层一再称不排除动武可能,美军方曾多次制定打击伊朗的作战计划。

2007年9月的作战计划明确提出,一旦两国进入战争状态,美国将通过强大空中力量对伊朗境内1200个目标实施打击,3天之内即可摧毁伊朗的全部军事能力。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兰德公司向美国防部提交了一份报告,对以发动战争来转嫁目前经济危机的可行性和利弊得失进行了评估。

报告认为,用7000亿美元救市的效果很可能不如用7000亿美元发动一场战争的效果更好。

而伊朗核危机正是美国可利用的机会。

3、美国对伊朗政策前景预判:

总体看,虽然不能排除美国最终可能对伊朗动武的可能性,但短期内这种可能性呈下降趋势。

通过联合国加大制裁也面临重重障碍,但外交谈判解决问题的空间明显增大。

首先,未来一段时间,无论美国还是以色列对伊朗发动军事打击都不太大。

从美国方面看:

一是美内部力量对比已发生重大变化:

布什政府主张动武的强硬派大势已去,务实派已稳居上风;斯考克罗夫特、布热津斯基和詹姆斯·贝克等美国前政要也都主张采取与伊朗接触政策。

特别是即将上任的美国新总统奥巴马明确主张与伊朗接触与对话。

二是美国十几万大军深陷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乱泥潭,无精力开辟“第三战场”。

美军参联会主席马伦等高官均公开表示,希望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

从以色列方面看,以虽急于以军事手段摧毁伊朗核设施,消除近在咫尺的安全威胁,但想撇开美国单干并不现实:

一是美以特殊联盟关系决定了没有美国首肯及军事和财政支持,以色列不可能单独行动。

2008年6月,美国家情报总监麦康奈尔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访问以色列时,明确警告以色列,如果以色列执意动武,美国不会为其开放伊拉克领空和军事基地,也不会提供任何支持。

美国强调,伊朗目前尚不具备制造核武的能力,如现在动武必将损害美国家利益。

二是以色列军力并不足保证其一举取胜。

以色列空军虽曾空袭过伊拉克、叙利亚核设施,具备长途奔袭能力和经验,但要彻底摧毁数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