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61835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课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校本课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校本课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校本课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校本课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课程.docx

《校本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本课程.docx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提高孩子们的人文修养,积淀孩子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

2、提高儿童智力,发挥学生潜能。

3、完成本年级要求背诵的古诗的背诵要求。

二、学情分析

经过几年的古诗朗诵训练,学生积累了一些古诗,具备了一定的欣赏水平,积累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本学期将通过各种训练,加强古诗朗诵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古诗积累量及朗诵水平。

三、具体措施

进行古诗文诵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利用中华古典诗文丰富而精深的人文教学资源,来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优化他们的人文素质,使其将来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公民。

基于此,我在教学中,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不做表面的文章,逐步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的习惯、兴趣。

具体方法如下。

1、诵读。

紧紧抓住诵读这个核心,利用课堂,学生自由诵读或者齐读古诗文。

2、背诵。

在诵读的基础上,要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保证诵读的效果。

3、笔记摘抄。

要求学生摘抄一定数量的名言警句以长期积累。

4、名篇仿写:

要求学生仿写一定数量的名篇佳句,积累起来或作成诗集、文集,在班级相互观摩切磋。

5、竞赛。

学生之间的诵读竞赛,比的是熟练度,比的是有感情的诵读。

四、教学进度:

周次

课时

欣赏内容

2

 1

《满江红》

3

 1

《破阵子》

4

 1

《声声慢》

5

 1

《水调歌头》

6

 1

清明放假

7

 1              

《雨霖铃》

8

 1

《虞美人》

9

 1

《竹枝词》

10

 1

《惠崇春江晚景》

11

 1

《劝学》

12

 1

《秋词》

13

 1

《赋菊》

14

 1

《商山早行》

15

 1

《饮湖上初晴后雨》

16

 1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7

 1

《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18

 1

《朝天子·咏喇叭》

 

满江红

教学目标

1、能够在理解作品的同时,有感情吟颂《满江红》。

2、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3、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关于岳飞的故事,并查找有关本词的相关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介绍作者以及相关背景

(1)请学生讲述岳飞的故事,并对岳飞做概括性的描述。

(展示图片)

(2)教师总结

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

1103年,岳飞生于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一个农家,出生之时有大鸟飞鸣掠过屋顶,故取名飞、字鹏举。

少时家贫,日间耕田割草,晚上以柴照明念书习字,尤喜读兵书。

岳飞体魄强健、寡言淳厚、刚直义气且勇力过人,十几岁已能拉300斤硬弓、960斤腰弩,能左右开弓射箭,枪法“一县无敌”。

1135年夏,岳飞率军镇压洞庭湖地区起义,被朝廷封为开国公。

岳家军由于收编起义军人数猛增。

次年,岳家军第二次北上出击,收复洛阳西南险要之地,夺取烧毁伪齐粮秣,逼近黄河。

因朝廷不供军粮,功败垂成。

虽升职太尉,壮志难酬,填《满江红》抒怀。

1142年1月,岳飞被以“莫须有”(即或许有)罪赐死,岳飞手书: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后,将毒酒一饮而尽,时年39岁。

岳飞死后,全家被抄,五子中除岳霖被人收养,余皆或充军岭南,或逃往湖广。

甚至下属也被株连罢免或处死。

直至高宗退位,孝宗为鼓士气,平民愤。

才追复岳飞官职,将其遗骸依礼迁葬于西湖栖霞岭下。

宁宗时,追封岳飞为“鄂王”;立岳庙。

岳飞一生俭朴,不置田产,不积私财,不为后代钻营利禄。

岳飞治军严谨,纪律严明。

人称: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打仗时他身先士卒,与土兵共甘苦,从不居功自傲,赢得了历代人民崇敬和同情。

人们在杭州岳飞墓前铸造了秦桧夫妇等四个铁人,造象为双手反剪面,向岳坟跪着,墓阙上悬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今天我们读岳飞,就是读人的傲然脊梁,读民族的浩然正气,读历史的巍然丰碑。

岳飞没有专门的军事著作遗留,但其军事思想、治军方略,散见于奏章、诗词等。

后人将岳飞的文章、诗词编成《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

(摘要向学生介绍,以上学生介绍过了,就不重复了)

(岳飞事迹具见附后)

由此可见,岳飞不仅是武将,文采也非常好,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品读欣赏一下他的《满江红》。

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读后的感悟描述:

你的第一感觉怎样?

(上阕稍慢,下阕稍快。

或上阕的悲痛,下阕的激昂。

初步归纳:

《满江红》为词牌名,风格古朴、激昂、大气,全词分上阕和下阕,上阕速度稍慢,抒发悲愤之情;下阕速度稍快,情绪高亢激昂,

齐声吟诵

思考:

岳飞一生的追求可以用哪四个字来概括?

明确:

“还我河山”可概括岳飞一生的追求。

(板书)

3、学习上阙

(1)请学生根据注释,翻译(可让学生课前完成此预习,课上就不用花时间讲了)

译文:

愤怒得头发直竖冲开高冠,倚着高楼上的栏杆,潇潇的雨声刚好停歇。

抬头朝着远方放眼,仰起首来对着天空大声呼啸,奋发图强的志气激动剧烈。

年已三十,虽建立了一些功业却象尘土,八千里路的行军战斗有如披云戴月。

一定不要轻意地让少年的头发花白,换来白白的悲伤凄切。

(2)朗读赏析

A、请学生齐读

B、指名学生朗读,说说每句应该重读的地方,为什么?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此句学生齐读,个别读后由师再范读)

分析:

重读“怒”,“潇潇雨歇”舒缓一点,因为是景色描写。

“怒发冲冠”是艺术夸张,是说由于异常愤怒,以致头发竖起,把帽子也顶起来了。

提问1:

为什么愤怒?

(用原文回答)

明确: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提问2:

这是一个特写镜头,描绘了一个怎么样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明确:

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

引: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柳永《八声甘州》

风景自是宜人,在这种情况下登楼远眺,自有一番郁结在心头。

B、“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分析:

重读“抬”,因为是动词以及“长啸”“激烈”,一般武侠小说中,才有长啸,英雄感叹,表壮怀之激烈。

“啸”是感情激动大时发出的声音,要读得相对来说缓一点。

“壮怀”,奋发图强的志向。

C、“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分析:

重读:

“尘与土”“云和月”“三十”“八千”。

请学生看一下注释,理解什么意思。

上句表现了他蔑视功名,唯以报国为念的高风亮节,下句则展现了披星戴月、转战南北的漫长征程,又体现了任重道远、不可懈怠的自励之意。

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

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与土”;“云和月”。

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很有诗意。

引:

虚怀若谷,严以律己,身先士卒。

补充小故事二、九。

D、“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此句学生齐读,个别读后由师再范读)

分析:

重读:

“白”“莫”“空”,劝诫人要惜时。

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

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

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既是激励自己,也是鞭策部下:

珍惜时光,借加奋勉,以早日实现匡复大业。

提问:

这句和我们学过的哪首古诗的意思相同呢?

明确: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引:

花儿还有重开日,人生没有再少年。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趱少年。

(元·高明)

(以上每句分析完,都指导学生再齐声朗读,再个别读,或者师范读,以达到更好的朗读

训练的效果。

下阙同。

(3)小结

上阕写作者要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

(4)配乐齐读,让学生尝试背诵

4、学习下阙

(1)请学生根据注释,翻译(可让学生课前完成此预习,课上就不用花时间讲了)

译文:

靖康二年北宋的大辱奇耻,还未洗雪,为人臣的愤恨,何时才能熄灭!

驾驶战车,冲破阻拦像踏破贺兰山的空缺。

英雄的志气要像饥饿一样狠狠吃掉敌人的肉,要在说说笑笑之间口渴了喝尽敌人的血,等待着从头收拾整理旧时的山河,然后朝拜皇帝的宫阙。

(3)朗读赏析

下阕写了三层意思:

对金掠夺者的深仇大恨;统一祖国的殷切愿望;忠于朝廷即忠于

祖国的赤诚之心。

请找出相对应的诗句朗读分析

A、请学生齐读

B、请学生逐句说说朗读体验

C、指导朗诵:

这四句,句式短促,音韵铿锵。

语速稍快,要把急切的期望读出来。

(以下同)

D、对金掠夺者的深仇大恨: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此句学生齐读,个别读后由师再范读)

分析:

重读“恨”。

“靖康”是宋钦宗赵桓的年号。

“靖康耻”,指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京城汴京和中原地区沦陷,徽宗、钦宗两个皇帝被金人俘虏北去的奇耻大辱。

“犹未雪”,指还没有报仇雪恨。

由于没有雪“靖康”之耻,所以,岳飞发出了心中的恨何时才能消除(“臣子恨,何时灭”)的感慨。

用反诘句吐露其一腔民族义愤,情感强烈。

这也是他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原因。

古代的战车叫“长车。

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

山河破碎,生民涂炭,使岳飞怒指匈奴胡虏,转入第二层: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分析:

重读“驾”,要读出自豪感和豪壮的气势;“踏破”读出必胜的信念。

后两句要把恨、乐观读出来。

提问: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

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切齿痛恨,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愤激之语,同时又把收复山河的宏愿、征战的艰苦,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

指导朗诵:

要读出豪迈的气势来。

C、收拾金瓯,重扶社稷,又使岳飞顿生凌云之志——第三层: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此句学生齐读,个别读后由师再范读)

指导朗诵:

要读出必胜的信心,高亢的语调。

分析:

重读:

“待”“收拾”(“朝天阙”,学生可能读不好,一定要让学生放开读)。

收拾,平时我们用在哪儿?

桌子,对,这里像收桌子一样,以收拾金瓯的决胜气概镇住全词,与发端的力量悉称。

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

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4)小结

下阙节奏稍快有变动,其情感更为高亢激越,表现岳飞收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英雄气概。

三、课堂小结

1、这是一首气壮山河、激励人心的爱国词。

本词的内容充满了对敌寇的痛恨,对国家的热爱。

全词风格粗犷,音调激越,感情奔放,气势恢宏。

它表达的是作者的豪情壮志,同时也是当时人民奋起杀敌的愤怒的吼声。

从艺术上看,本词感情激荡,气势磅礴,风格豪放,结构严谨,一气呵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2、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词

3、师范读

4、让我们用这四个字结束今天的课。

一起高呼:

“还我河山”。

(《精忠报国》音乐响起)

四、拓展延伸(有时间课内做,没时间课外完成)

将军佳作世争传,三十功名路八千。

一种壮怀能蕴籍,诸君细读《小重山》。

小重山岳飞

1、请学生齐读,然后自由读,品一下此词与《满江红》有何不同。

(风格上此为婉约)

2、赏析

五、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

 

破阵子

.一、教学目的:

1、学习这首词所表达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名、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领悟宋词优美的语言及深邃的意境。

3、引导学生在理清文章的思路中,培养想像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古代战争场面,用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

然后再展示“醉里挑灯看剑”图,请一学生描述画面内容。

画里的这位老者他在沉思什么?

他在追忆什么?

今天我们师生就通过共同学习这首《破阵子》,来了解和认识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

2、介绍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

(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

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3、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语气,并在书上划出断句位置。

2、学生读。

(小组读、个人读,要读出豪情壮志。

有点评)

4、分析(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一)上阕:

1、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

梦见了什么?

(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来)

明确:

第一句连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

“醉”和“梦”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回忆出来的。

2、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现了什么?

对偶。

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3、“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

(分组讨论,根据词意,想像出此时的场面)

明确:

“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

(二)下阕:

1、哪些句子写战争的画面?

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统一祖国的愿望?

2、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明确:

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5、拓展思维练习。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1、假如你是词中的将军,请你把驰骋沙场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描绘出来。

(小组讨论后描述)

2、假如你是他的好朋友陈亮,该怎样劝慰一下“可怜白发生”的辛弃疾?

(小组讨论后表演)

6、课后作业:

把《破阵子》改写成一篇抒情散文。

声声慢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3、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后期的愁情。

(二)能力训练点

1、熟读背诵全词。

2、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三)美育渗透点

   感受词的意境美,体味词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词

2、品味叠词的作用。

3、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

四、教学步骤

1、导入1:

以猜字谜方式导入。

“风起了,叶落了,心碎了”,(愁板书)(聪明!

)秋天的时候我们特别容易发愁,敏感一点的同学难免有时候会见月伤心,听风落泪。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位将愁字写绝了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

2、美读

1)、请一个同学有感情朗诵。

2)、对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诵,你觉得哪些地方可以读得更妥当完美些?

3)、放录音,听名家的示范朗诵。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读。

3、鉴赏:

请问大家在读了这首词后有什么感受?

(请同学回答)

(一)一提到《声声慢》,我们首先会想到哪一句诗词?

(学生: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如果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换成“寻觅、冷清、凄惨”好不好?

为什么?

1)、逐句分析

①寻寻觅觅

(老师点拨:

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在寻觅什么呢?

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

板书:

动作——茫然                (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

②冷冷清清:

(老师点拨:

寻觅无果,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板书:

环境——清冷                (应是轻读、降调。

③凄凄惨惨戚戚

板书:

心理——凄厉          (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开篇奠定了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2)、归纳要点

①增强音乐美        ②曲尽思妇之情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

「此十四字之妙:

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

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

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

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

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

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

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

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

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

(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学生:

淡酒 晚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词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来抒写自己的“愁”呢?

1)、三杯两盏淡酒

 ①列出有关“酒”诗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问:

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②得出结论:

酒是“愁”的象征

2)、“怎敌他晚来风急”

 ①列出有关“秋风”诗句:

(“秋风”意象略讲)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自古逢秋悲寂寥”

②得出结论:

秋风渲染愁情。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①列出有关“雁”诗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教师点拨:

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旧时相识的雁吗?

②得出结论:

过雁象征离愁。

(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下阕:

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4)、“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略析“黄花”意象)

 ①列出有关“黄花”诗句:

史正志《菊谱》:

“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

”(李清照《醉花阴》)

教师点拨:

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

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②得出结论:

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略讲“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词人是位感情丰富的女子,这样守着窗儿,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如此孤独难耐惨淡愁苦可怎么捱到天黑呀!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详析“雨”意象,略析“梧桐”意象。

 ①列出有关“细雨”诗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亡国之愁)

②得出结论:

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6)、“梧桐”意象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

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

小结:

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

让我们带着对愁的感知,伴着音乐,再一起来齐声诵读,体会这凄美绝伦的意象意境。

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但此时的“愁”与诗人写《一剪梅》的“愁”相比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呢?

让我们看看命运在李清照身上烙上了怎样的印痕?

7)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

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孓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凄凉。

了解了这些史实后,李清照的愁应该可以理解了。

它的内涵是?

(生:

丧夫之痛 孀居之悲 颠沛之苦  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

3、结语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

                                   

4、作业

   准确理解了词中的意象,感受了词的意境,把握了词中愁的内涵后,请同学们将《声声慢》改写成诗歌或散文。

1)、展示学生作品

2)、展示教师作品

板书:

      叠词  增强了音韵美       哀婉凄凉基调

             曲尽思妇之情

             淡酒   黄花            

过雁   晚风       愁:

丧夫之痛 孀居之悲 颠沛之苦

梧桐   细雨           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

 

水调歌头

一、诗词解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1706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41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

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

二、学习目标

1.反复朗育,轻松背诵。

2.品读鉴赏,体会感情。

3.掌握方法,学以致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学习过很多赞美月,描写月的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文豪苏轼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吧,去领略他的中秋情怀。

(二)诵读诗词

1.自由诵读

要求:

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情味

2.指名学生读:

遥问天上宫阙何事长向别时圆低绮户

千里共婵娟

3.评价

(三)品读词句,走近苏轼

1.月夜饮酒

①从这首词中,你看到了一轮怎样的月亮?

②你从哪里知道是中秋月呢?

—小序

③你从小序中还发现了什么?

说一说小序起着什么作用呢?

2.赏月思亲

既然是“怀子由”,那么你从词中的哪里感受到了作者“怀子由”又不得见的情感呢?

3.问月抒怀

作者在这首词里是不是仅仅只是在“怀子由”呢?

在皎洁的明月下,作者除了“怀子由”外还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请同学们联系词的上片,朗读课文把你觉得能看出作者情感的词或句子做上记号,小组讨论,你在这个词或这个句子中发现了什么?

齐读上片。

4.月亮代表我的心

①其实苏轼是一个特别会让自己解脱出来的人,或者是特别旷达的人,他不会让这种伤感的情绪一直郁积在心,在这首词中又有所表现吗?

②为什么这首词能有流芳百世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