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5916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考试试题.docx

《高三语文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考试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考试试题.docx

高三语文考试试题

华清中学高三语文考试试题

命题人:

任啊云焦利娜焦志义审题人:

吴韬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往的主流看法视“六经”为百术之源,统摄万端,从而以“六经”为髓,儒学为骨,经、史、子、集为肌肤,外翼全体学术文化。

这种架构较明显地反映了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它显然是以经学或以其为基础的儒学作为主体内容,仍是要求儒学居于中国学术文化的支配地位,把其他各家置于从属的被支配的位置,由此所形成的依然是经学和儒学统摄下的“国学”。

基于对“传统”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特点的明确认知,“新子学”强调,“国学”在漫长的岁月中必然存在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可以说一代有一代的“国学”。

从历史上看,不可否认,“六经”是中国文化学术的最早源头,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孔子以“六经”为基础创立了儒家学说,经西汉定为一尊后,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垄断性地位,成了“国学”的主导力量,后经历代统治者的追捧和提倡,渐成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流。

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章太炎力倡诸子学,胡适平视各家,冯友兰更是在《中国哲学史》中明确指出,晚清便是“经学时代之结束”。

由此,经学时代重回到了子学时代,儒学又复归为子学之一。

这是历史的必然,“新子学”的发展亦是我们时代的要求和选择。

今日之社会更为多元复杂,而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然会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就要求我们从经学思维和体系的禁锢中真正解脱出来,以开放的姿态传承历史文化,维护学术开放多元的本性,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富于活力的“新国学”。

“新子学”正是适应这样的“国学”发展要求,将应运承载“新国学”的真脉。

“新子学”的内涵,单以浅层次理解,它是“旧子学”的再发展。

在这种理解下,“新子学”仿佛没有摆脱在原有经学体系下旧“国学”中的位置,最多也只是经学的多样化实践与儒学的外围羽翼,显然无法承担作为“新国学”主导的重担。

但“新子学”具有更深层的内涵,它是以“子学精神”为灵魂,重视先秦“诸子百家”到清末民初“新文化运动”时期,每每出现的多元性、开放性的学术文化发展趋向。

因而,“新子学”视野中的“国学”将是一个思想多元性与时代发展和谐一致的图景。

“新子学”的“子学精神”主张多元并立,在主导“国学”构建与发展时,将整合现有的各类学术文化。

它给“国学”带来的不是简单的内容上的囊括,而是结构性的革新:

“国学”将由单向封闭的金字塔结构,转变为交互动态的多元开放结构。

简单而言,在“新国学”的结构中,各种学术之间多元、平等、互为主体,没有谁统摄谁、谁依附谁的问题。

在这种体系之下,经学和儒学并不占据垄断地位,不再是其他学术确立自我和位置的依据与标准,只是复合多元、动态构成的学术生态中的一个重要但又普通的组成部分而已。

因此,今后的“国学”不再是一枝独秀的孤景,而将上演百家合鸣的交响。

一一(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新子学”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新子学”在对“传统”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特点的认知基础上,认为“国学”是变化发展的,但每一代“国学”的思想本质是相同的。

B.面对当前多元复杂的社会,我们应从经学思维和体系的禁锢中真正解脱出来,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富于活力的“新国学”,即“新子学”。

C.“新子学”具有更深层的内涵,它以“子学精神”为灵魂,重视不同时期出现的多元性、开放性的学术文化发展趋向。

D.“新子学”的“子学精神”主张多元并立,在主导“国学”构建与发展时,它整合了现有的各类学术文化,给“国学”带来的是结构性的革新。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往的主流看法视“六经”为百术之源,统摄万端,这较明显地反映了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要求儒学居于中国学术文化的支配地位。

B.儒家学说经西汉定为一尊后,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垄断性地位,并经历代统治者的追捧和提倡,逐渐成为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流。

C.当前多元复杂的社会使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而促使“新子学”应运承载了“新国学”的真脉。

D.从浅层次看,“新子学”没有摆脱在旧“国学”中的位置,只是经学的多样化实践与儒学的外围羽翼,无法承担作为“新国学”主导的重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以经学或以其为基础的儒学作为主体内容,要求儒学支配其他各家,所以它依然是经学和儒学统摄下的“国学”。

B.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儒家学说的主导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人的倡导,说明儒学又复归为子学之一。

C.“新子学”重视不同时期出现的多元性、开放性的学术文化发展趋向,所以它将是一个思想多元性与时代发展和谐一致的图景。

D.在“新国学”的体系下,经学和儒学并不占据垄断地位,不再是其他学术确立自我和位置的依据与标准,当前社会正在上演百家合鸣的交响。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9分)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

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

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

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

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

补太学助教。

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

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

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

帝问:

“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

”对曰:

“此圣人教人谦耳。

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

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非特匹夫,君德亦然。

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

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

自古灭亡,莫不由此。

”帝称善。

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

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

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

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

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

帝幸太学观①释菜(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

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

“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

”对曰:

“蒙国厚恩,虽死不恨。

”剀切愈至。

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

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

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

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全文节选)

①释菜(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

4.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老师宿儒耻出其下耻:

以……为耻

B.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       举:

考中

C.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     资:

资助

D.非特匹夫,君德亦然        特:

只是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孔颖达“博学”和“忠直”的一组是(3分)

A. 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

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

B.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            

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

C.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

D.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颖达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他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

B.孔颖达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首先概括了孔子那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具体解释了各句的意思,接着进一步把道理引入执政治国的事情中。

这样主要是为了表现他思维缜密、知识广博。

C.太宗听了孔颖达的解释和讽谏以后,认为孔颖达博涉经书,学问渊博,特别是孔颖达忠正的讽谏精神很值得称许。

于是授予他国子司业官职。

D.孔颖达等人撰著《五经》义训的百余篇文章,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5分)

(2)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

”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

”(5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3—14题(11分)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①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①谢公:

即谢安,东晋名士、宰相,早年曾隐居东山。

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病逝于西州门。

羊昙素为谢所重,谢死后,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觉而大哭而去。

8.“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请分析其表达作用。

(5分)

9.请简要概括词的下片蕴含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使至塞上》中让读者既目睹了"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苍凉,更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壮美。

(2)诗人杜甫在《登高》里从时空两个角度来写自身命运艰难的一联是:

“,。

(3)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暂,并向往大江永恒的名句是: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期中一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4)题。

(25分)

两个感恩节【注】的绅士

欧•亨利

斯塔弗·皮特坐在联合广场喷泉对面人行道旁边的第三条长凳上。

九年来,每逢感恩节,他总是不早不迟,在一点钟的时候坐在老地方。

但是,斯塔弗·皮特今天出现在一年一度的约会地点,似乎是出于习惯,而不是出于饥饿。

皮特一点儿也不饿。

来这儿之前他刚刚大吃了一顿,如今只剩下呼吸和挪动的力气了。

他的衣服当然褴褛,衬衫前襟一直豁到心口,可是夹着雪花的十一月的微风只给他带来一种可喜的凉爽。

因为那顿特别丰富的饭菜所产生的热量,使得斯塔弗·皮特不胜负担。

那顿饭完全出乎他意料之外。

他路过五马路起点附近的一幢红砖住宅,那里住有两位尊重传统的老太太。

她们派一个佣人等在侧门口,吩咐他在正午过后把第一个饥饿的过路人请进来,让他大吃大喝,饱餐一顿。

斯塔弗·皮特去公园时,碰巧路过那里,被管家们请了进去,成全了城堡里的传统。

斯塔弗·皮特朝前面直瞪瞪地望了十分钟之后,觉得很想换换眼界。

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慢慢把头扭向左面。

这时,他的眼球惊恐地鼓了出来,他的呼吸停止了,他那穿着破皮鞋的短脚在砂砾地上簌簌地扭动着。

因为那位老先生正穿过马路,朝他坐着的方向走来。

九年来,每逢感恩节,这位老先生总是来这儿寻找坐在长凳上的斯塔弗·皮特,总是带他到一家饭馆里去,看他美餐一顿。

老先生又高又瘦,年过花甲。

他穿着一身黑衣服,鼻子上架着一副不稳当的老花眼镜。

他的头发比去年白一点儿,稀一点儿,而且好像比去年更借重那支粗而多节的曲柄拐杖。

斯塔弗·皮特眼看他的老恩人走近,不禁呼吸短促,直打哆嗦。

“你好。

”老先生说,“我很高兴见到一年的变迁对你并没有什么影响,你仍旧很健旺地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逍遥自在。

仅仅为了这一点幸福,今天这个感恩节对我们两人都有很大的意义。

假如你愿意跟我一起来,朋友,我预备请你吃顿饭,让你的身心取得协调。

老先生每次都说同样的话。

九年来的每一个感恩节都是这样。

这些话本身几乎成了一个制度。

除了《独立宣言》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同它相比了。

以前在斯塔弗听来,它们像音乐一般美妙。

现今他却愁眉苦脸,眼泪汪汪地抬头看着老先生的脸。

细雪落到斯塔弗的汗水淋漓的额头上,几乎咝咝发响。

但是老先生却在微微打战,他掉转身子,背朝着风。

斯塔弗抬着头,瞅了他一会儿,自怨自艾,好不烦恼,可是又束手无策。

老先生的眼睛里闪出光亮,他脸上的皱纹一年比一年深,但他那小小的黑领结依然非常神气,他的衬衫又白又漂亮,他那两撇灰髭须典雅地翘着。

“谢谢你,先生。

非常感谢,我跟你一起去。

我饿极啦,先生。

饱胀引起的昏昏沉沉的感觉,并没有动摇斯塔弗脑子里的那个信念。

老先生带着他的一年一度的受惠者,朝南去到那家饭馆和那张年年举行盛宴的桌子。

“老家伙来啦,”一个侍者说,“他每年感恩节都请那个穷汉吃上一顿。

”侍者在桌子上摆满了节日的食物——斯塔弗叹了口气,举起了刀叉。

在敌军中杀开一条血路的英雄都没有他这样勇敢。

火鸡、肉排、汤、蔬菜、馅饼,一端到他面前就不见了。

他跨进饭馆的时候,肚子里已经塞得实实足足,食物的气味几乎使他丧失绅士的荣誉,但他却象一个真正的骑士,打起精神,坚持到底。

一小时之后,斯塔弗往后一靠,这一仗已经打赢了。

“多谢你,先生,”他像一根漏气的蒸气管子那样呼哧呼哧地说,“多谢你赏了一顿称心的中饭。

接着,他两眼发直,费劲地站起身来。

一个侍者把他象陀螺似地打了一个转,推他走向门口。

老先生仔仔细细地数出一块三毛钱的小银币,另外给了侍者三枚镍币做小费。

他们像往年那样,在门口分了手,老先生往南,斯塔弗往北。

在第一个拐角上,斯塔弗转过身,站了一会儿。

接着,他的破旧衣服象猫头鹰的羽毛似地鼓了起来,他自己则象一匹中暑的马那样,倒在人行道上。

救护车开到,年轻的医师和司机低声咒骂他的笨重。

既然没有威士忌的气息,也就没有理由把他移交给警察局的巡逻车,于是斯塔弗和他肚子里的双份饭就给带到医院里去了。

过了一小时,另一辆救护车把老先生送来了。

他们把他放在另一张床上。

不多久,一个年轻的医师碰到一个眼睛讨他喜欢的年轻的护士,便停住脚步,跟她谈起病人的情况。

“那个体面的老先生,”他说,“你怎么都猜不到,他几乎要饿死了。

从前大概是名门世家,如今落魄了。

他告诉我说,他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

(节选自作者同名小说)

【注】1620年,英国清教徒因不堪宗教压迫,乘坐“五月花号”船来到美洲普利茅斯,首批船员上有英格兰、苏格兰和茶兰夭移民一百零二人。

移民定居后的次年,为庆祝第一次收获,感谢上帝的恩惠,制订了感恩节,后成为美国法定节日,一般在每年十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讲述流浪汉皮特与老先生坚持“感恩节传统”,最后一个被撑病,一个被饿晕的故事。

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却透射出人性的光辉。

B.“微风只给他带来一种可喜的凉爽”“细雪落到斯塔弗的汗水淋漓的额头上”,文中这两处环境描写直接表现了皮特饱餐后的真实状况。

C.老先生“好像比去年更借重那支粗而多节的曲柄拐杖”,并在细雪中“微微打战”“背朝着风”,这些描写只是为他后面晕倒的情节做铺垫。

D.选文用词准确,第④段“他的眼球惊恐地鼓了出来”的“鼓”字,“簌簌地扭动着”中的“扭动”都形象地表明皮特此时又懊恼又激动的心理。

E.作者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感情倾向,而是通过故事本身来客观表达。

这种写法更易使读者深入故事,引发共鸣,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2)老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3)欧•亨利小说的结尾总使人感到“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简要分析。

(6分)

(4)“感恩”是人类的永恒话题,请结合原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8分)

1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4)题。

(25分)

民国要人于右任

黄团元

于右任,原名伯循,1879年4月11日出生于陕西三原,17岁时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县学,23岁中举,早年加入同盟会,后成为国民党重要决策人物之一。

他还是诗人、著名书法家。

他出生于穷苦家庭,成名后爱国恤民,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往陕西避难。

时年21岁的于右任认为,慈禧一伙正是国弱民穷的根源,他要上书陕西巡抚岑春萱,杀死西太后,被同学好友制止。

尽管已经中举,尽管已经结婚,于右任救国救民雄心依旧。

有一天,24岁的于右任披头散发,光着上身,提一把砍刀,照了一张相。

这张相片配上“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的题联,被照相馆老板私自加洗多张送人。

两年后,于右任赴河南开封科考。

三原县令德锐向陕西总督密报,说于右任是“革命党”,证据就是那张相片及其题联、诗章。

当局立刻下令通缉。

于右任闻讯后,逃到上海,辗转震旦学院学习。

在震旦学院,于右任受到马相伯院长的赏识。

他开始在《新民丛报》上以“于右任”为名,发表言辞激烈的文章。

“右任”既用“夫子循循善诱人”中“诱人”谐音,又指反清:

古代“左衽”指代少数民族,“右任(衽)”指代汉族。

在上海,于右任还参与创办中国公学、上海大学。

马相伯组建新校,于右任协助并撷取《卿云歌》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中的诗句,建议以“复旦”为校名,这就是现今的复旦大学。

1905年,于右任结识孙中山,加入了同盟会。

此后,又办了和他一样命运多舛、影响很大的几份报纸。

1907年4月2日,《神州日报》问世。

这是革命党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

这份报纸竟然没用光绪年号,用的是干支和公元纪年。

80天后,报馆因邻居失火殃及毁坏,于右任又在1909年3月26日创刊《民呼日报》。

92天后,于右任被当局拘押25天,过堂8次,最后被逐出英租界。

然而50天后的10月3日,又一份藏匿“于”字的《民吁日报》出现在上海滩,48天后,《民吁日报》又被查封。

虽然屡受重创,但于右任不屈不挠。

1910年10月11日,又有《民立报》现身上海,社长又是于右任。

这是代表同盟会的报纸。

“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两年半!

”《民立报》更加大胆。

于右任也赢得了“先生一支笔,胜过十万毛瑟枪”的美誉。

其实,于右任真的拿枪上阵,指挥过千军万马。

1918年,他应邀回到家乡,担任“护法运动”陕西靖国军总司令。

在他的指挥下,陕西靖国军和南方“护法运动”遥相呼应,给了北洋军阀沉重的打击。

于右任擅歌赋,长诗词。

他的诗,热爱祖国,亲近人民。

上庐山,他目睹耳闻轿夫的负重和叹息,写下《闻庐山舆夫叹息声》:

“上山不易下山难,劳苦舆夫莫怨天。

为问人间最廉者,一身汗值几文钱?

”抗日战争时期,于右任参观成吉思汗陵墓,写下慷慨激昂的《越调•天净沙》:

“兴隆山上高歌,曾瞻无敌金戈,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

几时收复山河?

”1949年11月29日,他被蒋介石裹挟去了台湾,结发夫人高仲林和长女被留在大陆。

海峡相隔,亲情难忘。

1958年,在他和高夫人结婚60周年前夕,他含泪赋诗:

“两戒河山一枝箫,凄风吹断咸阳桥。

白头夫妇白头泪,留待金婚第一宵。

”1962年1月下旬的一天,他彻夜难眠,伏案在日记本上写道: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望大陆》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病逝于台北。

临终前没有留下一句话,只是向老部下示出三个指头。

后来有人猜测,这是他在怀念故乡“三原”,或是他家的三间老屋,或是老屋门前三百多年的古槐。

于右任,这位被誉为“三间老屋一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的中华之子,临终前魂牵梦萦的,仍然是大陆,是故乡,是期盼祖国统一!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认识到满清王朝是国弱民穷的根源后,21岁的于右任想要上书陕西巡抚,刺杀慈禧太后,这充分体现了他为祖国民生甘愿赴死的勇气。

B.改名于右任,既是谐音“诱人”,表现了他用文章来改变国人之精神、唤醒民众的责任感,又有“右衽”之意,表现了他对满清王朝的不妥协。

C.于右任先后创办了几份报纸,如《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尽管都遭到了反动政府的查封,但是他宣传革命、反对封建专制的精神始终未变。

D.作为一名诗人,于右任用自己手中的笔描写下层民众生活的艰难,描写对妻子儿女的深深思念,描写对家乡故园的眷恋。

E.弥留之际,于右任向老部下伸出三个手指,表现了他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其家国之忧至死不变。

2.作为民主斗士,于右任做了哪些方面的具体工作?

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6分)

3.结合文章内容,请你从两方面概括于右任先生的思想性格。

(6分)

4.有人猜测于右任临终前向老部下示出的三个指头或是他在怀念故乡三原,或是怀念他家的三间老屋,或是怀念老屋门前三百多年的古槐,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1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如何维持老师身份的新鲜感,大家

互不相让,这使得年轻的父母们无所适从。

②对于什么是企业人才,与会者,但有一点得到公认:

引领未来企业发展的人才必须具备领导才能、谈判能力和全球思维三大条件。

③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为什么是最美的?

5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对此_______,即使是同一个观者,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A.莫衷一是   各抒己见   各执一词

B.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C.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D.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主题课堂教学模式是这所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关乎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设计,而且关乎课堂教学的效率。

B.红糖小米粥、南瓜小米粥、薏仁小米粥……一说养生粥,养生专家们必提小米,这是因为小米含有蛋白质、铁及维生素B1等丰富。

C.苏州吴中区某彩民以机选的方式2元中得大奖,但迟迟不现身兑奖,苏州市福彩中心和吴中区福彩中心迅速开展寻找中奖者。

D.洪业是中国第一代受过完整的民族传统教育又受过完整的西方教育并对两者都深有领会和反省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位近于完美的知识分子。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

________,这也就是和谐。

①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

②灰色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显示它的普适性,显示它的高贵和纯粹。

③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

④多彩保证了活力,而灰色提升着品位。

⑤因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