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自由放任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59131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5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自由放任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自由放任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自由放任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自由放任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自由放任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自由放任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自由放任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自由放任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自由放任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师用书 人民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自由放任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师用书人民版

第20讲“自由放任”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师用书人民版

时空坐标

专题主旨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世界性的大危机,它极大地破坏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物质财富,使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状态,并导致了政治危机。

以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调整经济政策,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这种调整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俄)先后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等探索历程。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斯大林体制而收效甚微。

戈尔巴乔夫改革则因方向性错误而导致苏联解体。

第20讲 “自由放任”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点1

“自由放任”的美国与罗斯福新政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自由放任”的美国

1.经济大危机

(1)原因

①根源: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原因:

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即生产相对过剩。

2.过程

(1)1929年10月,以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首先在美国爆发。

(2)引起连锁反应,形成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特点

范围广

资本主义各国及其殖民地和附属国

时间长

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破坏性大

各国工业生产水平大幅度下降,世界贸易额剧减;农业遭受灭顶之灾

(4)影响

①破坏社会生产力,浪费社会资源。

②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其他矛盾。

③激化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的考验。

[轻巧识记]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3.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措施——杯水车薪

(1)指导思想:

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2)措施:

1930年,大幅度提高关税。

1932年,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反对联邦政府进行救济。

(3)影响:

进一步加剧了危机,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推向崩溃的边缘。

4.病入膏肓的经济——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1)金融业:

股票价格连续下跌,大批银行破产。

(2)工农业:

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全国经济陷入混乱和窒息境地,失业工人大量增加,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激化。

[概念阐释]       “自由放任”政策

指导

思想

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思想,反对政府的直接干预,政府扮演“守夜人”角色

主要

表现

(1)政府对经济不进行较强的干预

(2)只是被迫采取一些措施,如实行联邦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的政策

(3)乐观地估计危机只是暂时的,“繁荣就在眼前”

二、罗斯福新政

1.实干家罗斯福

(1)当选和就任:

1932年,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当选为总统;1933年,宣誓就职。

(2)新政的准备

①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可以自我调节的信念已被彻底击碎的现实,果断地放弃了自由放任主义政策。

②起用一批锐意进取的专家和教授组成“智囊团”,并把一大批有志于改革的人士安置到政府各个部门。

③国会授权罗斯福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和调节,支持他改革经济运行机制。

④罗斯福还用“炉边谈话”的形式向人民解释新政,争取人民的支持。

(3)新政的演变:

开始是通过国家干预摆脱危机;在取得初步成效后,逐步发展成为一系列具有改革意义的金融、工业、农业和劳工政策。

2.施行新政与渡过难关

(1)两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

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结束混乱状态,稳定人心。

②第二阶段:

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

(2)主要内容

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

下令所有银行停业整顿,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

②恢复工农业生产:

国会相继通过《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等。

③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政府举办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等。

④保护劳工权利:

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等。

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通过《社会保险法》,全国性的失业保险、养老金以及救济制度初步形成。

(3)主要特点:

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实行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4)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①对美国渡过经济危机起到了重大作用;二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进入新的繁荣发展阶段。

②新政作为通过国家干预来摆脱经济危机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对战后美国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形象记忆]       罗斯福新政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1.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应对措施及教训

史料一 同1929年相比,1932年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4%。

其中美国下降55.5%,德国下降52.2%,法国下降36.1%,英国下降32%。

美、德、法、英四国共有29万家企业破产。

各国的工业生产倒退到20世纪初和19世纪末的水平。

——《经济大萧条研究》

史料二 经济不景气的问题②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

经济的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的。

——胡佛的第二个年度国情咨文

史料三 “是胡佛政府③建立了好大的公共工程,让人们有活干;于是胡佛建立了重组金融公司,把钱贷给处于财务困难的私人企业和银行;也正是胡佛在经营政府时,不怕出现最大规模的预算赤字。

”1930年5月,胡佛批准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大幅度提高887种商品的关税,1931年底对25个国家采取报复性措施。

——《新美国经济史:

从殖民地时期到1940年》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经济大危机的危害

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4%”“29万家企业破产”→经济危机波及到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波及范围广,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大,危害深

史料二:

胡佛政府解决经济危机的指导思想

②“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胡佛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坚持自由放任的政策

史料三:

胡佛政府的干预措施

③“建立了好大的公共工程”“大幅度提高887种商品的关税”→胡佛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进行了干预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大危机源于美国并在短时间内波及世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美国经济发达,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中心。

(2)结合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世界各国在危机初期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结果如何?

【提示】 措施:

坚持自由放任政策;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

结果:

经济形势更加恶化。

史论归纳

世界主要国家应对经济大危机的对策及其教训

(1)对策

①提高关税:

可以阻止、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以尽可能地保护本国工业。

②实行货币贬值:

可以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增加商品出口。

(2)教训

①各国在发展经济时,不仅要关注目前的直接效益,更要着眼于未来,要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机,防患于未然。

②政府要居安思危,要适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

③各国要注意协调国际经济关系,削减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在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当今世界,国际合作尤其重要。

2.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评价

史料一 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萧条的原因之一,①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

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②减少农产品过剩。

从结果上看,它则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③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

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罗斯福传》

史料二 罗斯福认为,(联邦)④政府对于全体公民的福利负有一种终极的责任。

如果私人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未能为那些愿意工作的人提供工作和为不幸的人提供救济,那么,那些并非由于自己的过错而遭遇困难的人就有一种要求政府予以援助的权利,他宣称“所有的人”,都有权“享受充分保障,不必在经济上担心老、病、事故和失业的权利”。

——摘自《美利坚合众国成长史》等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的改革措施

①“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②“减少农产品过剩”→其措施为减耕减产;③“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其措施为补贴农业

史料二:

罗斯福的社会福利政策

④“政府对于全体公民的福利负有一种终极的责任”“享受充分保障,不必在经济上担心老、病、事故和失业的权利”→体现了政府的责任,为日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奠定了基础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你怎样理解罗斯福的措施“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

【提示】 措施:

减耕减产;补贴农业;颁布农业法案。

理解:

国家干预(或直接调控)。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提供“工作”和“救济”,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这些措施体现了国家干预的手段有哪些?

【提示】 措施:

举办救济;举办公共工程或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手段:

出台法令;建立委员会和管理局;增加国家财政支出。

史论归纳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1)新政策:

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2)新模式: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和继承,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

(3)新特点:

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

(4)新起点:

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2017·凉山二诊)以下是1933年主要国家的经济状况表,此表最能说明当时(  )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工业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1/3

外贸缩减

70%

69.1%

50%

60%

50%

2/3

失业人数

1700万

600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3000万

A.德国遭到的破坏最严重B.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下降

C.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D.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

D [材料数据表明德国相对其他国家在工业、外贸和失业人数三个方面都不是最大的,由此不能说明德国遭到的破坏最严重,故A项错误;材料仅呈现六个主要国家的经济状况,不能由此说明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下降,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1933年的情况,不能说明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六个主要国家在工业、外贸和失业人数的数据可知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故D项正确。

]

2.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紧急救济拨款法》,赋予总统建立适当行政机构的广泛权力。

这反映了当时的美国(  )

A.制衡原则发生了变化B.1787年宪法得到修正

C.新政促进了政局稳定D.权力模式出现新变化

D [美国1787年宪法确定的三权分立原则没有改变,故A项错误;材料不是指美国1787年宪法进行修正,而是面对经济危机,赋予了总统更多的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政局稳定,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赋予总统建立适当行政机构的广泛权力”可知,D项正确。

]

3.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

“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据此可知,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有(  )

①以立法的形式建立 ②由政府主导

③实行以工代赈 ④致力缩小贫富差距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A [由材料信息“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可知①②正确;由材料信息“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可知③正确;④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符合题意。

]

考点2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表现

①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②政府广泛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

③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

(2)作用:

美国快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

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2.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

历史阶段

在位总统

理论依据

经济情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

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

凯恩斯主义

经济高度繁荣

20世纪70年代

尼克松、福特、卡特

凯恩斯主义

陷入“滞胀”困境

20世纪80年代

里根

供给学派、货币学派

经济回升并增长,但赤字严重

20世纪90年代

克林顿

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美国迎来新一轮经济扩张,进入“新经济”时代

3.美国的“新经济”

(1)特征:

经济增长伴随着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基本实现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

(2)表现:

经济增长率较高,通货膨胀被化解。

巨额财政赤字消失,失业率下降。

(3)评价

①积极方面:

创造了经济扩张的奇迹,反映出美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某些深刻变化。

②消极方面: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依然占据支配地位,左右着国家政策。

[易混辨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不是指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也不是指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是指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2)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定了经济计划,但不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二、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1.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

(1)形成时期:

二战后到1979年。

①政策:

主张国家采用经济政策进行调控,不采用计划经济的方式。

②特征:

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结合、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

(2)初步发展:

1979年后,撒切尔夫人改行货币主义政策,调整经济运行机制。

(3)进一步发展:

20世纪90年代,由国家过多干预向经济自由主义转变,向“多市场、少政府”转变。

2.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

背景

二战后,政府干预经济力度加大

方针

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建设福利国家

方式

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和制定经济计划

手段

财政、税收、价格

影响

法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

3.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1)建立:

1949年,阿登纳政府废除中央统制经济,建立“社会市场经济”。

(2)特征:

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3)结果:

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4.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背景

二战后初期,实行“统制经济体制”

形成

50年代中期以后,形成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特征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结果

1987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轻巧识记]       图示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史料一 1945年底,(英国)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①1946年开始实施煤炭工业国有化。

法国(20世纪60年代)鼓励和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全民教育事业,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支持科学研究活动,②国家投资开办职工职业培训学校。

1949年1月5日,杜鲁门在提交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正式③提出“公平施政”的政策纲领,把过去各种建议合并起来,形成一个更广泛、更系统、更具体的计划。

——《世界史·现代史编》

史料二 二战后的西欧国有经济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①“1946年开始实施煤炭工业国有化”→英国煤炭工业国有化;②“国家投资开办职工职业培训学校”→法国投资办教育;③“提出“公平施政”的政策纲领”→美国提出“公平施政”纲领

史料二:

二战后西欧国有经济

法国:

“计划指导型”;德国:

“社会市场经济”,英国:

“混合市场经济”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特点。

【提示】 战后发达国家普遍放弃自由放任政策,采取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

(2)根据史料二,概括西欧国营经济的发展所反映的实质。

【提示】 政府全面干预经济,实质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规模应用。

史论归纳

全面认识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表现

①生产力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②生产关系调整: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

③产业结构的调整:

科技进步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同时还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以及激光等。

④经济全球化:

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2)认识

①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其变化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其变化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与其发展相悖的因素。

②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主动地变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也是与社会主义制度接触中的借鉴。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4.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的成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蓝领”工人进一步减少,出现了“白领”“灰领”“金领”“敞领”“粉领”等称谓,代表工人阶级的不同分层。

这一变化说明(  )

A.科技革命影响社会结构的调整

B.西方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

C.国家干预导致阶层成分多元化

D.社会流动呈现出增强趋势

A [材料中“蓝领”“白领”“灰领”“金领”“敞领”“粉领”的变化说明随着科技革命不断变化,工人阶级分工不断变化,故A项正确;工人阶级分工变化,并不能说明西方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国家干预政策不是材料中工人阶级分工变化的主要因素,故C项错误;社会流动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信息,故D项错误。

]

5.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种可怕的通胀形式——滞胀,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新的噩梦:

物价上涨,失业率升高,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原有的经济调控手段似乎失灵,人民的财富按照不可阻挡、不可预知的方式缩水。

为应对这一危机,西方国家普遍的做法是(  )

A.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B.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放松对经济的干预D.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C [自由放任政策是罗斯福新政之前各国普遍采用的做法,故A项错误;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是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做法,正是由于干预太多,导致经济“滞胀”,故B项错误;1973年的经济“滞胀”后,芝加哥学派兴起,主张放松对经济的干预,得到西方国家的认同,故C项正确;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不符合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的现实,故D项错误。

]

6.下表为美国三大产业占GDP比例统计表,反映出(  )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0

7.0%

38.0%

55.0%

1980

2.5%

33.4%

64.1%

2006

1.0%

20.0%

79.0%

A.美国产业结构日益优化的趋势

B.美国制造业的逐渐衰落

C.经济危机阻碍了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D.美国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A [表格中显示第二产业逐渐下降,第三产业逐渐上升,体现出美国产业结构日益优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中不能说明美国制造业的逐渐衰落,故B项错误;经济危机不可能阻碍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和其他国家对比的信息,不能体现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

]

主题一 走出“梦魇”——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主题立意]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直接引发了一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美国通过实施罗斯福新政,运用政权力量对国家经济全面干预,不仅成功地使美国渡过了危机,而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知识交汇]

1.综合分析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

(1)时代潮流:

新政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

(2)经济实力:

美国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如给予农民大量补贴、兴建公共工程等。

(3)民主传统:

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4)理论依据:

20世纪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理论依据。

2.多元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

(1)近代化史观:

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社会史观:

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3)生态史观:

罗斯福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4)整体史观:

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同时,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主题二 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主题立意]

国家干预、宏观调控的经济思想,是凯恩斯主义的运用,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核心,是20世纪30—70年代资本主义自我调整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经济思想。

其核心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要内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知识交汇]

1.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方式及实质

(1)方式

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

发达国家把铁路、电力等投资数额大、见效慢、利润低、私人不愿投资的基础工业、交通运输业、公用事业收归国有,同时兴办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企业。

②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其目的是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

发达国家的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

③财政政策调节。

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

(2)实质:

国家干预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过程中,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变化

时间

变化

第一

阶段

罗斯福新政到20世纪70年代初

美国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加强了经济干预的力度。

20世纪50—70年代初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二

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暴露了国家过分干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