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拿满分必须攻克的3类非选择题 题型1 化学实验综合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58937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9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拿满分必须攻克的3类非选择题 题型1 化学实验综合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拿满分必须攻克的3类非选择题 题型1 化学实验综合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拿满分必须攻克的3类非选择题 题型1 化学实验综合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拿满分必须攻克的3类非选择题 题型1 化学实验综合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拿满分必须攻克的3类非选择题 题型1 化学实验综合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拿满分必须攻克的3类非选择题 题型1 化学实验综合题.docx

《高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拿满分必须攻克的3类非选择题 题型1 化学实验综合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拿满分必须攻克的3类非选择题 题型1 化学实验综合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拿满分必须攻克的3类非选择题 题型1 化学实验综合题.docx

高考化学总复习第二篇拿满分必须攻克的3类非选择题题型1化学实验综合题

第二篇题型突破·拿满分必须攻克的3类非选择题

题型1 化学实验综合题

(2021·全国乙卷)氧化石墨烯具有稳定的网状结构,在能源、材料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通过氧化剥离石墨制备氧化石墨烯的一种方法如下(装置如图所示):

Ⅰ.将浓H2SO4、NaNO3、石墨粉末在c中混合,置于

①。

剧烈搅拌下,

②KMnO4粉末。

塞好瓶口。

Ⅱ.转至油浴中,35℃搅拌1小时。

缓慢滴加一定量的蒸馏水。

③。

Ⅲ.转移至大烧杯中,静置冷却至室温。

加入大量蒸馏水,而后滴加H2O2至

④。

Ⅳ.离心分离,

⑤。

Ⅴ.蒸馏水洗涤沉淀。

Ⅵ.冷冻干燥,得到土黄色的氧化石墨烯。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图中,仪器a、c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仪器b的进水口是________(填字母)。

(2)步骤Ⅰ中,需分批缓慢加入KMnO4粉末并使用冰水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Ⅱ中的加热方式采用油浴,不使用热水浴,原因是_____________。

(4)步骤Ⅲ中,H2O2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以离子方程式表示)。

(5)步骤Ⅳ中,洗涤是否完成,可通过检测洗出液中是否存在SO

来判断。

检测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6)步骤Ⅴ可用pH试纸检测来判断Cl-是否洗净,其理由是____________。

审题思维

[1]第

(1)问:

题图信息分析

[2]第

(2)、(3)、(4)、(6)问:

题干分析

关键信息

信息提取与整合

置于冰水浴中,说明体系的温度要降低,从而得出反应是__放热__反应

分批缓慢加入反应物,说明需要降低反应物的__浓度__,从而减慢反应速率,防止反应过快

升温至98℃,与水的沸点接近,故不能用水浴加热

KMnO4溶液为紫红色,滴加H2O2后悬浊液由紫色变为土黄色,说明KMnO4与H2O2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2MnO

+5H2O2+6H+===2Mn2++5O2↑+8H2O__

用稀盐酸洗涤沉淀,因此洗涤液中会含有__H+__与__Cl-__

【解析】

(1)仪器a为滴液漏斗,仪器c是三颈烧瓶,仪器b中冷却水的流向是d→e,即进水口为d。

(2)c中加入KMnO4粉末后反应剧烈并放热,则使用冰水浴可降温,缓慢加入KMnO4粉末可减慢反应速率,避免c中剧烈反应产生暴沸现象。

(3)步骤Ⅱ中的加热方式采用油浴,不使用热水浴,原因是当温度达到98℃时,使用热水浴,接近水的沸点,易产生大量蒸汽,烫伤人,不安全。

(4)H2O2有还原性,能除去多余的KMnO4,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O

+5H2O2+6H+===2Mn2++5O2↑+8H2O。

(5)洗涤是否完成,可通过检测洗出液中是否存在SO

来判断,具体操作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少量,用稀盐酸酸化,再滴加BaCl2溶液,无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洗涤完成。

(6)步骤Ⅴ可用pH试纸检测来判断Cl-是否洗净,原因是当测定最后一次洗涤液pH=7时,溶液呈中性,说明洗涤干净,溶液中没有Cl-。

答案:

(1)滴液漏斗 三颈烧瓶 d 

(2)降温并减慢反应速率 (3)接近水的沸点,易产生大量蒸汽 (4)2MnO

+5H2O2+6H+===2Mn2++5O2↑+8H2O (5)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少量,用稀盐酸酸化,再滴加BaCl2溶液,无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洗涤完成 (6)用pH试纸测定最后一次洗涤液,当pH=7时,溶液中无Cl-,沉淀洗涤干净

 

(1)使用仪器a的优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仪器b的名称为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

提示:

控制反应速率 球形冷凝管 冷凝回流

(2)本实验装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请你指出并改正。

提示:

缺乏尾气处理装置,因实验过程中用到浓硫酸和硝酸钠,在反应过程中会产生SO2和NOx等有毒气体,因此需用浓NaOH溶液吸收尾气。

(3)在步骤Ⅲ中加入大量蒸馏水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对反应后的溶液进行稀释。

(4)在步骤Ⅴ中除用pH试纸检测来判断Cl-是否洗净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

提示:

取少量最后一次洗涤液,滴加AgNO3和稀HNO3,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考向一:

仪器装置的选择与顺序连接

1.解题原则

(1)明确实验目的,弄清各个仪器的作用。

(2)排干扰,一般对气体物质有干扰性的气体应先检验、除去,再检验是否除尽,才能检验(或验证)另一气体。

(3)安全措施:

①防倒吸,②尾气处理,③与大气相通,使多余气体能排出,防止装置内压强过大。

2.仪器的连接

3.接口的连接

总体原则:

“自下而上,从左到右”。

量气装置应:

“短”进“长”出

净化装置应:

“长”进“短”出

干燥管应:

“粗”进“细”出

 【误区警示】仪器连接的几个注意事项

(1)在整个装置中需要防护的地方有时需要安全防护装置,为了防倒吸、防堵塞等。

(2)实验中用到可燃性气体或还原性气体时,还需要排空气装置。

1.三氯化硼(BCl3)常用作有机合成的催化剂,遇水能够发生水解反应。

某兴趣小组设计如图所示装置,用单质硼与氯气反应制备三氯化硼。

已知:

BCl3的熔点为-107.3℃,沸点为12.5℃;SiCl4的熔点为-70℃,沸点为57.6℃。

(1)装置的连接顺序为A、__________、F。

(2)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F可用一个盛装__________(填试剂名称)的干燥管代替。

【解析】由A装置出来的Cl2中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首先要通过E装置,除去氯化氢,再通过C装置,除去水蒸气,纯净的Cl2进入B装置参与反应,用D装置收集三氯化硼,所以装置的连接顺序为A、E、C、B、D、F。

答案:

(1)E、C、B、D 

(2)冷却和收集三氯化硼 碱石灰

2.已知AlCl3的熔点为190℃,沸点为178℃,在潮湿的空气中易水解。

某实验小组利用图中装置制备无水AlCl3。

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接口,顺序为a→_________→b→c→__________。

(填接口字母)

【解析】A用于制备氯气,经F中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用C装置干燥,在B中反应生成氯化铝,E用于收集氯化铝,最后连接D,用碱石灰吸收氯气尾气,且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则连接顺序为a→k→j→d→e→b→c→h→i→f→g。

答案:

k→j→d→e h→i→f→g

考向二:

常见气密性检查

 凡有导气作用的实验装置,装配好均需检查气密性,且必须在放入药品之前进行。

1.检验原理:

通常是改变装置内气体的温度或体积从而造成装置不同部位的气体压强差,并产生某种明显的现象。

2.常见方法:

(1)加热法:

对容积较大的容器加热(用手、热毛巾或微火),容器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变大,现象是从导管出口(应浸没在水下)排出气泡,冷却时气体收缩,液体回流填补被排出的气体原来的位置,从而形成一段液柱;

(2)液差(注水)法:

通过漏斗向密闭容器内加水,水占领一定空间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变大。

现象是使加水的漏斗颈中的水被下方的气体“托住”,形成一段稳定的液柱。

3.特殊方法

(1)抽气法或吹气法

图A:

关闭分液漏斗活塞,轻轻向外拉动或向里推动注射器的活塞,一段时间后,活塞能回到原来的位置,表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图B:

打开弹簧夹,向导管口吹气,如果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上升,且停止吹气后,夹上弹簧夹,长颈漏斗液面保持稳定,则表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对于图C,连接好仪器,向乙管中注入适量水,使乙管液面高于甲管液面。

静置片刻,若液面保持不变,表明装置不漏气,反之则漏气。

4.答题规范

对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可按如下文字进行答题:

(1)装置形成封闭体系→操作(微热、手捂、热毛巾捂、加水等)→描述现象→得出结论。

(2)微热法检查的关键词是封闭、微热、气泡、水柱。

(3)液差(封)法的关键词是封闭、液差。

3.为了检查如图所示某有机合成装置的气密性,甲、乙两位同学进行以下操作和方案设计:

(1)甲同学认为,用微热法便可检查气密性是否良好。

经检验他的方案可行。

则甲同学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方法、现象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认为只需关闭a处止水夹,打开b的玻璃活塞,观察液体能否顺利滴下便可检查其气密性是否良好,该同学的方案可行吗?

并解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将e导管下端管口浸入盛水的烧杯中,关闭b的活塞,打开a处止水夹,微热d,若e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冷却至室温后,又有一段液柱上升,证明气密性良好 

(2)不可行;无论气密性是否良好,b中的液体均能顺利滴下

4.制备氮化镁的装置示意图如下:

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关闭a的活塞,在G中先加入少量蒸馏水,用酒精灯微热b,这时G中有气泡冒出,停止加热,冷却后,G中插入水中的导管形成一段水柱,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5.

(1)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装置(部分固定装置略去)制备氮化钙(Ca3N2),并探究其实验式。

按图连接好实验装置。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装置气密性检查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关闭活塞K,将末端导管插入试管A的水中,用酒精灯微热硬质玻璃管,若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撤去酒精灯冷却一段时间,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并且一段时间不回落,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方法1:

将针筒活塞慢慢向外拉,若导管内液面下降或导管口冒出气泡,说明气密性良好

方法2:

将针筒活塞慢慢向里推进,若导管内液面上升,说明气密性良好

考向三:

实验条件的控制

1.实验中控制温度的目的

①加热的目的:

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或使化学平衡向某方向移动。

②降温的目的:

防止某物质在高温时分解或使化学平衡向某方向移动。

③水浴加热的好处:

受热均匀,温度可控,且温度不超过100℃。

④冰水浴冷却的目的:

防止某物质分解或挥发。

⑤趁热过滤的原因:

保持过滤温度,防止温度降低后某物质析出。

2.实验中控制溶液pH的目的

①分离除杂:

使杂质充分沉淀或溶解,提高纯度。

②调节溶液的酸碱性,抑制水解(或使其中某些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③“酸作用”还可除去氧化物(膜)。

④“碱作用”还可除去油污,除去铝片氧化膜,溶解铝、二氧化硅等。

 【误区警示】控制实验条件时容易忽视的两个问题

(1)在蒸馏或蒸发操作时,忽略有些物质受热分解(如H2O2、浓硝酸、NH4HCO3等)而不采用减压蒸馏(减压蒸发)。

(2)在蒸发时忽略某些易水解的离子而采取直接蒸发的方法,如加热蒸发AlCl3溶液时需在HCl气流中进行,加热MgCl2·6H2O得MgCl2时需在HCl气流中进行等。

6.H2O2可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活性炭(AC)能促进H2O2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OH),提高对水中有机化合物的降解率。

实验表明,AC表面的酸碱性会影响H2O2的分解反应。

实验室中,将纯化的AC在氮气(60mL·min-1)和氨气(20mL·min-1)气氛中于650℃下热处理2h可制得氨气改性活性炭(ACN)。

回答下列问题:

(1)纯化AC:

将AC研磨后置于10%盐酸中浸泡6h除去灰分,用蒸馏水洗涤至中性。

研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防止放置过程中再次吸水,烘干后的AC应置于干燥器中备用。

(2)制备ACN:

检查装置气密性并加入药品后,加热前应进行的操作是通入氮气,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打开电炉并加热反应管,此时活塞K1、K2、K3的状态为____________。

U形管b内试剂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图示的装置,在反应开始前应预先通入一段时间的N2,除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空气的混入影响实验结果,将N2通入后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用于除去N2中混有的少量水蒸气,随后N2流过浓氨水,将氨气带出,通过U形管a将水蒸气和一些酸性气体吸收只保留N2和NH3,NH3流入管式炉中与活性炭发生反应,随后用水吸收没有完全反应的NH3。

(1)纯化AC时需要将AC研磨,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大后续酸洗步骤中AC的接触面积,提高洗涤效率;

(2)反应开始前要预先通入一段时间的N2,目的是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尽,以免干扰实验;一段时间以后应关闭K1打开K2、K3,保证氨气能顺利通过各装置,使后续实验反应完全;U形管b中试剂B的作用为防止最后的尾气处理装置中挥发的水蒸气进入反应装置,影响结果。

答案:

(1)增大接触面积,提高洗涤效率

(2)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尽,以免干扰实验 关闭K1,打开K2、K3  防止烧杯中的水蒸气进入管式炉

考向四:

物质的洗涤方法

1.洗涤的目的

(1)若滤渣是所需的物质,洗涤的目的是除去滤渣表面的可溶性杂质,得到更纯净的沉淀物。

(2)若滤液是所需的物质,洗涤的目的是洗涤过滤所得到的滤渣,把有用的物质如目标产物尽可能洗出来。

2.常用洗涤剂

(1)蒸馏水:

主要适用于除去沉淀吸附的可溶性杂质。

(2)冷水:

除去沉淀中混有的可溶性杂质,降低沉淀在水中的溶解度而减少沉淀损失。

(3)沉淀的饱和溶液:

减小沉淀的溶解。

(4)有机溶剂(酒精、丙酮等):

适用于易溶于水的固体,既减少了固体溶解,又利用有机溶剂的挥发性,除去固体表面的水分,产品更易干燥。

3.沉淀剂是否过量的判断方法

静置,向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少量沉淀剂,若无沉淀产生,则证明沉淀剂已过量,否则沉淀剂不过量。

4.三套答题模板

(1)检验沉淀完全的答题模板

静置,取上层清液→加沉淀剂→有无沉淀→结论。

(2)洗涤沉淀的答题模板

注入洗涤液(沿玻璃棒向漏斗中注入洗涤液)→标准(使洗涤液完全浸没沉淀或晶体)→重复(待洗涤液流尽后,重复操作2~3次)

(3)检验沉淀是否洗净的答题模板

取少许最后一次的洗涤滤液于试管中,滴入少量××溶液(试剂),若出现×××现象,表明沉淀已洗涤干净。

7.用CuCl2·2H2O和NaOH溶液制备适量Cu(OH)2沉淀,洗涤Cu(OH)2沉淀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沉淀洗涤干净的实验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沿玻璃棒向漏斗中注入蒸馏水,使蒸馏水完全浸没沉淀,待蒸馏水自然流尽,重复操作2~3次 取少量最后一次洗涤液于一洁净的试管中,加稀硝酸酸化,再加AgNO3溶液,无白色浑浊出现,证明沉淀已洗涤干净

8.利用工业FeCl3制取纯净的草酸铁晶体[Fe2(C2O4)3·5H2O]的实验流程如图所示。

所得Fe2(C2O4)3·5H2O需用冰水洗涤,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除去杂质,减少草酸铁晶体的溶解损耗

9.氧化锌为白色粉末,可用于湿疹、癣等皮肤病的治疗。

纯化工业级氧化锌[含有Fe(Ⅱ)、Mn(Ⅱ)、Ni(Ⅱ)等杂质]的流程如下:

提示:

在本实验条件下,Ni(Ⅱ)不能被氧化;高锰酸钾的还原产物是MnO2。

反应④形成的沉淀要用水洗,检验沉淀是否洗涤干净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取少量最后一次洗涤液于试管中,滴入1~2滴稀硝酸,再滴入硝酸钡溶液,若无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沉淀已经洗涤干净

实验操作的原因、目的和作用的规范描述

(2020·全国Ⅲ卷改编)氯可形成多种含氧酸盐,广泛应用于杀菌、消毒及化工领域。

实验室中利用如图装置(部分装置省略)制备KClO3和NaClO,探究其氧化还原性质。

回答下列问题:

(1)b中采用的加热方式是______________。

(2)c中采用冰水浴冷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d的作用是________,可选用试剂________(填标号)。

A.Na2S  B.NaCl  C.Ca(OH)2  D.H2SO4

答案:

(1)水浴加热 

(2)避免生成NaClO3

(3)吸收尾气(Cl2) AC

【明确答题规则·规避答题误区】

规则1:

要结合实验装置回答。

本题中小试管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不是利用酒精灯直接加热。

【错误答案】用酒精灯加热。

【错因分析】没有注意到盛有水的烧杯。

规则2:

要结合反应原理回答。

本题中氯气和NaOH加热时反应会有NaClO3生成。

【错误答案】降低反应速率。

【错因分析】没有理解氯气与碱溶液的反应。

规则3:

作用要明确,不能用操作代替。

例如本题中d的作用是吸收尾气,防止污染,不能用实验操作“除去氯气”代替。

【错误答案】除去氯气。

【错因分析】混淆实验操作和操作的作用。

规则4:

不能将作用和目的混淆。

如本题的第(3)问。

【错误答案】防止污染空气。

【错因分析】没有指明操作的作用,只是指明了操作的目的。

【构建答题模板·明确答题规范】

此类试题的答题模板为

分析(分析试剂的性质、实验目的、装置特点等)→结合(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结论(得到问题原因、操作的目的等)。

1.(规则3、4)SnCl4易挥发,极易发生水解,Cl2极易溶于SnCl4。

制备原理与实验装置图如下:

Sn(s)+2Cl2(g)===SnCl4(l) ΔH=-511kJ·mol-1

制备过程中,锡粒逐渐被消耗,须提拉橡胶塞及时向反应器中补加锡粒。

当SnCl4液面升至侧口高度时,液态产物经侧管流入接收瓶。

回答下列问题:

(1)a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E中冷却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a管连接三颈烧瓶和分液漏斗,起到平衡压强,使浓盐酸能够顺利滴下的作用。

(2)D中盛装浓硫酸,作用是使氯气充分干燥。

(3)E中冷却水的作用是冷凝SnCl4,避免四氯化锡挥发而损失,导致产率下降。

答案:

(1)平衡压强,使浓盐酸能够顺利流下

(2)使氯气充分干燥

(3)避免四氯化锡挥发而损失,导致产率下降

2.(规则1、2)焦亚硫酸钠(Na2S2O5)为白色或黄色结晶粉末或小结晶,其性质活泼,具有强还原性,是常用的食品抗氧化剂之一。

制备该物质的反应方程式为Na2SO3+SO2===Na2S2O5,采用如图装置制取Na2S2O5,装置Ⅲ中有Na2S2O5晶体析出。

(1)加浓硫酸前需要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净,这样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从装置Ⅲ中分离出Na2S2O5晶体可采取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Ⅳ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盛装的试剂为__________。

【解析】

(1)因焦亚硫酸钠具有强还原性,为防止制得的产品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故滴加浓硫酸前需要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净;

(2)装置Ⅲ中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焦亚硫酸钠晶体,故分离出Na2S2O5晶体可采取的操作方法是过滤;装置Ⅳ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故应盛装NaOH溶液。

答案:

(1)防止制得的产品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2)过滤 处理尾气,防止空气污染 NaOH溶液

1.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也可用于工业、医药等领域。

大量的碘富集于海藻灰〔主要成分是NaI)中,因此从海藻灰中提取碘,可有效利用海洋资源。

(1)某兴趣小组以海藻灰为原料进行I2的制备实验。

具体步骤如下:

将海藻灰加热浸泡后,得到了NaI溶液,将适量Na2SO3固体溶于NaI溶液,再将CuSO4饱和溶液滴入上述溶液中,生成白色CuI沉淀,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待I-沉淀完全后,过滤,将沉淀物置于小烧杯中,在搅拌下逐滴加入适量浓HNO3,观察到______________(颜色)气体放出,______________(颜色)晶体析出。

出于安全和环保考虑,该实验操作需在______________(条件)下进行。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倾析法弃去上清液,固体物质用少量水洗涤后得到粗I2,进一步精制时,选择必需的仪器搭建装置,并按次序排列:

______________(夹持装置略)。

(4)将精制得到的I2配成浓度为cmol·L-1的标准溶液,用来测定某样品中维生素C(相对分子质量为M的含量。

具体操作如下:

准确称量ag样品,溶于新煮沸过并冷却至室温的蒸馏水中,煮沸蒸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用250mL容量瓶定容,使用__________________(仪器)量取25.00mL样品溶液于锥形瓶中,再加入10mL1∶1醋酸溶液和适量的______________指示剂,立即用I2标准溶液滴定,溶液显稳定的______________(颜色)即为滴定终点,消耗I2标准溶液VmL,则样品中维生素C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表达式)。

已知滴定反应方程式:

【解析】

(1)Na2SO3作还原剂,CuSO4作氧化剂,故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u2++SO

+2I-+H2O===2CuI+SO

+2H+;

(2)CuI中的亚铜离子和碘离子均能被浓硝酸氧化,氧化产物分别为Cu2+和I2,还原产物为NO2,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I+8HNO3(浓)===2Cu(NO3)2+4NO2↑+4H2O+I2,其中NO2为红棕色有毒气体,需在通风条件下进行、I2为紫黑色;

(3)因为碘单质受热易升华,故采用蒸馏法提纯碘单质。

用到的仪器有A烧杯、C石棉网(防止温度过高,升华速度大于冷凝速度)、D酒精灯、F装冷水的圆底烧瓶用于冷凝。

其装置为把粗碘放入烧杯内,将装有冷水的烧瓶放在烧杯上,垫上石棉网用酒精灯加热,其连接顺序为DCAF;

(4)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故煮沸蒸馏水是为了防止水中溶解的氧干扰实验;准确量取溶液的体积用滴定管量取;用于指示碘单质时,通常用淀粉作指示剂,淀粉遇碘显蓝色,这里用碘标准溶液滴定维生素C,所以当最后一滴标准液滴入锥形瓶后,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且30秒内不褪色,即为终点;根据题意消耗标准液的物质的量为n=cV=cV×10-3mol,由反应方程式可知25mL溶液中维生素C的物质的量为cV×10-3mol,则ag样品中维生素C的物质的量为10×cV×10-3mol=cV×10-2mol,质量为m=nM=cMV×10-2g,其质量分数为

×100%=

%。

答案:

(1)2Cu2++SO

+2I-+H2O===2CuI+SO

+2H+

(2)红棕色 紫黑色 通风

2CuI+8HNO3(浓)===2Cu(NO3)2+4NO2↑+4H2O+I2

(3)DCAF

(4)除去蒸馏水中溶解的氧,防止干扰实验

滴定管 淀粉 蓝色 

%

2.NOCl(亚硝酰氯)是有机物合成中的重要试剂,对眼睛、皮肤和粘膜有强烈刺激性,沸点为-5.5℃,常温下是一种黄色气体,其液体呈红褐色,遇水和潮气快速反应,生成氮的氧化物和HCl,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以下仪器制备NOCl(Cl2+2NO===2NOCl ΔH<0)。

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