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汇总5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56730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教案汇总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科学教案汇总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科学教案汇总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科学教案汇总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科学教案汇总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教案汇总5篇.docx

《科学教案汇总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教案汇总5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教案汇总5篇.docx

科学教案汇总5篇

Ifotherstreatyouwell,youmustbeabletorepayyouinthefuture.Ifotherstreatyoubadly,youmuststrivetobeabletoraiseyoureyebrowsoneday.简单易用 轻享办公(页眉可删)

科学教案汇总5篇

科学教案篇1

  一、教学内容

  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进行了“植物”和“动物”单元的学习之后,学生将在这个单元里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

“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

当学生们对各种物体进行探索的时候,他们会发现,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可以按照组成物体的材料和材料的物理性质来描述这些物体。

而材料的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材料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材料的使用也影响着周围的环境。

本课是这个单元的第1课,是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周围的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做的,指认6种常见材料并用词语描述它们。

这一课将通过观察和辨认来引导学生探究材料。

他们将观察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书包和教室里的设施,分辨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找出常见材料,描述它们的特性。

这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学生在材料方面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从材料的角度观察物体、引发他们对材料的研究兴趣,明确研究材料的意义。

  

(二)、具体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

  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

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教学准备:

  1、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餐巾纸、牙刷、毛巾、钥匙、玻璃杯、木梳)。

  2、我们身上的物品、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的统计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问:

摸奖见到过吗,你摸过吗?

今天我们也来摸摸,看看你的运气如何。

老师先告诉你们,这些东西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

你摸的时候,说说你摸到的感觉,并猜猜你摸到的可能是什么,它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2、摸奖猜谜活动

  请几名学生到前面来在老师准备的百宝袋里摸各种物品,学生每摸出一种物品都让他猜猜这种物品是什么材料做的?

  3、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后师说:

是的,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材料人们使用,今天咱们就来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材料。

(板书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要研究的问题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会越感兴趣。

用摸奖猜谜的形式导入新课,似乎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但对小学生来说也很意外,在兴趣盎然的摸奖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上来。

  

(二)、观察记录身边的材料

  1、让学生观察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带的、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并试着把它们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科学教案篇2

  一、教材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声音的传播》是科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的内容,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以及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教材呈现的两个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

  二、学情

  在教学过程中,想要更好的因材施教,就要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我所面对的四年级学生,他们经过一年的学习,对科学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学生考虑问题不深入,逻辑性思维不强,实验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在本课当中我将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让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

  重点:

理解声音是需要通过物质进行传播的。

  难点:

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五、教学方法

  为了体现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

讲授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课堂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看看、想想、做做中掌握知识。

  六、教学用具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课目标,我将在每个小组准备土电话、1米唱的铝箔条、木质米尺、棉线、尼龙绳以及实验记录表进行实验活动。

  七、教学过程

  接下来,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将展示一张有声贺卡,悄悄将他打开,并问: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当位于教室各个位置的学生都说出听到了美妙的音乐声时,我将追问:

为什么大家都听到了声音?

贺卡传出的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

以此引入今天的新课: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新课《声音的传播》,来解决这些问题。

  意图:

以有声贺卡导入能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将分为如下两个活动进行。

  活动一:

振动物体与声波。

  我将结合本单元第二课所接触过的实验:

用振动的音叉接触水面引起水面波动,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描述水面是如何波动的,以此引导学生初步感知:

震动的物体会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

在这基础上我会让学生玩一玩“土电话”小游戏,并通过思考“声音是怎么从电话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的?

”进一步感知声音的传播方式。

游戏结束后我将引导学生总结: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意图:

通过动手实验,小游戏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面活动探究做好铺垫。

  活动二: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我将用PPT展示各种不同的实验材料,并引导学生猜测声音在这些物体中的传播效果是否一致以及哪一种材料传播效果最好,并将想法记录下来。

在此之后,我会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

在实验前我将组织学生谈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我再强调三点:

(1)每次敲击音叉的力度大小要一样;

(2)将物体的一端紧连着音叉,另一名同学在另一端倾听;(3)时刻保持教室安静,认真倾听各种材料物体的声音传播并记录。

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记录表。

  通过两个活动,我会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能力不同。

最后让学生结合结论解释导入中的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验活动过程中领悟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三)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我将从以下两点进行:

  1.同学们,通过实验我们已经知道声音能在空气、固体中传播,谁能说说声音还能在什么物体中传播?

我将适时出示一个有关钓鱼的flash动画,让学生通过回忆钓鱼要在岸上保持安静,否则鱼儿会吓跑,启示学生说出,声音还能在液体中传播。

  2.出示一张宇航员们在月球上利用无线电设备通话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是声音传播的重要物质。

  3.自由发言阶段。

让学生举例声音传播的实例,并用所学知识解释其中的原理。

  意图:

这样设计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与科学有关的知识,体会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将引导学生结合我的板书以及简单的问答形式对本课进行回顾。

  在作业布置方面,我会让学生课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

木棒和铁棒的声音传播能力,并记录下来,下节课伊始进行分享。

  这样运用开放性且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布置作业,可以较好的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知识的学习延伸到第二课堂。

科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在经历测量的过程中感受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操作中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连接网络、一盒自动铅笔的笔芯;学生每人直尺一把、一角硬币一个(或一张卡)

  教学过程:

  一、感受毫米产生的过程

  1.用手比划:

1米1厘米10厘米

  2.小组比赛,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记录估计值→反馈估计值→“怎样验证?

”)

  3.分组测量,验证估计结果。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测量值→全班交流)

  4.评议学生记录方法,引出“当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表示。

”<课题:

毫米>

  二、认识“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毫米”是个多大的长度单位,你能把它介绍给大家吗?

(学生介绍)

  2.1厘米=10毫米:

在直尺上数给同桌瞧瞧→课件演示(可选0到刻度1,也可选其它相邻的两个刻度)板书刻度关系式。

  3.还可以这样介绍:

2厘米=()毫米50毫米=()厘米()厘米=()毫米

  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手比划出1毫米,与直尺上的1毫米对照;再与同桌比比,看谁比划得准。

  2.找找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长或宽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预设:

1分硬币、电话卡的厚度等)

  3.从课本中数出几张,捏紧后的厚度约为1毫米?

(先估计,再验证)

  4.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预设:

降雨量、自动铅笔的笔芯等)

  5.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100毫米的长度。

  四、小结

  1.你学到了什么?

  2.再次测量,准确读出我们数学书的厚度,以及长度和宽度。

(不同的记录方法)

  3.课外延伸:

毫米的英文写法——mm

  在河南郑州被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书,长约25毫米,宽约19毫米,厚9毫米。

(请用手比划,可以借数学书的一角进行比较)

  五、练习巩固:

  书P3:

“做一做”。

  书P5:

1、2。

  六、作业:

《课堂作业本》P1~2。

  板书设计:

  长宽厚

  估计值:

  测量值:

1厘米=10毫米

  回家作业:

找找生活中更多的用毫米作单位的物品,记录下来。

  调查今年七月份杭州地区的降水量是()毫米。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不同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能根据学习的需要,从各种渠道查阅和收集有关资料。

  科学知识:

  了解一些有关恐龙的知识。

  知道恐龙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和作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教学准备:

  关于恐龙、恐龙化石的文字、图片、模型以及多媒体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效果分析

  一、导入:

  出示各种恐龙模型或图片。

  同学们这是你们很感兴趣的吧,今天,就让我们进入时空隧道,回到6500万年前,去了解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爬行动物——恐龙。

(板书)

  二、了解关于恐龙的知识:

  1.关于恐龙的知识同学们一定了解的很多,想说说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汇报、交流。

(将汇报的内容分成几个主题,围绕主题展开。

  4.我们的地球已有45亿年的历史,地球上的生物也有38亿年的历史。

这38亿年中,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生物,有的存活至今,有的走向灭亡。

我们都知道恐龙是早已灭绝的,那么这些模型、图片和影片又是根据什么复制出来的呢?

  三、了解恐龙化石被发现的历史,以及恐龙骨架被还原的过程。

  1.谁能给我们讲讲你所知道的故事。

  2.学生简单介绍恐龙化石被发现及还原的过程。

  3.同学们从课外书上看到了很多,那么我们来看看事情的经过。

  如果有条件最好能有相关的碟片

  4.从故事中我们知道恐龙化石给我们提供了帮助,如果你是一位考古学家,你发现了一块恐龙头骨化石,你能够从中获得哪些信息呢?

  5.引导学生从头骨大小或牙齿的尖利程度等展开合理想象,推断这只恐龙的体形和食性,让学生体验到化石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6.小结: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恐龙骨架的形成过程,包含着科学家们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

  四、根据恐龙的外形猜想它内部的骨架结构。

  1.出示各种恐龙的图片或模型。

  同学们你认识这些恐龙吗?

能说出它的名称吗?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各种恐龙的外形,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每一只恐龙最独特的地方。

  2.作为一名小考古学家,你们应该能粗略地描绘出内部的骨架结构。

  分组活动,每个人试着画一画。

  3.出示各种骨架模型图片。

  根据你刚才描绘的骨架请你将这些恐龙和它们的骨架一一对应起来。

  学生分组活动。

  4.交流、汇报,说说这样对应的理由。

  五、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对恐龙有了更加细致、全面的了解,同学们对恐龙的兴趣更浓厚了,回去以后查找你所感兴趣的内容跟同学们交流,或者观看一部跟恐龙有关的影片。

  2.了解科学家对恐龙灭绝原因的猜想。

说说你的想法。

  板书设计:

  消失了的恐龙

  关于恐龙的知识:

名称、种类、生活习性等

  恐龙化石的发现及骨架还原的过程

  外形对应骨架

  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制作印迹化石模型

  能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化石以及化石形成的过程。

  了解化石的作用。

  理解什么是活化石。

  知道一些人们对化石的困惑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和进化有关的问题。

  珍爱动植物,保护珍贵的动植物。

  教学重点:

  知道化石的基本知识,通过指导学生自制印迹化石模型,使学生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再次重申证据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

  化石图片或实物(根据条件)、橡皮泥、贝壳、骨头或树叶、相关的文字资料、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效果分析

  一、导入:

  1.谈话:

我们从恐龙的化石中了解了恐龙,除了恐龙化石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其他化石。

我们先来看一看。

  2.出示各种化石图片或实物。

(在去年学这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带了化石标本,学生们很喜欢。

课前老师可以先了解一下。

  3.你认识这是哪些生物的化石?

属于生物的哪个部分?

  学生简单介绍,老师介绍。

  4.小结:

化石是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几万年以前生物的残骸或遗迹。

  二、认识化石的形成及被发现的过程。

  1.出示化石形成图,讨论:

化石是怎样形成的?

人们又是怎样发现的

  2.请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化石形成的过程。

(恐龙身体的哪部分会被保存下来)

  3.介绍恐龙化石的形成以及被发现的过程。

  4.制作印迹化石模型。

  了解制作的步骤。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结:

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会形成化石,它需要合适的地质条件和漫长年代的沉积变化,而且大多数化石都深埋在地下,可见化石是多么的珍贵。

  三、认识化石在研究工作中的作用、人们多化石的困惑。

  1.思考:

为什么把地层比作是一本书,把化石比作书中的特殊文字?

  (让学生领悟这个比喻所蕴涵的含义,这是认识化石作用的基本前提。

  2.谈话:

想要“读懂”这些文字,并不是那么容易。

人们对各种化石以及生物进化感到困惑不解已达数百年之久。

我们再来看看科学家们产生了哪些困惑。

  3.阅读课文,了解科学家的五个困惑。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

选择你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说说你们的想法。

  四、了解长颈鹿长颈形成原因的两种假设:

  1.谈话:

对于长颈鹿长颈的原因科学家们也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你能说说你的解释吗?

  2.学生发表意见。

  3.谈话:

同学们从课外书上了解了一些,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科学家们是怎么解释的?

  4.阅读课文。

  找一找这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讲述:

这两种解释都是科学家提出来的,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曾经在历史上引起过争论。

你赞成哪一种呢?

说说理由。

  6.学生交流。

  五、延伸、拓展:

  课后继续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的内容。

  板书设计:

  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化石是:

------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

又是怎么被发现的?

  科学家的困惑:

  3、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知道科学探究要允许别人的质疑科学结论需要证据。

  能根据收集到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含义。

  知道生物是不断进化的。

  知道生物的形态是其适应所处生活环境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尊重证据。

  意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生物产生影响,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并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事实。

同时,让学生知道,这一理论正受到新证据的挑战,意识到科学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证据、认识证据、利用证据的能力。

  教学准备:

  达尔文进化论资料、图片,尺蠖蛾、极地狐狸、沙漠狐狸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效果分析

  一、导入:

  1.出示达尔文照片。

  提问:

同学们认识这是谁吗?

  这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达尔文。

你知道他吗?

  2.请学生讲述达尔文的故事,同时准备一些关于他的资料,展示给学生看。

  3.交流:

听了科学家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4.小结:

达尔文是英国最著名的科学家,他用进化论学说对于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哪儿起源,人类是怎样诞生的,作出了精辟的解释。

科学家们经过不断的努力为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非常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二、理解什么是人工选择、什么是自然选择。

  1.举例:

假如你是一位牧民,你有一群绵羊,一半是白色的,一半是黑色的。

如果白色的好卖,你会怎么做?

这样做的结果如何?

  2.学生交流。

  3.引导学生思考:

牧民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让学生意识到:

正是人的行为影响了羊群的生存和发展。

  4.假设:

你的羊逃到了附近的森林里,它们唯一的天敌是狼。

狼在夜间捕食,经常捕捉到那些显眼的绵羊,很快森林中的绵羊就是什么颜色的了?

  5.学生讨论、交流。

  6.比较两种羊群的变化,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理解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之间的本质区别。

  三、了解尺蠖蛾的翅色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发生的反复变化。

  1.出示尺蠖蛾的图片(两种翅色)

  2.请学生介绍尺蠖蛾翅色变化的故事。

  3.举例:

蝗虫体色的变化、青蛙肤色的不同。

  4.小结:

自然选择就在我们身边,人类的活动会对生物产生影响。

  四、认识生物形态与环境的关系。

  1.出示两种狐狸的图片。

  2.让学生来认一认。

  3.提问:

它们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们耳朵的区别,结合各自生活的地域环境作出合理的解释。

  五、拓展、延伸:

  1.谈话:

近100多年来,更多的科学家仍然在对生物现象进行研究,随着新证据不断发现,达尔文的经典进化论也不断面临挑战。

你们了解这些新发现吗?

  2.如果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如果不知道则由老师介绍。

(出示相关资料)

  3.知道新发现对达尔文理论的挑战,感受还有许多科学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

  板书设计:

  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人工选择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

尺蠖蛾、蝗虫、青蛙---

  生物形态与环境的关系

科学教案篇5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分析常见的机器由哪几部分构成。

  3.能设计并制作一架简单的机器。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几课教过的几种机械:

杠杆、斜面、轮轴、滑轮。

  二、新授

  1.分析一种复杂的机械

  出示挂图。

  自行车的三个部分:

刹车:

杠杆。

龙头:

轮轴。

脚踏:

轮轴。

  2.机器的四个部分

  出示自行车挂图

  工作部分:

转动的车轮。

  动力部分:

它靠什么力量转动。

  传动部分:

是通过什么把动力部分的能量传到工作部分的。

  操纵部分:

是通过什么来操作自行车的运转的。

  小结:

完整机械有四个部分。

  选择自行车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研究。

  第二课时

  3.认识动力机和传动部分

  蒸气机:

通过燃烧煤产生热蒸气,再变成动力。

  内燃机:

燃烧油料产生动力。

  皮带传动:

通过皮带把相距较远的两轮连起来。

  链条:

通过链条把相距较远的两轮连起来。

  齿轮:

通过啮合的齿轮来传动。

  4.巩固

  分析洗衣机、机械表、缝纫机的四个部分。

  找出拖拉机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作业:

  1.找出生活中常见机器的组成部分,分析各部分中简单机械的作用。

  2.制作一个机械模型---我的机器。

  板书设计:

  5.自行车

  动力部分

  机器传动部分

  工作部分

  控制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