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营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11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5478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东营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11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山东东营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11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山东东营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11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山东东营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11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山东东营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11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东营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11篇.docx

《山东东营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11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东营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11篇.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东营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11篇.docx

山东东营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11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

山东东营说明文阅读11篇(2003—2019)

快乐从何而来

克林格尔巴赫贝里奇

①无论是零碎的喜悦,还是获得满足之后的激动,快乐都是一种人们更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时才会出现的东西。

②开始于60年前的研究中,将电极植入大鼠大脑的不同位置,发现大脑中有一块区域似乎很享受温和的电刺激,大鼠反复回到研究者对它们进行微弱电击的那个角落。

如果通过线路连接,让大鼠可以通过按一下控制杆,自行启动植入电极,那么大鼠就会强迫症般地在

1小时内自行刺激超过1000次。

于是麦吉尔大学奥尔兹认为他们找到了大脑中专门负责产生行为奖赏效应的系统,这一区域包括位于前脑基底部的伏隔核和围绕连接大脑左右半球的纤维束形成的扣带皮层,这里被视为“奖赏回路”的运作基地和快乐根源。

③关于快乐在大脑中出现的位置及方式果真如此?

从未停止的探索回答了许多科学家的怀疑。

奥尔兹找到的脑区位于大脑前部,由神经递质多巴胺激活,而多巴胺则是由脑干附近的神经元释放。

假如大脑前部的这些脑区真能调节快乐感,那么使多巴胺充盈其间或被彻底清除,应该能改变动物对它们喜爱的某种刺激的反应,这样推断顺理成章。

然而,结果并非如此。

④芝加哥大学庄小溪很有创意地通过基因改造培养出一种缺少一种蛋白质的小鼠,而这种蛋白质能重新摄取多巴胺,并使其回到神经细胞中。

实验小鼠缺少这种蛋白,大脑中的多巴胺的浓度较高,但它们吃到甜食时表现出来的快乐并不比正常小鼠强烈。

只是它们在扑向甜食时反应更敏捷,但舔嘴的次数没有增加。

另一方面,大脑中多巴胺被清空的大鼠,对甜食丝毫不感兴趣,如果不主动饲喂,它们甚至会“绝食”到饿死。

在人身上,多巴胺的浓度似乎也与人们所宣称的对某种美食的“需要”程度有关,而与“喜爱”程度无关。

毒品滥用使大脑中充满多巴胺——尤其那些与“需要”相关的脑区。

而由于多巴胺的冲击而激发强烈的渴求,并且使这些脑区的神经细胞对今后的毒品接触更加敏感,但毒品没有带来快感,就如小偷因诱惑冲动行窃,却并不感到有何快乐。

可见多巴胺的作用只是意欲驱动,而非带来真实的快乐。

⑤根据这一发现我们假设,“快乐电极”的刺激会使大鼠(或人类)的大脑中的多巴胺积累增多,但不能让大鼠感到快乐。

不出意料,在杜兰大学希斯的实验中,启动电极使伏隔核中的多巴胺浓度提高,驱使大鼠觅食饮水,但没有使它们对食物更有好感,相反在电极刺激下奔向甜食的大鼠却摇头、擦嘴。

他多次利用标准“快乐电极”对精神变态和抑郁症患者施加电流,结果都能使得至少一名患者非常强烈地想喝酒,但却没有患者感受到显著的快乐。

由此可以断定,“需要”和“喜爱”是由大脑中完全不同的机制所主导。

⑥受到奖赏时的情感体验,与“喜爱”和“需要”都有关系。

最终我们找到了大脑中真正的快乐中心——那些负责直接产生快乐感的区域,位于此前认为构成奖赏回路的某些大脑结构中,在这些所谓的“快乐热点”中有一个位于伏隔核中的叫做内侧壳的部位,另一个位于前脑底部深处的腹侧苍白球(主要接收来自伏隔核的信息)。

⑦为了定位这些“快乐热点”,我们搜索了那些受到刺激后能放大快乐感的脑区,比如能使大鼠对甜食的喜爱更加强烈的区域。

无数次失败后,利用其大脑中合成的脑啡肽成功提高了大鼠对甜食的喜爱程度。

这些“快乐热点”中的每一个,都只是它们所在位置的一小部分(小鼠1立方毫米,人类1立方厘米),但正如群岛中的每一个小岛,小岛彼此相连,与其他处理快乐信号的脑区相通,形成了一个强大、完整的快乐回路。

实验中如果使快乐回路中的一部分失活,并不会减弱或中断大鼠对甜食的喜爱,除非腹侧苍白球被破坏。

同时要想产生非常强烈的欣快感也不容易,除非是像我们的实验中能在短时间内立即激活整个快乐通道。

⑧腹侧苍白球在人体中是否也具有同样作用目前尚未可知,要弄清楚腹侧苍白球以及快乐回路其他部分之中,哪些对于人类感受快乐是必不可少的并不容易。

有一名患者的腹侧苍白球在一次过量用药中受到损害,他说此后时常陷入抑郁、绝望、罪恶的情绪中,毫无快乐。

由此可以推测腹侧苍白球在快乐感受中具有核心作用。

⑨“快乐热点”所形成的快乐回路与多巴胺驱动的奖赏系统通常互相关联,从而使我们对那些感觉良好的食物有“需要”,对感觉不好的东西断然“拒绝”。

但在精神抑郁、成瘾情况下,这两类系统不再关联,导致患者一直渴望那些不再带来快乐的事物。

这一关联的中断可能也与其他类型的强迫行为有关,比如暴食和赌博。

弄清这种关联中断的方式和原因,或许就能找到更好的方法,逆转产生上述疾患的大脑变化,从而恢复“需要”和“喜爱”之间的天然联系。

 

15.通读全文,概括说明“快乐从何而来”。

(3分)

 

16.说明下面这段文字应该放在选文什么位置,并答出两条理由。

(3分)

亚里士多德指出,幸福包括两个关键要素:

欢欣愉悦和精神满足。

科学家在揭示快乐的生物学基础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我们还需要解决大脑如何全方位地感受高品质生活的诸多疑难。

我们也希望新的发现能帮助人类将快乐与意志统一起来,让我们每天的生活都能得到满足。

 

17.简要说明选文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4分)

 

18.你从文中科学家身上,在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方面分别获得怎样的启示?

(4分)

 

【参考答案】

15.答案:

刺激位于伏隔核中的内侧壳或前脑的腹侧苍白球部位,动物就会联通神经网络,对食物喜爱程度加强,强大完整的快乐回路与多巴胺驱动的奖赏系统互相关联,从而使动物获得满足和快乐。

(或刺激脑区中“快乐热点”的一部分,其他处理快乐信号的脑区便与之连接,形成强大完整的联动网络,增强对食物的喜爱;在多巴胺奖赏系统的作用下,对感觉良好的食物有“需要”。

两者共同作用,快乐产生。

评分:

答对得3分,共3分。

只答第⑦段中“快乐回路”有关内容得2分。

意思对即可。

16.答案:

放在选文最后一段之后。

理由:

①这段文字与上文承接紧密,是对上文的总结归纳,也是自然延伸。

②阐明科学探索的价值取向和目的,点明写作意图。

③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将科学探索与哲学思想建立有机联系,进而就科学研究提出新的问题与希望。

④与开首照应,使文章结构严密。

评分:

答对位置1分,答对一条理由得1分,两条理由得2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

17.答案:

示例一准确性。

如第④段“在人身上,多巴胺的浓度似乎也与人们所宣称的对某种美食的‘需要’程度有关,而与‘喜爱’程度无关”一句中,运用“似乎”一词,表明是一种猜测,符合研究现状,准确严密。

如第②段列举了启动植入电极后,大鼠在1小时内自行刺激的次数,说明大脑中具有专门负责产生行为奖赏效应的系统,具体准确,令人信服。

示例二严密性。

如第③段“假如大脑前部的这些脑区真能调节快乐感……结果并非如此”一句中,运用“假如”“那么”“然而”等关联词语,说明假设情况下应有的结论,以及实验结果对此结论的判断,推导严密,逻辑性强。

示例三形象性。

如第⑦段用“群岛中的每一个小岛”与其他“小岛彼此相连”,比喻“快乐热点”中的每一个与其他处理“快乐信号”的脑区相通,形象具体、通俗易懂地说明了“快乐回路”形成的原理。

评分:

特点及表达效果各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18.答案:

科学精神①大胆质疑是科学发现的必备品质。

庄小溪对于奥尔兹找到的“快乐在大脑中出现的位置及方式”产生怀疑,通过实验获得“多巴胺的作用只是意欲驱动,而非带来真实的快乐”的发现。

②创新精神是科学探索和发明创造的必要前提。

庄小溪使用培养缺少能摄取多巴胺的蛋白质的小鼠和清空大鼠脑区多巴胺等方法,都表现出鲜明的创新精神。

③锲而不舍也是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精神态度。

科学家经过无数次失败,终于用大鼠大脑中合成的脑啡肽成功提高大鼠对甜食的喜爱程度,没有不怕失败的执着精神,就不会获得成功。

科学思想方法①运用假设,严谨推断。

假设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思维方法,对已有观点进行假设推断,进而获得另一种结论,以此为引导进行实验,证明这种结论是否正确。

庄小溪对奥尔兹观点的假设和实验,希斯为证实庄小溪的观点而进行的实验和推断,都很严密合理,也很有价值,为“快乐热点”的发现提供了前提。

②格物致知,实验求真。

科学家为了探索“快乐从何而来”,进行了大量繁琐的实验,从而使获得的结论真实可靠。

评分:

答对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中的一点分别得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2019山东东营)

 

植物会说话

丹尼尔•查莫维茨

①五角菟丝子作为一种蔓生植物,因不含叶绿素,需要寄生在其他植物中吸取其营养方可生存。

它幼苗的颈尖以小圆圈的方式探测周围环境,寻找它所偏好的植物,就像我们蒙住眼睛时用手试探周围环境,或是深夜在厨房找灯的开关时的样子。

实验人员不论将番茄放于什么地方,菟丝子的藤始终朝着番茄方向生长。

为了证实菟丝子能够嗅出番茄所在位置这个猜想,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将它和番茄分别放入一个密闭的盒子里,两盒之间用管子相连保证空气对流,结果它总是朝着管子方向生长。

又在棉签上涂上番茄提取液,它还真中了圈套,朝着涂有提取液的棉签生长。

此后,她拿成分非常相似的番茄和小麦的提取液做实验,尽管二者都含有一种挥发性化合物β_月桂烯,但因番茄还释放出两种能吸引菟丝子的挥发性物质,而小麦不含这两种挥发性物质,且还会释放一种令菟丝子讨厌的气体,菟丝子当然向着番茄方向生长。

②1983年,戴维•罗德斯发现,一棵柳树被天幕毛毛虫啃噬过,临近柳树的叶子变得不受毛毛虫欢迎,是因为后者的叶子中含有不合毛毛虫口味的酚类和单宁化合物,而那些较远的健康柳树却不含这些化合物。

受损柳树和临近健康柳树之间,没有共同的根,树枝间也没有相互接触。

被啃噬的柳树是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学信号对它们说:

“当心!

保护好自己!

”接着,杰克•舒尔茨以杨树和唐枫幼苗为对象进行实验,支持了罗德斯的观点。

③“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罗德斯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植物的认识。

然而这些报道大多缺乏正确对照,或结果被夸大,往往受到其他科学家的驳斥。

在过去的10多年里,大量植物通过气味进行交流的现象已被反复证实。

但问题是,植物真的能彼此交流(有意识地发出预警)吗?

是否健康植物只是“偷听”到了临近受损植物的自言自语(而非受损植物有意告知它们)?

马丁•海尔提出了疑问并展开深入研究。

他知道,利马豆植株被甲虫侵扰时会有两种反应:

被啃噬的叶片会向空气中释放一些挥发性化学物质;而花则会产生花蜜,吸引以甲虫为食的节肢动物。

——那它为什么会释放这些化学物质呢?

④他从三棵利马豆植株中选取了4张叶片做实验:

从被啃啮过的同一植株上选择了2张叶片——第1张被甲虫啃啮过,第2张没有;第3张为临近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第4张为被隔离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

通过气相高端分析技术鉴定,第1、2、3张叶片周围空气中都含有挥发性物质;第4张叶片周围则没有。

这说明受损植株临近的健康植株不易遭受到虫害侵扰,却没有得出他们想要的结果。

⑤海尔调整了实验设计来检测他的假设。

将两株植物放在一起,但用塑料袋将被啃啮过的叶片封闭24小时。

然后按照上一个实验的方法选择4张叶片进行检测,结果发生了变化。

被啃啮过的叶片仍然释放化学物质,但同一植株的同一根藤以及邻近藤上的其他叶片却与对照叶片相似——它们周围空气中没有这些化学物质。

解下密封袋,用小风扇将袋中的气体向两个方向吹:

一是向这根利马豆藤上方的临近叶片,二是朝着远离利马豆的空气中。

结果发现,接触到袋中气体的植株叶片自己也开始释放同样的气体,且植株还会分泌花蜜。

那些没有接触到气体的叶片和植株则与以前一样。

⑥几十次实验结果一致,秘密揭开了:

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

即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

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守卫者们用点燃烽火的方式传递信号,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袭了。

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当然,利马豆这种气味信号只能传播一两米远,但这一发现为人类保护树木和作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⑦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气味。

植物和动物也可以利用这些气味进行复杂的交流。

比如花的香气可以吸引授粉者,果实的香气可以吸引采摘者,这些都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植物显然没有嗅觉神经,不能将气味信号传到大脑进行诠释。

但是像菟丝子、利马豆一样的其他植物,都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这当然也是一种嗅觉,且是出于生存的需要。

15.“植物会说话”在文中指什么?

(4分)

16.简要说明第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4分)

17.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分)

18.你从文中科学家身上获得哪些科学精神或思想方法方面的启示?

(3分)

【参考答案】

15.答案:

①被啃噬的柳树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学信号对它们说:

“当心!

保护好自己!

”②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

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③有些植物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

评分: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16.答案: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

承上总结戴维•罗德斯等人发现的结论、价值及其存在的问题;启下引出因马丁•海尔对戴维•罗德斯等已有观点的质疑而进行的实验。

②内容上,在戴维•罗德斯的观点和马丁•海尔的质疑与实验之间建立起联系。

本段明确了下面的实验是在戴维•罗德斯等人实验基础上的深化和因果关系探索,说明两者实验目的的不同,说明的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

评分:

答对一点得3分,概括作用占1分,说明占2分,答对两点得4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17.答案示例:

⑴举例子。

介绍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戴维•罗德斯、马丁•海尔等人的实验,都举出了具体内容、过程、方法以及发现的结论,让实证说话,使人获得清楚的认识,很有说服力。

⑵列数字。

如第④⑤段介绍马丁•海尔的两次实验时,使用了“1”“2”“3”“4”“24”等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的结论。

⑶打比方。

如第⑥段“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袭了”一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叶片受到侵害时,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的真相。

形象贴切,生动有趣。

评分:

答对一种得3分,方法、举例、作用各占1分,共3分。

举出例句分析或概括说明均可。

只举例不得分。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18.答案示例:

①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马丁•海尔没有盲从别人的结论,对“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受损植物有意告知临近健康植物”以及受损植物释放化学物质的机理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探索。

这是发现真知的必要精神品质。

②大胆假设,谨慎求证。

猜想和假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和马丁•海尔都是从许多现象出发进行假设,通过一系列实验进行验证。

这是科学探索的必由之路。

③严谨的态度,严密的推理。

文中科学家以发散性思维开拓思路,运用多种途径和多次实验进行研究,这种严谨的态度就是求真精神的体现。

让实验说话,正确严密地判断推理,发现的结论可靠可信。

④由表及里,求真务实。

科学研究不能止步于粗糙的研究和笼统的结论,而应深入研究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和事物本质属性,这样才能揭示科学秘密。

评分: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2018山东东营)

寻找发掘脑的潜能

(美)达罗·A·特雷费特

①获得性学者综合征,患者是老年痴呆或头部受到严重撞击或其他脑损伤的人,患病后突然表现出接近天才的艺术才华或智力技能。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但参加克莱蒙斯的个人雕塑展,看法开始发生改变。

婴儿时期的他聪明伶俐,3岁时一次意外摔倒脑部受损,其认知发展骤然减缓,在语言学习方面出现了严重障碍。

此后他却拥有了一项非凡的技能,能够用手边任何材料进行雕塑,可以照着杂志上马的照片,在半小时内塑造出一件惟妙惟肖的复制品。

②兴趣令我开始在医学文献中查找这方面的报道。

到2010年,我收集记录了全世界319起知名的“天才”案例,其中有32例是属于后天获得的。

神经学家米勒的研究工作也在我的收集之列。

1996年,米勒开始研究最早的12个病例。

这些病例均患有一种名为额颞叶痴呆(FTD)的退行性疾病,患者都是老年人,在认知、语言等方面出现严重的障碍和病态行为,但同时平生第一次展露出了超凡的音乐或艺术才华。

③从米勒的研究看,FTD患者的受损脑区通常是大脑左前颞叶及眶额皮层,受损后导致患者出现一些病态的异常行为或认知、语言上的缺陷。

正常情况下,上述两个区域会抑制位于大脑后部、负责处理眼部信号的视觉系统的神经活动。

患者左前颞叶和眶额皮层可能无法发出抑制性信号,从而让个体获得了全新的艺术敏感性。

于是大脑就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处理视觉和声音,患者的艺术敏感性或其他创造力便释放出来。

④大量研究表明,因意外造成脑损伤患者表现出特殊才能,可能缘于大脑某些区域活动减弱和某些区域的活动增强。

这涉及大脑损伤之后(以左脑受损最为常见,类似于米勒收集的FTD病例)的一系列事件,我称之为“3R过程”。

该过程始于“募集”,这个步骤主要发生在大脑皮层仍旧完好的区域,比如右脑,这里的大脑活动会增强;接着就是“重连”,也就是大脑会在以前没有形成神经连接的区域间建立起新的连接;最后就是潜能的“释放”,因为新的神经连接会使某些脑区的活跃程度升高,以至于一些处于休眠状态的能力被释放出来。

⑤至此,关于获得性学者综合征,无论对于FTD患者还是意外脑损伤的人,我的看法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

这并不是一种先天性疾病,而是后天获得的。

通过一个简单的推导就可以得出一个判断,并进一步产生新的结论:

可以从每一个健康人的身体内开掘出一些接近天才的艺术才华或智力技能。

很显然,问题的关键是能在无需患病或遭受脑损伤的情况下,释放人体内被封印的才华。

⑥研究人员让自愿者完成一项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九点谜题。

要求将三点一排,总共三排的点用四条直线连起来,途中不能抬笔或有折返线。

一开始,29名自愿者没人能够完成这项任务。

对他们进行“假”刺激(仅安放电极但没有释放电流)后,仍然束手无策。

释放电流后,约有40%的自愿者,成功完成了这项任务。

他们似乎一下子就知道了他们以前不知道或者没学过的事情。

这便是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它通过产生一种极化电流,减弱左脑与感观输入、记忆、语言以及其他脑功能相关的部分脑区的活动,同时增加右脑(主要是右前颞叶)的活动。

⑦无论哪种类型,对于获得性学者综合征患者表现出特殊才能,一个合理的解释是,这些才能和知识肯定是以某种方式通过遗传而来的。

在生命之初,我们并非一张白纸,大脑可能便预装了一套“系统”,帮助我们处理眼睛看到的东西,或是理解音乐、艺术或数学方面的“内在规律”。

只是,“天才”比一般人更“擅于”开发和利用那些与生俱来的才能。

⑧让目前还不是“天才”的人释放创造潜力的可行性途径有哪些,如何掌握一系列大脑神经运作的生理机制,便成为关键。

⑨要重塑大脑并发挥人的潜能,冥想是一条可行的途径;刻苦练习亦可获得某项高超的技能;之外就是科学技术的参与。

我们需要掌握当某些大脑回路的功能受到激发或抑制时,神经元会建立怎样的连接,进而“破译”大脑活动与突然显现的才能之间的关系。

同时,需要在患者活动甚至进行创造性活动时能够对其大脑状况进行观测。

与此有关的实验正在加紧进行中。

可以预期,不远的将来,我们每个人那卓越的创造性和特殊的本领就会被轻松发掘出来,每个人都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天才”梦想。

17.依据选文,简要解释什么是“获得性学者综合征”。

(3分)

18.第③④段均说明患者生理变化机制,你认为能否去掉其中的一段?

为什么?

(4分)

19.结合文意,简要说明第⑤段画线句这一结论的推导过程。

(4分)

20.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分)

 

【参考答案】

17.答案:

①获得性学者综合征即老年痴呆或头部受到严重撞击或其他脑损伤的人,②认知、语言等方面出现严重的障碍和病态行为,③但患病后突然表现出某种接近天才的艺术才华或智力技能。

评分:

只答出①②或者①③意思的得2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

18.答案:

不能。

因为两段说明对象不同:

前者为FTD患者,后者为因意外造成脑损伤的患者。

说明侧重点不同:

前者侧重说明FTD患者脑部受损后,艺术敏感性或创造力释放出来的原因,后者侧重概括因意外造成脑损伤的患者脑部生理变化的3R过程。

评分:

第一问1分;第二问3分,其中答对说明对象1分,答对说明侧重点2分。

共4分。

意思对即可。

19.答案:

FTD作为退行性疾病,老年人患病后第一次展露出超凡的艺术才华,因意外造成脑损伤的患者表现出从未有过的特殊才能,这说明获得性学者综合征并不是先天性疾病,而是后来的生理退化或意外损伤造成的;这些人患病后表现出近乎天才的艺术才华或智力技能,证明这些患者本身就具备这样的艺术才华或智力技能;由此可以判断健康人也会潜藏着这样的艺术才华或智力技能;因此我们可以从每一个健康人的身体内开掘出一些接近天才的艺术才华或智力技能。

评分:

每个要点1分,共4分。

内容全面、正确,推导过程合乎逻辑。

内容有缺漏,推导过程不够严密,可酌判2-1分;内容不当判0分。

20.答案:

示例一,作诠释,如第④段在说明意外脑损伤脑区生理机制时,对“募集”“重连”“释放”进行了诠释,过程清楚,特征鲜明,通俗易懂。

示例二,举例子,如第①段通过克莱蒙斯的表现,真实、具体、清楚地说明了获得性学者综合征的病征。

示例三,列数字,如第⑥段列举了释放电流后,自愿者成功完成九点谜题的数字,说明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的效果,具体准确。

评分:

举例、方法、作用各占1分,共3分。

举出例句分析或概括说明均可。

只举例不得分。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2017山东东营)

远离自然,才能保护自然

(美)利努斯·布罗姆奎斯特等

①对于这位只肯让我们称她为贝尔纳黛特的村民而言,生活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战斗。

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维龙加国家公园旁,有几小块种植着玉米、小米和红薯的田地,贝尔纳黛特和她的邻居们,就是靠这些田地勉强维持着自己与子女的生活。

她在去年告诉我们说,从国家公园内走失的狒狒和大象为了觅食,不断侵袭她的红薯地。

农民的极度贫困也为自然环境带来了恶劣影响。

世界上仅存的不到900只山地大猩猩中,有大半数都以维龙加国家公园为家,这里也生存着一些濒临灭绝的大象和羚羊。

公园内的森林,正在承受着来自木炭贸易的压力,2007年,当地的木炭黑帮杀害了公园内的7头大猩猩,以此报复公园对非法砍伐的打击行动。

近年来,维龙加国家公园内的300只大象中,先后有250只遭到了偷猎者的猎杀,这可能也得到了当地那些不堪园内动物之扰的居民的默许。

②过去几百年里人类不断增长的财富,在整体上,都对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但是在自然保护的最前线,人们与原始森林、生物多样性热点以及濒危生物亲密共处的地方,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的,却往往是极度的贫困。

③而生产力的提高,或许可以掌握21世纪自然保护的关键,就像日本的呜村茂治农场所展示的那样。

嶋村在一处原为索尼芯片工厂的地方,监管着一座面积2.5万平方英尺的农场。

所有作物都在室内环境中安全地生长。

他将水、肥料和17,500盏LED照明设备结合在一起,每天可收获多达1万棵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