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5452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皋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如皋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如皋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如皋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如皋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皋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如皋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皋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皋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如皋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如皋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 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如皋经济社会进入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进而迈向基本现代化的决战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全面学赶张家港、建设新如皋的加速期,也是新型工业化成型期、城乡一体化加速期、经济国际化提升期和生态文明化推进期。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如皋市委《关于制定如皋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全市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开创追赶跨越新时代

第一章  “十一五”成就斐然

  “十一五”以来,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新型工业化、产业集聚化、城乡一体化”四大发展战略,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招商引资、项目投入、沿江开发、全民创业、环境打造等重点工作,积极应对挑战,攻坚克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跨越发展,顺利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

  国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持续高位增长,由2005年的150.64亿元,预计增加到2010年的420亿元,年现价递增22.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1456元,上升到33700元,年递增24%;财政总收入由2005年的13亿元,上升到70亿元,年递增4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5.45亿元,上升到30亿元,年递增41.3%;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年的8.64%,上升到16.67%。

  转型升级成绩显著。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5年的14.8:

50.4:

34.8预计调整为2010年的8:

56.4:

35.6。

现代农业方面。

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持续八年增产。

全市高效农业面积72.6万亩,占比60.5%,生猪规模养殖占比69.5%,家禽规模养殖占比94.3%,获得省高效农业发展先进单位、省高效设施农业发展先进县(市)称号,率先建成江苏省水稻种植机械化县(市)。

新型工业化方面。

“十一五”期间,随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快速落户,推动了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业已形成包括船舶修造、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软件及服务外包、新型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纺织服装、食品在内的较为完整的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

轻重工业比例从“十一五”初期的60:

40,调整到2010年的30:

70。

工业用电量由2005年末的10.92亿千瓦时,上升到26.6亿千瓦时,年递增19.4%。

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快速扩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从2005年的78家增加到19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从2005年的15.5%提高到30%;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建成全国科技“百强”县、科技进步先进县;规模工业应税销售从2005年的92亿元上升到580亿元,年递增44.5%;规模企业总数从453家增加到1150家,年均新增规模企业140家,全市亿元企业总数从2005年的39家上升到180家。

熔盛重工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国家级造船基地,列为省船舶及海洋工程特色产业基地和现代装备特色产业基地,成为南通市首家纳税销售超百亿元的工业企业。

九鼎新材成功上市,实现如皋上市企业零的突破。

现代服务业方面。

如皋港集装箱航线正式开通,现代物流园区被列为省重点物流基地。

省级软件园快速启动,近40家软件企业加盟入驻。

如城和如港新城一主一次两个商业中心逐步形成,中外10多家知名商贸企业落户如皋,提升了城市能级;为农服务店、社区购物中心纷纷建成,社区服务业逐步兴起。

数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区域性商业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金融服务产品不断创新,金融环境进一步优化。

房产开发投入超过100亿元,建成商品房560万平方米。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亿元,年递增19.9%。

全市拥有各类市场105个,其中营销额超亿元的市场19个,比2005年净增10个,全年市场成交额180亿元,年递增24.5%。

  开发开放能级迅速提升。

2008年11月如皋港经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一类口岸,2009年3月如皋港口岸正式对外开放。

中国如皋海关正式开关,边检、检验检疫、海事等联检机构相继入驻,加快了港区经济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

“十一五”时期,全市累计利用外资33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7.4倍;自营出口总额累计达到43.5亿美元,年递增34.2%,是“十五”时期的4.7倍。

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2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6倍。

全市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进一步加快,产业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城乡环境建设高效推进。

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各镇镇区总体规划编制。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十一五”时期累计投入130多亿元,实施了旧城改造、城市路网、城市绿化、雨污分流管网等一批市政建设重点工程,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居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城市化率50%,比“十五”末提高了13.8个百分点。

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成为全国首批绿化模范县。

区域供水、污水处理、供汽供热实现全覆盖,自来水供给能力10万吨/日。

全面加强镇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镇“四横四纵”,一般镇“三横三纵”道路框架高标准建设到位。

巩固扩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成果,全面推进东大街、集贤里保护性建设和水绘园扩建工程,水绘园景区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评定;江苏花木大世界成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顾庄生态园、长青沙生态旅游度假区加快建设。

“六城同创”获得新成果,12个镇通过全国环境优美镇省级考核,其中2个镇已获国家正式命名,7个镇通过国家级生态镇省级考核,并向国家推荐;117个村获得南通市级生态村称号,11个村通过省级生态村验收;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省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环保模范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全面达标,大幅提升了如皋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交通建设突飞猛进,完成了204国道绕城段、如港公路、疏港路、省334线连接段、沿江公路如皋段、沿海高速东陈和白蒲连接线等重点工程。

大力实施危桥改造、县乡公路改造和农村通达工程,境内公路总里程3272公里、等级公路通车里程2428公里,城区实现公交环线开通营运,农村实现了村村通公交,全市基本形成“八横八纵”的骨干公路交通框架。

全面开展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共整治河道3853公里;投入13693万元,实施了一批水利项目,新增灌溉面积3.5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2.31万亩,扩大节水灌溉面积17.46万亩;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20.56万人饮水不安全和106.4万人水源置换问题;科学整治长江如皋段,长江堤防提前达到“十一五”规划要求的防御百年一遇洪潮水位的标准。

  节能减排工作有序推进。

大力推进工程性减排和管理性减排工作。

一批高产出、低能耗、低排放的大型工业企业控减能耗主导作用明显,预计“十一五”期末可顺利实现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20%的目标。

日处理1500吨生活垃圾的热电联产项目建成营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主城区、经济开发区和如皋港区分别建成日处理5万吨、4万吨和2万吨能力污水处理厂,全市范围基本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大力度开展印染、化工、电镀、肠衣等行业环保整治和数轮水源保护专项活动,在经济总量迅猛增长的同时,污染物排放总量维持稳定。

至“十一五”期末,全市化学耗氧年排放量控制在0.87万吨以内,二氧化硫年排放量控制在0.35万吨以内。

生态市创建工作全面展开,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在85.3分左右,超过小康目标和“十一五”规划的要求。

  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到21400元,是“十五”末的2.12倍,年递增16.2%;农民人均纯收入9250元,是2005年的2.07倍,年递增15.7%,连年的高位增长,彻底扭转了多年低位徘徊的局面。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3.7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22300元,是“十五”末的2.4倍。

与经济快速发展相适应,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镇人均住房面积38.5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48.5平方米,分别比2005年增长25%和5.4%;消费结构升级,全市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6.9辆、电脑47.5台、电话(含移动电话)284.4部、彩电155.4台;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支出明显增加,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18.3%,比2005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36.8%,比2005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

人民群众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满意度达到70.7%。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繁荣。

优先发展教育,教育均衡格局基本形成,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初中巩固率均达“两基”省颁上限标准,建成“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普通高考、职教对口高考持续全省领先,所有高中均成为三星或四星级高中,率先建成江苏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先进县(市);建成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县(市),并成为南通市唯一的省首批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

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20元。

广电事业迅速发展,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率92%;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发展协调发展,建成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市)、省体育强县(市);公共服务文化水平不断提升,民营文艺团体品牌叫响全国;融卫生、文体、为农服务为一体的村公共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累计建成为农服务社320家。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快,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95.4%、96.7%、96.6%,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五保集中供养率70.1%;在全国率先建立村级劳动力保障服务平台,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4%以内;全社会关注脱贫致富工作,各镇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率100%;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就,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59‰左右。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形成新格局,老龄和社会福利事业实现新突破。

顺利完成“五五”普法任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矛盾调解工作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稳定,被评为省社会治安安全市和省法治创建先进县(市),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连年达到98%以上。

  第二节 “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启示

  “十一五”以来,我市始终将解放思想与求真务实作为发展的不竭动力,将科学决策与重点突破作为发展的基本准则,将以人为本与普惠于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特色之路。

“十一五”我市取得的一切成就,得益于始终坚持解放思想、高点定位,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准确地把握宏观形势,敏锐抢抓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转型升级、桥港时代、高铁时代新机遇,集全市之力,吹响“学赶张家港、建设新如皋”的号角,以一个个挑战极限的目标,激发全市上下顺时应势大发展,只争朝夕快建设,以沿江开发的高效推进,推动各项工作的高效突破。

得益于始终坚持科学决策、强势推进,先谋而后动,在全省率先制定了《沿江开发总体规划》,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纲要,落实了加快千百亿能级企业快速发展的重点举措,同时围绕各项重点工作探索出一套高效组织推进体系,完善了各类压力传递与政策推进的工作机制,创建了一个跨越发展的成功模式。

得益于始终坚持开拓创新、攻坚克难,针对各类发展瓶颈,我们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率先推进“三集中”,大力实施“万顷良田”工程,推进“三化”互动并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让一切要素活力竞相迸发;面对创新探索中的种种艰辛曲折,我们始终坚持困难面前不低头、挫折面前不弯腰,不管东西南北风、咬定发展不放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得益于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实施一系列富民、惠民、利民、安民工程,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加快推进“法治如皋”、“平安如皋”建设,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努力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惠及全市人民,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建设的内在动力。

得益于始终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治保障,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在招商引资、拆迁整理、小城镇建设、村级经济发展等主战场锤炼干部,夯实执政之基,提升执政能力,切实增强全市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尊重人大的监督职能和政协的协商职能,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最大限度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衷共济度难关,齐心协力促发展,共同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章  “十二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期,是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经济国际化、生态文明化的加速期,是提升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发展型社会的机遇期,是全面学赶张家港、实现跨江争强目标的关键期,也是改善民生、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迈向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时期。

  第一节 机遇和条件

  综观“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的宏观形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全球产业调整、资源环境硬约束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四大倒逼机制,形成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

一是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趋势总体上渐进向好。

从世界经济增长的周期波动规律看,外部冲击不会改变世界经济长期增长趋势,世界经济进入缓慢复苏、低速增长阶段。

“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年增速预计在3.8%左右。

金融危机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美国的“绿色经济复苏”、欧盟的“绿色技术”研发、日本的“数字日本”等推动全球进入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为我市加快自主创新、实现技术赶超、抢占高端市场带来新机遇。

从国内情况看,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最大的追求目标。

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期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期,巨大的需求潜力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同时改善民生、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成为“十二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必将提升有效需求、倒逼产业转型、促进效益提升,从而推动我市经济加快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

二是区域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长三角一体化、沿海大开发、上海两大中心建设进程加快和高铁时代、港桥时代的叠加效应,极大地拓展了我市的发展空间;同时,长三角区域内合作进程加快,为我市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融入上海都市圈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

三是我市经济增长动力依然强劲。

“十一五”以来如皋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功能配套日趋完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日益增强,区位优势进一步凸现;我市形成的一整套科学高效的组织推进机制,锻炼出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干事的干部队伍,营造了一个开拓创新、超越争先的良好氛围,为“十二五”经济社会的持续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第二节 挑战和压力

  从国际环境看,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对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争夺进一步加剧。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都超出了预期,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的趋势难以在短期内得以扭转,外需减弱对我市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不容低估。

从国内环境看,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仍较突出,需求结构中消费率偏低,要素结构中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贡献率偏低,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重偏低,工业结构中高新产业比重偏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劳动者报酬比重偏低,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我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必须面临的问题。

从我市发展存在的问题看,虽然“十一五”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经济总量依然偏小,均量更为不足,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资源和环境空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前所未有,经济结构矛盾依然存在,开放领域和层次仍需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城乡二元结构仍较明显,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相对不足。

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十二五”时期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十二五”时期我市将跃上新台阶、站在新起点、进入新阶段,经济在进一步加强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基础上,开始向创新驱动阶段过渡;从以大规模数量扩张为特征的阶段开始进入以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质量为主的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阶段,从以经济发展为主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转变。

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积极应对各种挑战,突破体制障碍和瓶颈制约,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为早日实现基本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章 未来五年的战略定位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经济国际化、生态文明化四大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互动并进之路,形成港口型经济、都市型经济与镇域经济三足鼎立,长江镇(如皋港区)、经济开发区(柴湾镇)、如城镇、中心城区(包括主城区和科技城)四极拉动的发展新格局,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勇当新时期“渡江突击队”,确保2012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基本现代化水平。

  第二节 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如皋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持续保持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和全南通市平均水平;经济转型升级取得较大突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产业层次进一步提升;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公共产品发展和供给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生态和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城市功能和能级进一步提升;城乡之间、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逐步缓解,就业相对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社会治安位居全国先进水平;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综合实力全面融入苏南板块,逐步缩小与苏南“第一方阵”的总量差距,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先进行列;提速推进“六城同创”工作,全面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全力打造国家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县(市)、国家创新型示范城市、国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市)、江苏低碳经济示范城市、江苏以教育为重点的民生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城市。

致力成为世界船舶与海工基地、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江苏沿江沿海区域经济发展高地、上海经济圈发达的宜居宜业新兴港口城市。

建设经济更加发达、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富裕幸福的新如皋。

  经济发展目标: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递增15%以上,到“十二五”期末达到12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万元,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达到5:

55:

40。

财政收入年递增35%左右,到“十二五”期末财政总收入达到3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0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300亿元。

实际利用外资累计55亿美元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355亿美元以上,其中出口总额累计超过245亿美元,确保跻身全省十强。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40%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

  社会发展目标: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42800元和18500元,;恩格尔系数小于36%;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零增长,常住人口140万人左右,城市化水平达7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达到300元,万人拥有病床数达到28张,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8岁;万人人才占有量超过1700人,万人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60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8%以上;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文化、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备,社会预警应急体系健全;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95%以上。

  生态发展目标:

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3%和45%,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分,单位GDP能耗、水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十一五”期末下降10%,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城市发展定位:

经济发达的现代工商城市,具有历史文化和长寿特色的园林旅游城市,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创新型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全面发展的文明城市。

  产业发展定位:

形成以优质、高效、生态为标志的现代城郊型农业;形成以高端产业、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为标志,研发、制造、营销相匹配的集约高效的先进制造业;初步形成多样化、国际化、规模化的现代服务业。

  空间发展定位:

形成城市体态合理、城乡一体化,港口型经济、都市型经济与镇域经济三足鼎立,长江镇(如皋港区)、经济开发区(柴湾镇)、如城镇、中心城区(包括主城区和科技城)四极拉动的发展新格局。

  第三节 发展战略

  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需要紧扣发展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全面实施“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经济国际化、生态文明化”四大发展战略。

  

(一)新型工业化战略

  坚定不移地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把新兴产业规模化、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心任务,引领经济在进一步加强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基础上,向创新驱动阶段过渡;引领产业发展从以大规模数量扩张为特征的阶段,进入以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和提高经济质量为主的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阶段;进一步确立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七大新兴产业先导性战略地位,不断延伸产业链,抢抓后金融危机时代发展机遇,抢占未来发展趋势下的竞争制高点。

真正使我市工业呈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良好发展质态。

  不断提升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加快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改善技术创新市场环境,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大力引进创新创优型领军人才,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

高起点规划建设如皋科技城,着力打造集研究开发、产业孵化、市场营销、培训服务为一体的软件园。

  

(二)城乡一体化战略

  坚定不移地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就是要坚持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城乡发展同步、生产生活同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