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 试题 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5444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育 试题 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现代教育 试题 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现代教育 试题 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现代教育 试题 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现代教育 试题 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教育 试题 解析.docx

《现代教育 试题 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 试题 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教育 试题 解析.docx

现代教育试题解析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孙颉10.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

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包括建国后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的措施和方针;“文革”对教育的破坏;恢复高考及“科教兴国”战略。

②理解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

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③探究新旧教育的过渡改变及教育的初步成就;总结挑战措施,献计献策,面对机遇,迎接挑战。

(2)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图表:

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明确其原因;

②资料回放:

新中国教育的初步成效相关图片;“文革”教育相关图片;“希望工程”相关图片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教育发展的轨迹;

③问题探究:

对比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实质,让学生明确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建国后新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责任;

②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③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三个要点:

拉开序幕、制定方针、初具规模)

1、拉开序幕: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1949年)

(1)内容:

①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

②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面向工农开门。

(2)意义:

2、制定方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提出的教育方针。

3、初具规模:

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教育事业取得成就,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1)表现:

①;

②;

(2)意义: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结合“学思之窗”分析教材P100“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提问: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

为什么得到较快发展?

二、动乱中的教育:

1、原因:

2、表现:

①学校停课,教育战线混乱(红卫兵大串联、“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

②废止高考制度,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1966年废止高考,张铁生交白卷上大学)

3、影响:

(注意关键词:

破坏、缺乏、下降、拉大)

 

三、教育的复兴:

思考: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对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贡献?

 

1、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

2、制定方针政策:

①改革开放时:

确立地位,提出战略

思考:

为什么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

 

②20世纪80年代:

提出”指导方针;改革教育制度,基础、中等和高等教育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2006年)

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高等教育——增设边缘学科,建立学位制,扩大自主权

③20世纪90年代:

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计划;

④增加教育投资,实行为主,为辅的体制。

启动;到,我国已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⑤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

【本课测评】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经历的历程?

我们从中能总结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答案提示:

(1)“走过来”:

开基创业,教育事业初具规模;探索道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迎接挑战,各类教育成就辉煌。

(2)经验教训: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基本国情出发;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课堂练习21

1.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

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新式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

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

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

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

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

据统计,首批院士96人中留学归国的有46名,占总数的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23名是归国学者。

这最能说明()

A.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B.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C.留学教育为中国现代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D.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3.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

下列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

A.1949—1956年B.1956—1966年C.1966—1976年D.1978—1988年

4.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的人民教育事业的基础是

A.苏联经验               B.旧教育经验     

C.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      D.西方国家教育经验

5.是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了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A.毛泽东  B.刘少奇  C.邓小平  D.周恩来

6.小李在阅读了《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后得出了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1965年学校数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1965年在校生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高等学校

434所

1947年的1.1倍

67.4万人

1947年的3.3倍

中等学校

80993所

1949年的14.1倍

1432万人

1946年的6.9倍

小学

1681000所

1949年的4.9倍

11626.9万人

1946年的3.9倍

①各类教育都初具规模             ②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③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大批人才  ④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其表现不包括

A.各行业人才缺乏              B.“扫四旧”以建立人民教育

C.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        D.中国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扩大

8.假设你是20世纪70年代初的初中学生,你要是想上大学就必须

A.经过严格的文化课考试               B.继续完成高中学习

C.经过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   D.经过群众推荐和文化课考试

9.一所有着60年历史的中学在近期举办了一次校史展览,在“学校发展史”的展览中最不可能看到的标题是

A.炮火中诞生     B.新中国新发展    C.七十年代创辉煌  D.改革开放后的春天

10.邓小平在关于“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的会议上讲:

“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

”此后,他在该领域进行的拨乱反正包括

①整顿教学秩序②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③倡导尊师重教④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2004年,广西横县顺利通过自治区“实验教学普及县”验收和“两基”工作复查后,做到人员不散,经费不减,力度不弱,使全县“两基”工作得到不断巩固和提高,唱响了城乡教育和谐之歌。

(两基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横县这种做法最能说明

A.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       

B.横县是少数民族地区中教育发达地区

C.横县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D.国家的“两基”工作重心在少数民族地区

12.右图是一张山东省1977年统一招生考试准考证,据此我们可以判断出

 

 

A.参加考试的都是在校学生

B.报考的考生年龄不会有太大悬殊

C.这一届考生是“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D.教育优先的发展思想已经提出

13.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得到很大发展,其具体表现是

A.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        B.建立了学位制度

C.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D.实施“211工程”计划

14.“纵观世界各国教育经费的计算,均包括政府预算支出和民间投资两个方面。

实践表明,任何国家的教育经费都不可能是由政府全包。

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要办好教育更应借鉴国外经验,动员社会力量办教育。

”以下最能体现“动员社会力量办教育”的是

A.广西临桂县茶洞乡娃哈哈希望小学   B.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

C.上海第一实验小学                 D.哈尔滨市双语小学

15.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

这是因为

  A.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还处在空白阶段

  B.西部地区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资源

  C.西部地区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还未完成

  D.西部地区缺少社会力量办学的条件

课堂检测21

1、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的时间?

内容?

意义?

 

2、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是?

 

3、在新中国头17年,我国教育取得哪些成就?

有什么意义?

 

4、高考哪年被废止?

哪年恢复?

 

5、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什么思想?

实行什么战略?

 

6、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指导方针是

7、在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实施计划

8、在教育投资上,实行什么体制?

启动工程。

 

9、,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第22课文学的繁荣

课程标准:

10.12

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主要特点;雨果、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和他们的代表作。

(2)苏联文学的成就。

难点:

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苏联文学的盛行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

导入:

一、浪漫主义文学:

1、背景:

2、特点:

①。

②。

3、作者和作品:

作者

国家

作品

主要内容

雨果

 

雪莱

 

海涅

 

二、现实主义文学:

1、背景:

2、特点:

(1)关注,典型地再现,深入剖析,揭露和批判。

3、作家与代表作:

作者

国家

作品

主要内容

巴尔扎克

狄更斯

普希金

列夫·托尔斯泰

安徒生

易卜生

马克·土温

三、20世纪的世界文学:

1、20世纪的西方文学:

(1)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早期)

作家

国籍

代表作

主要内容简介

萧伯纳

罗曼·罗兰

 

(2)现代主义文学:

1)产生背景:

资本主义垄断时代的产物。

①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化文明程度提高;

②两次世界大战威胁人类的尊严和生存权力;

③战后频繁的经济危机、冷战,使西方各国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2)主要特征:

①强调集中表现自我;(主观地表达世界的看法和通过想象表现心理的真实。

②手法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

③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

3)文学家及代表作:

作家

国籍

代表作

主要内容简介

 

 

2、20世纪苏联社会主义文学:

(1)代表:

作家

代表作

主要内容简介

高尔基

奥斯特洛夫斯基

3、20世纪亚非拉美文学:

(1)特点:

(2)代表人物

阅读P108【学思之窗】回答下列问题:

这段名言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它对你有什么启发?

 

课堂练习22

1.鲁迅在回忆20世纪初年的情形时说,“有人说C.Byron(拜伦)的诗多为青年所爱读,我觉得这话很有几分真。

就自己而论,也还记得怎样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旺。

”当时爱国青年喜读拜伦作品,主要是因为它(  )

A.与文学革命运动的方向一致

B.继承了欧洲古典文学的传统

C.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特征

D.充满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浪漫主义精神

2.“因为他在小说中能够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把幻想和现实融为一体,勾画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想象中的世界,反映了拉丁美洲人民的生活和斗争。

”获得以上评语的是诺贝尔文学奖著作《百年孤独》,其作者是(  )

A.马尔克斯      B.泰戈尔

C.鲁迅D.索卡因

3.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生动地描述了俄国贵族的生活。

它所属的文学流派是(  )

A.古典主义B.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D.现代主义

4.下图是毕加索的《葡萄与小提琴》,对其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探索绘画的视觉与幻觉之间的关系

B.它体现的是一种几何形体的美和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

C.用几块平面片断在心目中构成一把可感可即的小提琴的实体形象

D.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使其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

5.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在他的作品《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中写道:

“忧郁的眼里没有眼泪,他们坐在织机旁,咬牙切齿:

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我们织进去三层诅咒——我们织,我们织!

”这应属于哪一文学流派(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D.荒诞主义

6.该作品以19世纪法国社会为背景,以离奇的情节和对人物性格入木三分的刻画,歌颂了人世间的美、善和光明,鞭挞了丑、恶与黑暗,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这部作品是(  )

A.《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B.《巴黎圣母院》

C.《安娜·卡列尼娜》

D.《人间喜剧》

7.作家的诗歌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位作家是(  )

右图

A.印尼人      B.印度人

C.日本人D.苏联人

8.《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的代表作,曾被比作“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

在这个宣言书里,主人翁娜拉终于觉悟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并对现实社会以男权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进行了直接的控诉和反抗。

下列与其属于同一流派的作品是(  )

A.雪莱的《西风颂》

B.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C.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

D.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9.荒诞派戏剧不用合乎逻辑的结构和明智的理性去阐明人的生存处境的不合理性、荒诞性,而是直接用形象表现对理性的怀疑和否定。

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属于现代荒诞戏剧,其主要依据是(  )

A.作品体现了一种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

B.内容纯属虚构

C.内容多与鬼神有关

D.反映了人们失望、迷惘、痛苦的精神危机

10.苏联社会主义文学作品中激励了千千万万中国青年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是(  )

A.《母亲》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老人与海》D.《苹果车》

11.法国文学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和雪莱的《西风颂》是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叶,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盛行主要反映了(  )

A.对人性解放的歌颂B.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歌颂

C.对社会制度的歌颂D.对社会现状强烈不满

12.二战后,亚、非、拉文学的主流是(  )

A.批判殖民主义罪恶

B.反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反映了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

D.反映了各国渴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愿望

 

课堂检测22

1、浪漫主义文学的背景?

特点?

代表作品?

 

2、现实主义文学背景?

特点?

代表作品?

 

3、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背景?

特点?

代表作?

 

4、20世纪苏联文学的代表作?

 

5、20世纪亚、非、拉美文学作品的特点?

代表人物?

 

6、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

其代表作?

 

21课答案

1.【解析】A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应播放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A改革开放是从1978年开始的。

1995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D项是1978年进行的。

2.【解析】C整个材料介绍的是留学归国的学子为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选择C项。

3.【解析】C本题较简单,选C项文革时期。

4.C 5.A 6.A 7.B 8.C 9.C 10.B 11.A12.C13.D 14.A 15.B 

22课

1.解析:

选D。

本题选取有关鲁迅回忆当时爱国青年喜读拜伦作品的情形,要求分析其原因,命题形式新颖。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20世纪初年,当时西方的民主思想在中国传播,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禁锢人民的思想,所以青年向往拜伦作品中的精神。

2.解析:

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百年孤独》的作者是马尔克斯。

3.解析:

选B。

据所学知识,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材料中描述的“生动地描绘了俄国贵族的生活……”属于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4.解析:

选D。

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使其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体现的是印象派作品。

5.解析:

选B。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内容分析,应属于现实主义的文学流派。

6.解析:

选B。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是英国雪莱的作品,并非以19世纪法国社会为背景,排除A;《安娜·卡列尼娜》和《人间喜剧》都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并非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排除C、D;由所学知识可知,B符合题意。

7.解析:

选B。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泰戈尔是印度著名文学家。

8.解析:

选C。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通过娜拉对现实社会的罪恶进行了“直接的控诉和反抗”,属于现实主义文学。

雪莱的《西风颂》、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和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都属于浪漫主义作品;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属于现实主义作品。

9.解析:

选D。

《等待戈多》属于现代主义荒诞派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品充分反映了人们失望、迷惘、痛苦的精神危机。

10.解析:

选B。

题干中“社会主义事业”可以判断是20世纪上半期,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1.解析:

选D。

本题以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为命题切入点,考查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盛行的背景。

从时间分析正是工业革命时期,分析四个选项A、B、C均为“歌颂”,浪漫主义却是对社会现状强烈不满。

12.解析:

选C。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

二战后,亚、非、拉文学的主流是反映了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