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北京市101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5391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北京市101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北京市101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北京市101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北京市101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北京市101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北京市101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x

《学年北京市101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北京市101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北京市101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x

学年北京市101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2016-2017学年北京市101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

C.铁犁牛耕D.耒耕耜耕

2.古代诗人梅尧臣《水轮咏》:

“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

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

”描写的是

A.耧车B.翻车C.筒车D.水排

3.关于我国古代冶金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商朝时中国人开始掌握冶铜技术

②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③南北朝时期发明了灌钢法

④西汉时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装置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4.“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立,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5.在中国古代纺织、制瓷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

A.商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6.北宋四川地区通行的铁钱体重值小。

大铁钱每十贯重120斤,小铁钱每十贯重65斤。

买一匹绢,需用两万个小铁钱,重量达130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

于是政府发行了

A.钱引B.交子C.飞钱D.会子

7.清代徐扬所绘《盛世滋生图》,全卷长达1225厘米,它完整地描绘了18世纪古城苏州的市井风情。

画中仅客货船只就400余只,各种可以辨认的商号招牌200余块。

这体现了

A.苏州商品经济繁荣B.农村集市贸易兴起

C.出现地域性的“商帮”D.政府加强控制商业

8.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米”的家庭;苏州盛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

综合分析上述现象说明

A.地区性社会分工明显B.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9.商朝甲骨文中的“田”字被刻作

等不同形状,这些田字的形状特征可以用于研究

A.井田制B.分封制C.均田制D.郡县制

10.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基于此言论,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农商并重B.重农抑商C.农本商末D.闭关锁国

11.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有

①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②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③避免了西方的殖民侵略④阻碍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A.对黄金、香料的狂热追求B.《马克·波罗游记》的广泛传播

C.传统商路被奥斯曼帝国控制D.工业革命需要大量原料和商品销售市场

13.十五六世纪的欧洲航海家们为寻找通往亚洲的新航路纷纷开始探险,下列4位航海家率先到达亚洲的是

A.哥伦布B.迪亚士C.麦哲伦D.达·伽马

14.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飞涨,一般生活用品上涨了4倍多,粮食价格上涨了5倍多,在欧洲其他地区物价也上涨了2倍左右。

这一现象导致了

A.西班牙成为世界霸主B.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C.封建主力量得到加强D.欧洲普遍陷入贫困

15.有历史学家指出:

“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

但在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

”此变化源于

A.西欧发生的“商业革命”B.“海上马车夫”荷兰沟通世界

C.蒸汽轮船用于远洋航行D.葡萄牙和西班牙支持的海上探险

16.一艘名为“克拉克”的葡萄牙商船,被荷兰东印度公司截获,船上发现了大量吸收了西洋风格的中国青花瓷器,但荷兰人不知瓷器的产地,便以“克拉克瓷”命名。

这一事件可能发生在

图1克拉克瓷青花八宝纹大盘

A.12、13世纪

B.14、15世纪

C.16、17世纪

D.18、19世纪

17.英国世界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主要是先后打败了

A.西班牙、荷兰、法国B.西班牙、法国、德国

C.荷兰、葡萄牙、美国D.法国、葡萄牙、荷兰

18.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原因是

①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②拥有大量资本和自由劳动力

③手工工场时期的技术积累

④广阔的海外市场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19.下表是英国原棉进口量和棉布产量的变化情况表,据此可以认为

时间

英国原棉进口量

英国棉布产量

1785年

0.11亿磅

0.4亿磅

1850年

5.88亿磅

20.25亿磅

A.棉纺织业是英国的支柱产业B.英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降低

C.工业革命促进生产能力提高D.英国产业工人人数不断增加

20.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推动石油开采业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化纤制品投入生产B.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C.诺贝尔发明炸药D.垄断组织的积极推动

21.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其基本媒介是

A.威力巨大的炮舰B.物美价廉的工业品

C.先进的通讯手段D.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22.图2是德国斯图加特“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展出的世界第一辆汽车,它是由卡尔•本茨在1886年独立制成,这部车的动力装置是

图2

A.汽油内燃机B.蒸汽机

C.柴油内燃机D.发电机

23.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

A.主要发生在轻工业领域B.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

C.重大发明来自传统工匠D.英国的工业发展一枝独秀

24.图3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

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图3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25.“治国之道,在乎自强。

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下列企业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汉阳铁厂B.轮船招商局

C.江南制造总局D.发昌机器厂

26.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仅3年,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工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

这一现象说明洋务派企业的兴办

A.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激化了中国同外国列强的矛盾D.取代了外商企业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27.《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载:

“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

”这种现象说明

A.马铃薯在清朝末年传入福州地区B.福州的农业生产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

C.福州成为中国农业的最发达地区D.清政府支持福州地区的农业产品出口

28.在1895至1898年的民族工业,新设厂投资万元以上者55家,年均13.75家;而1904至1910年间,新设厂投资万元以上者276家,年均39.4家,是前者的2.87倍。

造成1904—1910年工业增长加快的原因是

A.《马关条约》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清政府开始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清末新政鼓励创办近代工业

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29.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的行业是

A.纺织业B.冶金业C.交通运输业D.机器制造业

30.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并存的经济成分有

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②民族资本主义企业③洋务企业④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1.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A.第一届人民政协通过《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32.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

A.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B.变落后农业国为先进工业国

C.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3.英国《金融时报》:

“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

”催生1992年创业高潮点的动因是

A.创立4个经济特区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C.开放开发上海浦东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34.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

“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

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

”这一变化缘自

①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变化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③基层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④农业合作化运动向纵深发展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35.流行语反映了时代及其精神的变迁。

下列流行语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实业救国”②“改革开放”

③“互联+”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③④①②D.④①②③

36.1979年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B.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C.系统调整国民经济结构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7.1984年开始的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实行政企分开B.允许私人办厂

C.多方吸收外资D.增强企业活力

38.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是

①开放沿海港口城市②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设置经济特区④开放内地省会城市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①②④D.④①②③

39.近代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水上航运公司是

A.福州船政局B.轮船招商局C.太古轮船公司D.耶松船厂

40.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架设于

A.上海B.北京C.天津D.台湾

41.清末的一首竹枝词写道:

“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宣传反映社会生活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42.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的一首打油诗说:

“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对该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诗中涉及服装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②当时女子缠足现象已杜绝

A.①②都正确B.①②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D.①不正确②正确

43.关于中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轮船招商局②唐胥铁路建成③中国第一架飞机诞生④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D.①②④③

44.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清洁工停下了手中的活,两眼紧盯着自动报价机……一个能说会道的股市评论员正在讲述一名护士用病人给的小费赚了3万,一个牧场主每天买卖数千股股票。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市场虚假繁荣B.工业生产过热

C.股票投机盛行D.经济危机爆发

45.1929年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美国是头号资本主义大国B.美国向其他国家转嫁危机

C.资本主义国家利害相一致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形成

46.罗斯福新政首先开始于

A.整顿财政金融B.加强工业指导C.调整农业政策D.进行社会立法

47.下列属于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是

A.实施计划经济体制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C.纷纷提高关税壁垒D.开始奉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48.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

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

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A.一致提高关税,共度难关B.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49.1933年,美国政府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

实行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A.增加肉类储备B.缓和农场主之间的竞争

C.减少农业开支D.提高并稳定农产品的价格

50.“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是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

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的理论能被认可,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

下列关于该理论产生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尝试

B.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状态

C.美国经济受到来自西欧、日本的挑战

D.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经济取得一定效果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0分)

5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注:

耙:

碎土、平地;耔:

培土】

材料二:

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

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注:

生丝),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三: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

时人有诗:

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

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四:

这是一张北京市粮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一组图出自明朝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

分析这组图片,总结归纳图片揭示出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2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3分)并指出其产生条件。

(2分)

(3)依据材料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19世纪中期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3分)

(4)依据范例,在图片上标出与“计划经济”相关的信息,并写出其特点。

(6分)结合所学,说明90年代粮票消失的原因。

(4分)

52.铁路的建设发展,关系到经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上图是1980年英国发行的利物浦至曼彻斯特火车铁路开通150周年的首日封。

纪念的是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的,连接港口城市利物浦和棉纺织中心曼彻斯特之间的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

首日封中描绘了“火箭号”动力机车、各等级车厢、运羊货车、平板货车、邮车,以及运河附近的田园风光。

材料二:

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然其机括则在于急造铁路。

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以及行旅、厘捐者,不可殚述。

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之图。

——刘铭传1880年《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

材料三:

中国铁路兴建情况表(摘编)单位:

公里

年份

全国里程

平均每年兴建里程

1912—1927

13040.48

213.89

1928—1931

14238.86

299.60

1932—1937

21036.14

1132.88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四: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首日封纪念的是哪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2分)简述这条铁路修建的作用。

(2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刘铭传的主要观点,(2分)并说出其观点的指导思想。

(2分)

(3)依据材料三中的表格,说明民国时期铁路建设的发展趋势,(2分)并指出其发展背景。

(2分)

(4)依据材料四概括,铁路运输业的发展给国民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分)

5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

1933年5月通过的《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

《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

二是由国家举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

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

1935年提出的《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保障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摘自苗枫林《世界改革史》

材料二:

英国福利政策演进简表

1601年

针对英国人口急剧增长,圈地运动发展,社会矛盾尖锐,英国颁布了第一部专门的济贫法。

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以征收济贫税、建立济贫院、实行教区安置为主要内容的一整套济贫制度。

1834年

通过《济贫法修正案》。

不再无条件为有工作能力的人提供救济,贫困劳工得到救济的唯一办法是通过工作得到救济。

1942年

贝弗里奇报告建议:

所有家庭应按统一标准上缴捐款和领取津贴而不受收入的限制;社会保障分为:

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自愿保险。

1945年

英国工党开始逐步推行贝弗里奇计划。

1946-1948年

政府改革保健制度,规定对居民实行免费医疗,建立统一的国家保健制度,使居民的医疗服务条件得到显著的改善。

1948年,艾德礼宣称英国已经是福利国家。

1979-1990年

撒切尔夫人采取复兴英国经济的政策:

严格控制政府财政支出;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削减福利开支;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

1986年

《社会保险法》规定,由政府支付的退休金将减少一半,与此同时,引入个人退休金计划(个人支付)和就业退休金计划(企业负担)。

——据高德步、王珏著《世界经济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有哪些?

(4分)罗斯福新政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方式是怎样的?

(2分)目的是什么?

(2分)

(2)依据材料二,简述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变化历程。

(8分)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C

C

B

D

B

A

A

A

B

D

D

D

B

D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A

A

C

B

B

A

B

A

C

B

B

B

A

D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D

B

B

B

B

D

D

C

B

D

D

B

A

C

D

46

47

48

49

50

A

B

B

D

A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答案

51.(共20分)

(1)基本特征:

精耕细作(2分)

(2)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分,答出三点即可满分);

产生条件: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铁农具、牛耕的出现)(2分)

(3)变动: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

(3分)

(4)

在图片上标出与“计划经济”相关的信息,并写出其特点(6分)

原因:

改革开放后,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工农业产品增加,物资供应紧张的局面得到改善(2分);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秩序逐渐形成,政府取消了票证供应(2分)。

52.(共14分)

(1)第一次工业革命。

(2分)作用:

交通运输日益便利,各地联系更加密切,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2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2)观点:

认为修建铁路不仅有利于发展经济,更重要的是巩固国防。

(2分)

指导思想:

洋务派“自强”“求富”的主张。

(2分)

(3)趋势:

民国时期的铁路建设有一定的发展,1932—1937年兴建里程增长较快。

(2分)

背景: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战争威胁日益紧迫。

(2分)

(4)进一步打破了封闭式的自然经济的束缚;加强了各地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促进了先进观念、知识技术等传播;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中国近现代进程。

(2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53.(共16分)

(1)内容:

进行失业救济,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2分)以工代赈,兴建公共工程等。

(2分)

方式:

国家立法(或通过法律形式)。

(2分)

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等。

(2分)

(2)示例:

17世纪因圈地运动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开始无条件实施济贫制度。

(2分)

随着工业革命发展,贫困的人只有通过工作才能得到救济。

(2分)

二战后建立起免费医疗和平等的保险制度,英国成为福利国家。

(2分)

20世纪70-80年代,进行福利制度改革,削减政府开支。

(2分)

(能合理划分变化时段,并提取变化的关键信息,或答出从……变为……再变为……再变为……,即可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