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5118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9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docx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docx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东江秀田学校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知识考点

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

1.强国富民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追求强国富民做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国。

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

〔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开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根底,为中国开展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根底。

〔3〕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3.根本路线是:

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根本原如此,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辛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4.我国是怎样推进改革开放的?

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5.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哪些成就?

〔1〕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开展的根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2〕我国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开展。

6.改革开放有哪些重要意义?

〔1〕改革开放极大激发广阔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开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开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改革开放使广阔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7.40年来,中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极大解放和开展了社会生产力。

8.中国腾飞的表现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藏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开展。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获得幸福生活的表现

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

10.改革开放给世界带来哪些影响?

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开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着世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11.改革开放的地位是什么?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2.中国新的历史方位是什么?

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3.过去40年的快速开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开展也必须坚决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14.主要矛盾:

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开展之间的矛盾。

15.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开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开展阶段。

16.我国为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开展做出了哪些努力?

坚决不移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开展思想,落实新开展理念,转变开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应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开展。

17.我国经济开展中还面临哪些问题?

应对举措与意义是怎样的?

〔1〕问题:

还面临区域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开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2〕举措:

促进区域协调开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开展一体化。

〔3〕意义:

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18.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改革只有进展时,没有完成时。

19.怎样继续深化改革?

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

强不息、自我革新,才能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

20.党和政府为什么把共享作为开展的重要理念?

〔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开展,而且要看开展成果是否惠与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3〕开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开展、社会全面进步。

21.如何实现共享开展成果?

〔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开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开展成果。

〔2〕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3〕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实保障。

第二课创新驱动开展

1.从个人生活层面正确认识创新?

〔1〕生活处处有创新。

〔2〕创新具有独特性,是区别已有的。

〔3〕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2.创新带来的情感体验?

〔1〕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

〔2〕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

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

知识的创新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开展,增加社会财富,制度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4.创新的根本目的:

让生活更美好。

5.创新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发挥的重要作用?

〔1〕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开展的重要力量。

〔2〕时代开展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开展战略的重心。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3〕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

实施创新驱动开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开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开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1〕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开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阔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开展成果。

7.现阶段,我国为什么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1〕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2〕目前,我国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根底,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但从整体上看,我国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开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开展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兴旺国家水平等问题。

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8.现阶段,我国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1〕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开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2〕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开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决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3〕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气氛和法治环境。

9.教育的重要作用

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开展的根本途径。

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10.我国教育开展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巨大开展,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普与程度明显提高,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11.怎样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创新不唯年龄、不唯学历、不唯职业,每个人都是创新者,都向往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创业不分男女、不分城乡、不分行业,每个人都是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辛勤劳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12.企业为什么要提升创新能力?

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

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开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

13.创新精神的表现是什么?

创新精神,表现为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表现为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表现为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表现为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

14.创新的时代要求我们怎样对待知识产权?

〔1〕创新的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创造、保护创新。

当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我们要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2〕学习相关法律,如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

〔3〕当未成年人的知识产权遭到侵犯时,可以由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出面请求有关机关予以法律保护,要求侵权人承当法律责任。

〔4〕拒绝购置盗版产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5〕对自己的发明创造成果与时申请专利保护。

15.创新的目的

〔1〕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

〔2〕创新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让我们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第三课追求价值

1.的价值与其实现?

一般来说,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价值的实现要靠形式和制度的建立。

一个国家选择走什么样的道路,取决于它的具体国情。

2.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真正确立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确立。

3.全体中国人民共同价值追求

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4.法治与的关系

实践证明,通过法治表现、保障的,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开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久安的根基。

5.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是一种新型?

它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具有强大生命力。

6.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特征和特点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特征。

特点:

我国社会主义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

最管用的。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的真谛。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要求开展选举与协商。

在实践中,我们既强调选举的作用,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又注重发挥协商的优势,通过广泛协商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

9.协商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10.社会主义的制度保障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这项制度强调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心圆。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根本政治制度。

〔4〕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开展基层,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根底。

11.公民通过哪些途径行使权利?

〔1〕选举是人民实现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

〔2〕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

〔3〕监视是公民参与生活、行使公民监视权的具体表现。

12.选举的形式、原如此、对公民的要求有哪些?

〔1〕形式:

例如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等。

〔2〕原如此:

公开、公平和公正。

〔3〕要求:

公民要积极、主动、理性地参与选举。

13.决策的要求、形式有哪些?

〔1〕要求:

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2〕形式: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等。

14.增强公民意识的必要性与意义是什么?

〔1〕必要性:

在现代社会,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一个国家和社会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意识密切相关。

〔2〕意义:

增强我国公民的意,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生活的能力。

16.现代公民如何培养意识?

塑造现代公民,需要增强意识,使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自觉信仰,表现在日常言行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1)首先,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如此和精神参与生活。

〔2〕其次,公民要不断积累意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态度。

〔3〕最后,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践中逐步增强意识。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1.法治的含义是什么?

法治的作用有哪些?

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根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法治的根本含义〔良法、善治〕

良法反映最广阔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开展规律,维护公民的根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开展。

法治还要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政治根底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开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根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4.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5.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6.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总目标分别是什么?

〔1〕原因: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要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表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决保卫者。

坚决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9.我国政府的作用

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10.政府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

政府的工作:

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11.法治政府的含义

按照法治原如此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12.依法行政的地位、要求、核心分别是什么?

〔1〕地位:

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根本准如此。

〔2〕要求:

政府与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3〕核心:

规政府的行政权。

13.如何实现依法行政?

〔1〕政府: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视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化。

〔2〕公民:

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视,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14.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阔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法治建设进程。

15.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16.厉行法治的要求

〔1〕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围行使全利,履行义务。

〔1〕公民:

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如此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2〕政府与其工作人员:

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

〔3〕国家(社会):

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17.国家和社会治理怎样发挥法律和道德的作用?

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以法治表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1.中华文化的形成、特点与组成

〔1〕形成:

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上劳动和生活。

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中华文化。

〔2〕特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3〕组成: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

2.文化开展与国家、民族开展的联系: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涵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4.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原因

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5.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6.文化对国家、民族的价值: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7.文化自信的涵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决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开展中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8.文化自信的来源

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开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必要性:

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开展。

措施:

既要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开展;还要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开展。

10.中华传统美德的地位

〔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决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11.中华传统美德的涵

中华传统美德涵丰富,博大精深。

其中,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如此等。

12.青少年如何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1〕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2〕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13.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的区分

〔1〕中华文化:

以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为根底,不断演化开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由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中国所有民族(即中华民族)的文化总汇。

〔2〕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开展起来的比拟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

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4〕中华传统美德:

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力,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开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

概括起来就是:

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与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

它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14.民族精神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意义?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

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开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决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5.民族精神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17.中华民族精神的品格:

与时俱进。

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开展。

18.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开展的作用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

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开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开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结实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19.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

〔1〕表现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

〔2〕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

〔3〕表现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20.对价值观的理解

是文化最深层的核。

生活中,人们常常依循各自尊崇的价值观判断是非曲直和决定行为取向。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

〔1〕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根本国情,注定我们必然坚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

〔2〕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表现。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容

富强、、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如此。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开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24.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日常生活严密联系起来。

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

1.从国际视角看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2.正确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

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国情。

根本特点:

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根本特点。

新特点:

我国人口状况还呈现出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一系列新的特点。

3.我国人口问题的本质是一个开展问题。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4.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1〕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我国人口众多的根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开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2〕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开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开展与社会进步。

5.正确看待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与完善

生育政策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开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

2016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开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开展。

6.从世界眼光来看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危机

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开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开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