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34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师用书必修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5100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34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师用书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地理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34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师用书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地理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34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师用书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地理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34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师用书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地理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34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师用书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34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师用书必修3.docx

《地理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34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师用书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34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师用书必修3.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34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师用书必修3.docx

地理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34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师用书必修3

第3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34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最新考纲]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考纲解读]

1.分析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及特点。

2.掌握区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3.理解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思维导图]

考点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区位条件与进程

1.对外开放的前沿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①产业结构变化:

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②工业内部结构变化:

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

③产业转移情况: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2.对外开放有利的地理条件

(1)良好的区位。

(2)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4.工业化推进过程中两个阶段的比较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根据所处的条件不同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特点如下:

(1)第一阶段

(2)第二阶段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推进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优势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劣势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产业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在全国的地位

一些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广东省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稳居各省级行政区之首

2.我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8~9

2016·天津文综,14

(1)

2014·北京文综,40

(2)

2013·安徽文综,23~25

以重大经济政策适用区域或热点经济区域为材料,考查区域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及区位条件,侧重区域综合分析。

选择题和综合题均常见,难度中偏难。

考向一 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2013·安徽文综)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完成1~2题。

1.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

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

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从事第二、三产业(非农产业)的人口增加。

第2题,工业带动就业需要发展劳动力导向型的产业,工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发展原料导向型的产业。

3.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

答案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解析 变化特点可从第二、三产业比重的大小分析。

与2007年相比,2010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升高。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升高推动了当地城市化发展。

考向二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4.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这是城市化的一种新趋势。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乐清市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2010年常住人口约138.9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占82.6%。

据2009年统计,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为16.31万人,比1999年减少了约25%。

材料二 2009年以来,乐清市实现了电话、有线电视家家通;自来水受益村数达到858个,比重为94%;垃圾集中处理村数达811个,比重为89%;村级全民健身苑达715个,篮球场506个。

“十一五”期间,该市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享受率达到100%。

(1)归纳乐清市城市化过程中劳动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

(2)在城市化进程中,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方式起到了显著作用。

分析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 

(1)从劳动人口结构变化看:

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2009年比1999年减少了约四分之一,表明农业劳动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从产业结构看:

2010年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显著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均明显上升。

(2)建设现代化生活、文化娱乐和信息等基础设施;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强环境建设,提高环境质量;建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使农村人口享受与城市人口一样的教育和养老服务,又保持乡村的特色生活方式。

(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第

(1)题,由材料一知,农业从业人员大幅下降,即反映了劳动人口城乡结构变化中的乡村人口变化;产业结构可直接从产业结构变化图得到。

(2)题,主要依据统计图和材料二,概括农村人口在当地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有利方面。

考点二 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问题产生的原因

(1)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2)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

2.问题与对策

问题

对策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产业结构调整:

以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

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加强规划与管理:

加强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6·全国文综丙卷,4~6

2015·天津文综,12

(2)

2014·天津文综,14

2013·广东文综,41(3)(4)

以典型区域的统计数据为材料,考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选择题和综合题均常见,难度中等。

考向一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问题

1.(2013·广东文综)青海省西宁市位于湟水谷地,平均海拔2261m,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96~2008年西宁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图(下图)。

材料二 2011年西宁市工业产值结构图(下图)。

(1)1996~2008年期间,西宁市耕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总体分别呈何种变化趋势?

其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2011年西宁市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答案 

(1)耕地:

比重下降。

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占用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

比重上升。

城市(镇)化及工业化的发展。

(2)特点:

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工业为主,高能耗产业比重大。

问题:

①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可能带来资源枯竭;②可能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③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

解析 第

(1)题,由材料一可知:

西宁市耕地比重下降,主要是由于当地生态退耕,以及其他建设占用耕地造成的;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比重上升,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迅速。

(2)题,由材料二可以看出,西宁市工业结构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主,其他产业比重较小。

由于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高能耗、高污染工业,很容易造成当地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破坏,不利于当地可持续发展。

考向二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措施

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199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

下图是“该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

读图,回答2~3题。

2.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

A.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

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D.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3.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  )

①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 ②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③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 ④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2.D 3.B

解析 第2题,读图中的数据可知,第一产业在1998年略有回升,并没有持续快速下降;第二产业在1990年时并不占主导,但目前以第二产业占主导,比重最大。

从产业结构的变化看,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不断上升,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下降,并且所占的比重变小,这些都说明产业结构在逐渐优化。

第3题,从目前产业结构看,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就是要继续增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因此应把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出去,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而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是不现实的,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也只是在优化第一产业结构。

课时作业

基础落实练

(2017·保定期中)下表为“辽宁省与广东省不同年份城市人口比重比较表”。

分析完成1~2题。

1965年

1990年

2000年

2011年

辽宁省

34.1%

50.6%

54.2%

63.3%

广东省

17.6%

23.6%

55.1%

66.2%

1.两省城市化进程差异明显,主要原因有(  )

①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矿产资源的开发 ②在1990年~2000年间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国家政策支持 ③广东省起步晚是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 ④广东省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两省城市化要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

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

B.基础设施落后

C.严格的户籍制度

D.区域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升级

答案 1.D 2.D

解析 第1题,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广东省起步晚,主要受国家发展政策的制约。

第2题,为促进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升级,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3.(2016·石家庄模拟)下图示意工业化、城市化与城市集聚效应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伴随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集聚效应增强

B.都市圈的形成增强了城市集聚效应

C.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时,人口由大城市向小城市迁移

D.大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导致城市集聚效应减弱

答案 D

解析 注意观察图形,理解纵坐标的临界点上下的含义,可以看出大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后,城市集聚效应减弱。

(2017·济南期中)下图是“我国四个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典型模式”。

据此完成4~5题。

4.四个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共同特点是(  )

A.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

B.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C.政府投资促进城市化

D.人口迁移导致城市化

5.以上四个地区城市化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是(  )

A.资源短缺B.劳动力短缺

C.环境质量下降D.农产品供应不足

答案 4.B 5.C

解析 第4题,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四个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共同特点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第5题,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在工业化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是环境质量下降。

6.(2016·武汉模拟)读图并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泉州市素有“民办经济特区”之称,民营经济是该市的经济支柱,主要以服装、运动装备等轻型加工业为主。

2007年民营经济的生产产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92%;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城市化水平达到了51%,比2000年提高了12%,成为全省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地区。

(1)分析福建省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有利区位条件。

(2)结合材料分析泉州市城市化的特点及成因。

答案 

(1)邻近台湾,利于经贸合作;是著名侨乡,便于引进外资(或台资)与先进技术;拥有铁路、公路和海港,海陆交通便利;有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劳动力和土地价格相对较低。

(2)特点:

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

 成因:

民营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

解析 第

(1)题,经济区建设的区位因素应考虑地理位置、历史基础、技术、交通、政策、劳动力和土地等,再结合福建的具体情况分析即可。

(2)题,城市化的特点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和速度两方面考虑,城市化与工业化相关,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能力提升练

(2017·江西师大附中月考)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比同1的差。

下表示意长沙2001年和2012年产业结构偏离度。

据此结合下表,回答7~8题。

 产业

年份

产业增加值比重

产业就业比重

产业结构偏离度

2001

9.7

38.6

51.7

51.8

23.3

24.9

-0.81

0.66

1.08

2012

4.3

56.1

39.6

24.4

33.2

42.4

-0.83

0.69

-0.07

7.根据信息,可以判定(  )

A.产业结构偏离度与产业增加值比重呈正相关

B.产业结构偏离度与产业就业比重呈负相关

C.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值,表明该产业还具有一定的劳动力吸纳优势

D.产业结构偏离度为负值,表明该产业的产值高,吸引了大量劳动力

8.据表信息推测长沙市2012年以后一段时间内(  )

A.第三产业发展快速,吸引大量劳动力

B.工业化继续推动城市化发展

C.农业生产受到限制,产值将下降

D.劳动力过剩,人口向外流动

答案 7.C 8.B

解析 第7题,据题干中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定义,可知其与产业增加值比重不呈正、负相关关系,A、B错。

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值,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大于就业比重,表明产业还具有一定的劳动力吸纳优势,C对、D错。

第8题,表中显示,长沙市2012年第一、三产业偏离度均为负值,第二产业偏离度为正值,说明第一、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不足,A错;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较多,会继续推动城市化发展,B对。

农业产值将增加,C错;D选项据表格信息无法判断,D错。

(2016·鹤岗模拟)读“我国某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图”,完成9~10题。

9.从图中可知,该地(  )

A.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

B.城市化水平高

C.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

D.工业发达

10.为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  )

A.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二、三产业

B.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

C.以旅游业为主导,增加就业机会

D.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大第二产业的比重

答案 9.C 10.A

解析 第9题,对比两图可知,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占一半以上,而产业结构不足四分之一,说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

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说明城市化水平低,工业落后。

第10题,从区域可持续发展来看,该区域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高,产值比重较低,说明农业落后。

应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科技,降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并非只增大第二产业的比重)。

在广州、佛山两市政府负责人签署的《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中提出,广佛两地要在产业协作、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这四个领域率先尝试同城化。

据此完成11~12题。

11.广佛同城化对下列哪些方面影响较大(  )

①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地域结构 ②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③广州和佛山的城市用地规模 ④广州和佛山之间的经济联系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2.广佛同城化后,其GDP总量直逼上海,但与上海相比,广佛的不足之处有(  )

①产业体系不够完善,工业门类不全,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薄弱 ②人才资源不够丰富,科技与教育力量相对不足 ③工业用水、电、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在不断降低 ④经济辐射能力强,使经济腹地扩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答案 11.D 12.A

解析 第11题,广佛同城化对区域内的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用地规模影响不大,但对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产业布局等的影响显著,同时也会使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第12题,广佛同城化会促使生产成本下降、经济腹地扩大,这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下图示意我国沪宁杭城市群。

读图,完成13~14题。

13.该城市群竞争优势大的原因在于(  )

A.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早

B.劳动力成本低

C.水资源丰富

D.教育发达,人才优势突出

14.该城市群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产业饱和,亟待转移升级

B.传统产业为主,创新能力差

C.城市等级结构不合理

D.发展资金不足

答案 13.D 14.A

解析 第13题,我国最先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是粤、闽两省的部分沿海城市;我国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珠江三角洲、长株潭、成渝等南方地区的城市群,水资源也很丰富;该地经济发达,教育水平高,相对我国其他地区人才优势突出。

第14题,沪宁杭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科技领先、城市等级结构合理的地区。

该城市群产业发展早、发展程度高,现在已经极为饱和,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空间小,所以鼓励部分产业转移出去,并加快产业升级换代。

15.(2016·保定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4年3月5日我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疏解首都面临的巨大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

下图为京津冀城镇体系与三小时交通经济圈规划图。

(1)指出与石家庄相比,保定在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中的地理位置优势。

(2)说明京津冀一体化可能给河北省带来的有利影响。

(3)试分析解决京津冀三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应该采取的措施。

答案 

(1)与石家庄相比,保定距离北京、天津更近;保定处于北京到石家庄的中间点;保定位于河北省的中心位置。

(2)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提高产业层次;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区域竞争力;吸引人才,促进科技水平的提高;加强区际联系,更好地参与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促进城市化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3)适当控制京津人口,加快河北省城市化进程;明确三地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调整三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促进三地互联互通;加强三地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

解析 第

(1)题,结合图示,从京津冀三个地区的相对位置方面入手,说明保定的地理位置优势。

(2)题,京津冀一体化对河北省带来的有利影响,可以从经济(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就业、区际联系)方面分析。

第(3)题,要适当控制京津人口,加快河北省城市化进程,将河北省作为京津人口疏散地。

明确三地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调整三地产业结构,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工与互补,协调发展。

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

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促进三地互联互通,加快一体化进程。

加强三地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等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