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解题技巧与考点梳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49854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文言文解题技巧与考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中文言文解题技巧与考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中文言文解题技巧与考点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中文言文解题技巧与考点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中文言文解题技巧与考点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文言文解题技巧与考点梳理.docx

《高中文言文解题技巧与考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文言文解题技巧与考点梳理.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文言文解题技巧与考点梳理.docx

高中文言文解题技巧与考点梳理

高中文言文解题技巧与考点梳理

一、有关实词的推断方法

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例如:

(04年江苏高考题)“C.人怀异意,以沮新政”,题目中给的词义是:

阻止。

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正确的。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沮”前有连词,后有宾语,可见是动词,与上文“人怀异意”参悟,推断其意义并不困难。

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

(2008年江苏高考题)“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题目中给的词义是:

度:

考虑。

“度”字前有动词“失”,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风度”的意思,“考虑”是动词,明显不当。

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

(2005年江苏高考题)B项“强饮客,客辞”的“辞”可解释为“拒绝”,“王子皇孙,辞楼下殿”出自课本《阿房宫赋》,其中的“辞”可解释为“辞别”。

A项中“谢”都解释为“道歉”、“请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选自课本《鸿门宴》。

C项中“引”都可解释为“举起”、“端起”,“引壶觞以自酌”出自课文《归去来兮辞》。

D项中“数”都解释为“屡起”、“多次”,“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出自课文《信陵君窃符救赵》。

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

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

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例如: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再如:

“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例如:

(2007年江苏高考题)“进之布指算,不爽”,“爽”有两个主要意思:

一是直率、痛快,二是违背、差失,其义项可分别见于成语“英姿飒爽”、“屡试不爽”。

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即可推断解释为“差错”是正确的。

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例如:

(2007年江苏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之布指算,不爽爽:

差错

B.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刑:

宰杀

C.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伺:

等候

D.道济趋下阶趋:

快走

【试题解析】A项“爽”解释为差错,显然合文意;B项“刑”为动词,解释为“宰杀”方与上文两人结义相符合;C项是说找机会观察发现“有异言,则杀之。

”,所以解释为“等候”就不符合上下文的意思,应解释为“窥探、观察、窥伺”,所以这个选项错误。

D项正确,“趋”和成语“趋之若鹜”中解释义同,都是快走,所以正确。

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内容,要提高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

字形推断法例如,丰则贵籴,歉则贱粜籴:

买米粜:

卖米

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

拜见

二、虚词的判断

语境推断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例如《廉蔺列传》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必”应该解释成什么,人教版的教材有过变更,有解释成“一定、实在”的,也有解释成“如果”的,抛开句子的语言环境,这两个似乎都能说得通。

但如果能够从语境角度加以分析,实际上不难分辨。

这是当时尚为门客的蔺相如对赵王说的一句话,如果解释成“一定、实在”,不符合蔺相如的身份。

退一步讲,即使后来蔺相如“拜为上卿”,也不可能这样说,无论如何,这包括着对赵王的不敬,如果蔺相如真这样说,那么蔺相如就不是智勇双全的蔺相如了。

这实在是一个脱离语境的解释。

解释成“如果”语气就委婉得多了。

又如: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四川卷)

A、隐于壶山之阳室西连于中闺

B、乃为英设坛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待以师傅之礼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D、怪而问之拔剑撞而破之

【试题解析】该题答案是D,B项两个“乃”的意义就要根据语境来作分析。

“乃为英设坛席”是樊英屡次不应安帝征诏,安帝就在在多年礼待樊英之后,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乃”应该解释为“就”。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语出《石钟山记》,苏轼对以斧斤考击而去探寻石钟山命名的方式极不理解,在文章开头就说对这个方法“余尤疑之”,在“寺僧以小童持斧”时,他又“固笑而不信也”,所以,这个“乃”应该解释为“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

全句关照法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此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

如作语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

作语气副词的“其”可作感叹、揣测、反问、希望、命令等多种语气,必须与整个句子结合起来分析。

例如: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湖南卷)

A.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亦每缀以排比之句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  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D.上与《诗经》、《周易》同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试题解析】该题答案为B,A项前“乎”相当于“于”,后“乎”与句子整个语气配合,表疑问语气。

C项第一个“而”解释成“但是”,后一个“而”表并列关系,不译。

“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这个句子中,“不言法”与“法未紊”之间显然存在着转折关系;“所谓忠者不忠”与“所谓贤者不贤”无论从语法结构还是从语意上分析,都极其相似,从全句来看,是并列关系的连词,在这里可以不译。

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

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例如: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四川卷)

A.以郡更察廉为楼烦长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久之乃得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得赤丸者斩武吏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疾病且死不出,火且

【试题解析】答案为B。

A项都是介词,凭……的身份。

B前一个是副词才;后一个是副词于是、就。

C项都是……的人。

D项都是副词将要。

语法分析法

一个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是不一样的,如果作主语,就是名词或代词,作谓语就是动词或形容词,如果作状语,就是副词、形容词或介宾短语。

虚词也是如此。

比如有虚词“以”的四个句子:

①俅以幸臣躐跻其位;②得全首领以没;③扈从以行;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以”字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字的后面是名词,“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

由此可知,题中①、④两句是介词,用于名词之前,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但一用在身份前,一用在工具前,意义不同;②、③同为连词,都是用于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关系,用法意义相同(表目的,用来)。

又如: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北京卷)

A.三请,不见许徒行见公曰

B.令国致乐不已狗马室妾,不已厚乎

C.公驱,及之康内愿夫子之幸存寡人

D.晏子乃返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试题解析】答案是D,A项“见”分别解释为“被”和“拜见”,“见”后分别是动词“许“和名词“公”。

B项“已”分别解释成动词“停止”和副词“太、过分”,两句“已”前都有副词“不”,但前句“已”后已经没有其他词语充当谓语,而后一句有形容词“厚”充当句子谓语。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语法结构来判断其意义。

代入检验法

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

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判断不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重庆卷)

A、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昼则默诵,夜则闭户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C、不得已而为盗耳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D、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试题解析】答案为B,两个句子都是两个则连用,表并列关系。

A项的“其”,分别是“那”和“他的”,单纯从结构上看,似乎差不多,但仔细推敲,如果采用代入法,就会发现,“其人”不能解释为“他的人”,而“其妻”不能解释为“那个妻”。

同样,C项两个“而”,前一个表顺承,相当于“就”“才”,后一个表转折,相当于“但是”,D项两个“为”分别是“因为”和表被动。

如果代入尝试一下,立马可以作出判断。

三、特殊句式的理解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北朝民歌《木兰诗》)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臣本布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贱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庄子《鱼我所欲也》)

(6)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例如:

  ①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察今》)

  划线的这个句子同样是判断句。

主语由“是”充当,翻译为“这”;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的。

全句翻译为:

这(就是)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啊。

注意点: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

“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

王建禽于秦。

(禽,通“擒”)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

“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

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

“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

“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

(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

  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

  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

“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

  

2、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就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这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义来判别。

例如:

  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注意点: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

“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

还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

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

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1)承前省

  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

  

(2)蒙后省

  如:

沛公谓张良曰: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

  (3)自述省

  如:

(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柳宗元《愚溪诗自序》)

  (4)对话省

如:

(孟子)曰: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

“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如:

  ①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例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中心词的省略](《荀子》)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例如:

  ①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左传.肴之战》)

  ②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左传.肴之战》)

③屠惧,投(之)以骨。

(蒲松龄《狼》)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战国策.千金市马)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司马迁《鸿门宴》)

  ③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

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蒲松龄《促织》)

④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6.分句的省略例如: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翻译应对策略:

“补”字法,根据句意补出相关的省略成分。

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也称状语后置)

1.“于”为标志。

例如:

“青,取之于蓝,胜于蓝。

”《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以”为标志。

例如: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成分

例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主谓倒装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如: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

  渺渺兮予怀。

《赤壁赋》——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快哉此风!

《黄州快哉亭记》

翻译应对策略:

根据“调”字法,把主语提前,谓语放到主语后面

宾语前置

按宾语的词性,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

“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

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译文:

“张良问道:

‘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

  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

(〈鸿门宴〉)译文:

“沛公在哪里?

这是疑问句,“哪里:

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

3.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

  译文:

“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

“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

“之”是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4.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

  译文:

“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

“该不会要责备你吧?

  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5.特殊情况:

  

(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

  

(2)“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如:

  ①府吏见丁宁(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③望见恕(我)

  除此之外,还有现在常用的“诚请见教”“望见谅”“请勿见笑”,都属此用法。

“见”可译为“我”,即“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

 (3)“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如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紫纹、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