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管沟结构施工方案.docx
《综合管沟结构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管沟结构施工方案.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管沟结构施工方案
附件:
1、【环岛东路中段综合管沟平面位置及临设场地布置图一~四】
2、【基坑开挖及结构断面示意图】
3、【模板、脚手架支撑断面示意图】
4、【环岛东路中段综合管沟结构施工进度计划】
一、编制依据
1.施工图纸、地质勘查报告及其他设计文件;
2.现行规范及法律法规(详见以下拟用技术标准及法律法规清单);
序号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备注
1
GB50026-2007
工程测量规范
2
GB50204-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3
GB50141-2008
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
4
GB50208-2002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5
GB50164-1992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7
GB50202-2002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8
GBJ107-1987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9
GB175-2007
通用硅酸盐水泥
10
GB1499.1-2007
钢筋混凝土第1部分:
热轧光圆钢筋
11
GB1499.2-2007
钢筋混凝土第1部分:
热轧带肋钢筋
12
GB/T5117-1995
碳钢焊条
13
JGJ18-2003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14
JGJ/T27-2001
钢筋焊接接头试验方法标准
15
JGJ98-2000
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
16
GB50300-200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17
GB/T50375-2006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
18
JGJ46-2005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程
19
JGJ33-2001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20
JGJ130-2001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21
JGJ160-2008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规程
22
JGJ162-2008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
23
GB50348-2004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24
GB13495-1992
消防安全标志
3.我项目部的管理、装备、施工技术水平和可调用的施工能力及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
二、工程概况
本方案仅针对K1+131至K4+870段综合管沟PHC桩及结构施工而编制,其详细的基坑支护及开挖等工艺施工详见环岛东路中段K1+129至K4+870段【综合管沟深基坑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1.工程概述
1.1施工内容
环岛东路中段南起中心南路和环岛东路南段交叉口,沿澳门大学北至横琴大桥桥头,本次拟建的综合管沟位于环岛东路中段西侧管廊带下及道路中部绿化带下(其中K3+807至K4+475段位于道路中部绿化带下),南端起始于澳大排洪渠,北端穿越环岛北路后与环岛北路综合管沟衔接结束,桩号在K1+131至K4+870之间,总长度约为3.5KM。
管沟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断面均为三仓,尺寸8.2×3.2、8.6×3.2m,管沟埋置深度一般约为5m~6m,局部节点深度可达9~13m。
综合管沟板顶回填土方厚度约在2~2.5米,基坑平均挖深约5~6米,综合管沟内纳入管线为电力、电信电缆,综合管沟结构混凝土设计为C30防水混凝土。
为提高钢筋混凝土的抗裂抗渗性能,在混凝土配置中掺入6%~8%的高效抗裂膨胀剂,要求混凝土膨胀率达到0.03%~0.04%。
综合管沟预埋件包括预埋钢板及拉环、锚筋、吊环、缆线密封件、电缆支架、爬梯。
综合管沟工程防水等级为2级,主体结构采用防水混凝土,迎水面采用防水材料。
施工缝嵌填钢板止水带,变形缝采用中埋式橡胶止水带。
1.2结构形式
综合管沟截面尺寸为BxH=8.2×3.2、8.6×3.2mm,三仓设置,主要布置通信电缆、电力电缆、给水管、中水管等管线。
综合管沟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综合管沟及其他地下构筑物除图纸中注明外均采用C30强度等级防水混凝土,埋深小于10m时抗渗等级为P6,大于10m时抗渗等级为P8;基础垫层为C15;除注明外找坡及填料均为C15强度等级混凝土,钢筋采用HRB335和HPB235钢筋,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外侧防水材料采用2mm厚高分子自粘性防水卷材防水;墙体防水层外侧保护材料为XPS聚苯乙烯挤塑板,回填材料宜采用粘性土或砂性土;基础坐落在淤泥等软弱土层上,采用PHC-AB500-100型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且位于淤泥层上时垫层下换填500mm厚的石屑层。
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环境类别为Ⅰ-B类,防水等级为二级,耐火等级为二级。
1.3基坑支护方式及开挖
a、基坑支护设计根据基坑的开挖深度及地质情况采用土钉墙、钢板桩、灌注桩的支护型式,灌注桩间采用二管法φ600高压旋喷桩止水。
管沟支护情况如下表所示
支护情况
支护段桩号
土钉墙支护
K2+407~K2+820、K3+420~K3+560、K3+735~K4+081、K4+136~K4+660
钢板桩支护
K1+129~K1+828、K1+848~K2+295、K2+820~K3+420、K4+680~K4+870
非下穿段灌注桩支护
K2+295~K2+350、K3+560~K3+572、K3+594~K3+735、K4+660~K4+680
灌注桩支护
K1+828~K1+848(节点二,即与中心北路管沟衔接段)
下穿段灌注桩支护
K4+081.5~K4+136.9(穿越过路人行地道)
K3+572.5~K3+594.5(穿越5#涵洞)
K2+350.3~K2+407.8(穿越11#涵洞)
基坑支护及开挖方案详见--环岛东路中段综合管沟深基坑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2.工程地质、水文、气候情况
2.1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武勘钻探资料揭露,结合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成果综合分析,本场区勘察深度范围内分布的地层有:
人工填积层、第四系湖塘相沉积层、第四系海相沉积层、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残积层和燕山期侵入花岗岩。
其中场地表层填筑土下均为较厚淤泥层,但表层填筑土厚度差异较大,层内含较多碎石及块石,下卧淤泥层厚度:
5.6m~13m。
2.2水文条件
场地地下水(孔隙潜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水位变化因气候、季节而异,且受潮水影响较大,潮涨时水位上升,潮落时水位随之下降,水位不太稳定。
地下水稳定水位埋藏深度介于0~4.30米之间,相当于标高-2.54~7.72米。
2.3气候条件
本区处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区,年平均气温22-23摄氏度,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9摄氏度,最冷1月,平均气温15.1摄氏度;海水温度为平均22.4摄氏度,平均年降水量2,015.9毫米,年蓄水量达3,654万立方米。
每年初春时节,细雨连绵,空气相对湿度较大,4月至9月盛行东南季风,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5%;珠海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是台风和暴雨,个别年份冬季受寒潮低温影响。
台风出现的时间多在6月至10月,年平均4次左右。
3.施工特点及难点分析
3.1施工特点
本工程中综合管沟为与已经建成的排洪渠段综合管沟衔接段,倾斜角度15度,深浅不一,基础坐落在淤泥较弱土层上,采用高强预应力砼管桩基础,桩端持力层为中粗砂层,桩顶伸入主体底板内5㎝,并附有水泥搅拌桩对淤泥进行加固处理。
3.2施工难点
3.2.1根据地质勘查报告,施工段地质条件恶劣,淤泥层较厚,而本工程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基坑较深,基坑支护和开挖是本工程的最大难度;
3.2.2因部分工程段综合管沟段处于低洼场地内,而结构施工阶段正好处于雨季,给施工排水造成很大困难;
3.2.3因水位较高,而且综合管沟为埋地构筑物,防水要求高也是本工程的难点之一。
3.2.4本工程中综合管沟分别位于现有通行道路的中间或紧邻通行主干道,对于施工材料的运输堆放均有很大的障碍,给施工过程中的组织计划带来了考验。
三、施工目标
1.质量目标
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一次性验收合格,争创“珠海市市政优良样板工程”。
2.安全管理目标
创建适宜的工作环境,保障员工安全健康,杜绝人身、设备、火灾事故。
易发生事故及紧急事件应急预案编制率100%,并适时组织演练、评价。
3.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目标
文明施工、环境保护均按照国家、广东省及业主的文明施工与环保管理办法执行,创建“文明施工样板工地”。
四、施工部署及进度计划
1.施工部署安排
1.1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详见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1.2竖向施工顺序安排
根据本工程特点,采用两侧对称同时施工。
每段结构施工根据结构和模板的尺寸,钢筋工程、模板工程及防水混凝土工程分两次施工。
第一次浇注40或60cm厚底板及35cm厚侧墙混凝土(施工缝留在75或95㎝,止水钢板距中同步浇注),第二次连同剩余侧墙和顶板一次完工,见下图:
1.3专业施工顺序
2.施工机械设备计划
施工中,为了满足现场需要,我们主要投入以下机械设备,详见下表:
机械设备清单表
名称及型号
单位
数量
备注
PHC桩机
台
7
挖机
辆
15
350KW发电机
台
6
振捣棒70
根
6
振捣棒50
根
9
切断机
台
8
斗车
台
24
电弧焊机
台
9
弯曲机
台
6
台锯
台
6
36m布料杆砼泵车
台
2
砼运输车
台
9
3.劳动力组织计划
序号
名称
人数
1
桩机操作工
36
2
机修工
8
3
电工
9
4
混凝土工
32
5
钢筋工
74
6
模板工
76
7
电焊工
12
8
普工
45
4.施工进度计划
综合管沟现场施工根据管沟分布的情况,分4个施工段具体如下:
施工段1:
2011年10月至2011年12月,施工K1+131~K1+806部分;
施工段2:
2011年10月至2011年12月,施工K1+806~K3+006部分;
施工段3:
2011年10月至2011年12月,施工K3+006~K3+806部分;
施工段4:
2011年10月至2011年12月,施工K3+806~K4+870部分;
具体情况以实际开工日期进行调整。
详见环岛东路中段《综合管沟结构施工进度计划》。
五、主要施工方法
1.测量放样
用全站仪放出管沟结构位中桩,在中桩向外两侧5m处放出管沟结构身中线控制桩,并用砂浆固定。
挂上管沟结构中心线,在中桩及中桩向外两侧量出基坑开挖宽度(基础周边预留1m的工作宽度)用石灰放出开挖线;用水准仪测出地面标高,参照施工图,计算出开挖深度。
基础开挖前通知监理工程师,以便检查、测量基础平面位置和现有地面标高。
在未完成检查测量及监理工程师批准之前不得开挖。
开挖应进行到图纸所示或监理工程师所指定的标高超挖部分应使用批准的材料并压实到规定的标准。
2.PHC管桩施工方法
2.1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前准备工作→水准点标高引测、轴线复核→测量确定桩位、验桩位→组织试压桩→正式压桩→压桩结束→挖土后测量桩的位移及标高→桩位竣工图。
2.2主要工序施工方法
2.2.1定位
⑴按照桩位平面布置图,确定合理的施工顺序。
⑵施工场地基本要平整,桩位按设计布置放线定位,桩位经测量班放样后,用竹签打孔,孔内灌入白灰以便于在施工中容易准确的找到桩位。
⑶每根桩施工前,都要从两个互相垂直度的方向校正沉管的垂直度,直至沉管与铅垂方向一致,垂直度误差不超过1/100。
⑷检测合格后,将桩机移至设计桩位,定位对中,桩位偏差不超过50mm(包括测量放样和对中偏差)。
2.2.2压桩
⑴压桩机就位后,卷扬机开始工作,卷扬机提升圆桩离地时,用拖绳稳定桩位的下部,以免撞击打桩架和邻近的桩。
桩送入龙门内后,要稳住桩顶,先使桩尖对准桩位,扶正桩身,然后使桩插入土中。
桩的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桩身长度的0.5%,桩就位后桩身中心线与水平面垂直。
⑵压桩开始时应略施压桩力,待桩入土一定深度,桩不易发生偏移时,适当增加压力逐步提高到规定数值。
在整个压桩过程中应用经纬仪和吊线锤从两个方向进行垂直度观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应如实记录每桩的压桩时间、接桩时间和压桩力等情况。
下节桩打到距地面50cm时停压准备接桩。
桩的接触面要平整,否则应垫铁片,各节桩轴线、压桩力与桩的轴线应一致。
接桩完毕经甲方或监理现场代表检查合格后继续压桩及送到设计标高,在桩下沉接近设计标高时,不能过早停压,以免发生桩压不下去,使桩尖不能达到设计标高。
因此桩尖接近设计标高时,应仔细操作,严格控制,务求一次完成。
2.2.3标高控制
将甲方提供的水准点标高值引测到施工区域附近,并加以保护,以便施工中监测。
当桩压到接近自然地面时,把桩顶标高换算位置引测至送桩器上,利用水准仪监测控制。
送桩时送桩器的中心线与桩的中心线应重合,送桩器的标志应清晰、准确。
桩顶标高偏差值控制在±50mm。
2.2.4接桩
本工程采用电焊接桩,焊条型号选用E4320,手工焊接。
焊接时应做到上下桩垂直对齐,上下端板表面应用钢丝刷清理干净,坡口处露出金属光泽,对接后,若上下桩接触面不密实,存有缝隙,可用厚度不超过5mm的钢片嵌填,达到饱满为止,并点焊牢固。
接点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⑴接桩焊接焊接时宜由三个电焊工在成120°角的方向同时施焊,先在坡口圆周上对称点焊4~6点,待上下桩节固定后拆除导向箍再分层施焊,每层焊接厚度应均匀。
⑵焊接层数不得少于三层,采用普通交流焊机的手工焊接时第一层必须用φ3.2mm电焊条打底,确保根部焊透,第二、三层方可用粗电焊条(φ4mm或φ5mm)施焊;
⑶焊接时必须将内层焊渣清理干净后再焊外一层,坡口槽的电焊必须满焊,电焊厚度宜高出坡口1mm,焊缝必须每层检查,焊缝应饱满连续,不宜有夹渣、气孔等缺陷,满足《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二级焊缝的要求。
2.2.5送桩
因本工程桩顶标高新规划设计土路肩以下约6m,低于自然地表,先把PHC管桩施工完,然后再开挖到设计标高,需送桩器把PHC管桩压到设计标高。
2.2.6移机
当一根桩施工完毕后,机械移位,进行下一根桩的施工。
施工时由于PHC管桩有挤土效应,下一根桩施工时,还应根据轴线或周围桩的位置对需施工的桩位进行复核,保证桩位准确。
2.3施工注意事项
2.3.1压桩的同时要对周围环境进行监测,每天观察不少于一次,当发现土体位移及标高变动超过警戒时,应立即停止施工,且尽快与设计院及相关单位取得联系,确定处理办法。
2.3.2预制桩的强度必须达到设计强度的100%方可运输和试压。
2.3.3桩在起吊和搬运时必须平起平放,不得损坏,吊点符合设计要求,堆放层数不宜超过4层。
2.3.4压桩前应对桩进行检查验收,吊环以及桩的外观质量不符合要求者,不得利用。
2.3.5桩在压入土之前,必须在送桩器上标明己核算好的送桩位置,以便桩入土后控制桩顶标高。
2.3.6压桩特殊情况的处理:
压桩应连续进行,在确保焊接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接桩的时间,以避免砼桩表面与土体间摩擦力的增加,使桩难以压入。
当桩进入坚硬土层,压桩力突然增大,这时可将最大压力作用在桩顶上,持续一段时间,使桩慢慢下沉,穿过坚硬层。
压桩如遇下列情况之一,应及时与业主、监理、设计院联系,确定能否继续施工。
⑴桩突然发生显著偏移。
⑵地面显著隆起或沉陷,以及周围管线发生大的位移变化。
⑶桩压不下去,标高达不到设计规定。
⑷桩身出现严重裂缝。
2.4PHC管桩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项目
序号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或允许值
检查方法
单位
数值
主控项目
1
桩体质量检验
按桩基检测技术规范
按桩基检测技术规范
2
桩位偏差
mm
150+0.01H
用钢尺量(H施工现场地面标高与桩顶设计标高的距离)
3
承载力
按桩基检测技术规范
按桩基检测技术规范
一般项目
1
成品桩质量
设计要求
直观、用钢尺量及出厂检验报告
2
接桩的焊缝质量
按有关规定
按有关规定
3
桩顶标高
mm
+50--50
水准仪
3.综合管沟混凝土结构施工方法
3.1基底垫层施工
3.1.1施工准备及支模
根据图纸要求,用人工整左台阶型、支好边模、浇灌砼垫层。
并预埋好底板支撑加固点。
采用方木作为模板,方木外用木桩做支撑,同时在木桩上将混凝土垫层标高的标记刻在木桩上拉线控制。
3.1.2浇筑垫层
垫层为10cmC15混凝土,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人工整平和抹面,由于综合管沟对垫层要求较高,所以对垫层混凝土面的标高和表面平整度的要求也大大提高,平整度控制在5mm以内。
采用铝合金直尺找平,然后进行收光、养护。
3.2钢筋工程
3.2.1钢筋的材料要求
(1)钢筋根据施工图纸、施工说明及现行的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加工定型后送至现场。
(2)成型钢筋具有出厂质量证明书和试验报告单。
进场钢筋应按有关标准的规定抽样试验合格。
(3)在施工现场设有专门的钢筋堆放场,进场钢筋存放在地面以上的垫木上,表面有防雨棚或防水覆盖物,设立明显标志,以便于检查校核。
3.2.2钢筋加工
(1)钢筋的加工在钢筋加工场内进行,所有钢筋的弯折都应冷弯。
(2)主体结构构件受力钢筋的搭接(焊接)位置应满足《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204-2002),同时还应注意各构件的受力方向,正确判定各截面的受拉面,以选定钢筋施工连接的最佳位置。
(3)钢筋绑扎前设置具有一定强度的垫块,确保钢筋有足够的保护层。
保护层采用砂浆垫块,其强度应与邻接混凝土强度相同,保护层垫块应尽可能小些,与模板接触部分做成弧形,并与钢筋骨架绑扎牢固,避免在砼的浇注过程中脱落或移位。
顶板钢筋网设置蹬筋,防止钢筋网挠度过大。
(4)钢筋焊接使用的焊条、焊剂的牌号、性能以及接头中使用的钢板和型钢均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规定。
(JGJ18-96,GB/T5117-1995,GB/T5118-1995),E43型焊条焊接HPB235级钢筋和Q235钢板;E50型焊条焊接HRB335级钢筋;焊接成型时,焊接处不得有水锈、油渍等。
焊接后在焊接处不得有缺口、裂纹及较大的金属焊瘤,用小锤敲击时,应发出与钢筋同样的清脆声。
钢筋端部的扭曲、弯折应予以校直或切除。
钢筋电弧焊接头的机械性能与允许偏差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范围
点数
1
抗拉强度
符合材料性能指标
每个接头(每批抽检3件)
按《GB228-76》金属拉力试验执行
2
帮条沿接头中心
线的纵向偏移
0.5d
每件(每批抽10%且不少于10件)
1
用焊接工具
和尺量
3
接头处钢筋轴线的弯折
4度
1
4
接头处钢筋轴线的偏移
0.1d且≯3
1
5
焊缝厚度/宽度
0.05/0.1d
2
6
焊缝长度/咬合深度
-0.5d/0.5d
2
7
焊接表面上气孔及夹渣数量和大小
在2d长度上
不大于2个
2
直径
不大于3
3.2.3钢筋的成型与安装
各部位保护层厚度:
底板下层:
60mm;顶板上层及池壁外侧:
40mm;池壁内侧:
35mm.
(1)一般说明
①所有配置钢筋级别、种类、数量、直径等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②焊接成型后的网片或骨架必须稳定牢固,在安装及浇注混凝土时不得松动或变形。
③应尽量较少钢筋的接头数量,必须设置接头时候的优先选择焊接接头,接头位置应在受力较小处,且应错开一个距离,当采用绑扎接头时,在任一接头中心至1.3倍搭接长度区段范围内,有接头的面积百分率不应大于25%,当采用焊接接头时候,在任一接头中心至长度为钢筋直径的35d且不小于500mm区段范围内,有接头的面积百分率不应大于50%。
④绑扎或焊接接头与钢筋弯曲处相距不应小于10倍主筋直径,也不宜小于最大弯距处。
⑤在绑扎双层钢筋网时,应设置足够强度的钢筋撑脚,以保证钢筋网的定位准确。
⑥钢筋安装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钢筋安装允许偏差表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范围
点数
1
同一方向配置两排
以上受力筋的排距
±5
每个构件或构筑物
2
用尺量
2
受力钢筋间距
梁、柱
±10
2
在任一截面量取每根钢筋间距最大偏差值计1点
板、墙
±10
2
基础
±20
4
3
箍筋间距
±20
5
用尺量
4
保护层厚度
梁、柱
±5
每个构件或构筑物
5
用尺量
板、墙
±3
基础
±10
5
同一截面内受拉钢筋接头截面积占钢筋总截面积
≯25%
点数计算截面面积
(2)底板钢筋制作与安装
根据一般的施工经验,钢筋在绑扎过程中按图纸要求绑扎,注意间距的准确,用粉笔在底板垫层上画出钢筋的位置,然后再排放底层钢筋。
底板的钢筋网,除靠近外围两行钢筋的相交点全部扎牢外,中间部分交叉点可相隔交错扎牢。
双向受力的钢筋网,必须将全部钢筋相交点扎牢。
综合管沟底板配有双层钢筋的,采用钢筋支架做保护层垫块,支架与面、底筋绑扎固定,以保证上下层钢筋位置的正确。
钢筋绑扎用的铁丝,可采用20~22号铁丝,其中22号铁丝只用于绑扎直径12mm以下的钢筋。
(3)侧墙及顶板钢筋绑扎与安装
在绑扎底板钢筋时,就要按设计要求,绑扎侧墙的竖向钢筋,并绑扎好底部以上至少1m的水平筋,并用两层钢管固定,防止底板混凝土浇注时,侧墙钢筋移位。
由于综合管沟净空仅3.4m,侧墙和顶板钢筋可以同时安装,施工时,先进行简单的顶模安装,为顶板钢筋搭设施工平台,当钢筋安装完成后,再进行侧墙和顶板模板的精确拼装、加固。
3.3模板工程
本工程大块主模采用1830mm(长)×915mm(宽)×18mm(厚)高密度覆膜木胶合板,能有效地减少拼缝,保证结构内侧的平整度和光洁度。
3.3.1模板及支架施工技术要求
模板工程在结构施工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其施工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综合管沟的质量、外形尺寸及结构的抗渗防裂功能。
⑴模板必须支撑牢固、稳定,不得有松动、跑模、超标准变形下沉等现象。
⑵模板安装前,必须经过正确放样,检查无误后才能立模安装。
(3)模板应拼缝平整严密,并采取措施填缝,不得漏浆,模内必须干净。
模板安装后应及时报检及浇注混凝土。
(4)顶板(中板)结构应支立支架后铺设模板,由于管沟净空不大,无须进行预拱度计算,但应考虑预留1-1.5cm沉降量,以确保净空和限界要求,施工模板时可作适当的起拱措施。
侧墙模板拼缝处贴止水胶带,防止漏浆。
(5)模板采用¢14对拉螺栓固定时,中间设止水环,端部应加垫块,拆模后其垫块孔应用聚合物水泥砂浆堵塞严密。
对拉螺杆应事先设计,在保证结构稳定的情况下,一方面尽量减少拉杆,一方面合理布置,以求外观的完美。
见下图:
3.3.2隔墙脚模
根据结构和模板的尺寸,综合管沟防水混凝土分两次浇注。
第一次浇注40或60cm厚底板及35cm厚侧墙混凝土(施工缝留在75或95㎝,止水钢板距中同步浇注),第二次连同剩余侧墙和顶板一次完工(示意图见1.2节:
竖向结构施工示意图)。
采用对拉螺杆和花蓝螺栓拉杆进行加固和调整平面位置,内撑钢筋用来保证结构的断面尺寸。
第一次模板预留2~3cm砼不浇灌,底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