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5.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4892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73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淄博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淄博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淄博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淄博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淄博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淄博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5.docx

《淄博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淄博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5.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淄博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5.docx

淄博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5

淄博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3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28.0分)

1.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

透过树林的阳光

B.

镜中的人像

C.

倒映在湖中的桥

D.

看见海下的冰山

2.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

A.

笔在水面处“折断”

B.

三棱镜分解白光

C.

水面上山的“倒影”

D.

手影游戏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C.听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能分辩出所用乐器,是利用了声音的音色

D.用紫外线照在人民币上检验真伪,能看到照射的位置显现出一矩形框,并发出桔黄色光,这是因为钱币反射可见光

4.

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用嘴巴在瓶口吹它们,可以发出“(1、2、3、4、5、6、7、i)”的声音来。

这些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决定音调的根本因素分别是(  )

A.水振动,水的高度

B.水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长度

C.瓶内空气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长度

D.瓶内空气振动,水的高度

5.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很小的颗粒,其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二十分之一。

PM2.5中的“2.5”是表示颗粒直径的数值,关于它的单位,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微米B.分米C.厘米D.毫米

6.

用一块棉布手帕浸泡在浓度为70%酒精的溶液中,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用火点燃。

如图所示,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对于这一现象,下面解释正确的是(  )

A.这是魔术,你所看到的是一种假象

B.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C.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D.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7.汽车开了空调后,前挡风玻璃表面有时会出现“水雾”(  )

A.无论冬夏,水雾是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后形成的

B.无论冬夏,水雾是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后形成的

C.夏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D.夏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8.透过黄玻璃看蓝纸是黑色的,这是因为(  )

A.黄玻璃将蓝纸反射的色光染成黑色

B.蓝纸反射的光透过黄玻璃与黄玻璃发出的黄光混合成黑色光

C.黄玻璃几乎全部吸收蓝纸反射的色光因而没有光透过黄玻璃

D.黄玻璃将蓝光全部反射因而没有光透过黄玻璃

9.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如图)可快速登录网页,访问网络数据,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  )

A.二维码中黑色部分反射光,白色部分吸收光

B.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以内

C.二维码是光源

D.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

10.

如图,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人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

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盐使冰的熔点低于 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B.盐使冰的熔点高于 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 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D.盐使冰的熔点高于 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11.某同学用最分度值为1mm的直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作出如下的记录,其中符合要求的是(  )

(1)12.18cm

(2)1.21×102mm

(3)0.121m

(4)1218×102mm

A.

(1)B.

(2)和(4)C.

(1)和(4)D.都符合要求

12.有一凸透镜,当物体放在离透镜15cm处时,成放大的实像:

当物体放在离透镜8cm处时,成放大的虚像,则这个凸透镜的焦距不可能等于(  )

A.8cmB.10cmC.11cmD.14cm

13.甲、乙两人进行100m赛跑,结果甲比乙超前10m到达终点。

如果让甲从原起跑线往后退10m起跑,乙仍从原起跑线起跑,两人都保持原来的速度重新比赛,则比赛结果是(  )

A.同时到B.甲先到C.乙先到D.不能确定

14.小明用同一个相机给同一个古塔拍了四张照片,拍摄下列哪张照片时镜头伸出最长(  )

A.

B.

C.

D.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5.

汽车在公路上以36km/h的速度匀速直线运动,驾驶员发现前方路口信号灯转为红色,经0.5s反应时间后开始踩刹车,汽车车速v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0.5s的反应时间内车子前进了5m

B.从开始刹车到停止,车子滑动距离为5m

C.开始刹车后1s,车速为5m/s

D.从信号灯转为红色起到汽车完全静止,车子共前进了5m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14.0分)

16.下面一些习惯说法,反映的主要是声音的哪一个特征?

(1)引吭高歌,低声细语______

(2)笛声悠扬,嗓音甜润______

(3)“跑调”、“唱不上去”______

(4)振聋发聩______

17.一名粗心的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忘了写单位,请你选用恰当的单位填在横线上。

(1)一位同学的身高175______;

(2)一本物理书长2.67______;

(3)一元硬币的直径18.0______

;(4)成年人正常步行速度4.5______;

18.

小明走进气象站,看到了如图所示的百叶箱,箱内主要的测量仪器有两支温度计(测量并记录一天中最高气温的温度计和最低气温的温度计)。

百叶箱可以避免阳光照射时太阳光中的______(红外线/紫外线)对箱内温度的影响:

测量最低气温的温度计应采用凝固点较______(低高)的液体作为测温物质:

测量最高气温的温度计应采用和______(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相似的结构。

19.在医院里病人发热时,高烧不退,可以用酒精擦试病人的身体,这是因为酒精在______过程中要______而带走病人身体的热量,起到暂时降低温度的效果。

而我国古代铁匠师傅锻造兵器时,常将烧得发红的铁器放入冷水中“淬火”时,会听到“嗤嗤”声,同时看到水面上冒出一股“白气”,在这个过程中水先后发生了______和______物态变化。

20.如图是投影仪成像示意图。

其中凸透镜的作用是成______(等大缩小放大)、______(正立/倒立)的实像,平面镜的作用是______。

如果图中h=30cm则凸透镜焦距不可能小于______cm.如果某次同学嫌屏幕上的像太大,他应该将凸透镜向______(上/下)调,同时将投影仪______(远离/靠近)屏幕。

21.心电图仪(如图所示)通过一系列的传感手段,可将与人心跳对应的生物电流情况记录在匀速运动的坐标纸上。

医生通过心电图,可以了解到被检者心跳的情况,例如,测量相邻两波峰的时间间隔,便可计算出1min内心脏跳动的次数(即心率)。

同一台心电图仪正常工作时测得待检者甲、乙的心电图分别如图甲、乙所示。

若医生测量时记下被检者甲的心率为66次/min。

则:

根据甲的心率为66次/min可知,被体检者甲每秒钟跳动的次数为______次:

这台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走纸速度大小为______mm/s:

乙的心率为______次/min。

22.

如图是题中常见的红外线感应水龙头,当手对着红外线感应窗时,水会自动流出。

(1)使用该水龙头时,感应窗发出的红外线照射到手上发生了______,感应窗内的红外线接收管接收到信号后控制出水。

(2)当手一直处在感应范围内时,该水龙头在连续出水4秒后却自动停水6秒,如此反复。

某人用20秒洗手一次,则使用该水龙头比使用持续出水的普通水龙头能节水______毫升。

(该水龙头的水流量均为30毫升/秒)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7.0分)

23.一列长200m的火车匀速通过一座3400m长的大桥,若火车全部通过该大桥所用的时间为6min。

求:

(1)列车通过大桥的速度是多少km/h?

(2)列车全部在桥上行驶的时间。

24.

小明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用抽气筒将广口瓶中的空气抽出。

(1)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是______

A.手机声音的响度太大

B.手机声音的频率太高

C.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D.插入广口瓶中导管不足够长

(2)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再次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过程中,随着瓶内空气逐渐______,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的音调______(填“变高”、“不变”或“变低”),响度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于是小明用抽气筒不停地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小明将______(填“不能听到”、“还能听到微弱的”)手机声音,由此现象______(填“可以”、“不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五、作图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

25.根据要求作图。

请画出图中物体通过小孔后成的像:

26.根据要求作图。

根据反射定律补充完整图的光路图,并标出反射角;

27.根据要求作图。

根据图中的入射光线作出相应的折射光线。

六、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5.0分)

28.如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及实验现象。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_(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在图甲装置中,存在的错误是______。

(3)纠正错误后继续进行实验,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

由图可知,水在沸腾前温度变化是______(均匀/不均匀)的

(4)如在乙图的基础上只增加水的质量,其余都不变化,在乙图中大致画出增加水的质量后的沸腾图象。

(5)思考: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撤去酒精灯时,发现烧杯中的水还能持续沸腾较短的时间,原因可能是______。

29.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

(1)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光屏距凸透镜15cm时,能成倒立、______的实像:

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______。

当烛焰向右(靠近透镜)移动后,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______(左/右)移。

(2)在上一步实验获得清晰的像后,小明取了一副远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所示,要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可将蜡烛向______(左/右)移。

(3)实验过程中,用黑纸将蜡烛的火焰遮掉一半,像的形状______(改变/不变)

(4)小军用另一只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也来做实验,保持两种情况下物距都为40cm,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得到最清晰的像,则______(小明/小军)所用的透镜成的像大:

若将这两只透镜当做放大镜使用,距桌面上的课本距离相同,则______(小明/小军)所用的透镜成的像大。

(5)小明所在班级照毕业像时,摄影师发现两旁还有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内,摄影师应使照相机______(靠近/远离)同学,同时还应______(增加/缩短/不改变)照相机的暗箱长度,才会在取景框内得到清晰满意的画面。

30.在观察如图小球摆动时,小涛发现小球每摆一个来回的时间似乎都相同。

于是他产生了猜想,小球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可能跟:

①小球质量m②绳子长度l

③小球移开的距离s有关

为验证自己的猜想,他在竖直的木板上画出方格,用瓶子代替小球,并在瓶内装大米以改变质量,则:

(1)除如图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测量工具:

天平和______。

(2)在测出不同条件下,瓶子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后,得到表中的数据。

则:

为了研究t与l关系,应选择序号为______的数据进行分析;

(3)通过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

t与______、______无关,与______有关(填写字母)。

(4)实验中发现,瓶子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很难测准,请你帮他想一个更准确的测量方法______。

序号

瓶质量m/g

移开距离s/格

悬线长度l/格

来回时间t/s

1

20

3

12

2.1

2

40

3

12

2.1

3

60

3

12

2.1

4

60

1

12

2.1

5

60

3

9

1.9

6

60

3

6

1.5

31.小明的书桌放在南窗边,冬日的暖阳斜射在书桌玻璃台板上,在房间竖直雪白的墙壁上留下一块规则的光斑。

有一次他将一支铅笔放在玻璃圆镜正上方约10厘米处,墙上光斑中出现了两个黑色的阴影,小明在思考:

(1)光斑的形成是因为______,影子的形成是由于______造成的。

(2)为什么墙上有两个黑影呢?

小明进行了探究,如图甲和乙所示,当笔放在玻璃圆镜上时,两个黑影变为紧挨着。

改变铅笔和玻璃圆镜的距离。

发现两个黑影对称着变化移动。

于是他认为两个黑影中一个是铅笔的影子,另一个是铅笔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请帮助分析他的猜想是否有道理?

______

(3)为什么一只笔出现了两个影子呢?

小明再次移动铅笔偏离镜面的正上方,结果发现影子只剩下一个,如图丙所示。

你能用在丁图中用光学作图来说明光斑中为什么会出现两黑影的道理吗?

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A

解析:

解:

A、透过树林的阳光,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故A正确;

B、镜中的人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引起的。

故B错误;

C、倒映在湖中的桥,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引起的。

故C错误;

D、看见在海面下的冰山,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

故D错误。

故选:

A。

光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光现象:

(1)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例如:

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2)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

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彩虹等。

区分三种光现象:

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影子、日月食、小孔成像;光的反射:

镜子、倒影、潜望镜;光的折射:

看水中的物体、隔着玻璃或透镜看物体。

光的直线传播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有很多,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2.答案:

B

解析:

解:

A、从水中笔上反射的光斜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铅笔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折断了,故A不符合题意;

B、三棱镜分解白光是利用不同色光的折射率不同形成的,因此属于光的色散现象;故B符合题意;

C、平静水面上山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手影游戏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1)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2)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都是光的折射。

(3)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关于各种光现象,其形成机制有三种:

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将其与形成的光现象对应起来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

3.答案:

D

解析:

解:

A、太空中没有空气,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故A正确;

B、由于声音具有能量且可以传递能量,所以在声音较强的喇叭前的烛焰能跳舞,故B正确;

C、能分辩出不同乐器的声音是根据它们的音色不同,故C正确;

D、用紫外线照在人民币上检验真伪,能看到照射的位置显现出一矩形框,并发出桔黄色光,这是因为荧光物质在紫外线照射下发光来鉴别钞票的真伪,不是利用钱币反射可见光,故D错误。

故选:

D。

(1)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以及声音具有能量;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3)我们判断出不同的声音是根据音色判断出来的;

(4)紫外线的用途:

使荧光物质发光。

本题是一道综合了多个知识点的题目,做题时要对照相关的物理知识,仔细分析每一种情况的对错。

4.答案:

C

解析:

解:

用嘴在瓶口吹气时,振动的物体是瓶内的空气,瓶中盛水越多,瓶中水的质量越大,空气质量越小,越容易振动,音调越高,因此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决定音调的因素分别瓶内空气的振动和瓶内空气柱的长度,故C正确。

故选:

C。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频率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

5.答案:

A

解析:

解:

头发丝的直径大约是50微米,PM2.5的直径大约是头发丝直径的

所以PM2.5的直径为

=2.5微米。

故选:

A。

根据对PM2.5含义的掌握作答。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PM2.5的了解,体现了物理规律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6.答案:

B

解析:

解:

A、不是魔术,是一种科学实验,故A错误;

B、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故B正确;

C、火焰的温度不一定低于棉布的着火点,故C错误;

D、棉布的着火点不能改变,故D错误。

故选:

B。

燃烧的条件是: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解答本题要理解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

7.答案:

C

解析:

解:

夏天汽车使用空调,车内温度低于车外温度,车玻璃比车外空气温度低,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为小水珠凝结在玻璃外表面。

寒冷的冬天使用空调,车内温度高于车外温度,车玻璃比车内温度低,车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小水珠凝结在玻璃的内表面。

故选:

C。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玻璃上的小水珠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分析时要注意水雾出现在温度高的一侧。

当车内温度高车外温度低时,车内水蒸气液化;当车内温度低车外温度高时,车外水蒸气液化。

不应弄混了。

8.答案:

C

解析:

解:

黄色玻璃是透明的,只能透过黄色光,其他色光几乎都被吸收,蓝色物体反射的蓝色光不能透过玻璃,就没有任何色光进入眼睛,看起来是黑色的。

故选:

C。

根据以下知识分析答题:

(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透过的色光决定,透明物体只能透过与自己颜色相同色光,吸收与自己颜色不同的色光;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与自己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与自己颜色不同的色光。

本题考查了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是一道基础题,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9.答案:

D

解析:

解:

A、当扫描黑白相间的条纹时,黑色条纹吸收所有光线,故黑色条纹不反射色光,而白色条纹能够反射所有色光,故A错误;

B、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制成的,因此,“扫入”二维码时镜头和二维码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

故B错误。

C、二维码不是光源,本身不发光,故C错误;

D、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故D正确;

故选:

D。

(1)黑色条纹吸收所有光线,白色条纹能够反射所有色光。

(2)凸透镜成像时,物距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

(3)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应用是测焦距;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u=f,不成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10.答案:

A

解析:

解:

往冰上撒盐,使冰中参入杂质,降低冰的熔点,使冰熔化,熔化吸热,测得易拉罐中冰和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小冰晶附在底部形成霜。

故选:

A。

①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

②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晶体熔点与杂质是否有关的了解,以及凝华现象,对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要有所认识。

11.答案:

A

解析:

解:

(1)12.18cmcm=121.8mm,测量结果准确到mm,符合题意;

(2)1.21×102mm=121mm=12.1cm,测量结果准确到cm,不符合题意;

(3)0.121m=12.1cm,测量结果准确到cm,不符合题意;

(4)1218×102mm=121800mm=121.8m,测量结果准确到m,不符合题意;

(1)正确、

(2)(3)(4)错。

故选:

A。

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应准确到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在最小分度值以下应再估读一位;

根据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逐一分析各选项,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的读数,知道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应准确到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在最小分度值以下应估读一位。

12.答案:

D

解析:

解:

当烛焰离透镜12厘米时时,得放大的实像,则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2f>12cm>f,所以6cm<f<12cm;

当烛焰离透镜7厘米时成的是放大的虚像,则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即7cm<f。

综上所述7cm<f<12cm,故D符合题意。

故选:

D。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了解和掌握,中考常见题型。

13.答案:

B

解析:

解:

设甲用的时间为t,则速度为v1=

乙的速度v2=

=

第2次比赛时,s1′=100m+10m=110m,s2′=100m,

因为速度不变,所以甲用的时间:

t1′=

=

=

t,

乙用的时间:

t2′=

=

=

t,

因为

t<

t,即t1′<t2′,因此还是甲先到达终点。

故选:

B。

设甲的百米成绩为t,知道甲每次都比乙提前10m到达终点,则甲在时间t内跑100m、乙跑90m,可求出二人的速度;

若让甲将起点向后远离原起点10m,乙仍在原起点处与甲同时起跑,因速度不变,可分别求出二人所用时间,然后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学生要明确甲跑100m所用时间和乙跑90m所用时间相同,然后可求出二人速度,这也是此题的突破点,再比较第2次比赛时二人所用的时间就可以了。

14.答案:

D

解析:

解: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成的像越大,此时的物距越小。

由图可知,D图最大,则拍摄D图照片时时,镜头伸出最长。

故选:

D。

要解决此题,首先知道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制成的。

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知道成实像时的动态变化规律是: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此题主要考查了照相机的制作原理及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是一道基础性题目,只要搞清成像特点与物距之间的关系,掌握成实像时的动态变化规律,便可以解决此题。

15.答案:

CD

解析:

解:

A.由v=

可得,在 0.5s 的反应时间内车子前进的距离s=vt=10m/s×0.5s=5m,故A正确;

BD.从开始刹车到停止,车子滑行的平均速度:

=

=

=5m/s;

滑行距离s滑=

t滑=5m/s×1s=5m;

从灯号转为红灯起到汽车完全静止,车子共前进的距离:

s总=s反+s滑=5m+5m=10m,故B正确,D错误;

C.由图象可知,从开始刹车后1s即1.5s时,汽车的速度为0m/s,故C错误。

故选:

CD。

(1)知道汽车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行驶的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