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总结袁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4853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37 大小:15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研究方法总结袁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7页
社会研究方法总结袁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7页
社会研究方法总结袁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7页
社会研究方法总结袁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7页
社会研究方法总结袁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研究方法总结袁方.docx

《社会研究方法总结袁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研究方法总结袁方.docx(1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研究方法总结袁方.docx

社会研究方法总结袁方

第一部分社会学研究原理与过程(理论部分)

1、社会研究的层次划分?

答:

法国社会学家布东划分了社会研究的不同角度,参考其分类,我们可以进一步概括出社会研究的几个主要层次:

宏观层次、微观层次与社会单位层次。

(1)宏观层次:

将社会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侧重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研究社会整体的性质和发展规律。

主题有:

<1>社会变迁研究:

是在文化层次上,即从历史演化的角度来发现并解释社会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阶段论与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这方面典范(主要研究方式:

文献研究、历史-比较研究);

<2>社会结构研究:

从社会系统的相互联系入手来分析社会体制。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与帕森斯社会系统理论模型是其例子(主要研究方式:

文献研究、统计调查);

<3>社会行为与态度的研究:

将许多个人的行为或态度视为一个整体,由此来分析、预测人们的社会行动。

它通常采用大规模的统计调查,利用问卷与民意测验来了解人们的态度与行为倾向,然后利用社会背景变量加以解释。

涂尔干《自杀论》与斯多佛的《美国士兵》是例子(主要研究方式:

统计调查)。

(2)微观层次:

微观研究是从个人或群体入手,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交往来发现社会行动的意义、特点与其社会环境的复杂关系。

主题有:

<1>人的社会化;

<2>人际关系(主要研究方式:

实地研究、实验);

<3>个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主要研究方式:

实地研究、统计调查)

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现象学与民俗学的研究多在微观层次,注重实际社会过程与个人行动。

(3)社会单位层次:

是从群体结构和集体行为入手,直接考察实际的社会单位,如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和社区:

<1>社会组织研究,对企业、公司、学校以及其他机构的研究,通过变量分析来描述组织内部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组织与外部系统的关系(主要研究方式:

实地研究、统计调查);

<2>社会群体研究,是对青年、老年、妇女等群体的研究,常采用参与观察与实验的方法(主要研究方式:

实地研究、实验);

<3>社区研究,研究范围比较广,既包括对一定地区的全面考察,也包括对社区内部特定社会问题的研究,常采用人类学方法,即长期参与观察与实地研究。

林德夫妇的《中镇》,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是其例子(主要研究方式:

实地研究、统计调查)。

2、试述社会研究的解释层次:

整体论与个体论之争。

答:

(1)整体论认为:

社会的性质不是由其部分的性质决定的。

社会整体决定其各个部分的本质,由此推论出,社会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是社会整体,如社会文化、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因为社会现象的存在与变化只能由整体特征或宏观变量来解释,而不能归结为个人特性,即不能还原到个人心理或生理层次。

(2)个人论认为:

社会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是个人,因为个人是有意义行为的唯一承担者,而国家、团体、社会制度等整体概念都是表明人们互动的某种范畴,他们都可以还原为各个参与者的行动。

(3)二者分歧在于:

个体论主张采用分析或分解的方法,并在基础层次上对事物作出解释,而整体论主张通过解释整体的本质来解释各个具体事物。

(4)整体论(或系统论)是当代富有启发性的新思想。

它正确地强调只有了解一个有机系统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认识系统的本质属性。

但它并没有提供一套研究有机整体的操作方法。

此外,从整体论推导出社会研究应当“从社会整体出发”也是不恰当的:

<1>从分析单位看,整体与个体是相互补充的。

<2>在具体研究中要考虑社会整体的所有联系,不仅难以做到,也没有必要。

社会研究一般是选取某一层次或角度,主要考察少数重要因素来说明所要研究的现象。

<3>实际上,社会现象既是综合的,也是可以区分为各个特殊类型的,这就需要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而不能实现将社会研究限定在某一层次或某种分析单位上。

3、试述社会学研究的范式。

答:

范式是指某一特定学科的科学家所共有的基本世界观,它由其特有的观察角度、基本假设、概念体系和研究方式构成的,表示科学家看待和解释世界的基本方式。

里尔茨区分了社会学三种不同的研究范式:

社会事实范式、社会定义范式与社会行为范式,这种划分主要是表明社会学家看待社会现象的不同方式或不同的观察角度。

(1)社会事实范式(结构功能学派、冲突学派、新马克思主义学派)。

以杜尔克姆的方法论思想和现代的结构功能理论为代表的,强调社会现象的客观性,认为社会现象是客观的事实,他们不能还原为个人的事实。

强调对宏观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文化规范进行研究,在社会结构层次和文化层次探讨社会的本质属性。

(2)社会定义范式(符号互动论、现象学、民俗方法学)。

以韦伯的思想为代表,强调社会现象的主观性质,认为一些宏观的社会现象都不是有形的实体,它们是由人们的主观定义建立的,因此社会现象是不可能与个人的动机、态度和行为相分离的。

这也是个体主义方法论的主要论点。

社会定义范式强调在微观层次研究人们是如何建立社会、如何在社会中行动的。

(3)社会行为范式(行为理论、交换理论)。

以行为科学的方法论为代表,强调对个人的社会行为进行客观精确地分析,主张用经验的或实证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

只有通过对人的外部行为进行经验观察,才能认识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地解释社会现象。

(4)评价:

以上几种研究范式都只是强调社会现实的某一侧面,但它们对于全面认识社会都是必不可少的。

尽管这几种范式使用的基本假设、概念和研究方式各不相同,不过在实际研究中,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的。

社会研究并无统一的范式或模式,各种范式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4、社会规律

答:

社会规律有三种含义:

(1)社会总体的统计规律,他只是以概率的方式说明总体的状态或倾向,而并不排除个别的特例。

(2)由社会规范和社会制度所规定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模式。

(3)适用于特定社会、特定历史时期的经验规则。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不是完全客观的,而是与社会制度和社会规律相联系的。

(1)社会规范是指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行为准则、道德标准、法律条文等等,它们是人为设立的,并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社会规范使得社会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规律性。

(2)社会制度也规定了人的行为:

在一定制度下产生一定行为,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才说社会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

5、如何看待价值中立问题

答:

对于社会科学中的“价值中立”问题人们存在不同认识:

实证主义者研究主张在社会研究中仿效自然科学的价值中立原则,社会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判断好坏与善恶,只在于判断真假或是否,因此研究者必须采取客观态度,排除个人主观价值与偏好;人文主义者反对价值中立原则,认为社会研究应当像人文学科那样为人类提供给行为规范与价值观。

这里的争论实际上涉及到两个不同问题:

一是社会科学的真理性问题,二是社会科学的功能问题。

(1)在第一个问题上,否定社会科学研究客观性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社会研究尽管会受到个人因素影响,但是只要这种研究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那么从科学的程序上看就能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其次,从发展趋势上看,方法的日益科学化与精密化不仅将大大减少主观因素干扰,而且会使科学的检验标准成为可能。

韦伯指出,尽管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在选择研究课题与研究角度时会受到其价值观的影响,但是当他进入研究阶段之后就应当排除个人偏好与价值取向。

这样,社会研究同样能做到价值中立。

(2)关于社会科学的功能问题。

社会科学不仅具有认识社会的功能,而且具有改造社会的功能,提供一种对社会的思考方式和有关社会行为的规范或价值判断。

总而言之,社会科学的判定标准是脱离意识形态的,但是它的应用是与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相关的。

受到价值冲突与政治争论所激发的科学探索虽然无法解决最终价值评判问题,但是这种探索能为人类提供新的世界观与思维方式、促进对意识形态的重新思索。

人类理性正是在科学与意识形态的交互作用中发展的。

6、社会理论的构造

答:

(1)社会理论:

是一套加以系统陈述的,以可靠的经验资料为基础并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命题。

理论的基本要素:

<1>概念、<2>变量、<3>陈述、<4>形式。

(2)概念:

它是对研究范围内同一类现象的概括性表述。

<1>实体概念和非实体概念。

 

<2>综合概念:

由一些低层次的概念构成的概念。

<3>概念组成:

名词、抽象定义和经验内含。

名词是对同一类现象的概括,抽象定义界定这些现象的范围和主要特征,经验内含是由名词所指示的那部分现象,它在经验层次上与名词和抽象定义相对应。

(3)变量:

是概念的一种类型,它是通过对概念的具体化而转换来的。

<1>变量作用:

由于变量具有明确性和可观测性,因此只有使用变量语言才能进行有效的经验研究。

近几十年社会研究科学化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不断改进其变量分析方法。

<2>自变量:

在一组变量中,能够影响其他变量发生变化,而又不受其他变量影响的变量。

自变量一般是对所研究现象的一种解释。

<3>因变量:

依赖于其他变量,而又不能影响其他变量的变量。

因变量一般是我们所希望解释的现象。

<4>变量间的关系

A相关关系:

如果说变量x与变量y有相关关系,即若x有变化、y也有变化,反之也一样。

在相关关系中,一般无法区分哪个是原因,哪个是结果,两者是互为因果的。

正相关(直接相关)与负相关(逆相关)

B因果关系:

在具有相关关系的两变量中,如果明确说明了一个变量的变化引起了另一个变量的变化,那么这种关系就可以称为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条件:

(1)x和y有相关关系;

(2)x、y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其他因素形成的;(3)x的变化在时间上先于y的变化。

C虚无关系:

从某一个变量的变化很难预计到另一个是以怎样的方式发生变化的。

即表明两变量不存在共变关系。

(5)命题与假设:

<1>命题是对现象之间的关系的陈述,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它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关系的明确陈述使各种社会现象联系起来。

★<2>命题的类型:

A公理:

处于理论的最高层次,它是高度抽象的陈述,可以作为理论的出发点,其他所有的理论命题都可由公理推演出来。

公理的正确性是由定义或假定而来的,他无法直接被经验检验,而只能通过对他的逻辑推论的检验而得到部分证明。

B定理:

是由公理推导出来的,它可被经验事实来检验。

公理式的理论是以演绎三段论为基本形式的。

C经验概括:

不是由公理或定理推导来的,而是通过对大量事实的观察而归纳出来的,它的经验色彩较浓,而抽象程度较低。

D假设:

在研究之前提出的待检验的命题。

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做尝试性回答,一般来自对某一理论的演绎推理。

假设必须是可检验的,必须能够以变量语言来表述。

假设的陈述方式:

函数式陈述;条件式陈述;差异式陈述。

假设的作用:

a指导研究:

科学研究一般都以假设为起点,“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b逻辑推导:

科学研究就是运用不同抽象层次的假设,来完成由抽象到具体或由具体到抽象的往返过程.

c发展理论:

假设经过证实或证伪,可以增进科学知识。

7、理论的几种形式

答:

特纳根据理论陈述的不同组织方式区分了当代社会理论的四种主要形式:

(1)思辨理论:

并不关注于解释具体现象,主要从哲学角度探讨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假设。

缺点:

仅停留在哲学问题的争辩上会使社会理论的建设停滞不前。

(2)分析理论:

侧重对人类社会做出类型学的划分,试图建立一套概念体系和分类框架。

其中,每一概念都用以指明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现象;分类框架用于把社会分解,使每一经验现象都在分类体系中有一个确定的位置。

一个经验现象一旦被归入某一类型,就可以用这一类型的性质对它做出解释。

缺点:

局限在抽象层次,很难对其理论陈述做出经验检验。

(3)演绎理论:

也称为“形式理论”,是试图仿效自然科学的公理式理论而发展起来的。

这种理论形式上是由一系列不同抽象等级的命题构成的,从高层次命题中可推演出低层次命题,他们可用以解释具体的经验现象。

演绎理论与公理理论的区别:

<1>演绎理论缺乏公认的公理或公设。

<2>演绎理论的逻辑推演不严格。

<3>演绎理论的陈述往往不具有公理理论的普遍性。

(4)模型理论:

一般是由经验概括而来的,抽象层次较低,社会领域中大部分模型是依靠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对经验变量的因果分析建立的。

缺点:

一般知识用于特定的经验现象或事件,很难上升到更高的理论层次。

(5)评论:

社会理论的四种形式中,只有演绎理论最具有科学理论的特征,因为只有通过不同抽象等级的命题的联系才能既具有高度概括性,又具有可证伪性。

但是,演绎理论的建立需要将经验研究所积累的大量数据资料与理论研究所发展的概念体系及分类框架结合起来。

而在目前的社会研究中,这两者往往是脱节的,这种状况导致了目前社会理论的贫乏和落后。

8、简述社会研究中解释的类型。

答:

社会研究中的解释分为个性解释与共性解释:

(1)个性解释:

对某一独特事件或个人行为的解释,即对其特殊性的解释。

有以下几种类型:

<1>发生学解释:

多用于历史研究,从历史根源或历史发展上说明事件的产生经过;

<2>意向性解释:

多用于理解个人行为,通过对行为动机和目的的分析来解释这一行为;

<3>倾向性解释:

类似于意向性解释,用于分析个人行为,但倾向性解释用个人的性格、态度、思想倾向来说明;

<4>多因素解释:

在应用性研究或政策研究中最常用,这种方式是例举各种因素。

  

(2)共性解释:

这种解释方式是试图找出对某一类型的行为或现象都有影响的最主要的因素。

旨在用最少的原因变量去最大限度的解释因果关系的一般模式。

<1>因果解释;<2>功能解释。

<1>因果解释:

科学的解释是以系统的理论来说明现象之间普遍的因果关系,科学哲学家亨佩尔指出,一个科学解释是由解释项和被解释项组成的。

被解释项是研究这要说明的现象,解释项是一组关于这一现象发生的先决条件的陈述,即原因,由一定规律决定的。

因果解释指出某些普遍规律,由于这些规律,那些被称为原因的事项就成为被解释项出现的充分条件,因此,因果解释是演绎性的。

英国哲学家穆勒总结出:

归纳因果关系的方法:

A求同法;B差异法;C求同求异法;D共变法;E剩余法。

W.华莱士区分了探求因果解释的物种策略:

A原因解释;B结果解释;C内部构成解释;D外部背景解释;E分类解释。

(2)功能解释:

不是说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而是通过发现一个现象对它所属的较大体系具有什么功能来解释该现象的存在。

<1>适用范围:

功能解释适于说明一些独特的社会现象,如原始社会的独特习俗,某种社会体制中的道德规范等,还适合于说明一个自我调节系统。

但它只适用于解释这些现象为什么存在,而不适于解释现象的发展与变化。

<2>基本假设:

A任何社会都象有机体那样有其基本的功能需要(或功能先决条件),只有满足这些基本需要,社会才能生存下去。

B任何社会现象都是与一定的功能需要相联系的,它们都是为满足基本功能需要这一目的而存在的。

      

<3>评论:

 A功能解释是一种目的论解释,容易陷入循环论证或同义反复中。

目的论解释以将来的结果中所体现的目的或功能来解释现在或过去的现象。

这不仅不符合逻辑,而且也不满足可检验性这一科学要求。

B还被指责为是为现存的社会制度辩护,因为它说明现存的一切制度、机构都是必要的、合理的、都有助于维护社会正常运转和协调发展。

(3)中层理论:

由于社会现象复杂多样,需要采用多种解释方式。

个性解释是用于解释日常的现象、独特的历史事件以及涉及主观动机的个人行为。

但科学的社会研究主要采用共性解释,其中演绎理论和功能理论是应用最广泛的解释方式。

演绎理论能满足可检验性和概括性的要求,能对社会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但是由于很难将社会现象的因果联系概括为一些普遍的规律,因而他们的适用范围是很有限的。

而功能解释尽管能有效的说明许多社会现象,但它本身存在很多问题和局限。

目前,许多理论家致力于发展一种具体的、中型的理论,他与经验层次和抽象层次都有较密切的联系,能系统的解释范围较小的社会领域或社会层次中的现象,这就是默顿所倡导的“中层理论”所指示的方向。

10、简述华莱士的科学环。

答:

社会学家华莱士1971年提出社会研究的逻辑模型,即"科学环"。

◆元素:

在这一模型中,华莱士用方框表示五个知识部分:

(1)理论,

(2)假设,(3)经验观察,(4)经验概括,(5)被检验过的假设。

用椭圆表示研究各阶段中使用的六套方法:

(1)逻辑演绎方法,

(2)操作方法,(3)量度、测定与分析方法,(4)检验假设的方法,(5)逻辑推论的方法,(6)建立概念、命题和理论的方法。

◆结构:

各个知识部分通过各种方法转换为其他形式。

箭头表示知识形式转换的阶段。

中心线的右边是理论演绎的过程,即把理论应用到现实中,在这一过程中使用演绎法。

中心线的左边是理论建构的过程,它首先是运用归纳法有经验观察概括出研究结论,然后再上升到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在横剖线的上方属于理论研究,处于抽象层次。

下方属于经验研究。

◆作用:

这一模型是对社会研究中各种逻辑过程的概括,表明了社会研究是从理论假设观察概括或检验新的理论,这样一个周而复始,无限循环的过程。

他的优点在于没有始点也没有终点,研究工作可以从任何一点开始。

华莱士的逻辑模型可作为社会研究的“指南”,可是我们了解各种研究在整个科学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11、演绎与归纳

答:

(1)归纳:

是从经验观察出发,通过对大量现象的观察概括出具有普遍性或一般性的结论。

(2)演绎:

从一般原理或理论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来解释具体的事件或现象。

(3)关系:

历史上,归纳逻辑与演绎逻辑往往是对立的,直到20世纪,由于波普等人的贡献,而这才在假设检验法(试错法)中结合起来。

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经验到理论,而演绎则相反。

(4)归纳逻辑的局限:

<1>由一些个别事例概括出的一般性结论并非是可靠的,它有可能被其他未观察到的事例所推翻。

<2>由归纳不可能逻辑的推论出一般原理,因为由归纳得到的结论指示对一些具体的、个别的经验现象的概括,它只适合于一定的时间、地点、场合、范围,它仍停留在经验层次。

<3>可以说,归纳逻辑的主要作用是发现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发现一般原理。

(5)演绎逻辑的局限:

由于演绎的大前提,即一般原理或公理有可能是错的,所以有它推演出的命题也可能是错的,这样的命题不可能有效的解释具体现象。

此外,单纯靠演绎也不可能发现理论的错误。

12、试述假设检验的逻辑。

答:

(1)假设检验法:

是从理论推导出研究假设,然后通过观察来检验假设,假设如果被证实,就可以对被观察到的具体现象作出有效的理论解释;假设如果被证伪,就要对理论作出修正或推翻原有理论、发展新理论。

(2)假设检验法包括演绎和归纳两种逻辑,演绎只是从一般原理推导到具体现象,而假设检验则需要完成一个循环,即再从具体观察返回到理论,在返回过程中是运用归纳逻辑。

这样,一般原理才有可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检验。

(3)假设检验法比归纳法多了一个理论演绎的过程,其优越之处在于:

<1>如果没有理论假设的指导,那么经验观察就有可能是盲目的且缺乏系统性;

<2>单纯归纳法只能得出经验现象的概括,而不能检验理论结论是否正确。

假设检验法则可以将经验概括与假设进行比较来检验理论的真伪。

13、试述理论构建的过程。

答:

在一些经验研究中,尤其在遇见新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时,科学家常常从敬仰观察出发来建立理论。

这一过程称为理论构建过程。

在科学环中,它是指观察→经验概括→理论这两个阶段。

(1)从观察到经验概括

经验资料可分为案例资料和统计资料。

<1>案例资料的归纳方式:

 A列举归纳:

通过简单枚举建立经验概括。

B排除归纳:

即在许多命题中,排除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命题,保留违背事实所反驳的命题以建立经验概括。

 

C区别:

“列举归纳”一般是得出一种普遍现象的概括,而不涉及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排除归纳”则试图概括某一现象的普遍原因,它以现象之间的必然的因果关系为根据,因此,它也称为科学归纳法。

<2>统计资料的归纳方式:

“统计概括”,它也是一种经验概括,依据概率原则,它说明,只要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那么在样本中发现的现象或变两件关系也可以在总体中观察到。

A统计规律(具有普遍性的经验概括)与定律的区别:

统计规律是孤立的经验命题,它还没有结合到一个理论体系中,而定律则与许多抽象的理论命题相联系,它能系统的解释现象。

B经验概括的作用:

能为新理论提供事实根据,能够检验原有理论中的错误。

更重要的是,它能使研究者从预料不到的事实中或偶然发现中得到启发与顿悟,从而提出一些新的概念或想法,以此为线索来建立新的理论。

(2)从经验概括到理论

波普指出:

不存在任何获得新思想的逻辑方法或逻辑改建过程,任何科学发现都包含非理性因素或“创造性的想象”,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没有任何逻辑途径可以直接导致定律的发现,只有依靠直觉、依靠研究者的专业酷爱才能得到定律。

<1>建立理论解释步骤:

A建立解释项的概念,这一抽象概念包含经验概括中的各种变量得共同属性或特征;B建立被解释项的概念,他在更抽象、更普遍的层次上表明所研究的具体现象;C建立解释项与被解释项相联系的命题,它以原有的经验概括为基础;D建立多个命题,它们包含上述的解释项或被解释项,然后将这些命题组织在一个逻辑上相互联系的理论体系中,有理论可推导出新的可被检验的假设。

<2>抽象的策略:

理论建构的关键是从具体的经验事实中抽象出社会现象的普遍意义或本质特征,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策略有:

A列举共同因素,这可以帮助我们辨认出经验事实所表示的更普遍的意义;

B利用现有的理论和抽象概念作出解释,大多数研究都利用现有理论作出解释,只有当观察到新现象以致现有理论无法概括新的事实时才发展新理论;

C探寻背景联系,从经验事实中发现普遍意义时应该注意具体事件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事件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人的行为态度等属性进行研究时更要注意;

D询问,在许多情况下,询问可以得到有益启示,提供动机线索、有助于发现某一种动机或态度对某一类型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E内省,当研究者对具体情境比较熟悉时,可以尝试将自己置于他人位置上,以他人观点来理解其行为意义,即投入理解法。

<3>扎根理论(GroundedTheory):

由经验资料建立的理论,其主要特点不在于它的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抽象出了新概念和新思想。

它的建构程序是:

A未经研究假设而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

B从观察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

C由经验概括上升到理论。

评论:

A它是一种事后解释,即它是在收集到事实之后所作出的主观解释,尽管这种解释与观察到的事实相一致,但它不是唯一的,从同一事实或同一经验概括中可以跳跃出不同的理论解释;

B它的缺陷在于,无法从众多可能的理论解释中判断或检验哪一种更真实可信,这也是有经验观察出发的社会研究的共同缺陷;

C这种理论缺乏必然的可信性,因为它所依据的经验证据是由不完全归纳提供的。

14、经验研究的四种功能

答:

经验研究并不局限于检验理论,默顿写到:

“经验研究远远超出检验理论的被动功能,它不仅仅是正是或反驳假设。

研究在发展和形成理论方面至少发挥着四种主要的积极功能:

创造、改进、反思和澄清理论。

15、理论检验研究过程中推演假设的方式?

答:

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更真实、更有效、更合理地解答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

这种以假设为开端的研究称为理论检验研究。

在科学环中:

它包括理论假设经验观察经验概括接受或拒绝假设理论五个阶段。

理论推演研究假设的方法:

<1>逻辑推演:

从公理推演出定理(或理论假设),也称为命题逻辑推演。

作用:

从无法被检验的公社中推导出可被检验的理论假设。

特点:

公设与推导出的假设都处于同一抽象层次,这样就能使经验观察与理论有一致的逻辑联系,理论假设如果被证实就可以直接证实理论。

缺陷:

在社会科学中,概念的定义于对概念的测量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完全一致,因此这种严格的逻辑推演是无意义的。

因此,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