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一 古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一 古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一 古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一古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步步高】(浙江专用)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一古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考纲考情
专题
考试要求
考试内容
备考指导
必考
加试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b
a
b
1.已考角度
(1)(2016·10月新高考·T2)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2)(2016·10月新高考·T5)唐代市与商人地位变迁
(3)(2016·10月新高考·T8)明清海禁政策的理解
(4)(2016·4月学考·T4)唐代市、草市的发展
(5)(2016·4月学考·T6)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6)(2015·10月新高考,T2)汉代手工业的成就
(7)(2015·10月新高考·T4)唐代曲辕犁
2.预测角度
(1)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表现及阶段特征
(2)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的影响
(3)中西方同一时期的比较,尤其是经济发展的差异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古代中国的丝织业
(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
(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
b
b
b
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市”在历代的发展
d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c
c
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b)
1.耕作方式的演变
(1)原始时期:
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
铁犁牛耕形成。
(3)汉朝:
铁犁牛耕在全国普及。
2.耕作技术的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
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
铁犁牛耕技术逐渐普及;耦犁、一牛挽犁;出现曲柄锄、大镰、播种工具耧车;唐朝:
曲辕犁。
作用:
促进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利于国强民富。
3.影响
(1)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但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发展。
微点拨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夏商周耒耜青铜,春秋战国铁犁牛耕,隋唐时期步犁定型曲辕犁。
二、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
1.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井渠法”,至今仍流行于新疆地区。
3.东汉王景治理黄河,促进东汉前期经济恢复与发展。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b)
1.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制度: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3.经营方式: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是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是我国封建农业的主要特色。
5.农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6.历史地位:
农业在封建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微点拨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基本满足自家的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古代落后的经济形式。
1.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在铁犁牛耕技术和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形成。
(2)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入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小农经济开始瓦解,但仍占主导地位。
(3)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小农经济走上社会主义集体经营的道路。
(4)目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前提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古代的小农经济与政治、思想、科技间的关系
(1)与政治:
小农经济影响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封建小农经济需要一个专制集权的制度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地主阶级也需要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保护其土地所有制。
(2)与思想:
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从而形成重视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的伦理观念和“重男轻女”的尊卑思想。
(3)与科技:
一方面,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等领域,使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特点;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
3.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力: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生产关系:
在小农经济下,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部分劳动产品,具有较高生产积极性。
③自身发展动力:
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促进农业向精耕细作方向发展。
④政府政策:
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2)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这就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的扩大再生产。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④严重的自然灾害。
1.(2016·10月浙江选考)下图信息,最能体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答案 C
解析 “农业经济基本特点”是解题的思考方向,①④分别是手工业生产、孔子教学场景,与“农业经济”要求不符,故选C。
2.(2015·10月浙江选考)唐朝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高低,控制耕土深浅的农业生产工具。
它是( )
A.耦犁B.曲柄锄
C.曲辕犁D.翻车
答案 C
解析 “唐代→农耕工具→控制深浅”是题眼关键信息。
结合所学可知,备选项提到的各项农具中只有唐代曲辕犁具备材料中的特点。
3.(2015·9月浙江学考样题)下图中所示的农具出现在汉代的有( )
①耦犁 ②曲辕犁
③水转翻车 ④耧车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四种农具分别出现于汉代、唐代、宋代、汉代,故B项符合要求。
4.(2016·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试题)《史记·河渠书》里记载:
汉武帝时“发卒万馀人穿渠,自徴城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岸善崩,乃凿并,深者四十馀丈。
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东至山岭十馀里间”。
对此记载解读正确的是( )
A.郑国渠开凿成功
B.西汉时期已经创造了“井渠”
C.体现了中国古代新疆人民的智慧
D.为四川地区变成千里沃野创造了条件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乃凿井,深者四十馀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可知这应该是井渠,B项正确。
5.(2016·金华名校学考押题交流)右图是2010年中国邮政发行的一枚邮票。
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
A.男耕女织
B.精耕细作
C.集体劳作
D.粗放经营
答案 A
解析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男耕女织,邮票上半部分是男人驱牛耕田,下半部分是女人织布,故A项正确。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丝织业——(b)
新石器时代
纺织业萌芽(原料:
麻、葛、丝),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商周
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甲骨文中有祭祀蚕神的内容、“妇功”
汉代
品种多、技艺高(素纱单衣、起绒锦);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到地中海;“丝国”之称
唐代
官营规模大,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宋代
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当时的丝织工艺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元代
黄道婆革新工艺,新式纺车,推广先进织造技术,推动纺织业发展,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明代
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微点拨 两条丝绸之路路线
汉代(陆路) 长安→敦煌→今新疆地区→今中亚地区→大秦(古罗马)
宋代(水路) 泉州、广州→今斯里兰卡→波斯湾、红海→今非洲坦桑尼亚
二、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b)
1.商周青铜器的铸造
(1)商代:
铸造工艺高,如司母戊大方鼎;出土地点分布广、生产规模大。
(2)西周:
青铜器是礼制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铸造工艺水平高。
2.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
(1)汉武帝时铁业官营制度。
(2)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3)供风形式由自然风到人力皮囊鼓风,到畜力鼓风。
(4)东汉初,杜诗水力鼓风装置——水排,提高生产效率。
三、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b)
1.陶器:
唐代时“唐三彩”风行一时。
2.瓷器
(1)唐代:
制瓷业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窑(浙江)的青瓷和刑窑(河北)的白瓷名闻天下。
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2)唐宋名窑:
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
(3)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被称为“瓷路”。
微点拨 古代著名瓷都
唐代——“南青北白”
越州(浙江绍兴)
邢州(河北邢台)
宋代——“五大名窑”
定窑——今河北曲阳——白瓷
汝窑——今河南宝丰——青蓝
哥窑——今浙江龙泉——青色
官窑——今河南开封——粉青
钧窑——今河南禹州——紫色
1.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与影响
(1)特点:
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工人数量多,生产规模大。
(2)影响:
是朝廷财政的一大支出;局限于为帝王和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
2.八方面解读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点
(1)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2)主要行业:
冶金、制瓷和丝织、棉纺。
(3)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主要经营形态;明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4)主要成就:
丝织品和瓷器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5)发展特征:
规模巨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6)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7)手工业的分布随经济重心的南移相应变化。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
这在古代中国丝织业的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8)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但重农抑商政策制约了手工业的发展,使其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
3.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1)政治因素:
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本的转化。
“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业化。
(2)经济因素: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
(3)思想因素:
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资本。
1.(2015·10月浙江学考)据古罗马学者记载:
“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汉代纺织技术发达,产品远销地中海地区
B.绒锦、织金绒、天鹅绒等纺织品流行
C.唐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输至欧洲
D.黄道婆改进织造技术
答案 A
解析 古罗马时代与中国的汉代大体处于同一时期,除A项外,其他备选项的历史现象均发生于汉代以后,故选A项。
答题感悟 时间、时空的对比识记是学考的重要方向。
2.(2014·7月浙江学考)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在下列出土文物中,可以推断中国丝织技术出现的最早时间的文物是( )
A.记载祭祀蚕神内容的甲骨
B.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存中的绢片和丝带
C.出土的商代遗物中的玉蚕
D.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
答案 B
解析 从甲骨文可知A属于商朝;B属于新石器时代;C属于商朝;D为汉朝。
时间最早的应该是B。
3.(2016·海宁学考押题交流)《左传·宣公三年》记载: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
”这里用铸鼎的“金”应该是( )
A.铁B.青铜C.黄金D.钢
答案 B
解析 铁在西周晚期出现,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夏商周是青铜时代,铸鼎主要是青铜,故B项正确;黄金不可能用来铸鼎,故C项错误;钢在夏朝不存在,故D项错误。
4.(2016·台州市教学质量评估试题)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文明的部分成果,关于这些成果表述正确的是( )
①水排 ②司母戊大方鼎 ③定窑白瓷 ④马王堆素纱
衣
A.①是东汉时期杜诗创造的冶铁鼓风装置
B.②反映西周青铜铸造工艺达到较高水平
C.③体现唐宋时期河南官窑的制作水平
D.④代表明代高超的丝织技术水平
答案 A
5.(2016·绍兴学考押题交流)“绢帛绫绸叠满箱,将来裁剪做衣裳。
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
”诗句中这些纺织产品的主要用途是( )
A.自我消费B.对外出售
C.交纳赋税D.捐赠礼品
答案 A
解析 “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体现了纺织产品主要用途是自我消费,材料没有涉及对外出售、交纳赋税和捐赠礼品,选择A项符合题意。
考点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
一、“市”在历代的发展——(d)
朝代
概况
秦汉
商品买卖明码标价;出售产品的人,收受金钱时必须当面把钱投入陶制容钱器
汉代
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与住宅区的“坊”分开;长安正式的“市”有九处
南北朝
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
唐代
①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②唐代“夜市”比较繁荣
宋代
①“市”,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分散于宅屋(坊)间,有的街道上形成比较繁华的商业街;原先不允许设“市”的城郊也出现了“市”,商业活动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东京的夜市直到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
②草市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明清
都市商业区相当繁华
微点拨 正确理解市、草市、夜市的区别
1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冲破了“市”的时间限制。
二、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c)
1.含义:
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形成与发展:
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此后历代都推行。
3.目的: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巩固统治。
4.表现
(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管理制度,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
(政治上)限制商人政治权力,堵仕途之路;(经济上)“重租税以困辱之”,发展官营工商业;(生活上)对其穿衣、建房、乘车方面都有歧视性规定。
5.影响
(1)积极:
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2)消极:
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三、“海禁”政策及其影响——(c)
1.含义: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原因:
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
3.表现
(1)明朝建立“朝贡”贸易体制,禁阻民间出洋贸易。
(2)清朝继承并发展了闭关锁国政策,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和“迁海令”(顺治帝)。
乾隆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
4.影响:
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影响
(1)变化规律
①商业活动场所、时间的变化:
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是时间、地点固定,后时空限制被打破。
②交易内容的变化:
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
③交易媒介的变化:
开始是物物交换,接着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
北宋还出现纸币交子。
④商人组织的变化:
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
⑤经营领域的变化:
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
(2)影响
①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③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
2.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1)从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
(3)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相应变化,明清时,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区。
3.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认识
(1)重农抑商政策是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统治而采取的,是由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的。
(2)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是为了征收赋税和巩固统治,压制商业发展,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的基础。
(3)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是对国内市场进行严格的规定和控制,采取重征商税、限制商业活动和歧视商人的政策。
(4)在封建社会前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古代农业的发展,但后期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4.古代中国由开放到闭关的原因
(1)维护清朝政治统治的需要: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成为统治阶级必然引起汉民族人民的反对,要防范中外结成反清联盟。
(2)自然经济的反映: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使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须和外国“互通有无”。
(3)重农抑商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重农抑商思想抑制商业发展,不利于商品贸易的发展。
1.(2016·10月浙江选考)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
“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
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
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
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
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
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
”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 )
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
B.商人交结长安权贵
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
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答案 D
解析 “富商为求财富与人身安全,到长安想方设法结交权贵”是题干材料的大意,商人得权贵庇护才感觉安全表明其政治地位较低下,故D项不合理,符合题意要求。
2.(2016·10月浙江选考)清朝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下列表述符合作者思想的是( )
A.“海禁”政策始于清初
B.“海禁”期间曾短暂实行对外开放
C.“海禁”的目的是严禁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
D.“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答案 D
解析 “符合作者思想”是题眼所在,由“海禁政策累及无辜,是大错”可知作者批判“海禁”政策的局限性。
“海禁”政策明代已存在,故A项错误;“对外开放”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海禁”主要限制民间对外交往,并不禁止中外贸易,故C项错误,由此可知答案为D。
3.(2016·4月浙江选考)唐诗云:
“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 )
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
C.村寨出现草市D.专业市场出现
答案 A
解析 充分利用材料信息细节,熟知所学与市、草市、市镇、专业市场相关的史实是得分关键。
“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是关键信息,表明此时草市中已存在夜市。
江南市镇兴起、专业市场出现均不能从材料中得出,草市早在南北朝已出现,由此排除B、C、D三项。
答题感悟 熟知历史的时空性是学考的重要素养。
4.(2016·金华十校高三模拟考试)费正清指出,宋朝出现了“商业革命”。
下列对宋代“商业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在交通便利之处出现草市
B.宋都有正式的“市”九处
C.城市中出现商业区“市井”
D.汴京已形成繁华的商业街
答案 D
解析 宋代打破了传统的坊市制度,沿街设市,出现了商业街,因此D项正确。
5.(2016·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模拟考试)“海禁”为明清两朝经常实施的对外贸易政策。
下表所举言论与“海禁”政策不一致的是( )
①
明太祖:
“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
②
顺治帝:
“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
”
③
康熙帝:
“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
”
④
乾隆帝: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C
解析 康熙的意思是原来因为海寇原因海禁,现在海盗清除了,没有理由再实现海禁了,所以应该选C。
专题综合——时空线索归纳
线索1 耕作技术的进步
时代
知识定位
原始
社会
农业起源
(1)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2)耕作方法:
实行刀耕火种
(3)工具有石、木、骨器
(4)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
夏
商
周
奠定农业社会基础
(1)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
(2)耕作方式为石器锄耕
(3)工具:
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4)经营方式为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
春秋
战国
传统农业初步形成
(1)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
(2)生产技术:
注重精耕细作,使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
(3)土地制度:
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4)经济方式: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从秦
汉至
宋元
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
(1)耕作方式:
牛耕普及
(2)生产工具:
出现耦犁、耧车、曲辕犁等
(3)耕作技术:
出现代田法、耕耙技术
(4)水利灌溉:
汉代修建漕渠等,出现翻车、筒车等工具
明清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
(2)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通史视野看农耕经济发展的影响
(1)政治:
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
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
(2)政策:
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
脆弱的小农经济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3)科技:
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相关科技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这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
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
线索2 从家庭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