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docx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
1.(青岛)6月至7月,某探险队沿①到④线路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地理探险考察,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沿途队员们发现人口分布稀疏的地区是(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途中探险队员们曾遭遇“狂风暴雨”的天气,这个地点最有可能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在①地不能看到的现象是( )
A. 排列整齐的橡胶林 B. 随风摇曳的椰子树 C. 一望无际的水稻田 D. 硕果累累的枣椰树
【答案】
(1)D
(2)A
(3)D
【解析】【分析】
(1)读图可得,①是东南亚地区,该地区人口稠密,②是高山高原气候,③是温带大陆性气候,④是寒带气候,图中的②③④三地人口稀疏。
(2)图中所示的是气候类型中,④是寒带气候,③是温带大陆性气候,②是高山高原气候,这三种气候降水稀少。
年降水量最大的是①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终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雨季多暴雨。
(3)读图可知,图中①地为东南亚地区;东南亚绝大部分位于热带,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东南亚各国普遍种植水稻,故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枣椰树是热带和亚热带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西亚的伊拉克是椰枣的主要出产国,其产量居世界首位。
【点评】世界人口分布、亚洲气候和农作物的分布。
2.传统民居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杰作。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上面四幅景观图所展示的是不同区域的传统民居,判断其中描述有误的是( )
A. ①是位于东南亚的高脚屋
B. ②是位于北极地区的雪屋
C. ③是位于西亚地区的村庄
D. ④是位于非洲的茅草屋
(2)对上述四处民居的设计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所在地区终年高温潮湿,房屋的设计通风防潮
B. ②所在地区降雪多,房顶坡度大,便于及时排雪
C. ③所在地区气候干燥,房屋的材料多用土坯筑造
D. ④所在地区终年炎热,多台风,茅草屋便于拆卸
【答案】
(1)B
(2)D
【解析】【分析】
(1)从图上来看,①是东南亚地区的高脚屋;②是日本的合掌屋;③是西亚的村庄;④是非洲的茅草屋,故选B。
(2)①所在地区终年高温潮湿,房屋的设计通风防潮,A正确;②所在地区降雪多,房顶坡度大,便于及时排雪,B正确;③所在地区气候干燥,房屋的材料多用土坯筑造,C正确;④所在地区终年炎热,茅草屋便于就地取材,D错误。
故选:
D。
【点评】
(1)不同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的物产、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建造居住空间,形成了各异的民居特色,如节约土地资源且利用坡地的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适应草原游牧生活,便携易建的蒙古包、适应南方湿热多雨气候的干栏式吊脚楼等等。
(2)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其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显著的地方色彩。
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用当地便于取得的冰块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中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那里的气候相对比较干燥等。
3.下列民居中体现气候湿热的是( )
A. 因纽特人的冰屋 B.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 C. 东南亚的高脚屋 D. 内蒙古高原上的蒙古包
【答案】C
【解析】【分析】解:
北极地区气候寒冷,因纽特人的冰屋是为了保温防寒,所以A错误;黄土高原气候干燥,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黄土直立性强,窑洞可以节省建筑材料,冬暖夏凉,所以窑洞是为了适应当地冬冷夏热的自然环境,所以B错误;东南亚气候属于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在东南亚一带避免炎热、潮湿,避免虫蛇,当地木、竹较多,人们就地取材,搭建了高脚屋来居住,所以C正确;内蒙古高原上的蒙古包是为了便于拆卸和搬运,所以D错误。
故答案为:
C
【点评】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东南亚地处热带,中南半岛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中有旱季和雨季之分,马来群岛的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传统民居深受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选址、建筑材料,朝向等方面。
4.读聚落景观图,完成下列小题。
(1)该民居主要分布在( )
A. 青藏高原
B. 内蒙古高原
C. 云贵高原
D. 黄土高原
(2)该民居体现当地的气候特点是( )
A. 终年高温 B. 终年低温 C. 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D. 终年温和
【答案】
(1)D
(2)C
【解析】【分析】
(1)图中的民居是窑洞,窑洞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故选D。
(2)窑洞民居体现了黄土高原地区干燥少雨,夏季高温,冬季寒冷的气候特点,故选C。
【点评】
(1)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
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2)黄土高原东西长1000余公里,南北宽750公里,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
黄土高原具有冬季严寒、夏季暖热的特点,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大部分地区温度条件能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需要。
5.我国没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是( )
A. 平遥古城
B. 安徽皖南古村落
C. 傣族竹楼
D. 丽江古城
【答案】C
【解析】【分析】解:
聚落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城市和乡村;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有山西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丽江古城等;傣族竹楼尚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故答案为:
C
【点评】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最好的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由联合国发起、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国际公约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为目的。
世界遗产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自然遗产3类。
6.人口增长过慢或停止增长所带来的问题是( )
A. 国防兵力不足 B. 居住条件差 C. 交通压力大 D. 就业困难
【答案】A
【解析】【分析】解:
人类有漫长的发展历史。
公元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相当缓慢,此后世界人口进入迅速增长的时期。
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了60亿大关。
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造成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还有一些人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在欧洲的一些国家,比如意大利、德国和瑞典,近些年来人口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已引起劳动力短缺、养老负担加重、兵员不足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故答案为:
A
【点评】人口过多会造成交通压力增大,居住条件变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草原、耕地等各类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人口老龄化,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人口过少会造成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产生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负担重等问题,因此人口增长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7.下列条件中,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
A. 土壤肥沃
B. 水源不足
C. 地形平坦
D. 交通便利
【答案】B
【解析】【分析】解:
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水源不足、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故答案为:
B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
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8.塔吉克斯坦大部分位于帕米尔高原上,境内山地和高原约占国土面积90%,其中约一半在海拔3000以上,该国拥有整个中亚地区60%的水资源。
读“塔吉克斯坦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关于塔吉克斯坦自然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深居内陆
②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③境内有大量冰川分布
④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塔吉克斯坦的城市集中分布在该国西南部,主要原因是这里( )
A. 纬度较低,阳光充足 B. 地势较低、水源充足 C. 气候温和多雨 D. 平原面积广大
【答案】
(1)A
(2)B
【解析】【分析】
(1)塔吉克斯坦位于亚欧大陆的内部,熟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大部分位于帕米尔高原上,境内山地和高原约占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九十,其中一半在海拔3000米以上,冰川广布,综上所述,本题A符合题意。
(2)从图中可知塔吉克斯坦的西南部,地势较低,河流多,水源丰富,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1)A;
(2)B。
【点评】
(1)塔吉克斯坦,全称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位于阿富汗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之间,是中亚五国中唯一主体民族非突厥族系的国家。
(2)一搬在地势地平、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聚落分布密集。
9.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密切,下列条件不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是( )
A. 便利的交通 B. 平坦的地形 C. 自然资源贫乏 D. 水源充足
【答案】C
【解析】【分析】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聚落形成的条件一般有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沿河沿岸),自然资源丰富等。
故答案为:
C
【点评】考查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对学生来讲比较简单,生活化教学最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10.(长沙)新疆阿尔泰山的喀纳斯是我国多雪地区,当地民居多为人字型屋顶,窗户较小的木屋,该民居结构主要功能是
A. 防御风沙
B. 防御台风
C. 防御风雪
D. 防御地震
【答案】C
【解析】【分析】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喀纳斯是我国多雪地区,每到冬季,这里就变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厚厚的积雪,构成童话般的冰雪梦境。
当地人将粗大笔直的红松整木两端挖槽,相互嵌扣,木头之间的缝隙用泥巴粘合,屋顶普遍采用人字形,以便于防御风雪。
故选:
C。
【点评】考查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要理解记忆。
11.下列地理条件,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
A. 地形平坦
B. 水源充足
C. 交通便利
D. 资源贫乏
【答案】D
【解析】【分析】聚落的形成是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的地区,所以如地形崎岖、资源贫乏,交通不便,气候恶劣的地方不利于聚落的形成;故答案为:
D。
【点评】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按照聚落的规模大小,可以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12.(连云港)下列民居景观图中,反映当地湿热环境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分析】读图可得,A图是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B图是高架屋,适宜湿热的气候环境,C图所示的是冰屋,D图是蒙古包。
故选:
B
【点评】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炎热多雨地区为了更好的通风散热、隔潮,多建墙体单薄、屋顶坡度大的双层木楼或竹楼;热带沙漠地区,终年炎热干燥,为了减少热量的传递和风沙的入侵多建窗小平顶的碉堡房;寒冷地区为了抵御严寒,墙体厚实、窗户较小、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
13.下图为某区域局部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半岛的地势特征大致为西北高东南低
B. 该半岛北临北冰洋,西临太平洋
C. 该区域主要分布黄色人种
D. 由甲到乙,气候的海洋性特征逐渐增强
【答案】A
【解析】【分析】由河流的流向可知,该半岛的地势特征大致是西北高东南低,A正确;
该半岛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B错误;
该区域主要分布着白色人种,C错误;
由甲到乙,气候的海洋性特征逐渐减弱,D错误。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欧洲西部的地理特征,把握相应的课本知识是答题的基础,解答此类问题,主要依靠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
14.图示意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集中分布在( )
A. 中部和南部 B. 中部和北部 C. 南部和北部 D. 东部和西部
(2)影响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气候、水源和土壤 B. 气候、矿产和土壤 C. 地形、水源和矿产 D. 地形、水源和气候
(3)下列传统民居中,能反映山西省自然环境特点的是( )
A. 冰屋
B. 高架屋
C. 窑洞
D. 蒙古包
【答案】
(1)A
(2)D
(3)C
【解析】【分析】
(1)农耕型古村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从图中可知,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集中分布在中部和南部。
(2)从图中可知,农耕型古村落都在河流沿岸,地形平坦的地区,故影响山两省农耕型古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水源和气候。
(3)山西主要位于黄土高原上,窑洞是山西当地的传统民居,冬暖夏凉,依山而建。
故答案为:
(1)A;
(2)D;(3)C。
【点评】
(1)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2)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早期人类的聚居地一般都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点。
例如,中国陕西蓝田猿人的遗址,就在一条河流最高的阶地上。
(3)黄土高原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典型民居为冬暖夏凉的窑洞。
15.图为东南亚马来群岛中的加里曼丹岛略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岛屿的地势特征是( )
A. 中部高,四周低
B. 中部低,四周高
C. 北部高,南部低
D. 东部高,西部低
(2)甲地的传统民居是( )
A.
B.
C.
D.
【答案】
(1)A
(2)D
【解析】【分析】
(1)读加里曼丹岛的河流分布图,由河流流向可知,加里曼丹岛的河流都是从中部流向四周,由此可推断该岛的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故选A。
(2)读加里曼丹岛的纬度位置可知,该岛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A是窑洞,是黄土高原传统民居,B是蒙古包,是内蒙古高原的传统民居,C是冰屋,是北冰洋沿岸的传统民居,D是双层竹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特点,最适应该地的气候。
故选D。
故答案为:
(1)A;
(2)D。
【点评】
(1)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以南而得名,南部的细长部分叫马来半岛。
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判断一个地区的地势可结合河流流向去综合分析。
(2)东南亚地处热带,中南半岛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中有旱季和雨季之分,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马来群岛的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分布着茂密的热带雨林。
农作物随时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16.下列地区中,人口稀疏的是( )
A. 欧洲西部 B. 两极地区 C. 亚洲东部和南部 D. 北美洲东部
【答案】B
【解析】【分析】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是人口分布不均匀,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是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地区,这些人口稠密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优越,如平原面积广,气候温暖湿润,工农业历史发展悠久,经济发达;世界上的人口稀疏区有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这些地方自然环境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
两极地区位于高纬度地区,终年严寒,不适合人类居住,人口稀疏。
故答案为:
B。
【点评】世界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是不平衡性。
就全世界而言,目前地球上只占陆地面积7%的地区,却居住着全球70%的人口;全球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不到10%的陆地上;而大陆上有35%~40%的土地基本上无人居住。
就区域而言,各大洲和各国之间的人口分布也是不平衡的。
亚洲陆地面积占全球的29.4%,但人口占60%。
在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人口1亿以上的7个国家的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55%以上。
17.下列四种语言中,不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的是( )
A. 汉语
B. 阿拉伯语
C. 日语
D. 英语
【答案】C
【解析】【分析】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故日语不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
故答案为:
C。
【点评】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
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联合国有6个主要机构,是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秘书处和国际法院。
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18.下列关于世界居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缓慢
B. 西欧以白色人种为主,多信仰基督教
C. 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北部
D. 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英语
【答案】B
【解析】【分析】关于世界居民的叙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快;西欧以白色人种为主,多信仰基督教;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
故答案为:
B
【点评】考查世界上的人口、人种、宗教、语言问题,错综复杂,学生完全掌握难度较大,可以分类记忆,如世界上主要人种有哪几大类,主要分布在哪;世界上三大宗教是哪些主要分布在哪等。
19.下图为聚落景观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属于乡村景观,且以种植业生产方式为主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城市与乡村的根本差别在( )
A.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不同
B.交通线数量、分布不同
C.建筑物高度、密度不同
D.人口数量、服饰不同
(3)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密切,下列条件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 )
①优越的位置 ②平坦的地形 ③高山、峡谷 ④气候湿热 ⑤靠近河流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⑤
【答案】
(1)C
(2)A
(3)D
【解析】【分析】
(1)读图可知:
甲和丙都是农村景观,甲是牧区景观,丙是农村景观,以种植业为主,本题选C。
(2)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医院多,居民的居住条件相对拥挤,建造了许多高层住宅,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
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做村庄,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做集镇。
乡村的房屋一般都不很高,但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