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的生态视野.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4476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的生态视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的生态视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的生态视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的生态视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的生态视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的生态视野.docx

《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的生态视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的生态视野.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的生态视野.docx

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的生态视野

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的生态视野

  [摘要]自然生产力思想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内容,以往人们在研究马克思生产力思想过程中忽视了其自然生产力思想。

在人类陷入严重生态危机的当代,重新审视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既是解决生态危机的理性逻辑必然,又是历史时代的必然。

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蕴舍了丰富的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达到社会和谐,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维度,呈现出巨大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生产力;自然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生态危机

  [中图分类号]F0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9)07-0001-06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为人类创造了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

然而,人类在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只满足于人对自然的无情的征服,而忽视了滥用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产生了由高生产、高消费所引起的资源浪费、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从而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

生态问题己成为高悬在人类头顶的一柄利剑,成为21世纪的“世纪问题”。

重新审视马克思的自然观,特别是马克思丰富而深刻的自然生产力思想,我们发现:

自然生产力思想所蕴含的人与自然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为解决当代生态环境危机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价值维度。

  

  一、重新审视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必然

  

  

(一)重新审视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是解决生态危机的理性逻辑必然

  我国理论界在阐释生产力概念时,曾在较长时期内都是先指明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然后给出的定义就是物质生产力的定义,即“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表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界的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亦称社会生产力”。

这种将生产力、物质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等同为一的文字,在《辞海》及几部有影响的哲学辞典中都可见到。

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中,物质生产力固然是非常耀眼的一个概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力量,但绝不限于一个概念或这一种力量。

实际上,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是独自地单向度地发展,自古至今,物质生产力的持续、快速发展,越来越有赖于自然生产力等其他种种生产力。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来看,马克思的生产力是一个包括自然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等在内的统一整体。

所以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完整形态看,对马克思生产力的传统理解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它导致现代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从而导致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

这种片面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这种观点只注重了社会生产力研究,而忽视了自然生产力研究。

它割裂了人类与自然的有机联系,离开了人所存在的环境孤立地强调人的能力,即只强调了生产力的社会性,这给人们一种误导,似乎生产力仅仅是指社会生产力,而遮蔽了自然环境状况在社会生产力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忽视了马度正在或已经大于自然恢复力和技术恢复力的速度。

显然,技术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之间并没有因为前者对后者提供的技术补偿能力和替代能力而获得协调和平衡。

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的能力的盲目自信和崇拜,一方面激发了人们求知和创造的激情,对现代文明的发展功不可没;另一方面它也是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自然与人类冲突的根源。

从可持续发展看,这种观念是违反自然的,它总是把人类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中心与自然的主宰,把世界变成对象,把自然界的天地万物看作技术生产的原料,人类可以任意向大自然索取。

这种错误观念,导致今天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人类活动的过度进展,特别是借助现代技术而施行的过度张扬,破坏了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危机表明:

人类活动的负效应累积导致生态系统可能会发生不可逆转的大倒退甚至大毁灭,人类的生存因此也成为大问题;人与自然的全面实践、全面作用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人类生产正在向包括自然生产在内的大生产过渡。

在我国的生产实践中,人们对自然生产力的研究和认识还很不够,不恰当地把人和自然的关系视为“征服者”的关系,有意无意地破坏了自然生产力,造成自然生产力的衰退,这是我们重申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的深刻原因所在。

  重新审视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也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和特点决定的。

当代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全新的特点:

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时代选择和历史主流。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要充分认识和妥善处理经济、环境、人口、资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协调一致、互动发展。

从生产力的角度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自然生产力的发展严重失调,社会生产力赖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自然生产力严重破坏,致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正常进行,这既是生态危机的实质和内容,也是可持续发展观得以形成的根源和主因。

因此,生产力发展的当代特点告诉人们,仅仅只承认和重视社会生产力而无视或否认自然生产力,这不但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和行不通的。

  

  二、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的当代解析

  

  马克思关于生产力是人类为达到某种目的自觉地在生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体现了人与自然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人类,社会就根本无法生产,同样,离开了自然界,离开了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生产也无法进行,也无所谓生产力。

因此,马克思的生产力不仅仅指社会生产力,也包括自然生产力在内。

  

  

(一)自然生产力的界定

  自然生产力,就是客观存在于自然界同时又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并直接间接影响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的总和,是自然界的自然力和生产力的统称。

自然生产力表现为两个层次,即自然界的自然力和自然界的生产力。

自然界的自然力是自然界存在的一切物质力量及其运动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整个自然环境都具有自然力。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即劳动在无机界发现的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一样,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3]。

这是自然界在没有劳动者直接介入的情况下的自然生产力。

例如,自然资源、自然物质、能量和信息,及其过程的作用或作用力,马克思称为“单纯的生产力”。

自然界的生产力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生产能力,指的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能力即物质生产力,这是作为与“生产关系”相对应的概念而存在的,是一种专属于人类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

在自然生产力的结构中,自然界的自然力是基础,阳光、空气、水等自然力不仅是植物发生的必要前提和物质基础,而且是植物发展的自然条件、生命源泉和要素,它不仅是全部生命物质产生的物质基础和要素,也是全部生命活动的主要条件,因而也是全部自然生产能力的基础和要素。

自然界的生产力则是自然生产力的核心,植物和动物并不是自然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它们的质的超越,是从非生命到生命的质变,是从自然界的自然力到自然界的生产力的飞跃,如果没有生命的诞生和进化,就没有自然界的生产力,也就谈不上任何生产力。

  

  

(二)理解自然生产力应注意的问题  1 自然生产力作为一种自然力,其形成是自发的,其作用的发生是盲目的,但却具有必然性和规律性。

人的活动可以影响和改变某些自然力,但却难以创造和抗拒自然力。

不仅不可再生资源是人力所不能再造出来的,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机制也更多地表现为自然机制。

要使自然力成为自然生产力,不但要认识其存在及规律,更要服从其规律。

虽然自然的“馈赠”不需要人类支付代价。

但是,如果人类的行为破坏了自然力的正常生成过程,人类要再生它不仅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还可能永远无法使它再生。

所以,人类如果合理地利用自然力,就能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收获;反之,如果不合理地利用自然力,虽然在当下能获得有限的收益,却必定在未来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2 自然生产力作为生态生产力,具有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特征。

自然生产力是一种生态生产力,生态生产力是一个综合起作用的总的生产力,它不是自然力和生物生产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的有机整合。

它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制约并决定着其他生物要素的生存与发展。

自然界是一个巨大的动态的开放系统,是一个具有自组织功能的稳定的复杂系统,各种要素间、要素与系统间进行着直接或间接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事实上,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都生存于生态环境之中,它们作为一个系统自诞生之日起,就一刻也不停地与其生态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生态系统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全局性、决定性的意义。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面临解体和毁灭,生物系统自身的生存也将失去保障。

因此,人类对任何一种自然力的利用,尤其是对生物类资源的改造与利用,都必定会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影响。

而这种影响是极为巨大的、深远的。

正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忠告,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4]。

  3 自然生产力作为一种自然力,但不包括自然破坏力。

自然破坏力是自然力的一种,如地震、海啸、台风、雷电等,它们不进入生产过程反而是一种破坏生产力量,因而,不能属于自然生产力范畴。

实际上,自然力的形成是自发的,自然界本质上是不稳定的,“生态构成内部一直在发生着无法测定的变化,而且会永远变化下去,根本达不到任何稳定状态。

”[5]这当然并不能给继续、轻率地破坏生态环境减轻压力,甚至提供借口;相反,既然自然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配合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常常会自发地爆发一些与人的生产活动无关且对人颇有破坏力的事件,那么,这就需要人们自身更应该尽量减少因为我们自己的活动再去刺激本来自然界中就已经存在的、对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极具破坏的力量的爆发。

自然力形成的自发性,不只是说自然力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是无意识、非合作性的,还意味着自然力的作用既有有利于人类生产的一面,也有有害于人类生产的一面。

纯粹的自然力不是自然生产力,自然生产力是人们对盲目的自然力的积极利用。

总之,自然力和自然生产力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客观世界的纯物质状态,存在于人们对其认识和开发之前,只不过是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当人们加以运用并同其他生产力因素有机结合发挥作用之后,才可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4 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中,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生产是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的统一。

那么,存在于生产活动中的现实的生产力就是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统一。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一方面,自然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和作用。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自然基础,它提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或高或低的可能性。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条件下,自然生产力的差异就成为生产力水平高低的因素。

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生产力水平就高些,自然条件差的地方,生产力水平就低些。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自然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既包括作为“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也包括作为“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具体说,自然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表现在:

第一,通过为人类提供生存资料影响“人本身的自然”。

劳动者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首要因素,而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2]人如果不从自然界中获取自己的生存资料,人类就不可能生存,则任何社会生产力都将无从谈起。

而人类从自然界能获取的生存资料的多寡和质量,取决于自然再生产能力的强弱。

第二,通过自然的再生产为人类社会的再生产创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这里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有些经济再生产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然再生产过程;另一种情况是,通过自然再生产为经济再生产创造自然前提,而这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可再生资源是通过自然再生产而不断得到补充的。

如果自然再生产能力被破坏,经济再生产的自然条件就会恶化,经济再生产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就得不到及时补充甚至会枯竭,经济再生产就无法进行。

第三,影响劳动对象的数量和品质。

经济再生产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对象。

自然再生产比较旺盛,它能为经济再生产提供的劳动对象就比较充裕;自然再生产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进行,它能为经济再生产提供的劳动对象的品质就较为优良。

反之,在一个污染严重的自然环境中,自然再生产的能力被抑制或破坏,自然再生产过程所能提供的劳动对象不仅数量会减少,其品质也会大为降低,这是显而易见的。

  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对自然生产力的制约和作用。

自然生产力是自然赐予的,但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人们控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使自然生产力不断进入生产过程。

社会生产力对自然生产力的作用和制约表现为:

第一,社会生产力使自然生产力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自然生产力无论有多大,如果离开了人类活动的参与,它始终只不过是自然物或自然力而已,构不成现实的生产力。

第二,社会生产力可以极大地改变自然生产力。

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自然的面貌,改善或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给自然再生产以极大的影响。

人的社会性愈是得到充分展现,人们对自然再生产影响就越大。

第三,社会生产力通过资源配置实现对自然生产力的使用。

合理的资源配置使自然生产力获得释放其能量的作用,资源能否合理配置,是自然生产力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

总之,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生产力的开发利用的规模和程度超过以往的任何时代。

自然生产力的合理利用,仍然是生产力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自然生产力最有效的利用。

  

  三、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蕴含了解决生态危机的新维度

  

  当代人类文明正处在向生态文明转向的历史阶段,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树立人与自然的平等观,把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因此,重申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不难得出结论:

它为当代社会解决生态危机、构建生态文明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一)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的辨证统一关系,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整个物质世界发展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自然进化的上升方向与人类发展的前进方向是内在一致的。

马克思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相统一的思想正是从生产力上把自然发展的人化方向与人类发展的自然化方向有机地统一了起来,把物的外在尺度与人的内在尺度、自然规律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从而在理论与实践上深化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从内在机制、具体内容和方法途径等方面,把自然与社会有机地统一起来了。

长期以来人们把自然生产力看作是外在于社会的力量,认为自在的世界及其规律一旦被认识就不再会发生变化,就会完全被把握。

事实上,自从有了人和人类的活动,人类史与自然史就融为了一体,自然运动变化状态与规律,由于人的参与变得复杂而难以把握。

因而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对待自然的态度。

根据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特别是自然力的先在性和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首先就是必须尊重自然,充分认识人类对于自然的依赖性,反对那种蔑视自然,完全从人类利益的角度对待自然的态度。

正像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人类连同他自己的血肉都是自然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藐视自然。

自然生产力一旦遭到破坏,是无法挽回的,人类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点。

人既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是包括在自然界的整体之中。

因此,人要对自然界的整体性、生态平衡珍惜和重视。

对各种生物种群爱惜和重视,对地球上不可再生资源爱惜和重视,保护生态系统,使自然生产力能够得以延续。

这不仅仅是自然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为维系自己种系的需要。

人们已经意识到,人类如何对待自然,就意味着人类如何对待自己。

这种认识越来越客观、越来越深刻,但还必须做到知行统一,即在尊重自然、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更要合理、谨慎地利用自然。

自然生产力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但因其稀缺性,总是相对和有限的,而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力的需求和依赖却是绝对和无限的,这种有限与无限的矛盾提示着人类不仅应该思考如何开发利用更多的自然力,更应该思考如何充分地、合理地利用自然力。

人在生产活动中,在对某些自然力进行改造和利用时,必须慎而又慎,必须关注间接的后果及负面效应,以防在将来付出比取得的收益更大的代价。

  

  

(二)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为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社会价值维度。

在当代,除了农业发展所造成的生态危机外,大工业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更显突出,二者交织在一起,显示出一种使人类不得不惊醒的严峻图景。

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人们片面发展社会生产力而无视自然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自然生产力的发展严重失调,自然生产力严重破坏,致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正常进行,这是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

它给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要求是,既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要发展自然生产力,并使二者协调一致、互动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在本质上就是这样一种发展观。

它把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视为同一个发展过程,把当前的发展和未来的发展、当代的发展与后代的发展视为一个整体。

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层理论基础,它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自然生产力作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内容,根据自然生产力的客观必然性和自然进化的既定方向和进程,关注其再生能力,从而实现自然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反复强调应当注意人自身的自然和身外的自然的观点。

人必须全面顾及自己的劳动对象的自然生产力,依据马克思的思想,我们可以这样说,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的一个要点就是尽可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自然生产力,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思路和路径。

那么,是否笼统地主张最大限度地提高自然生产力而忽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是合理的呢?

当然不是。

抽象地离开社会生产力而寻求最大的自然生产力,并不合乎马克思的原意,也与人类发展的逻辑相悖。

人类进步的方向并非退回原始时代,重返赤条条的自然,那种未经人的作用的自然界对于人类社会目标之实现毫无意义。

这就需要在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之间找到一种合理的、恰当的关系,这就是马克思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任务。

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包括人类从自然界获取资源,然后把它们加工成为人类所需要的新形态即产品的过程,也包括将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以及产品使用消费之后的残骸释放到大自然之中的过程。

这种“物质变换”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本质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一切矛盾,都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显现、发展、解决的。

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乃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没有得到合理的控制和调整。

如果人类能够如马克思所说,“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6],那么,各种环境问题也就可以得到根本的解决了。

  因此,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看,人类必须彻底摒弃以破坏环境、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传统模式,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把对经济规律的认识与对生态规律的认识结合起来,强调经济系统的自然环境,强调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协调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及互补,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蓄并茂作为原则,着眼于建立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整体功能,才能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56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6卷第3册[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122,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1.158-160,

  [5]唐纳德?

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9.45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5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926,

  

  责任编辑:

郑洪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