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44444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马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马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马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马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丁.docx

《马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丁.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丁.docx

马丁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案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案

  教学重点

  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教学难点

  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改革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马丁•路德的改革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由于本涉及的宗教问题理论性较强,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建议教师精讲一些概念,如赎罪券、“因信称义”、“教随国定”、新教等,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实质,为下一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打下基础。

  本引言是由一段文字构成的,讲述了两个问题:

一是德意志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

16世纪的德意志经济发展,政治分裂,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与经济豪夺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

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普遍要求。

二是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历史地位。

德意志成为宗教改革的策源地。

建议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引言内容。

问题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斗争矛头指向什么?

为什么?

问题二、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历史地位如何?

谁首先举起了宗教改革的大旗?

通过提问使学生对本内容有初步了解。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入本学习。

  第一目“九十五条论纲”

  教材系统讲述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和原因,说明其必然性和必要性。

宗教改革之所以爆发于德国,是由于德国存在特殊的经济政治情况。

  

(1)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德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16世纪,德意志的纺织、采矿、印刷、造纸等工业都有显著发展,虽然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在矿冶、制革等手工业部门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商业相当繁荣,从东方运到意大利再转往北欧的商品,需要从德意志过境。

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城市经营对外贸易。

但是,德意志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意大利和英国等欧洲其他地方。

由于封建割据,德意志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没有一个城市成为德意志的工商业中心,对内贸易少于对外贸易。

经济的分散又影响了政治上的统一。

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勒索和搜刮。

从公元11世纪开始,罗马教皇和西欧封建世俗王权之间展开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激烈斗争。

随着法国、英国、西班牙等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盛极一时的罗马教皇势力在这些国家里迅速衰落。

到1世纪末16世纪初,只有四分五裂的德国和意大利仍然由罗马教会牢牢控制。

这种情况下,教皇将原本由整个西欧承担的经济重负全部转移到德国和意大利两国人民的身上。

  

(2)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主要原因)。

  在经济上,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许多高级教士本身就是拥有领地的封建贵族。

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软弱,加强了对德意志的掠夺。

这一时期德意志的白银产量很高,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货币单位),相当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每年税收额的20倍。

德意志也成了被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素有“教皇的乳牛”之称。

这种搜刮,既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也不利于封建统治的财政收入。

而教廷从德意志榨取的财富,归根到底都来自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汗,所以更恶化了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

在政治上,德意志除了七大选侯之外,还有十几个大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上千个帝国的骑士,交通不便,关卡林立,币制庞杂,局面混乱。

罗马教廷为了控制德意志的政治,竭力维持其分裂割据局面。

因此,经济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统一,而政治不统一又影响经济发展。

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十分复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织在一起,到1世纪末16世纪初,德意志和罗马教廷的矛盾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天主教会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普遍憎恨。

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共同要求,也是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必不可少的条。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的内容,加强学生对德意志分裂状况的感性认识。

  (3)马丁•路德立志改革。

  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和领袖。

青年时代的路德,系统地学习了天主教神学,研读了圣经,111年,路德受修道院的差遣朝拜罗马教廷,目睹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朽糜烂,使他对教会的说教越来越感到怀疑,萌发了改革德意志宗教的思想。

112年,马丁•路德获神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维登堡修道院的副院长和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

他利用大学的图书馆潜心研读《圣经》,从《圣经》中悟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道理,已经初步在思想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立志要通过改革,实现民族复兴。

  (4)教皇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17年,教皇利奥十世以维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这成了宗教改革导火线。

天主教认为,世人“犯罪”后,就失落了上帝的宠爱,只有悔罪做善功以赎罪,才能获得“免罪罚”。

因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所立的功劳无限,加上圣母和其他圣徒们的多余功劳,形成了教会的“功劳宝库”。

个人能力有限,所做善功不足以完全补罪,教会可以从功劳宝库中取而赠之。

教皇和主教就以此对教徒施行“大赦”。

14世纪以来,这类“免罪罚”的方式,逐渐演变成出售赎罪券的方式来进行。

当时教皇特使宣称,只要购买赎罪券的钱一敲响钱柜,灵魂即刻应声升入天堂。

1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以惊人的勇气在维登堡教堂门上贴出了《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简称“九十五条论纲”,就赎罪券问题提出异议,要求进行争辩。

他在论纲里说:

教皇无权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确证上帝对罪愆的赦免;当钱落入钱箱丁当一响,贪婪和爱财的欲念就会增加;基督教徒凡诚心忏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罚。

他还指出,符券贩卖者们关于免罪之道所作的胡乱宣传,会影响人们对教皇的尊敬,比如说,人们会问:

既然教皇比当代最富有的人还富有,为什么他不拿自己的钱财来修缮圣彼得大教堂,而要用贫苦的信徒们的钱财呢?

路德提出论纲的时候,并没有公开反对教皇,也没有想到要发动大规模的改革运动,但实际上论纲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

所以,论纲尤如“放出闪电”传遍德意志,在德意志引起广泛讨论,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接着在西欧引起强烈的反响,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部分诸侯也支持路德,罗马教廷对路德恨之入骨。

120年10月,教皇下诏书,勒令路德在60天之内悔过自新,否则将开除他的教籍,路德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动摇,在拥护者的赞美声中把教皇的诏书付之一炬。

在121年的帝国会议上他据理力争,毫不让步。

他声称“我坚持己见,决无反悔!

”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充分表达了当时德意志人民要求摆脱罗马教廷控制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也极大地鼓舞了德意志和西欧各国的人民,他们更加崇敬路德,也更加向往宗教改革。

可以说由路德点燃的宗教改革之火在西欧各国已成燎原之势。

  本目内容是本的重点,也是理解本内容的关键。

建议教师用提问方式,提出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哪些基本条?

16世纪初,德意志的经济状况如何?

问题二、罗马天主教会是如何对德意志进行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的?

对德意志有何影响?

问题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什么?

开始标志是什么?

“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有什么意义?

问题四、你认为改革家应该具备哪些意志品质?

马丁•路德是否具备这些品质?

请举例说明。

然后组织学生阅读、讨论,逐个解决问题,使学生明确16世纪初,德意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在一些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但是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德意志经济的分散影响了政治上的统一,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勒索和搜刮,所以摆脱教会的压榨和束缚,建立民族教会,是德意志各阶层的普遍要求,也是德意志资本主义必不可少的条。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目“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20年马丁•路德连续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一系列,系统的阐发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

  

(1)“因信称义”。

  中世纪教会提出上帝不与有罪之人交往,人要获救必须借助教士的中介作用。

教皇是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掌管着拯救灵魂的大权,教会甚至禁止一般基督徒阅读《圣经》,惟有教皇才有解释《圣经》的权力。

马丁•路德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

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通过虔诚的信仰来获得免罪,达到“灵魂得救”,而虔诚的信仰来自崇敬上帝和对于《圣经》的心领神会;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交往,不须通过教会和教士的媒介;否认需要履行种种“圣礼”,即教会规定的一套繁缛的礼拜仪式、朝拜圣地以及向教会输赠等“善行”,来实现自己的信仰。

因此,他主张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七项圣礼中只剩洗礼、圣餐两项。

这样,曾经是人类救赎中必不可少的教皇、教会、教律,面对信仰的权威,便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这在当时是十分激烈的思想主张。

他的主张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符合新兴资产阶级进行原始积累的需要。

  

(2)《圣经》是人们信仰唯一的神圣权威。

  既然“信仰耶稣即可得救”,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这种信仰呢?

马丁•路德认为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每个教徒都应该阅读《圣经》,并完全可以对《圣经》的含义作出个人的价值判断和理解,这是一种信仰自由的权利。

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教士和教会作为中介。

这种观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客观上有反封建的作用。

122年,他将《圣经》由希腊文和希伯来文译成德文。

德文《圣经》的出版发行,不仅使人们何以直接领悟上帝的语言,而且还在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地区规定了一种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运用的语言,为德国语言和文字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海涅认为马丁•路德对《圣经》的翻译是“创造了德语”。

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

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译的《圣经》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

  (3)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

  20年8月,他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在信中痛斥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专横、掠夺,主张君权神授,呼吁世俗君主建立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企图以民族的世俗权威取代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神权。

他认为基督教贵族“应该发号施令,从此不准任何俸禄再落入罗马手中,并且以后一切委任都不得从罗马领受,所有的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

他另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向罗马输送钱财。

这些内容的实质是使德意志民族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本目内容是本的难点,建议通过对“因信称义”概念的解释、路德思想与天主教会说教的比较,来理解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

突出重点即可,不宜展开或过多补充材料。

关于宗教改革的实质,教材没有明确的表述,如果学生能力较强,时间充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第三目“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1)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马丁•路德反对教会的一系列举动,固然得到广泛拥护,但是不同的阶级和集团却是根据其不同的利益来支持宗教改革的。

除了皇帝、高级教士、部分诸侯和掌权的城市贵族反对改革以外,在要求改革的势力当中很快就分裂为两个集团。

以路德为代表的温和派倡议建立新的教会,主张教会脱离罗马控制,取消复杂、森严的教阶制,取消繁缛的礼拜仪式,把教会土地收归国有。

但路德反对暴力,主张和平发展,消极抵抗。

他的宗教改革主张,不包含社会改革的要求,它代表富裕的手工业者、商人、工场主、小贵族和部分诸侯的利益。

马丁•路德所领导的宗教改革,客观上有反封建的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的要求。

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闵采尔领导农民和平民掀起了新一轮宗教改革。

闵采尔也主张信仰得救,但他认为信仰就是人的理性,号召用暴力手段实现社会变革,建立人人平等的“千年天国”。

124~126年,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战争遍及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区,全国大约有2/3的农民参加了斗争。

在农民战争中,教会的寺院、教堂被捣毁,教会财产流失,教士的威信扫地,农民战争动摇了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的统治地位。

马丁•路德明确反对农民战争,要求人民服从政府。

诸侯是惟一从农民战争失败中得到好处的集团,他们加强了对农民的剥削,并夺取了天主教会的财产,在政治、经济和宗教上的权势都大大加强,德国的分裂割据状态更加加剧了。

  

(2)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宗教改革后,德意志东北部的萨克森、普鲁士等地的诸侯国成为路德派新教国家,并乘机夺取天主教会的财产,同天主教诸侯抗衡。

信奉新教、旧教的各诸侯国发生了多次战争。

1年,经过长期战争,双方缔结了奥格斯堡条约,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即各诸侯国有权决定自己臣民的信仰。

从此,路德创立的新教派在德意志的广大地区取得了合法地位,并且传播到德意志以外的一些地区。

  (3)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马丁•路德首先确立了与罗马教廷说教不完全相同的基督教派,严重冲击了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

基督教世界出现了分裂,出现了更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新教。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还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发生在德国的这场改革很快波及了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先后创立,形成了基督教三大新教教派。

  本目内容有两个难点:

一是对闵采尔农民战争的理解;二是新教出现后,基督教的构成体系。

第一个难点,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分析理解闵采尔农民战争对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统治地位的动摇作用。

第二个难点,建议教师以图示的形式帮助学生总结,理解新教的概念。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教学设计

  关于“九十五条论纲”一目的教学。

“九十五条论纲”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开始的标志,它是在什么情况下发表的?

它的发表有什么意义?

导入本目学习。

  用Perpint出示照片或插图:

《马丁•路德的照片》《赎罪券》和马丁•路德与教皇代表辩论的插图,在教学过程中交叉使用。

关于德意志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和原因的学习,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哪些基本条?

16世纪初,德意志的经济状况如何?

是否具备这些条?

问题二、罗马天主教会是如何对德意志进行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的?

对德意志有何影响?

问题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什么?

开始标志是什么?

《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有什么意义?

问题四、你认为改革家应该具备哪些意志品质?

马丁•路德是否具备这些品质?

请举例说明。

然后组织学生阅读,并分组讨论,逐个解决问题。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归纳和理解,认识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必然性、必要性和直接原因,让学生感受马丁•路德大无畏改革家的意志品质。

  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一目的教学。

首先说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基石和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并解释“因信称义”的内容,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基督教教义中的“原罪”概念。

用本上的有关内容帮助学生从教义和教会组织两个方面,理解马丁•路德思想与教会说教的不同,再结合改革背景理解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

  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一目的教学。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内容,给出几个思考问题:

问题一、闵采尔农民战争有什么作用?

问题二、马丁•路德译的德文《圣经》有什么意义?

问题三、什么是“教随国定”的原则?

有什么意义?

问题四、什么是新教?

在学生阅读、回答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从农民战争、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宗教改革的影响三个方面,说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德国和对欧洲的影响。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导入本学习时,用问题导入:

中世纪西欧天主教的地位如何?

请同学们根据上一内容回答。

教师总结说明:

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也是西欧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主,政治上凌驾于王权之上,是西欧各国实现政治统一的障碍;经济上,教会的专横、腐败、对人民的搜刮,激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各国都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改革天主教。

那么,宗教改革开始于哪个国家呢?

为什么?

由此导入本引言。

  案例二在分析马丁•路德所具备的改革家的意志品质和性格时,出示马丁•路德的照片。

马丁•路德是德国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开创了德国近代历史的新纪元。

他学识渊博,又有坚强的毅力和非凡的胆识、气魄。

这使他具备了一个改革运动领导人的气质。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在他的著作《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中,有一段对路德的最著名的评论,海涅写道,路德“在我们的历史上不仅是最伟大的,也是德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而德国人的所有优点和弱点在他的身上非常出色地结合在一起”。

“他是这个时代的喉舌和刀剑。

……一个冷静的有学问的词语制造者和一个有灵感的陶醉于上帝的先知,他呕心沥血地工作、来研究他的费劲的教义上的特点,而在晚上他则拿起长笛,凝视天空的星星,把乐曲和对神的敬畏融合在一起”。

他的性情和风格在他的宗教改革中是非常显著的。

  案例三解释新教概念时,用图示。

德意志的宗教改革很快波及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后,欧洲又先后出现了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等新教派。

基督教世界分裂了。

当今世界三大宗教的结构体系是怎样的呢?

  四、问题解答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测评

  .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发表有何意义?

  解题关键:

“九十五条论纲”是宗教改革开始的标志。

  思路引领:

从内容和影响两个方面回答。

  答案提示:

“九十五条论纲”的内容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2.简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解题关键:

“因信称义”

  思路引领:

从教义、教会组织两个方面回答。

  答案提示:

(略)

  

(二)学习延伸

  阅读材料,联系相关历史事实,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

  解题关键:

材料中的核心思想实际上就是“因信称义”。

  思路引领:

结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内容回答。

  答案提示: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