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会考高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4440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3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会考高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上海会考高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上海会考高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上海会考高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上海会考高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会考高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整理.docx

《上海会考高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会考高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整理.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会考高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整理.docx

上海会考高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整理

高一地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篇:

宇宙与地球

1、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

恒星和星云(原因:

质量巨大)

2、恒星特点是:

由炽热的气体组成;能自行发光发热;球状

3、星云的特点是:

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成云雾状

(和恒星比较,星云由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的特点)

4、行星的特点是:

绕恒星运动;质量大到自身引力足以使它变成球体;能清除其轨道周围物体

5、天体系统的层次依次是: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太阳系八大行星依次是: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7、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

共面性、同向性(自西向东)、近圆性

8、太阳系八大行星分类

包括

特点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质量小,平均密度大,中心有铁核

巨行星

木星、土星

平均密度小,由氢氦氖等组成

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离太阳远

9、太阳的外部结构

太阳活动

周期

太阳活动的影响

光球层

黑子

11年

黑子和耀斑增多时,抛出的大量高能带点粒子流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使全球的天气和气候产生异常

扰乱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

极光

色球层

耀斑、日珥

日冕层

太阳风

太阳能量来源:

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10、地球上由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是:

1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地球表面的温度适中

2地球的质量与体积适中——地球由大气层

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昼夜更替和季节轮回的节奏适中

地球处于稳定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11、月球表面的特征

月球的体积质量小——吸引力小——基本没有大气——漆黑、寂静、温差大、荒凉

12、月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和周期相同(恒星月27.32日)——地球上永远看到同一个面

13、月相(朔望月29.53日)

月相

日地月位置

时间

潮汐

天文现象

新月

大致一条直线,月球在中间

初一(朔)

大潮

日食

上弦月

日地连线和月地连线垂直

初七、初八

小潮

满月

大致在一条直线,地球在中间

十五(望)十六

大潮

月食

下弦月

日地连线和月地连线垂直

廿二、廿三

小潮

14、潮汐的影响:

1顶托河流如海,沿海水资源盐度上升;

2加剧海岸的侵蚀;

3潮汐能,发电;

4利用涨潮巨轮进港;

5利用潮汐捕鱼和晒盐;

6旅游。

连续两次落潮(或涨潮)的时间间隔为12小时15分

15、太空资源:

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氦—3);

环境资源(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

16、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概念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转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逆时针,南极上空顺时针

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太阳日:

24时

角速度:

(南北极点为零)处处相等

线速度:

(南北极点为零)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公转

自西向东,

北天极逆时针,

南天极顺时针

恒星年:

365天6时9分10秒;回归年:

365天5时48分46秒

1)地方时的计算

1第一步:

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2第二步:

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3第三步:

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东加西减.

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小时,日期加1天,

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经度:

1h/15°4min/1°

2)※时区:

1从某0°或180°经线两边经度递减,则该经线为180°,此经线西面(左面)为东经,东面(右面)为西经;

2两边经度递增,则该经线为0°,且此经线西面为西经,东面为东经。

3按地球自转方向:

递增为东经;递减为西经

4

如要判断时区——经度/15=时区

3)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向运动方向的右方偏;南半球向运动方向的左方偏;赤道处不偏

4)近日点(1月初)慢 远日点(7月初)快 

5)回归年:

365又1/4天

6)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23º26’

1黄赤交角存在的意义:

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因为地球公转轨道面与太阳公转轨道面之间的斜交存在夹角,

太阳的回归运动是在黄赤交角之间进行的,

在两条回归线之间出现了太阳的直射现象,

所以夹角的存在使地球有了四季和五带的变化。

2如果黄赤交角为0的影响:

太阳徘徊在赤道,全球无温度带,四季的变化是反映在温度的变化(四季变化的作用),任何一个地方的全年温度不变,四季也不变。

同样在全球任意地方的最低太阳高度角全年大于0,也就无极昼极夜现象了。

又因为地球存在黄赤交角时,每到春分/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此时太阳停留在赤道上),既然太阳永远停留在赤道上,那么各地全年都昼夜平分。

3黄赤交角变大的影响:

黄赤交角变大,回归线的度数变大,极圈的度数变小。

(也就是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大了,而温带范围变小了)

4黄赤交角变小的影响:

热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寒带范围变小

变化的原因:

南回归线北移,北回归线南移,北极圈北移,南极圈南移

(北极圈的纬度+北回归线的纬度=南极圈的纬度+南回归线的纬度=90度)

18、二分二至

节气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日期

3月21日

6月22日

9月23日

12月22日

太阳直射点

赤道

23°26’N

北回归线

赤道

23°26’S

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

赤道最大(90°)向南北递减

北回归线最大(90°)

向南北递减

赤道最大(90°)

向南北递减

南回归线最大(90°)

向南北递减

昼夜情况

全球昼夜等长

北半球:

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南半球相反

全球昼夜等长

北半球:

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夜;南半球相反

 

第二篇岩石与地貌

1、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2、六大板块在软流层上滑动,板块的边界(生长边界、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学说)

1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的形成: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使亚欧板块的南缘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2安第斯山脉的形成:

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南极洲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的下面,使美洲板块的西部隆起,形成安第斯山脉。

3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

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与美洲版块碰撞,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的下面,使美洲板块的西部隆起,形成科迪勒拉山系。

4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链状岛弧形成:

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使亚欧板块的东部隆起,形成深海沟—链状岛弧。

5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非洲板块的内部张裂形成。

6大西洋的形成:

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做张裂运动,形成大西洋。

7世界最深的海沟:

马里亚纳海沟

 

4、地震的相关概念:

1震级:

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震级相差一级,释放的能量相差32倍。

2地震烈度:

地震的破坏程度,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

震级的大小、震中距、地面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地震发生的时间、

人口的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灾后的措施等。

3等震线:

受地震烈度相同的地点连线

4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区地震烈度是不同的。

5、地震波包括横波和纵波

1横波:

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

2纵波:

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介质

3地震发生时,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所以位于震中的人先觉察到上下颠簸,在左右、前后摇晃。

构造地震

成因

火山地震

4地震的分类

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

6、世界两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7、按照形成原因,岩石分为三大类

岩石类型

成因

特点

举例

形成山体

岩浆岩

侵入岩

岩浆活动

矿物晶体颗粒较粗

花岗岩

华山、衡山、普陀山、黄山

喷出岩

矿物晶粒细小,多气孔

玄武岩

长白山、富士山、大洋洋底

沉积岩

外力作用

层理构造;化石

石灰岩(太湖石)

张家界

变质岩

变质作用

片理构造

大理岩,石英岩

泰山

8、地壳中含量前三位的化学元素:

氧、硅、铝

主要造盐矿物:

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

 

9、地貌类型

一、主要的地貌类型

(一)地质作用

1.概念: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

2.分类:

(按其能量来源分)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形成高山和洼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太阳能、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削低高山、填平洼地,使地表趋于平坦。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①在空间方向上相反,在时间上同时进行

②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某一种作用占优势

③从全球角度看,内力作用对地表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各种地表形态,都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具体某一地形某一种力起主导作用。

(二)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全球宏观地形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主要外力:

流水(地表最强大的外力作用)、风力、冰川、海浪

二、5种主要地貌类型:

流水地貌<最广泛分布的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

1流水地貌——流水作用包括:

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

——河流地貌是流水地貌的主要表现形式。

上游:

深切而狭窄的河谷地貌。

(流水的侵蚀作用为主)

河流地貌:

中游:

河谷宽阔,多形成曲流(河曲)——河流的凹岸侵蚀,泥沙在凸岸堆积

下游:

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流水的堆积作用为主)

Eg:

曲流是河床遭受侧蚀的结果,通常北半球的河流往往是()

A.南岸侵蚀,北岸堆积B.北岸侵蚀,南岸堆积C.凹岸侵蚀,凸岸堆积D.凸岸侵蚀,凹岸堆积

★★★凹凸岸不分南北半球,∵是水流自身惯性运动形成的;

东西南北岸、左右岸,涉及地转偏向力的必先分南北半球,∵是地球自转带来的力量。

(凹岸是侵蚀的现象,其形态类似于海湾那样凹入陆地之中。

凸岸地出现是因为出现了堆积现象,其形态类似于向海中突出的半岛。

 

2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地表水和地下水侵蚀石灰岩形成的侵蚀地貌。

—分布于石灰岩分布地区,我国喀斯特地貌以西南各省/云贵高原最突出。

✧地表喀斯特地貌:

石芽、盆地、落水洞、孤峰和孤林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

地下水溶蚀石灰岩形成的石笋、石柱、石钟乳、地下河或地下湖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石芽、溶蚀洼地、落水洞-→洞穴、地下河-→溶蚀盆地、峰林-→盆地扩大、孤峰

✧喀斯特地貌的利与弊:

①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②土层薄、肥力低,对农业生产很不利(我国西南山区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

常造成漏水、坍塌,大型工程应避开此地貌。

3海岸地貌:

1海蚀地貌:

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

eg:

我国海蚀地貌主要分布在杭州湾以南沿海地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沿海地区。

2海积地貌:

沙滩、沙洲、沙堤。

eg:

我国海积地貌主要分布在杭州湾以北的沿海地区。

4风成地貌:

1风蚀地貌:

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雅丹地貌(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

2风积地貌:

沙漠、黄土、新月形沙丘★流动沙丘:

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5黄土地貌:

——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貌

✧黄土高原的形成:

风力沉积地貌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

流水侵蚀地貌

✧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悬河”:

流水沉积地貌

1)黄土地貌类型:

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2)黄土地貌的利与弊:

①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持水性好、富含钙、磷、钾等矿物养分;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好。

②易遭流水侵蚀,水土流失严重,黄土淤塞河道。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整治――修筑梯田、植树种草

二、等高线地形图

(一)相关概念:

✧海拔:

(绝对高度)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一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距离差。

✧等高线:

地形图上,把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成的线。

✧等高距:

相邻2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

✧等高线地形图:

按一定的等高距,把等高线绘制在平面图上就成为等高线地形图。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①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高度相等)。

②同图等距(同一幅地图等高距相同)

③等高线为闭合曲线(闭合圈有大有小,小圈一般可看到,大圈一般看不到闭合,中断在边框上)

④2条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合(特殊:

陡崖是多条等高线重合)

⑤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的陡缓——“密陡疏缓”

(三)等高线图地形图的判读——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1)判断五大基本地形★

平原:

海拔200m以下,等高线稀疏,较顺直。

200米线区分平原和低山丘陵。

山地:

海拔500m以上,相对高度>200m,等高线密集,弯曲大。

丘陵:

海拔500m以下,相对高度<200m,等高线稀疏,弯曲较和缓。

高原:

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边缘密集,内部稀疏。

盆地:

等高线外高内低,边缘密集,内部稀疏。

(3)等高线地形图的有关计算

⒈推算等高线的值:

①在同一幅等高线图上,等高距是相同的,知道任一条等高线和等高距,可推算出该图上其他等高线的值。

②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等高线闭合区域:

(即“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B反常的高----山岗(山丘)A反常的低----洼地

◆若其高度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高度值低于其等高线的高度值;

◆若其高度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高度值高于其等高线的高度值;

 

⒉两地的相对高度的计算:

若两点都在等高线上:

H相对高度=H高-H低

若两点有一点在等高线上:

(n一1)d<H相<nd。

若两点都不在等高线上:

(n一1)d<H相<(n+1)d

(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⒊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

(n一1)d≤H相<(n+1)d

(其中n表示重叠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⒋两地温度差的计算:

气温垂直递减率:

0.6℃/100m——海拔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

先算相对高度,再算温差。

(4)地形与实际应用=

Ⅰ.选“点”

1水库位置:

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选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

∵这些地区库容大,有较大的集水面积。

2大坝:

应建在两组山脊等高线对垒的中间部分,等高线近于闭合地段,亦即洼地或小盆地的最窄处。

∵可以减少工程量,节省投资,确保大坝安全;但是大坝上游来水会淹没村庄和农田,需要移民。

3港口码头的位置:

应选择海水深(表现为沿岸海区等深线密集)且避风的海湾;河流的凹岸、南左北右岸。

∵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造成航道淤积。

④气象观测站:

应选在地势适中、地面开阔、周围没有或很少有其他地理事物屏障的地点。

⑤疗养院:

应选在地势坡度较缓、气候适宜、空气清新的地方。

即山清水秀,远离工厂污染,光照、温度等适宜的地方。

Ⅱ.选“线”:

①铁路、公路线:

一般选择坡度较缓,距离较短,弯路较少的线路。

(一般沿等高线走)

∵绕等高线走,坡度平缓,工程量小,行车安全,不易造成水土流失。

★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的世界形三大工程难题是:

高寒、缺氧、多冻土。

②引水路线:

线路尽可能短,避免穿过山脊等障碍,关键是应从地势高处向低处利用地势使水自流。

③输油管道的选线:

应注意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

 

Ⅲ.选“面”

①工厂区位:

宜建在地形平坦开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接近原料燃料的地方。

对环境有污染的厂矿:

选择河流下游,常年主导风向的下方;

电子半导体、感光器材厂等:

建在空气清洁、环境优美的地点;

②居民区的选址应考虑:

①依山傍水,靠近水源地。

②地形平坦开阔的向阳地带。

③交通便利,远离污染源等。

③农业生产布局:

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

✧蔬菜、花卉园艺业、水稻种植宜靠近水源地。

✧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在低山丘陵地区坡度<25时,可建梯田发展耕作业;坡度>25时,易发生水土流失,宜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5)人工利用地貌的利与弊★

(1)合理利用自然、建设自然—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如:

建造高楼、挖掘河道、兴修水利、修筑梯田、填造人工岛、围海造田

(2)不合理利用,造成各种环境问题如:

不合理的围湖造田、过度开垦、无序采矿、战争

10、等高线地形图

地形类型

地形特点

等高线分布特征

平原

海拔小于200米,起伏小

等高线数值小于200米,稀疏

高原

海拔在500米以上,顶部平缓

中央等高线稀疏,边缘等高线密集,数值由中央向边缘减小

山地

山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200米以上

等高线密集,表示河谷的等高线呈V字形

丘陵

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200米

等高线较疏,弯曲处较缓和

盆地

中央低平,四周高

中央等高线稀疏,边缘等高线密集,数值由中央向边缘增加

陡崖

若干条等高线几乎重叠在一起

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减低

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增加

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

等高线向低值区弯曲

等高线向高值区弯曲

山峰

洼地

鞍部

山脊

山谷

第三篇:

大气与天气、气候

1、大气的组成①干洁空气: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等②水汽③尘埃

2、大气的垂直分层:

自下至上依次是: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散逸层

1)对流层的特点:

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逐渐降低(气温直接来源于地面的长波辐射);

2对流运动为主;

3水汽和尘埃集中;(成云致雨)

4天气和气候变化明显。

2)平流层的特点:

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增加(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

2平流运动为主;

3水汽和尘埃少(最佳航空飞行层)

3)中间层(平流层顶—80km)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热层/电离层(中间层顶—800km)

1.气体以离子状态存在,所以又称离子层。

2.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离子态气体吸收太阳紫外线。

3.反射无线电短波。

∵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短波。

4.极光在该层。

5)散逸层/外层:

(800km以上)大气稀薄,大气粒子散逸到星际空间。

3、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

①防弹衣:

②遮阳伞:

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成份对太阳辐射反射、吸收、散射;使地球表面白天的温度不会太高

4保温被:

大气逆辐射使夜间的气温不会太低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O3吸收紫外线;水汽、CO2吸收红外线)

2、反射作用(云层、大尘埃——反射各种波长太阳辐射)eg:

夏天多云的天气不会太热

3、散射作用(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eg:

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电磁波:

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电磁波长越短。

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

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2、大地暖大气——(地面辐射: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1)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差,

(从而使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地面长波辐射主要以长波红外线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而大气中的水汽、CO2吸收红外线,从而使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

3、大气还大地(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一定程度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

eg:

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地表热量损失的少)。

中高纬度秋冬季节,晴朗的夜晚多出现霜冻(晴朗夜晚少云和水汽,大气逆辐射弱,地表热量损失多)。

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增强大气逆辐射)

4、热力环流

1)海陆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风:

陆地比热容小,白天升温快,温度高于海洋,气压低于海洋,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陆风:

陆地…………,晚上降温快,温度低于海洋,气压高于海洋,近地面风从陆地吹响海洋。

2)山谷风(山坡上树少,吸热快、放热快≈陆地;山谷里树多,吸热慢、放热慢≈海洋)

谷风:

山坡白天吸热快,温度高于山谷,气压低于山谷,近地面风从山谷吹向山坡。

山风:

山坡晚上放热快,温度低于山谷,气压高于山谷,近地面风从山坡吹向山谷。

3)城市风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产生活、交通需消耗大量燃料,释放大量人为热。

近地面大气从郊区流向城市,高空大气从城市流向郊区。

4)大气水平运动(风)的作用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空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①水平气压梯度:

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②水平气压梯度力:

促使大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方向: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大小:

与水平气压梯度成正比

①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

②不同等压线图上,两条等压线间数值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越大,风力越大;反之,风力越小。

5、气旋和反气旋

气压

中心气流运动

水平方向气流运动

对天气的影响

气旋

(台风)

低气压区

上升

北半球:

逆时针的由四周向中心辐和

多阴雨天

南半球:

顺时针的由四周向中心辐和

反气旋

(寒潮)

高气压区

下降

北半球:

顺时针的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晴朗、干燥

南半球:

逆时针的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6、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风带形成的根本原因:

1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差异,

2全球气压带、风带会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3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

4北半球冬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

2)大气环流

⑴概念: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⑵意义: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地球的水热平衡;影响全球的天气和气候。

⑶形成因素: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以及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

(4)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

赤道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高空高压——向北受地砖偏向力影响——30°N上空形成西风——30°N聚集下沉——近地面高压(副高)——近地面风由副高流向赤道(东北信风)——南北半球的信风带在赤道辐合上升。

✧中纬环流:

30°N聚集下沉——近地面副高——向北偏转成西风——60°N与极地东风相遇,暖而轻的西风被抬升——高空高压——向南偏转

✧高纬环流:

极低空气受冷下沉——近地面高压——指向副极地低气压,偏转成极地东风——60°N与西风相遇,不断被暖化抬升——高空高压——向北偏转。

(5)高低气压带形成原因

热力作用:

赤道低气压带(受热上升)、极地高气压带(冷却下沉)

动力作用:

副热带高气压带(被迫下沉)、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抬升)

7、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常年受单一因素为主导影响形成的气候。

①热带沙漠气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