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43204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docx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docx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读书笔记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育讲演录》。

这是一本朱永新教育讲演录,它共有十二个讲演组成,每一个部分都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

书中给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

怎样“做一个理想的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中国教育缺什么”,“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教育者怎样与孩子们“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家长如何“与孩子一起成长”等等。

一、做一个理想的教师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梦想,有了梦想才会有激情和动力。

有了梦想还需要我们坚守自己的信念,付诸于行动,持之以恒。

朱教授在这一章节中讲到理想教师应具备8条: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重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朱永新教授说:

一个理想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的给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标,同时要有激情。

可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为什么没有激情呢?

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正确的认识自己,甚至贬低了自己。

其实每个人都有潜力,都可以成为他自己,都可以成功,都可以创造奇迹。

可能我们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还没有找到成功的道路。

夏丐尊先生说:

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

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也就是说教育需要爱,教师需要有爱心和耐心。

我们老师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实际的工作情况要有满足感,比如学生的成绩和习惯,我们要坦然的接受它们的差异,但我们不能安于现状,不要觉得学生的差异是应该的,随他去。

我们的任务就是教育学生,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健全健康的人格,并最大程度让学生获得满意的成绩。

因为我们的工作就是去教育和培养它们的,学生都很好的话,要我们做什么。

作为教师要有激情,要有活力,带动学生,不断地为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学习生活是快乐的、有意义的。

每天都要有冲动感,每天都能有新的火花产生。

教师要自信、自强,但仅有自信和自强还是不够的,教师更需要有一颗不断挑战自我的心。

一些老师当他们得到了他们所期待的职称和荣誉后,往往会减缓自己的步伐,或者上了一定的年纪后便等着退休,对于人生便不再有所追求了,安于的现状,不再去挑战自我了。

其实挑战自我,不仅是自我成长的需要,而且也是与时俱进的需要,如果我们用一种固有的思维去应对如今的学生,必定会面临着失败。

所以教师首先要从学习上挑战自我,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行动研究的能力。

多读些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专业书籍,从源头上去了解教育现状发生变化的原因。

如果我们对发生的事情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便会陷入一种无序而忙乱的状态。

做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成为我们每位教师的人生追求。

二、新教育实验

谈到新教育实验起源时,朱永新读《管理大师德鲁克》:

当年,处于弥留之际的著名管理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曾对德鲁克父子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已经到了这样的年龄,知道仅仅凭借自己的书籍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

除非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我的努力没有任何重大意义。

”一句话,引来了朱永新对自己多年来所做一切的拷问。

他说:

“我的心灵被震撼,我写那么多书究竟是为什么?

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学问?

作为一个学者,仅仅靠著作显然是不够的。

”他决意让理论走出书斋,走出那看似精致而事实上挡人视野、缚人胸襟的象牙塔!

他一改过去的行走方式,为将自己的教育理想化为现实,他又开始了自己的“新教育之梦”的旅程,这个梦的名字叫“新教育实验”。

这里有两个契机,其一是教育在线网站开通!

建网站,完全是他个人掏的腰包,用的是积攒多年的书稿费、演讲费。

因为教育是他“至爱”。

他是抓教育的政府官员,可他建网站走的却完全是平民路线,草根行径。

他不仅为自己开启了一扇“方便之门”,当政、在野,台上、台下,正好在转换角色间换位思考;同时也为千千万万的懂教育、爱教育、或是关注教育的人们,搭建了一个不分高低贵贱、人人平等,可以众说纷纭、畅所欲言、展示自我的平台。

即便他当市长或国家政协副主席,在线亦是平头百姓一个。

这是他心灵的一个窗口,展示着他内在的执着与追求。

第二个契机是昆山玉峰实验学校的加盟。

这个实验主要做六件事:

一是营造书香校园。

二是师生共写随笔。

三是聆听窗外声音。

四是培养卓越口才。

五是构筑理想课堂。

六是创建数码社区。

这六件事亦称之为“六大行动”。

“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他是深思熟虑后的“行动”,所以底气十足。

他相信每个人都有潜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自己,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奇迹!

“我相信,行动可以改变我们的教育现状。

如果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这样去做,从自己的班级、从自己的学校做起,那么,中国教育必然会有另一番新天地,展现另一番新景色。

”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市自治区、32个实验区、1148所学校参与了新教育实验。

此项实验曾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他倡导人文精神、主张育心、注重人格的教育理念与理论将在更加广阔的领域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接纳、领会和传扬。

有媒体称新教育实验为“新的希望工程”,是“一项有了书桌后塑造一个什么样人的工程”。

新教育横空出世,犹如沉闷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阴霾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沉寂的天空响起一声惊雷!

清风拂面的新教育,不仅让沉重不堪的教师醍醐灌顶,灵光乍现;而且准确点中了现实教育的死穴,让乌烟瘴气的应试教育狼狈不堪!

“让教育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让教育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让教育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让教育成为新教育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和共同成长的理想村落。

”如果说,希望工程的理想是不让一个学生辍学,那么,新希望工程的理想就是不让一个孩子的心灵荒芜!

新教育告诉我们:

教育是为了点化生命,荡涤思想,丰富人生,使学生精神生活充实起来,生命丰盈起来,人生的价值光彩起来。

教育应该是幸福的,快乐的,充盈的,感性的,灵性的,有温度和湿度的,而不应该是干巴巴的教条和冷冰冰的制度。

教育应该追求新的文化理念、新的价值期待、新的社会理想。

应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一个痛苦时代的痛苦,一个挣扎时代的挣扎,一个希望时代的希望!

三、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

新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行走,教师行走,带动学生行走,推动学校行走,鼓励家长行走,发动社区行走!

新教育最终的理想就是要构建一个学习型的社会!

朱教授告诉我们,教育需要梦想家和诗人来经营,需要信徒和殉道者来朝圣,需要肉体的投入、灵魂的参与和精神生命的支撑。

中国的未来靠教育,教育的未来靠学生,学生的未来靠教师!

只有提高教师的素质,才能以理想碰撞理想,以智慧开发智慧,以激情澎湃激情,以精神锻造精神。

为了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让他们做研究性的老师,反思性的老师,朱永新先生身体力行,在教育在线上开设教育随笔专栏,大家写“小作”,并且与其他老师互动写作!

朱永新甚至设定了“成功保险公司”,如果老师坚持十年反思写作,还不能成为一个成功者,朱永新先生愿意以一赔百。

朱先生以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新教育的信心。

正是通过改变教师行走方式,教师的职业倦怠消除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更新了,一大批教师找到了人生的快乐,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很多一线教师有了详细的读书计划,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他们读书、思考、实践、反思。

枯燥的东西变得鲜活,遥远的东西变得亲切,理想被擦拭得熠熠升辉,梦想变得触手可及!

过去,我们总是强调要加强学生的成功体验,因为成功的体验总是能够鼓舞人,高峰体验更是能够激励人,并进而改变人的心态和人生。

可是,我们很少关注老师自己,老师也需要成功体验,也需要心灵关注。

朱永新先生认为“状态大于方法,方法大于苦干。

”人生就是处于正陀螺和负陀螺两种状态之中,成功的体验是进入正陀螺状态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变教师状态的有力武器。

通过写随笔,教师必须学习,必须反思,必须内化。

天天反思就会天天进步。

反思来的东西又会在实践中成为新的经验,重新指导实验,老师在实验后继续反思,继续进步,这是一个老师专业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老师的行走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自然也发生了变化。

通过师生共同读书、写日记、写随笔,老师和学生交往、交流、交心,这样的老师普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尊重,老师理解了学生,学生懂得了老师,在这样和谐的师生关系下,还有什么教育弄不好呢?

孔子所说的“教学相长”、师生同乐,在这里成为了真正的现实。

如果说,过去的教育是从拿着“放大镜”寻找学生缺点,到拿着“显微镜”寻找学生优点,那么,新教育则是拿着“望远镜”来指引学生未来!

正如朱永新所说,只要方向是对的,理论可以有缺陷,可以在实践中丰富;而没有实践,任何理论都是灰色的,都是一纸空文。

最重要的还是实践,需要行走,需要创新,需要用脚踩出一条路。

正如鲁迅所说: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四、新教育是心的教育

理想无疑是新教育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在《新教育之梦》中,朱永新先生这样阐释理想:

“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为新教育奔走呼号的也大都是一些理想主义者,然而,尤为可贵的是这些理想主义者,绝大多数又是实干主义者,甚至可以说,他们自身的成长史就是新教育的发展史,他们用自身的成功昭示着新教育的光明未来。

但既然是理想,当然也就可能是空想,甚至有可能堕落为妄想!

关键在于是新教育究竟有没有触动心灵?

新教育到底能不能带来改变?

新教育与以往教育实验最大的差别就在于——追求从“心”开始!

以往的很多教育实验,取得的经验固然不少,但它们往往注重技术层面,从微观入手,注重一招一式,以提高教学成绩为旨归,很少关注学生心灵,很少以影响学生的精神生命为价值标杆。

一切不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

当年鲁迅先生之所以弃医从文,就是因为先生觉得“要改变一个人,首要的是改变他们的精神。

”教育是心灵的濡染和熏陶,没有心灵参与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就是短视和短命的教育。

新教育的六大主张几乎都指向学生的心灵,鼓励学生阅读经典、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以弘扬学生的人文教育为己任,高举人文教育的大旗,对学生负责,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

倡导学生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追求卓越的品质,天人合一的情怀,自强不息的意志,敢为人先的魄力,诚信公正的操守,浪漫时尚的气质,白璧无瑕的品格。

正如陶行知所说,力争“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之学生。

”所有这些,对塑造学生的精神风貌和健康人格,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新教育实验带来的具体改变是什么呢?

新教育首先高屋建瓴地明确了三个问题。

第一、我们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第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

第三、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正是因为明确了这三个问题,新教育才有的放矢地更新、改变、创造。

先看学生,学生的内功提高了。

经典阅读的大大增加,打好了学生人文的底子,这就是内力,就是内功,人到一定层面上比的就是这个东西。

另外,学生的负担减轻了。

卢梭说,“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类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成成人,把孩子看成孩子。

”让孩子享受读书的快乐,是上帝赋予的权力,而剥夺孩子的自由,是魔鬼也不屑的勾当啊!

新教育让孩子感到了轻松快乐,脸上有了笑容,心里有了梦想,这种和谐健康的心态,对教育教学是何等重要!

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确立,使学生在校赢得的是微笑,是赞赏,收获的是信心,是动力。

这里教给学生的是终生有用的东西,它们不是死的显形知识,而是活的隐性智慧,而这些智慧的获得,一定会让学生在将来的人生发展中,如虎添翼。

再看老师,老师不再是陈腐的师道尊严,不再是肤浅的一桶水,不再是毁人不倦的园丁,不再是飞蛾投火的蜡烛;教师是朋友,是战友,他们从独裁走向民主,从独白走向对话,从单一走向整体,从接受走向建构,从外在走入心灵,从现实走向未来。

教师是日日更新的大河,奔腾不息,教师是潇潇洒洒的春雨,润物无声。

教师重视引导,重视经历,重视唤醒,重视感染,重视熏陶,并以此来强化学生重视感受,重视体验,重视创造,从而引领学生加强‘内化’,自我提升,自我塑造。

教师积极营造一种“同行、同心、同乐”的民主氛围,在集体之内,力争做到人人心胸开阔,个个阳光灿烂,让生命获得一种安全感,让微笑从心底流淌出来,让每个个体都赢得统一的尊重,得到同样的重视,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

让每个个体都有成功感,都有灵魂的依靠,都感到做人的幸福和快乐。

五、教师要读书学习思考

“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人的精神发育。

”朱永新认为,人的精神发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阅读。

因为人的智慧、思想没有办法从父母那里通过基因来拷贝、遗传。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是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是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

外在的相貌和基因无法改变,但是人的精神可以通过阅读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

朱永新认为,人类能够超越其他动物的地方,就是因为人类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这个精神的世界是离不开阅读的。

只有和老子、孔子、孟子这些最伟大的思想家对话,才能达到先秦时代文化思想的高峰;只有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交流,才能获得西方文明的一些最重要的平台。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一个民族的竞争力取决于它的精神力量,而民族的精神力量不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人口数量,而是取决于它阅读的力量。

”朱永新认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建设离不开阅读。

“如果没有共同的神话和历史,没有共同的英雄和传说,没有共同的精灵与天使,没有共同的图画和音乐,没有共同的诗歌和小说,我们就永远不可能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道德标准,和对于未来的共同愿景,也就没有所谓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基础,我们的社会就只是一群乌合之众。

一所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学校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学校教育如果离开了阅读,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只是训练。

”朱永新认为,人的精神饥饿感,是在中小学阶段,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形成的,所以,真正的阅读要从儿童开始,这才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最重要的手段,是中国素质教育突破口的最重要的选择和路径。

“美国著名的阅读生理学家玛丽安沃尔夫认为,小孩子在5岁以前,父母是否经常讲故事给他们听,决定他们以后的阅读技巧,童年少年得到的故事、读物,对于建设属于他的未来的世界会有决定性的影响。

”朱永新认为,新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拯救阅读,特别是儿童阅读;不但要鼓励学生、教师、家长阅读,还要鼓励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一本书,这样,教师、家长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与孩子更好地交流。

朱永新还呼吁孩子们远离电视和网络,坚持以“晨诵、午读、暮省”为核心的生活方式。

阅读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未来,更能改变每一个学生的未来。

我们给学生要多的时间去读书,让学生多读书,广泛的去阅读适合他们成长的书籍,让他们去思考、去实践,健康成长。

阅读能影响一个小小的家庭,更能影响每一个孩子的未来。

父母经常陪伴孩子在一起读书,和孩子共同学习,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我们的教育工作每天都面对不一样的情景:

学生在一天天的成长,教材内容在不断的更新。

我们不能始终用一成不变的态度和教育方法来完成自己的工作,要学会思考,改变方法。

思考如何去教育我们的孩子,才能使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思考如何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思考怎样的教育方法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快乐、学得更有效率!

很多教师之所以会成功,不是偶然的,他们无一不是博览群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读书与教师的生命成长有着一种内在的维系。

读和教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高层次的阅读,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学。

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品位,丰富自己的文化理论知识,才能成为文化的传播者,才能被学生认可。

特别是在现在这样一个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钻研教科书,而不吸收其他的知识,是无法满足教与学的需要的。

书中说到:

“生活毁灭一个人是无声无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样,生活成就一个人也是无声无息的。

只有关注生活的细节和进程,只有成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

”生活在于每一天,在于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责任感。

但生活更多的是在于习惯!

唯有善于学习,才能促使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

六、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2006年6月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的新教育实验第六届研讨会上,他正式宣讲的最新理念。

朱永新教授说:

“教育就是生活。

”“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动的方式。

”在过去的教育中,教师把教育单纯地认为是传授知识,甚至于在现在的教育中,某些教师重视高分,认为只要学生掌握深奥的知识,成为渊博的学者就是学生奋斗的目标、教育的目的。

然而事实告诉我们,正是这一错误的教育思想使如今的学生走上社会犹如刚出生的婴儿一切得从头学起,面对生活的挫折他们无所适从,灰心丧气。

教育来源于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必须服务于生活。

我们的孩子生活在社会的大家庭中,要适应社会的潮流,他们必须掌握各种生存的本领,这其中不止学习知识,也有各种生活的技巧,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生活,取材于生活,拓展于生活,让学生在学校的教育中,感受生活的乐趣,感受生活的艰辛,感受生活的成功。

朱永新教授又说:

“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

”幸福是什么?

马卡连柯曾说过,“我确信我们的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能最有效地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受教育的人一定变成幸福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有欢乐幸福以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

”不过,当今教育目的真的是为了学生的幸福吗?

答案是否定的。

更多的是以教材为目的;以教育方法为目的;以分数为目的;以作业为目的;以管理为目的。

在这样的教育目的下使得学生的学业负担沉重,以致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更为重要的是教育中人际关系的疏远。

教育中有那么多的“目的”,以致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忙得没有时间交往,学生在课堂里面是没有多少机会与同学进行对话交流的,他们各自忙于记笔记,背课文,做试卷。

什么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书中说到:

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

教育既然是努力的去促进每一个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它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

教育不仅应该给人幸福,它本身就是充满了乐趣的。

只有在愉悦快乐的情景中,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而完整的。

当下的教育中,我们的教育是单向度的,是畸形的,是片面的,是唯分数的教育,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做人的教育,缺乏德行的教育,这是教育的悲哀。

人应该是完整的,包括他(她)自己个性的完整性。

让人成为他(她)自己,一个完整的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附:

中国教育缺什么?

中国的教育缺的东西太多。

谈到这个话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缺钱,缺公平,缺优秀的教育理念。

我想着重从另外4个方面谈谈中国的教育缺什么。

一、缺服务意识

目前,中国的教育从上到下缺乏服务的意识。

老师在课堂上教书的时候会想过自己在服务吗?

想过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满意,每一个孩子都能发展吗?

事实常常相反,在我们的很多课堂上,不是教师在为学生服务,而是学生在为教师服务。

特别是我们的不少公开课,就是典型的全体学生为老师服务的过程,全体学生在为老师做“表演秀”的过程。

不仅如此,学生成绩优秀,也是服务老师,是为了证明老师的能力,于是成绩好的学生就自然成了老师的宠儿。

当然,缺乏服务意识并不是由哪一个人来承担责任,因为服务意识来自对市场的挑战及资源配置的挑战。

优质资源的紧缺时代是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服务意识的。

服务意识只有在供求平衡,甚至供大于求时才会产生的。

现在的商场经营能没有服务意识?

没有服务意识,那就只能关门。

我们的学校应当形成一种服务意识,要从每一个老师到他的课堂,每一个校长到他的教师,每一个教育行政部门到它的学校,彼此都要强化教育服务,这样大家才能真正感受到温暖,才能真正地让我们的教育受欢迎。

我们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

实际上,我们做到了多少?

只有形成了这样的观念,这样的意识,老师才会真心真意地去看待每一个孩子。

实际上,服务意识和爱从两个侧面来规范教育形象。

爱是发自内心的,爱是教育良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毫无疑问的。

服务就不同,它是行业性的最基本的要求。

教师要的就是服务意识,并从服务走向爱。

二、缺人文关怀

现代很多人在讲人文精神,讲科学精神,讲得很玄乎。

其实究竟什么是人文?

我认为所谓“人文”就是关乎人与关乎文。

关心人类的命运(关心他人)、关心人类文明(关心文化),这加起来就是人文。

什么是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将人类的文明传递下去,让下一代比上一代的人更有教养、更加文明。

人文跟科学是人的两翼,缺一不可。

一旦失衡,社会就会失衡,人类就会失衡。

在课堂上,有多少老师真正用心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我们是不是让孩子沉住气去读一部经典,去滋润他的心田?

很少。

《巴黎圣母院》有多少中学生看过?

它可以帮人们区别美丑、把握善恶。

《安徒生童话》有多少小学生看过?

它会告诉你什么是同情、什么是善良。

孔老夫子的书有多少人读过?

那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根。

教师有没有去读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

没有这样的文化的滋润,你很难把人文传递下去。

我们每一个老师在课堂里不仅仅是把知识、概念教给孩子,更重要的是,要把文化、文明的理念传授给孩子。

另外,经典能承受人类文明之重,让文明能延续,让文明能发展。

人文教育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善待生命,包括一草一木。

我们这样一个时代,应该崇尚什么、应该追寻什么,都是很值得研究的。

怎样把人类文明、文化厚度传给我们的孩子,要从教材改革做起。

对于这样的问题的思考,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有责任。

三、缺个性特色

我们现在是打着全面发展的旗号,干着全面不发展的事。

上帝让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彼此都是不一样的。

不同的面貌、个性、特长使这个世界变得色彩斑斓。

但教育似乎却要和上帝对着干,把每个应该不一样的,培养成一样。

我们用标准大纲、标准教材、标准评价、标准考试规范学生,不允许不一样,不鼓励不一样。

这是我们教育的最大的缺陷。

事实上一个人要取得成就,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一所学校要有影响,就必须有特色;一个地区要发展,也只有特色鲜明,才能真正有立足之地。

历史常常也是不承认苦劳,只承认功劳,只承认特色。

一个教育学者最大的幸福是他的观点有人理解,有人分享,有人愿意尝试。

当科学性的建议不能被广大教师接受的时候,不能转化成生产力的时候,不能转化成活生生的教育事实的时候,我们真的痛苦,发自内心的痛苦。

当然,我很高兴自己的一些想法,特别是关于特色教育的想法,有不少学校在努力试着去做。

苏州有一所学校,那儿所有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写日记。

孩子写了6年以后,差不多有2000多篇日记,在毕业时大家结集成册,由“学校出版社”出版,作者本人做封面设计、弄插图,然后本人保存一份,学校保存一份。

这是一笔多大的财富啊!

特色教育对薄弱学校特别有效。

有一所中学,本来是苏州比较差的一所中学,校长在学校就任的时候,跑去跟我讨论怎么办学。

我跟他说,拼高考升学率你是肯定没有用,你要根据学校的情况搞出特色!

经过调研,他们学校将艺术作为特色,并将能请到的音乐、文学大师,包括大学教授,都请去给中学生上课、讲座。

现在这所学校已经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当然,对优质学校来说特色也同样重要。

当然,我们不要为特色而特色,不要把特色流于形式,不要强迫所有的学生都围绕你的特色。

如果学校所有的人是同一个特色,那便不是特色。

如果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色,那这个学校一定是充满活力,一定能不断成长与发展。

四、缺理想追求

从整个中国的教育现状来看,我觉得教师们往往缺少一点诗人的气质,缺少一点生命的追求,缺少一点青春的活力,缺少一点创造的冲动,而这一切都是与理想有关。

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多远。

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可能走多远。

一个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