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发展方案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4032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5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发展方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发展方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发展方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发展方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发展方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发展方案2.docx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发展方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发展方案2.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发展方案2.docx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发展方案2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方案

 

辽宁职业学院

2011年10月13日

 

一、专业建设基础

(一)学院概况

辽宁职业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隶属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创办于1956年,坐落在辽北文化名城铁岭市。

学院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是国家汽车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是全国高尔夫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是辽宁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是辽宁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是辽宁省教育援藏基地,是铁岭市“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基地。

学院占地3678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实训室65个,实训基地28个,图书馆藏书33万册,固定资产总值4.47亿元,现有专任教师328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101人,具备“双师素质”教师181人。

在校生5734人。

学院设有机械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农艺学院、园艺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商贸学院、信息科技学院和高尔夫学院,开设了35个高职专业。

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学院明确提出了“跳出教育搞教育,跳出学校办学校,跳出教学抓教学”的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积极拓宽招生、就业渠道,与省内外340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年平均就业率在95%以上。

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援藏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辽宁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突出贡献单位、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辽宁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辽宁省安全文明校园、辽宁省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等各级各类荣誉称号200多项。

(二)建设背景

二十一世纪进入信息时代,席卷全球的信息科技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产业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目前,中国IT产业还处于成长期,其市场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

2011年中国IT市场总体规模将超万亿元,增长率达到33%,IT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其迅猛发展的关键是有一大批从事IT技术创新的人才。

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中明确指出要遵照“政府倡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原则,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加快信息技术在中小企业核心业务环节的普及推广和深化应用,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而一定数量、结构和质量稳定的IT人才队伍是产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国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在集成电路、软件、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现代移动通信、信息安全、信息服务和系统集成等技术领域加强创新,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并进而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辽政发〔2010〕3号《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意见》,提出“把握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加速融合,依托新兴产业发展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形成以沈阳、大连为核心,沿海经济带为支撑,特色产业基地、产业园区为辐射的信息产业发展新格局。

”2009年12月在大连举行的辽宁省人才需求发布会暨人才服务业高峰论坛上发布了全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紧缺人才需求目录。

未来5年内,全省高端人才依然紧缺,对基础工业、教育卫生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需求最为迫切。

而包括计算机、网络、软件在内的IT人才,在人才需求前10位的热门岗位中,位居首位。

计算机技术人才在社会上有较广泛的应用和需求,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供支持,这为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将继续以东北振兴为背景,在传统优势专业基础上,通过优化调整,深化校企合作,共享行业企业资源,实施合作培养、订单培养等我种培养形式,以计算机应用“蓝领”岗位为依托,为社会输送一批能够满足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和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紧缺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结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契机,并以此为出发点,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IT人才的迫切需求,特制定本方案。

(二)专业基础

我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于2003年开始招收高职生,至2011年已为社会培养了500余名高技能特色专业人才。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9%以上,对口就业率达84%以上。

根据对本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三年内对口率达72%,用人单位对本毕业生综合评价较好,普遍反映毕业生基本素质高,有较强的吃苦耐劳和敬业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强,部分能力强的毕业生已充实到管理岗位或成为技术骨干,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多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始终致力于探索特色鲜明的高职教育模式和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立足IT行业发展,以突出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着重培养学生具备办公自动化应用、计算机系统调试与维护、程序设计与开发、软件测试、网站建设与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等职业核心能力,以岗位能力为主导,通过岗位确定能力,通过能力确定课程;全面开展“双证”制,逐步建立一套富有信息技术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做、用”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探索根据企业需求定向培养的机制,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课程体系,开发了产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

(2)教学团队建设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共有成员18人,其中专任教师12人,专任教师中有副教授4人,讲师6人,助理讲师2人;具有硕士学位5人,硕士研究生在读6人;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2人;“双师”教师8人,占67%;铁岭市教学名师1人。

还有来自信息行业和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6人,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2人,工程师4人。

目前全体专职教师均已完成辽宁省教育厅组织的“双师”素质培训;部分教师具有企业实践经历;团队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以信息技术项目研发、推广和服务为平台,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的教改和教研课题,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专业教师主持或参与完成的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成果多项,其中,主持省级教育教研项目多项《现代教育技术对高职教学模式影响的研究》、《CMS网站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大学生创业平台建设》共3项,院级教育科研立项12项;16人次获得教育部、省教育厅组织的高职高专组教育软件大赛奖项;本专业《图形图像》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数据库应用基础》、《平面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基础》、《Flash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6门课程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

目前担任主编正式出版教材8部。

(3)实训基地建设

本专业拥有高配置计算机600余台,大型计算机实训中心1个,多媒体教室2个,图形图像实训室2个,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1个,网络实训室1个、三维实训室1个、辅助设计实训室1个。

学院又投资建成了万兆核心、千兆主干的校园网络,100M光纤宽带接入校园,充分满足学生学习和实践的需要。

(4)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

近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围绕国家骨干校建设,教学条件及教学设施有了显著的改善,教师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学能力与研发水平有较大幅度提升:

自主研发的《车辆资产管理系统》、《阳光工程收费系统》、《房屋收费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等多套应用软件被多家单位采用,同时这些软件被国家版权局认证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为铁光集团、益富康、宇杰艺校等多家企业开发网站获得一致好评;依托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服务机构,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服务工作,先后为本地企事业单位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职业资格考试、会计资格考试、建筑安全考试、信息化技术人员岗前培训、农行ATA岗位培训考核等多项培训、考核,累计培训、考核人员达3000余人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社会知名度不断攀升,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

从总体上看,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始终坚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在师资队伍结构和水平、教学改革和成效、实验实训条件、教学研究、教材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具备了较强的实力和较高的水平。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一)总体目标

根据国家“十二五”期间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及创新发展工程,结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中提出的遵照“政府倡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原则,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共享行业企业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实施合作教育,推进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和竞争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要建设成与IT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积极探索政教产研“多主体”专业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双证制”向“多证制”制度推进,大力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加强校企互动,积极开展“虚拟公司”+“企业订单”式培养,紧贴市场需求的强势专业;在制订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构建符合职业要求的专业课程及优质教学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社会服务;建设稳固有效的校外实训基地;培养企业满意的高能人才;搭建高粘度、亲情化的毕业生跟踪平台等方面积极探索,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基础条件好、产学研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辐射能力强的品牌专业,引领带动同类专业改革发展,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专业建设目标

(1)依托区域产业,创新“2+1”订单人才培养模式

以沈阳软件园、沈北手机产业园等大型IT产业园区的发展为依托,建立起学校、行业、企业三方联动机制,签订培养订单,创新“2+1”行业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就业,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

(2)引企入校,构建“厂校合一”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依托学院成立的大学生创业中心,成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内“虚拟公司”,承接来自校内外的生产研发业务,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奠定基础。

(3)构建符合职业要求的专业课程及优质教学资源

依据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的标准,构建突出“双核”能力(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突出创业能力的专业课程。

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

与企业合作开发基于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建成具有特色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共享型优质教学资源库。

(三)人才培养目标

(1)探索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机制,制订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方案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确定专业岗位与能力,实现以岗位能力为主导,通过岗位确定能力,通过能力确定课程,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我省乃至全国提供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需要的生产、服务、管理一线技术员工,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紧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做、用、评、访”六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通过多方联络,与辽宁畅通数据有限公司、沈阳电信工程局、沈阳创科网络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以企业项目为导向,将具体可实施的项目引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体现职业氛围,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学用结合”,并配合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评测方法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对已毕业的学生实行回访制度,以充分了解毕业生在企业的适应情况,为下一步进行教育改革提供依据,逐步打造“教、学、做、用、评、访”六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3)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建立校企人员双向岗位置换机制,通过顶岗再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骨干教师2名;从企业聘请高素质的工程师参与专业的教学活动,聘任有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实现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指导学生的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实践,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4)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社会服务

依托大学生创业中心为载体,加强以信息技术研发创新服务为重点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拓宽技术服务项目,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促进成果转化,大力开展员工培训。

(四)教学质量目标

(1)推行“双证制”向“多证制”制过渡,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依据国家职业标准,调整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岗位技能要求相对接,除获“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证书外,还鼓励学生获得NTC技能水平证书、AUTOCAD应用工程师、RCNA网络工程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相关证书、外语能力水平A级证书,为促进专业能力提供支撑。

(2)建立健全多方评价、共同管理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多方联动级联式顶岗实习机制,双线并行的过程管理机制(双机构、双导师、双手段——现场管理和网络管理),多渠道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企业评价、学校评价、认证评价、竞赛评价、用人单位评价)。

形成的多方评价、共同管理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3)搭建高粘度、亲情化的毕业生跟踪平台

为了解毕业生就业动态,掌握毕业生能力水平和发展空间,分析企业岗位需求,加强师生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在校生了解市场发展前景,搭建一个具有粘度强、亲和力高、趣味性强的网络平台。

三、专业建设内容

(一)专业建设

1.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1)建设目标

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政企校三方联动机制,在其框架下,完善行业、企业、学校协同合作的办学模式,形成“实习与培训双向基地、教师与技师双向兼职、学生与员工双向培养”,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深度合作办学机制,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文化互补、管理互通、互惠共赢。

(2)建设思路

建立政企校三方联动平台,遵循校企统一管理、互动互利原则,以追求双赢为目标,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下,有效整合校企双方的目标、利益和资源,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着力构建校企双方追求一致、行动一致、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3)建设内容

①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建立

一是建立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

为有效推进校企合作,专业成立由校企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统筹和协调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下设校企合作实训管理办公室;二是建立了顺应校企合作要求的管理制度;三是建立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激励制度。

通过深入企业进行社会调研,对计算机专业就业岗位,用人需求进行了市场调研,定期举办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专业及专业群的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派教师到企业及高校进行学习锻炼,加强校企沟通,促进校企合作。

②实行“就业式实习”,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轨

为了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通过各种途径与企业联系,为毕业生就业打开门路。

据调研,沈阳手机产业园将利用三年时间,引进三百家手机及配套企业,实现年产手机1亿部,产值1000亿元。

截至目前,沈阳手机产业园落实手机整机及零部件生产项目28个,已投入手机生产线16条,2010年年产手机近1000万部,2011年规划年产手机3000万部,2012年规划年产6000万部,2013年规划年产达到1亿部。

现已吸引新邮通、晨讯、德信、爱国者、东森、中兴等十四个整机项目在园区内落户。

目前已与爱国者等企业进行了洽谈,准备将2011年毕业实习的学生送入该公司进行顶岗实习。

同时与昂立信息产业园、易讯科技集团、辽宁畅通数据有限公司、沈阳电信工程局、沈阳创科网络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进行校企合作,为学生的教学实习与生产实习提供实习场所。

除毕业生外,在校的一年级或者二年级学生也将安排到企业中进行“体验式”实践锻炼,然后再返校学习。

这是与职业生活联系较直接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将完成学习到就业的过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③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企业教师工作站

同时为促进专业教师的“双师”能力,按计划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与企业紧密合作,在3家以上企业建立企业教师工作站,为教师搭建实践平台。

通过多种途径让教师参与企业活动,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实践环节,实现师生共同提高。

④依托大学生创业中心成立虚拟公司,参与企业实际项目

为使学生尽早接触工作岗位,增强感性认识,培养、锻炼学生综合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依托学院成立的大学生创业中心预计2011年底,成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内虚拟公司,承接来自校内外的业务,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奠定基础。

虚拟公司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研发,经营方式采取企业化运作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各方积极性。

⑤积极为企业服务,并将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中

为了进一步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与社会企事业单位联系,为社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取得了较好社会效益,并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实现了课堂教育环境与企业工作环境的有机组合,学生的课堂知识能在企业“真枪实战”的实习中得到检验和巩固,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再“眼高手低”。

校企合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专业将继续在校企合作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和探索,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校企合作由短期合作向长期合作转变,最终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校企合作预算,见表3-1-1。

表3-1-1校企合作预算一览表(单位:

万元)

序号

项目名称

资金预算(万元)

合计

2011年

2012年

1

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1

4

5

2

实训基地建设

2

2

4

3

教师工作站

5

9

14

4

虚拟公司

5

5

10

5

企业服务

2

2

4

合计

15

22

37

(4)预期效果

政企校三方联动,行业、企业、学校深度合作办学,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提供有效保障,为企业员工招募和培训、技术研发提供有力支持。

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形成,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学校办学活力明显增强。

2.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建设目标

建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匹配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将专业建成与行业企业紧密互动,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服务能力强,对国内同类专业具有辐射与带动作用的特色专业;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集职业素质培养、专业能力训练和岗位综合能力提升为一体的双证融合课程体系,毕业生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100%以上。

开发4门符合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的专业核心课程;出版教材4部;将校内实训基地建成具有较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形成突现职业特征、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试行适应工学结合要求、具有本专业特点的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形成符合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2)建设思路

紧扣辽宁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按照“紧贴市场设专业,校企合作建专业,培植特色强专业”的思路,调整优化专业布局。

重点建设与辽宁特色、优势、重点产业对接的专业,形成需求旺盛、数量适度、对接区域、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

在校企合作整体框架下,校企共建专业、共育人才,不断推进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建设内容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广泛调研和分析,在专业建设委员会参与指导下,分析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面向、主要职业岗位及其工作过程、岗位职业能力,进一步校准人才培养目标。

①依托市场,优化专业结构。

建立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围绕辽宁高新产业基地建设,在学院整体校企合作框架下,坚持校企共建、动态调整原则,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产业结构升级等对专业结构实施动态管理,使招生专业与市场需求相吻合,深入开展市场调研,为专业建设奠定基础。

重点建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打造服务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专业群。

②工学结合,深化培养模式。

与行业企业共同分析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同步,教学内容与企业经营任务同步”的要求,深化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建共管实训基地、共同组织教育教学、共同建立评价体系的“五共”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引入优秀企业文化,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全面对接。

③任务驱动,提高学生技能。

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大力开展学生技能竞赛活动(汉字录入竞赛、图形图像设计竞赛、网页设计竞赛、计算机辅助设计竞赛),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国家、省、市专业技术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④能力导向,强化教学模式。

优化课程体系,形成基于行业企业生产工作过程,集职业素质培养、专业能力训练和岗位综合能力实践为一体的“双证书”课程体系;提高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证率,毕业生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100%,并逐步推进多证制。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方法手段,形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凸显软件工程职院特征、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推进全院教学模式改革。

⑤机制创新,强化实践育人体系。

按照“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总体要求,继续加强“厂校合一”项目推进工作,新建具有“教学、培训、服务”功能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8个,根据技术发展需求升级改造校内实训室2个,新建2个校外实训基地,将课堂搬到生产一线,提高教学效果。

⑥搭建高粘度、亲情化的毕业生跟踪平台

为了解毕业生就业动态,掌握毕业生能力水平和发展空间,分析企业岗位需求,加强师生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在校生了解市场发展前景,搭建一个具有粘度强、亲和力高、趣味性强的网络平台,采用丰富多彩的网络元素,采取“圈子”、“记录”、“日志”、“相册”、“话题”、“留言板”、“应用”等诸多模块吸引毕业生长期访问,以达到第一时间掌握跟踪反馈数据的目的。

⑦过程评价,细化教学管理。

试行具有本专业特点的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业务流程,重点完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综合实训等生产性实训环节的管理和质量监控,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并重,形成适应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体系。

⑧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

根据专业考核需要,建立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预算一览表,见表3-2-1。

表3-2-1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预算一览表(单位:

万元)

序号

项目名称

资金预算(万元)

合计

2011年

2012年

1

市场调研

1

1

2

2

人才培养模式

1

3

4

3

学生技能竞赛

1

2

3

4

“双证”制

0

0

0

5

学生实训

0.5

0.5

1

6

第三方评价

1

1

2

7

毕业生跟踪平台

0

1

1

合计

5.5

7.5

13

⑨课程资源库及资料库建设。

按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确立专业核心课程。

采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使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同时明确核心课程的标准,体现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按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建设专业核心课程4门,同时建立4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及专业资料库,课程建设方案,见表3-2-2。

表3-2-2专业核心课程及教学资源库、专业资料库建设方案(单位:

万元)

序号

课程

名称

学生能力标准

建设

标准

课程

负责人

预算

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