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期末练习二模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3989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期末练习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期末练习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期末练习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期末练习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期末练习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期末练习二模语文试题.docx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期末练习二模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期末练习二模语文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期末练习二模语文试题.docx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下学期期末练习二模语文试题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语文2019.5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路遥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把目光投向变革中的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情感与命运。

他用生命所建构的文学世界,呈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也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路。

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主要反映1975年到1985年城乡广阔的社会生活。

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这样说:

“这十年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其间充满了密集的重大的历史事件。

我的基本想法是,要用历史和艺术的眼光观察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人的生存与生活状态。

作品中将要表露的对某些特定历史背景下政治事件的态度,看似是作者的态度,其实基本应该是那个历史条件下人物的态度,作者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真正体现巴尔扎克所说的书记官’的职能。

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方式,要求路遥一丝不苟、全方位地占有资料,熟悉所书写时代的特征与气质。

路遥用6年左右的时间,潜心阅读了一百多部长篇小说,阅读了大量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化以及农业、工业、科技、商业等方面的书籍,还翻阅过这十年间的各类报刊杂手指头翻烂了,就缠上胶布翻。

他屡次重返陕北故乡,深入到工矿企业、学校、集镇等地,进行生活的“重新到位”,加深对农村、城镇变革的感性体验。

应该说,路遥在动笔创作这部“宏大叙事”的作品前就做足了功课。

但路遥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当时被文学评论界认为“过于陈旧”。

在新的文学潮流面前,路遥并没有选择迎合,而是坚定地固守传统。

路遥所以执拗地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按他的说法:

“生活和题材决定了我应采用的表现手法,文学的‘先进’不是因为描写了‘先进’的生活,而是对特定历史进程中的人类活动作了准确而深刻的描绘。

在中国这种一贯的文学环境中,独立的文学品格自然要经受重大考验。

在这种情况下,你之所以还能够坚持,是因为你的写作干脆不面对文学界,不面对批评界,而直接面对读者。

只要读者不遗弃你,就证明你能够存在。

就这样,路遥以极大的艺术自信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行,抱病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

198年12月30日,路遥给时任《文学评论》常务副主编蔡葵的信中,再次明确地宣誓了自己现实主义的创作观:

“当别人用西式餐具吃中国这盘菜的时候,我并不为自己仍然拿筷子吃饭而害臊……”

事实上,路遥用最在乎读者的创作方法为读者做出的“这盘菜”,果真赢得了大众的好评。

《平凡的世界》于1991年3月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其时的路遥仍保持着高度清醒的头脑,他强调“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之中,在无数胼手胝足创造伟大历史、伟大现实、伟大未来的劳动人民身上领悟人生大境界、艺术大境界,应该是我们毕生的追求”。

路遥是地道的陕北农民的儿子,陕北文化大气、包容、担当、进取、利他的特点给予其特殊的熏陶与滋养。

他懂得自己的艺术创作在本质上与父亲的劳动并无二致,并由此生发出许多至理名言:

如“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有耕种才有收获;即使没有收获,也不为此而终生遗憾”……这些具有农民哲思的人生箴言,是路遥这位有着深刻农民情结与土地情结的作家人生体悟的真实流露,这也是他长期思考人生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由此,他才有“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的响亮声音。

《平凡的世界》真实地记录了那个大转型时期,承担了“历史书记官”的功能;小说所传达出的精神价值,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传统的继承,提供了鼓舞读者向上与向善的正能量。

小说中的人物成为改革开放大潮下芸芸众生的缩影,人生充满挫折但自强不息,出身卑微但敢于追求爱情。

《平凡的世界》重构了中国社会的精神食粮,温暖了无数人心。

它尊重了大众并引导了大众、提升了大众,让无数读者在其间找到了精神寄寓。

(取材于梁向阳《路遥:

“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1.下列词语在文中不能表现路遥“像牛一样劳动”的一项是()(2分)

A.潜心B.屡次C.执拗D.抱病

2.下列说法不属于路遥现实主义创作观的一项是()(3分)

A.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情感与命运

B.用历史和艺术的眼光观察社会生活

C.反映创造人类历史的劳动者的大境界

D.跟随新的文学浪潮描写“先进”生活

3.《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是“改革开放大潮下芸芸众生的缩影”,具有典型意义。

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以孙少平或孙少安为例,分析其典型意义。

(4分)

4.作家梁向阳曾说:

“作品是作家生命的存在方式,也是作家最好的纪念碑。

”请根据材料一,为路遥《平凡的世界》这一“纪念碑”式的作品拟写题词。

不超过20字。

(4分)

材料二

对文艺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

文艺创作这一根本性问题,直接决定创作者的出发点、格局和境界,也从根本上决定其将沿着什么样的方向开拓自己的艺术道路,甚而决定能走多远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文艺创作者必然不能与时代隔绝。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对许多作家、艺术家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并不难,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时代的根底,又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能背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碑文,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罨藏的不竭力量,才能看到历史发展的大势所在,也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

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认识生活、面对世界时,心中是不是有根,有没有可靠的、根基牢固的看待世界与生活的立场和路径。

创作者心中的这个“根”,必然涉及其身份和情感认同。

以文学为例,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

他们内心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和某一个村庄、某一个人群,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

在各自的生命中,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

这个共同体让他知道自己是谁,也时刻在提醒着他、告诉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

英国作家拉尔夫·福克斯说:

“只要作者和他的群众隔离,忽视群众,或者不了解他的群众,那么就很容易患贫血症,就很容易使得想象的化学中缺少某种重要的因素。

这使得作者的思想变得贫乏,或者使他失去了力量。

”创作者和人民的关系,绝不等同于作者和读者的关系。

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新时代为艺术提供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我们要倾力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把人民生活和实践中最深刻、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理想和创造的部分提炼出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身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

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对我们当下时代的认同,是与时代同步伐、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同频共振,将广大人民从精神上团结起来。

那些让人一见难忘、甘愿反复阅读的作品,一定蕴含着充沛的善与美的力量,给人以希望,鼓舞人的精神。

读这样的作品时,常会让人遥想作品背后站着的那个“人”。

那个“人”一定有着崇高的理想、宽阔的心灵和对未来坚定的信念。

他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热烈赞颂劳动和创造的人们,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

当读者或观众在心底为这样的作家、艺术家画像时,他同时也在雕塑自己,让真、善、美成为自己人生的底色。

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说:

“艺术具有影响人的智慧和心灵的强大力量。

我想,那种把这一力量运用于创造人们灵魂中的美和造福于人类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艺术家。

”只有这样的作家、艺术家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学和艺术,才会像灯,照亮人心,照亮思想的表情,也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取材于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5.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作者引用资料的意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的话,说明路遥秉持现实主义创作态度以承担“书记官”职能。

B.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说明人民是艺术创作的主体,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根底。

C.引用拉尔夫·福克斯的话,说明创作者只有联系人民才能创造出有思想有力量的作品。

D.引用作家肖洛霍夫的话,说明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创作出塑造人的灵魂、照亮人心的作品。

6.材料二中写道:

“读这样的作品时,常会让人遥想作品背后站着的那个‘人’。

”请根据材料回答:

作家怎样才能成为作品背后站着的那个“人”?

(4分)

7.你阅读过的哪一部名著可以称得上是“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的作品?

请以材料一、材料二为依据,说明理由。

(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

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钱公虽不学书,然观其书,知其为挺然忠信礼义人也。

轼在杭州,与其子世雄为僚,因得观其所书佛《遗教经》刻石,峭峙有不回之势。

孔子曰:

“仁者其言也初。

”今君倚之书,盖诩云。

(取材于苏轼《跋钱君倚书〈遗教经〉》)

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并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

今法帖中有云“不具释智永白”者,误收在逸少部中,然亦非禅师书也。

云“谨此代申”,此乃唐末五代流俗之语耳,而书亦不工。

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楷,高丽遣使购其书,高祖叹曰:

“彼观其书,以为魁梧奇伟人也。

”此非知书者。

凡书象其为人率更貌寒寝,敏悟绝人,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

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

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旴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

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

(取材于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

【注释】①永禅师:

释智永,为王羲之七世孙,亦擅长书法。

②欧阳率更:

欧阳询,其楷书被称为“率

更体”。

③柳少师:

柳公权,书法家,曾为太子少师。

④颜:

即颜真卿,书法家。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有工拙工:

精巧

B.体并众妙并:

兼具

C.率更貌寒寝寝:

丑陋

D.正称其貌耳称:

称赞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乃识其奇趣B.尤工于小楷

此乃唐末五代流俗之语耳本出于颜

C.而能自出新意D.其言心正则笔正者

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说话有能言善辩与口齿木讷之分,而君子、小人的气质是不能遮掩的

B.因得观其所书佛《遗教经》刻石

于是得以观赏钱公之子书写的佛经《遗教经》的刻石

C.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永禅师书法精妙到极致,反而达到疏朗清淡的境界

D.不知人情随想见

小人不懂得人的情绪会随着想法在所写的字上显现出来

11.下列评论书法的诗句,其评论角度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

A.心正能教笔不欹,古来书法独公知。

B.浩然之气塞天地,书法悟入葡萄宫

C.儿童不识草书法,但见满纸鳅蛇结

D.铁画银钩藏雅韵,粗微浓淡漫馨香。

12.请根据上面两则材料中苏轼对书法的评论,谈谈你对中学生学习书法的认识。

(5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3分)

欧阳文忠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裕如也

(取材于苏轼《跋欧阳文忠公书》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

(共13分)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苏轼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

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

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

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

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注释】这首词根据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一诗改写而成。

14.本词上阕所写音乐变化倏忽、千回百转。

请用四字词语概括音乐变化的特点,并依次填写在下面

语段的横线上。

(3分)

乐声初发,;转而骤然突变,;继而由刚转柔,。

15.明代卓人月《古今词统》中评价本词描写的音乐“可以目听”。

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这特色。

(6分)

 

16.听琵琶曲,苏轼在本词中言“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叹“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两位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请分别加以概括。

(4分)

 

17.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7分)

(1)“崇清尚洁”自古就是贤者的精神守望。

陶渊明不适俗韵,于山水田园间觅精神之“桃花源”;刘禹锡喜爱“①,草色入帘青”的清幽绿意,于一方“陋室”内求“无丝竹之乱耳,②”的清雅心境;周敦颐偏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③”的一池清逸芳姿,更渴慕品格似莲之高洁。

(2)“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生命应是一场潇洒而壮美的舞蹈:

纵使不能像刘裕“④,气吞万里如虎”般驰骋沙场;不能像周瑜“⑤,谈笑间,⑥”般儒雅风流;但却可以像“⑦,鱼翔浅底”,以最美的生命姿态,在追梦路上,绽放精彩的人生。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2题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节选)

曹雪芹

贾政命贾珍在前引导,自己扶了宝玉,逶迤进入山口。

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正是迎面留题处。

贾政回头笑道:

“诸公请看,此处题以何名方妙?

”众人听说,也有说该题“叠翠”二字,也有说该题“锦嶂”的,又有说“赛香炉”的,又有说“小终南”的,种种名色,不止几十个。

原来众清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功业进益如何,只将些俗套来敷衍。

宝玉亦料定此意。

贾政听了,便回头命宝玉拟来。

宝玉道:

“尝闻古人有云:

‘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

况此处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之处,不过是探景一进步耳。

莫若直书‘曲径通幽’这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

”众人听了,都赞道:

“是极!

二世兄天分高,才情远,不似我们读腐了书的。

”贾政笑道:

“不可谬奖。

他年小,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

再俟选拟。

说着,进入石洞来。

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

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

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

桥上有亭。

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

“诸公以何题此?

”诸人都道:

“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

‘【甲】’,就名‘翼然’。

”贾政笑道:

“‘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

依我拙裁,欧阳公之‘【乙】’,竟用他这一个‘泻’字。

”有一客道:

“是极,是极。

竟是‘泻玉’二字妙。

”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

宝玉听说,连忙回道:

“老爷方才所议已是。

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

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

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

”贾政笑道:

“诸公听此论若何?

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

你且说你的来我听。

”宝玉道:

“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

”贾政拈髯点头不语。

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

贾政道:

“匾上二字容易。

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

”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

,。

贾政听了,点头微笑。

众人先称赞不已。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

众人都道:

“好个所在!

”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

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的床几椅案。

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

又有两间小小退步。

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贾政笑道:

“这一处还罢了。

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

”说毕,看着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

众客拦用话开释,又说道:

“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

”贾政笑问:

“那四字?

”一个道是“淇水遗风”。

贾政道:

“俗。

”又一个是“睢园雅迹”。

贾政道:

“也俗。

”贾珍笑道:

“还是宝兄弟拟一个来。

”贾政道:

“他未曾作,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就是个轻薄人。

”众客道:

“议论的极是,其奈他何。

”贾政忙道:

“休如此纵了他。

”因命他道:

“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

方才众人说的,可有使得的?

”宝玉见问,答道:

“都似不妥。

”贾政冷笑道“怎么不妥?

”宝玉道:

“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

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作。

”贾政道:

“难道‘淇水’‘睢园’不是古人的?

”宝玉道:

“这太板腐了。

莫若‘有凤来仪’四字。

”众人都哄然叫妙。

贾政点头道:

“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

”因命:

“再题联来。

”宝玉便念道: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贾政摇头说道:

“也未见长。

”说毕,引众人出来。

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

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

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

里面数楹茅屋。

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

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

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莱花,漫然无际。

贾政笑道:

“倒是此处有些道理。

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

我们且进去歇息歇息。

”说毕,方欲进篱门去,忽见路旁有一石碣,亦为留题之备。

众人笑道:

“更妙更妙!

此处若悬匾待题,则田舍家风一洗尽矣。

立此一碣,又觉生色许多,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

”贾政道:

“诸公请题。

”众人云:

“方才世兄有云,编新不如述旧’,此处古人已道尽矣,莫若直书‘杏花村’妙极。

”贾政听了,向众人道:

“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

”众客都道:

“是呀。

如今虚的,便是什么字样好?

大家想着,宝玉却等不得了,也不等贾政的命,便说道:

“旧诗有云:

‘红杏梢头挂酒旗’。

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

”众人都道:

“好个‘在望'!

又暗合‘杏花村’意。

”宝玉冷笑道:

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

又有古人诗云:

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

”众人听了,亦发哄声拍手道:

“妙!

”贾政一声断喝:

“无知的业障!

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

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

说着,引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

贾政心中自是欢喜,却瞅宝玉道此处如何?

”众人见问,都忙悄悄的推宝玉,教他说好。

宝玉不听人言,便应声道:

“不及‘有凤来仪’多矣。

”贾政听了道:

“无知的蠢物!

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

终是不读书之过!

”宝玉忙答道:

“老爷教训的固是,但古人常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

众人见宝玉牛心,都怪他呆痴不改。

今见问“天然”二字,众人忙道:

“哥儿别的都明白,为何连‘天然’不知?

‘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也。

”宝玉道:

“却又来!

此处置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

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

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

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

“又出去!

”刚出去,又喝命:

“回来!

”命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

”宝玉只得念道:

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贾政听了,摇头说:

“更不好。

”一面引人出来。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18.贾政与众人化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给大观园中桥上之亭拟名为“翼然”“泻玉”。

请在文中【甲】【乙】两处写出相关语句。

(2分)

 

19.根据大观园“沁芳亭”周围景物的特点,选出贾宝玉为“沁芳亭”撰写的对联。

()(3分)

A.前门绿柳垂金锁后户青山列锦屏

B.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

C.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D.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

20.小说多次描写贾政的“笑”,阅读相关内容,完成

(1)

(2)题。

(8分)

(1)解说加点处“笑”所蕴含的不同意味。

(3分)

(2)以贾政的“笑”为例,赏析曹雪芹刻画人物的独到之处。

(5分)

 

21.贾政率众人游览大观园,一见“潇湘馆”,众人都道:

“好个所在!

”请根据小说内容,概括¨潇湘馆”是个怎样“好”的所在。

曹雪芹如此描写“潇湘馆”的匠心何在?

(6分)

 

22.《红楼梦》第三回中写道:

后人有《西江月》词批宝玉“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节选部分众人“赞宝玉才情不凡”。

请结合节选部分的相关内容,说说你对宝玉这一人物的评价。

(5分)

 

5、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3.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50字左右。

①如果能邀请《论语》《红楼梦》《呐喊》中的人物来到当代,请你选择一位,并根据其特点向他(她)介绍我们这个新时代。

要求:

时代特点具体,与人物相关。

②有位诗人说,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

请从《论语》《红岩》《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个你认为富有青春气息的人物,并说明其芳华长存、青春永驻的理由。

要求:

符合原著,理由充分。

③经典名著常如春风一般,令人心生温暖。

请就《论语》《边城》《平凡的世界》中的任意部作品,写一段抒情性文字或一首小诗,抒写它带给你的美好感受。

要求:

感情真切,富有文采。

24.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①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有学者劝诫人们,应拒绝与自然失联、与群体失联、与信仰失联……拒绝成为“空心人”;也有诗人劝勉人们,让我们把心“清空”。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联系现实,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篇文章。

②路遥曾给《平凡的世界》取名为《走向大世界》,希望以此书献给“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

其实,现实中的人们都在不断地“走向大世界”。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以“走向大世界”为题,联系现实,自选角度,自定文体,写一篇文章。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语文答案

2019.5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

1.(2分)C

2.(3分)D

3.(4分)评分要点:

明确孙少平或孙少安所代表的人物类型,概括这类人物在特定时代的重要人生经历及其对待自身命运的态度,点明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完全照抄文本,对内容不加整合,酌情扣分)

4.(4分)评分要点:

准确评价作品或抒发对作家作品的真切情感(亦可兼而有之)(3分),语言精炼(1分)。

5.(3分)B

6.(4分)作家要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1分),生命和创作与广大人民休戚相关(1分),创作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作品(1分),将广大人民从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