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3915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标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下列教学目标:

1、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2、理解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

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4、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教学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2、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一“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内容要求中提出: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

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

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

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由盲目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过渡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将接近于成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表面现象的认知较多,对原理性认知较少。

学生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体存在形态、能够概括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圈层的特点;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基本掌握了物质三态变化,对物态变化中吸、放热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要掌握的是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河流的补给等内容。

评测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读我国某地一河流流量与含沙量逐月变化图,完成1~3题。

图1

1.该河流春汛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A.冰川融水B.季节性积雪融水C.雨水D.地下水

2.该地区夏季降水的最主要类型是()

A.台风雨B.快行冷锋的暴雨C.地形雨D.准静止锋的阴雨

3.该河流主要分布在()

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C.江淮地区D.华南地区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4~6题。

图2

4.下列实现图中①功能的是()

A.长江B.副热带高气压带

C.我国的夏季风D.我国的冬季风

5.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人类活动对下列哪个环节施加了

影响()

A.①B.④C.⑤D.⑥

6.关于水循环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全球地理环境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①它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过程之一,能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②它是地球上最活跃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一,是联系海陆之间的主要纽带③它是自

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但它不能塑造地表形态

④它对地表太阳能可起到传输作用,但不能起吸收和转化的作用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

图3为某河流的年径流量变化曲线示意图,读图3回答7~8题。

7.该河流位于()

A.亚热带季风区B.亚热带大陆西岸

C.温带季风区D.高寒地带

8.能正确反映该河流水文特征是

A.由雨水和地下水补给B.冬季断流

C.有两个汛期D.年径流总量小

若大气降水是100%,以前渗入某城市地下和转化为城市地表径流的数量分别占降水的50%和10%。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现在渗入地下与转化为地表径流的数量分别占降水的32%,43%,据此回答9-10题

9、导致城市地表径流比重增强的原因是()

A城市气候异常导致大气降水量显著增加

B城市化进程与径流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C城市开挖了数条人工运河

D城市绿化面积减少,道路与建筑面积增加

10、该变化不可能导致的后果有()

A城市清洁用水需求量会相应增加

B城市地表的蒸腾数量会相应减少

C城市河流中悬浮固体和污染物含量会相应增加

D城市河道发生积水的频率会相应增加

(二)综合题

11、读某河流流量变化曲线图和当地的降水量柱状图(①、②为河流流量变化曲线),完成下列问题:

(1)、这条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

(2)、若①、②两条线一条是2000年测得,一条是2010年测得,这期间上游修建了一座水库,请判断①和②哪一条是在修筑大坝后测到的?

参考答案1.B2.B3.B4.C5.C6.A7.C8.C9.D10.C

11.大气降水①

观评记录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好,新课标精神以及现代教学要求建立的师生平等、充满和谐的课堂文化等表现的淋漓尽致。

马老师的个人素质高,语言魅力强,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到位,课堂效果好。

一、导入新颖,目标明确

带着问题看图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好奇心来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二、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图,通过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通过学生一边自己画图,一边分析问题,对比老师的讲解找出差异,问题环环相扣,构建知识结构,把水循环的类型、过程、主要环节、发生的领域及其意义,在自己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轻松掌握。

三、达标练习精心设计,重点、难点把握到位

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要求,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建构知识框架,练习设计由易到难,让学生轻松掌握。

马老师这节课,整个过程,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图3.2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

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

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

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图3.2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三维目标定向

⑴.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⑵.过程与方法

①导入李白的诗句和一个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河流水的补给形式,通过读图、画图等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③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分析黄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4、教学重点

①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②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5、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①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②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二、教法分析

1.创设情景

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有趣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提高课堂效率

2.讨论法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3.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得引入本课,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4.案例分析法(黄河断流问题)

三、学法分析

1、学会用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2和图3.3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

2、学会画图:

让学生画出水循环的环节。

3、学会探究:

学生思考分析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黄河断流的原因。

4、学会合作:

学生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用李白的诗《将进酒》其中有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你思考过这句话是对是错吗?

你思考过这么多河流流入大海,为什么海面没见明显上升吗?

环节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基础知识掌握】师展示课件,生学习下列问题:

1、水的三种形态(从存在形式上看)

2、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从空间分布上来看)

3、陆地水体类型

生回答,师补充总结

【读图思考】读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1)图中能找出哪些陆地水体类型?

(2)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涉及哪几种水体?

生思考后回答。

【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相互补给的关系。

师展示课件:

河流与湖泊之间的补给关系,河流与潜水之间的补给关系。

生回答。

师举例介绍单向补给关系。

【活动探究一】小组合作探究:

师课件展示三幅河流流量变化图,假如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参考学案资料,让学生分别辨别出来并说出理由。

生讨论后回答,师补充总结。

【师小结】“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自然界的水体由很多部分组成,但是他们都处于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的过程,他们是相互联系的。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课件展示】展示水循环示意图,生找出四大圈层,引出水循环的概念。

【活动探究二】读水循环示意图:

(1)生答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的发生领域分别是什么。

(2)生在学案简图中和黑板上写出水循环的环节。

师课件展示水循环的环节。

【过渡】水循环对于我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形成有着深远的意义。

【活动探究三】结合课文和材料,生概括出水循环的意义。

(1)促进陆地水体更新,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

(2)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3)是联系海陆的纽带;(4)吸收、转化和传输太阳能,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过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人类的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大。

【活动探究四】:

阅读课本55页下面的活动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目前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举例说明。

2、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3、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人为因素有关?

4、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或者避免黄河断流?

生小组讨论、发言,师补充总结。

【小结】人类活动可以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环节产生影响,因此人类活动一定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否则这种影响会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的三种形态

2、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3、陆地水体类型

4、水体相互补给关系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概念

2、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3、水循环的意义

4、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效果分析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

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节课中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

一、提问式教学。

通过独立阶段问题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

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让学生分组讨论有关黄河断流的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产生的影响,并进行归纳总结。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

由于“水循环的过程”内容抽象,同时“水循环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体验获得感性的认识,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点和难点。

整堂课结构严谨,环环相扣,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预期效果。

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后反思

首先,教学重点服从于教学目标。

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若不考虑具体学生因素,目标确立的首要依据是地理课程标准,其次是新课程地理高考考试大纲。

从课程标准看重点确定,本节涉及的内容标准可从分三个层次解读。

一、学生要能够“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前面说过,说出和说明在目标层次上明显有差别,课标明显对“地理意义”的掌握提出更高的要求;二、无论是说出还是说明,学生都要运用示意图,这里的示意图应该有多个,但最重要的应该是“水循环示意图”,换言之,“水循环示意图”本身不是落点,它是个中间体或者说是个桥梁,落点是“说出过程、环节和说明意义”,也就是说,“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比掌握“水循环示意图”本身重要;三、“自然环境中的能量转换和物质运动”是隐含在“水循环”具体内容中的核心内容。

与大纲版课程不同,新课程水循环这节的内容标准是放在“自然环境中的能量转换和物质运动”之下的,可以看出,新课程更加注重从整个自然环境看水循环,而不是从水要素角度看水循环,也就是说要突出水循环对整个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即地理意义,这是本质的区别。

从考试大纲看,四个层次的能力要求,“论证探讨地理问题”是统领性的。

在文综单科题量少、单题考查要求联系广、层次深的情况下,该能力要求往往成为试题设计的落点。

表述这一能力要求的指令性动词多为“分析、说明、评价”等,也就是说水循环部分考纲与课程标准最大的对应点是“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更何况论证探讨的地理问题是综合性的,所涉及的地理过程和环节不可能单一,也就是说单一水循环过程的考查缺乏可行的情境支撑。

其次,教学重点的确立要着眼于学科课程体系的整体分析和把握。

我们不能局限于一节教学内容谈教学重点,而要从整个单元、整个模块甚至整个高中地理课程来看该节的地位和作用。

一般来说,组成学科内容体系的核心思想、基本线索、主要结论是教学重点。

表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那些最能体现学科思想、应用广泛、与前后学习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概念、规律、原理必须作为重点教学内容。

地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协调人地关系,具体到自然地理某个要素、过程的学习,分析其本身特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说明该要素、过程对其他要素、过程乃至整个地理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进而分析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因此,单纯研究水运动、转化过程不是地理学科的核心任务。

与物理上研究水的三态转变等不同,地理学研究水侧重于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具体到水循环就是看它在地理环境中实现了怎样的能量转换和物质运动,通过哪些环节,对各圈层产生了什么作用,人类活动与这些过程和环节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协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