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湖北省宜昌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宜昌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宜昌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湖北省宜昌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祝考试顺利★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芰荷(jì)绣腰襦(rù)酾酒临江(shī)将子无怒(jiāng)
B、吐哺(pǔ)溯流光(sù)卓有成效(zhuō)自我徂尔(cú)
C、訾詈(zǐ)修禊事(qì)渐车帷裳(jiān)载笑载言(zǎi)
D、镣铐(liào)金镂鞍(lòu)规行矩步(jǔ)潦草塞责(s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绿洲磐石责无旁贷钟南捷径B、遨游崭新贻误国家旁稽博采
C、蛾眉彭觞开诚布公义愤填膺D、赎罪签署游目聘怀浅尝辄止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外资大批出逃,股价债价下跌,生产下降,国家税收减少,国家偿债率超过极限,俄罗斯国家财政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B、东风城里的人,对外来人员的所有问题都微笑着不予回答,但看得出来,这里的居民安之若素,或许“神七”发射本是他们平静生活的一部分。
C、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D、“作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作人来写”,莫言的这段获奖感言,必将抛砖引玉,引发整个文坛的思考和讨论。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看完了中央实验话剧院创作演出的《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使我增强了戏剧创新的信心。
B、用“爱国”来感召年轻人投身工科没有说服力,这并不是说年轻人缺少爱国情怀,或者爱国已经成为一种大而无当,而是将“投身工科”与“爱国”扯在一起存在致命的逻辑缺陷。
C、商场保安员的职责是保护商场的货物安全和环境安全,不是执法机构,擅自打人行为属于执行公务过程中侵害他人权利的行为。
D、昨天凌晨,嫦娥三号着陆器与“玉兔号”月球车进行了第五次互拍,并首次传回着陆器携带五星红旗的全景照片,至此,两器互拍任务圆满结束。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句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不同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B、《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宋的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原指一种官署,后指一种新诗体。
C、维克多·雨果,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剧作家,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D、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他的《游褒禅山记》说明了做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历史”的层次
王立群
“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
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
“真实的历史”具有两大特点:
一是惟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比如《史记》。
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问题。
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部分经历者,不可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
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
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别会更大。
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
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择就无法记写;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制约。
这种制约包括政治倾向、价值判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载的详略和褒贬。
我们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看到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司马迁“记录的历史”。
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而言,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只是在个别叙述文字上透露了“真实的历史”的部分原貌。
我们只有细心阅读文本,才能发现琴挑文君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场周密计划和安排的事件。
“传播的历史”更为复杂。
它存在两个极端:
一是神化,二是丑化。
神化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
偶像,包括政治偶像、娱乐偶像、学术偶像等。
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大量的戏剧、小说演绎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说明此类故事塑造的卓文君的形象受到了观众和读者的热烈追捧。
但是,这些演绎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使得相如“琴挑”文君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
神化也是一种对历史解读的方法,不过它是一种极端的解读。
为什么这些远离了历史真实的故事能够如此受到追捧?
因为现实需要偶像。
现实并不完美,现实本身具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偶像恰恰弥补了现实的不足。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作为一对艺术偶像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尽管这种理想只是一种神话,但是这种神化的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
历史文献往往具有多义性。
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也为传播历史带来了神化与丑化的现实可能。
特别是“文君夜奔”的多义性更加丰富:
第一,浓烈的自由爱情与自由婚姻;第二,不以贫富论婚姻;第三,才子与佳人的完美结合;第四,女儿的慧眼与父亲婚恋观的冲突等等。
事件本身的多义性为“解读的历史”带来了两种倾向:
批判“琴挑”和神化“琴挑”。
丑化和神化一样是对“记录的历史”的另类解读。
出于某种现实诉求,传播的历史也会出现神化的反面——丑化。
从“历史”一词建构的四层意义来看,“接受的历史”是“历史”一词的终极意义。
历代百姓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了解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婚姻真相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读者是通过小说、戏剧知道了这个美丽的爱情“神话”。
所以,经过数百年的沿习,今天我们如果讲出《史记》中记录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故事,反而会被许许多多的读者和观众看成是有意翻案,刻意颠覆。
6、下列与“记录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记录的历史”若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可信的口述与回忆记录下来的,就是“真实的历史”。
B、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据此记录的历史与真实历史之间往往有较大差别。
C、因为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史学家书写历史本身受到的种种制约,史学家记录的历史必然是有所选择的。
D、《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而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可见其是“记录的历史”,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7、下列与“传播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播的历史存在“神化”和“丑化”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是对“记录的历史”的一种另类解读。
B、传播的历史中的“神化”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能弥补现实的不足,因而受到大众的追捧。
C、寄托了人们某种理想的“神化”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而其反面——“丑化”的出现也是出于某种现实的诉求。
D、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使历史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走向神化和丑化两个极端。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元明清直至今天,演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的大量戏剧、小说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
B、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
C、今天的许多读者和观众很难接受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美丽爱情“神话”背后的婚姻真相,因为他们都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记载深信不疑。
D、“文君夜奔”故事本身的多义性为这个故事的解读带来了两种倾向:
批判琴挑和神化琴挑。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孙征君传(节选)
清方苞
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北直容城人也。
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负经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而不可强以仕。
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
及天启初,逆阉魏忠贤得政,叨秽者争出其门,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
由是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缪昌期次第死厂狱,祸及亲党。
而奇逢独与定兴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诸公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
方是时,孙承宗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经略蓟、辽,奇逢之友归安茅元仪及鹿正之子善继皆在幕府。
奇逢密上书承宗,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
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
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
台垣及巡抚交荐屡征,不起,承宗欲疏请以职方起赞军事,使元仪先之,奇逢亦不应也。
其后畿内盗贼数骇,容城危困,乃携家入易州五公山,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教条部署守御,而弦歌不辍。
入国朝,以国子祭酒征,有司敦趣,卒固辞。
移居新安,既而渡河,止苏门百泉。
水部郎马光裕奉以夏峰田庐,遂率子弟躬耕,四方来学,愿留者,亦授田使耕,所居遂成聚。
奇逢始与鹿善继讲学,以象山、阳明为宗,及晚年,乃更和通朱子之说。
其治身务自刻砥,执亲之丧,率兄弟庐墓侧凡六年。
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使自力于庸行。
其与人无町畦,虽武夫悍卒工商隶圉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嫉者。
方杨、左在难,众皆为奇逢危,而忠贤左右皆近畿人,夙重奇逢质行,无不阴为之地者。
鼎革后,诸公必欲强起奇逢,平凉胡廷佐曰:
“人各有志,彼自乐处隐就闲,何故必令与吾侪一辙乎?
”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
河南北学者,岁时奉祀百泉书院,而容城与刘因、杨继盛同祀,保定与孙文正承宗、鹿忠节善继并祀学宫,天下无知与不知,皆称曰夏峰先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目:
示意,暗示B、次第死厂狱——次第:
依次
C、以国子祭酒征——征:
出征,征战D、用此名在天下——用:
任用,起用
10、下列各项,全都能证明孙征君“好奇节”的一组是:
()(3分)
①倾身为之②奇逢密上书承宗③率兄弟庐墓侧凡六年
④彼自乐处隐就闲⑤奇逢为教条部署守御⑥承宗欲疏请以职方起赞军事
A、①②③B、②③⑥C、①④⑤D、④⑤⑥
1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征君与鹿正、张果中勇敢地同魏忠贤斗争,不惜牺牲,因而被人们称为“范阳三烈士”。
B、孙承宗因为孙征君的上书,想进京面圣,从而弹劾魏忠贤,不料却被魏忠贤暗杀在半路上。
C、孙征君学问好,品德高,很多人都愿意向他求学,因而他所住之处自然地形成了村落。
他死后黄河南北的学者都在百泉书院祭祀他。
D、到了清代,孙征君担任国子祭酒,虽然朝廷上下对他十分敬重,但孙征君在短短时间内,还是坚决请求辞职。
12、翻译下列句子(9分)
(1)负经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而不可强以仕。
(3分)
(2)乃携家入易州五公山,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
(3分)
(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赤壁赋》(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的划线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六处,多断无分,3分)
莆田林之栋善画兰,好游,闻兰所在则必往寻之樵者或告某山大壑中常闻兰花气特多茅棘虎豹不可行。
林乃募壮士,执刀矢火攻,具裹粮,鸣金,入深谷中,若当劲敌者。
至则兰叶长丈余,花大如掌。
自是所画益奇变。
——《荒鹿偶谈》
1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古绝句
汉无名氏
日暮秋云阴,江水清且深。
何用通音信,莲花玳瑁簪。
【注】玳瑁,用玳瑁的角质板做的发簪,有褐色和淡黄色相间的花纹。
(1)“日暮秋云阴,江水清且深”运用了哪种传统的表现手法?
请简要赏析。
(4分)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
)(5分)
⑴总角之宴,。
(《诗经·氓》)
⑵,长路漫浩浩。
(《古诗十九首》)
⑶,心念旧恩。
(曹操《短歌行》)
⑷,桃李罗堂前。
(陶渊明《归园田居》)
⑸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⑹或因寄所托,。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⑺,而不知其所止。
(苏轼《赤壁赋》)
⑻,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蕙兰芫荽
木莲
不喜欢芫荽,或者叫不重视芫荽,全因了那香。
芫荽不像葱,爆锅时,细细地一股干香气窜出,长驱直入,进了肠胃;也不像姜,煮出的汤喝时平淡,不过数分钟,七窍全部打通,尽情地欢畅;甚至不像辣椒,噼里啪啦一阵拳打脚踢,一上场就将人打翻,那份火爆干脆利索,像海湾战争的地毯式轰炸,一点都不隐瞒,直率率逼得你泪水横飞。
芫荽的香,浓重,烈性,怪异,鬼魅,阴沉,像捂在被窝里的汗气,借着热腾腾的食物,妖冶地上升。
那香气,是芫荽嫩弱单纯的相貌无以承担的,太浓烈了,压了食物的原汁原味,显得歪门邪道。
宗教信仰者忌讳食用浓烈气味的蔬菜,比如道家就忌韭菜、蒜、胡荽。
胡荽即是芫荽,因了张骞从西域引进,汉人称作胡荽,道家不食它,认为它身上有荤气。
《罗氏会约医镜》中有芫荽辟一切不正之气的说法。
我倒以为它本身就不正气,何来辟了别人的不正气?
单说芫荽,是餐桌上的配角,摆盘时的装饰材料,煲汤时的提味用料,它不单独成菜,豪放的师傅在做好的鱼汤里抓一大把芫荽撒下,厚厚的一层,虽然骇人,但即便再多,食客也明白,那不过是调料之一,顶多是个配菜而已。
但,去除气味浓重,入口的怪异外,单作为植物的芫荽,我是欣赏的。
周末,菜市场的芫荽青碧碧的,携带着夜里的露水,即使放在众多的蔬菜之中,它依旧是显眼的,它嫩,嫩的出水,它绿,绿成碧色,它看似细小,不占位子,却散发出一股股早春气息,使人爱怜。
芫荽两个字,草字头,与草木关联,草木在新疆尤其珍贵,满目黄沙,苍凉大地,嶙峋山脊中忽然跳出个葱葱郁郁,大脑被绿波涤荡,整个身体都跟着鲜绿起来,人也变得阴柔起来,婉转起来。
而芫荽两字,又不常见常用,偶尔遇见一次,像邂逅的梦中情人,心底一亮,想说的话太多,竟无从说起。
这也是我欣赏作为植物的芫荽的一个理由。
记得当年读三毛,读到结婚时,三毛说,找了一件淡蓝细麻布长衣衫,有一种朴实优雅的风味。
穿凉鞋。
头发放下来,戴一顶草编阔边帽子,没有花,去厨房拿了一把香菜别在帽子上。
荷西打量着说,很好,田园风味,这么简单反而好看。
他们锁了门,走进沙漠里。
香菜就是芫荽,一把芫荽点缀的三毛,给荷西带来了一股田园风味,简单反而好看。
芫荽作植物时,是有这个特点的,增辉添色,却不过分,适时又适宜,更何况是在沙漠里,在黄沙茫茫的天地间。
我母亲读芫荽时,很动听,她把芫读做盐,我以为是方言的读法,后来查《植物图谱》得知,芫荽也叫盐荽,延荽,盐是北方发音,读的时候不如芫字委婉,像含在嘴里打了个转又出来,盐是把舌头摊一下,嘴型成一字,很朴素很厚道地吐出来。
据此,每当她说,放点盐荽吧,我都学着她的样子,心里重复一遍盐荽,再看一眼质朴的她。
她在出锅前的面条汤里撒上芫荽花,嘴里说,放点盐荽吧。
手撒下去,像天上下了绿草,整个一碗面条都成了早春的颜色。
青碧碧的芫荽入诗、入歌,才叫出神入化。
早先听《斯卡波罗集市》,旋律幽婉,心动了好多年。
一个苏格兰男子,借着象征爱情的欧芹、鼠尾草、迷迭香、百里香四种植物,思念心中的女子。
你去斯卡波罗集市吗?
那遍布欧芹、鼠尾草、迷迭香、百里香的小山坡,代我向那儿一位姑娘问好,他曾经是我的爱人,请叫她为我做件麻布衣衫。
绝妙的译者,借了《诗经》的风格,译出蕙兰芫荽。
歌词中那四种象征爱情的植物,并无芫荽,译者却生生地写出个芫荽来,并为题,是看中了芫荽的青碧,细嫩,还是草字头,要么是喜欢这两个组合在一起的汉字吧。
问尔所之,是否如适?
蕙兰芫荽,郁郁香芷。
彼方淑女,凭君寄辞。
伊人曾在,与我相知。
嘱彼佳人,备我衣辎。
竟有这般清雅的译者,坐在孤昏的油灯下,听着歌者声声倾述,顺手牵来一纸,饱蘸墨汁,提笔落案,问尔所之,是否如适?
一字一字,字字珠玑,隽永的笔迹微微倾斜,一首千年后的诗经歌咏印到纸张上,她又加了诗名,不再是《斯卡波罗集市》,而是集市中常出现的蕙兰芫荽。
后来,传唱,诵咏,译者隐没了自己。
因为隐没,诗的美质在译的程度上再次被放大,更加地接近了《诗经》本身。
而我脑海中的译者肖像该是:
女性,清瘦,美目,蓄着齐眉刘海,穿棉布素色旗袍,对着手中的书,书中的诗,谦和地微笑着。
(《新疆经济报》2014年5月4日,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项得0分)
A、作者在文章开头,使用浓墨重彩的语言,酣畅而又生动地描写了葱、姜和辣椒给予我们的味觉体验,借以对比映衬芫荽那种浓重怪异的香气给人的强烈刺激。
B、在描写了芫荽的颜色、香气之后,作者通过写三毛以芫荽作装饰和母亲对芫荽的特别读音,表现了作为植物的芫荽所具有的“适时又适宜”的“简单反而好看”的“田园风味”。
C、本文对熟词的创造性使用别具特色。
例如“直率率”、“青碧碧”,还有“嶙峋山脊中忽然跳出个葱葱郁郁”,除了叠字所具有的强调之意与音韵之美,也别有旧词翻新的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妙趣。
D、不同民族文学的翻译有时甚至是一种不亚于原作的再创造,由《斯卡波罗集市》到《蕙兰芫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E、因为本文作者对芫荽、对《斯卡波罗集市》非常喜爱,所以为了表达对这位无名译者的敬意,作者便在文末对这位译者的形象作了一番美好的想象。
17、请解释划线的句子在文中的意义。
(4分)
①大脑被绿波涤荡,整个身体都跟着鲜绿起来,人也变得阴柔起来,婉转起来。
②因为隐没,诗的美质在译的程度上再次被放大,更加地接近了《诗经》本身。
18、“作为植物”的芫荽具有哪些特点?
请联系全文作简要概括。
(4分)
19、欲扬先抑是散文写作的常见手法。
请简要梳理本文的结构层次,并具体解说欲扬先抑的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及其表达效果。
(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以《游褒禅山记》为材料,对出下联。
(4分)
上联:
苏东坡至赤壁,赏明月清风,悟人生哲理。
下联:
21、仿照下面的一句话,另写一句结构相似,内容丰富且有一定哲理的话。
(4分)
蜜蜂和蝴蝶虽然都在花间飞舞,但一个在创造,一个却在虚度。
创造者给生活奉献的是甜美的蜜糖,虚度者留下的是一堆毫无用处的垃圾。
仿写:
22、以下是小张在收到郑先生著作后回信的正文,其中有四处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并修改。
(4分)
您寄奉的大作已收到。
过目后,深感对我的论文写作有些许帮助,定当惠存。
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日光临贵府,当面致谢。
修改:
①改为②改为
③改为④改为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请以“多么痛的领悟”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不得抄袭、套作,800字以上。
(60分)
宜昌市第一中学2014年秋季学期
高一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六大题,总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命题人:
秦建军审题人:
张敏
★祝考试顺利★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芰荷(jì)绣腰襦(rù)酾酒临江(shī)将子无怒(jiāng)
B、吐哺(pǔ)溯流光(sù)卓有成效(zhuō)自我徂尔(cú)
C、訾詈(zǐ)修禊事(qì)渐车帷裳(jiān)载笑载言(zǎi)
D、镣铐(liào)金镂鞍(lòu)规行矩步(jǔ)潦草塞责(sè)
答案:
D(A、绣腰襦rú将子无怒qiāng;B、吐哺bǔ卓有成效zhuó;C、修禊事xì载笑载言zà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绿洲磐石责无旁贷钟南捷径B、遨游崭新贻误国家旁稽博采
C、蛾眉彭觞开诚布公义愤填膺D、赎罪签署游目聘怀浅尝辄止
答案:
B(A、终南捷径;C、彭殇;D、游目骋怀)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外资大批出逃,股价债价下跌,生产下降,国家税收减少,国家偿债率超过极限,俄罗斯国家财政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B、东风城里的人,对外来人员的所有问题都微笑着不予回答,但看得出来,这里的居民安之若素,或许“神七”发射本是他们平静生活的一部分。
C、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D、“作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作人来写”,莫言的这段获奖感言,必将抛砖引玉,引发整个文坛的思考和讨论。
答案:
A(B、安之若素:
身处逆境、遇到困难和遭受挫折时能泰然处之,跟平常一样。
与语境不符。
C不绝如缕:
形容情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不用于写事情的连续性。
D抛砖引玉:
比喻用粗浅、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成熟的意见。
)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看完了中央实验话剧院创作演出的《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使我增强了戏剧创新的信心。
B、用“爱国”来感召年轻人投身工科没有说服力,这并不是说年轻人缺少爱国情怀,或者爱国已经成为一种大而无当,而是将“投身工科”与“爱国”扯在一起存在致命的逻辑缺陷。
C、商场保安员的职责是保护商场的货物安全和环境安全,不是执法机构,擅自打人行为属于执行公务过程中侵害他人权利的行为。
D、昨天凌晨,嫦娥三号着陆器与“玉兔号”月球车进行了第五次互拍,并首次传回着陆器携带五星红旗的全景照片,至此,两器互拍任务圆满结束。
答案:
D(A、缺主语;B、宾语残缺,“大而无当”后缺少宾语中心词“的口号”等;C、“职责”“不是执法机构”搭配不当。
)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句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不同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B、《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宋的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原指一种官署,后指一种新诗体。
C、维克多·雨果,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剧作家,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D、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他的《游褒禅山记》说明了做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
答案:
C(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历史”的层次
王立群
“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
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