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6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6册.docx
《高中语文 16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6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16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6册.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16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优化设计大纲人教版第6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16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优化设计大纲人教版第6册
1通假字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乡,通“向”。
公子与侯生决
决,通“诀”。
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通“材”。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通“源”。
直上载公子上坐
坐,通“座”,座位。
见其客朱亥,俾倪
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辞决而行
决,通“诀”,离别。
2古今异义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古义:
引见,介绍;今义:
称赞、赞许。
(此)皆中国人民所喜好
古义:
指中原地区;今义:
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3词类活用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袖:
袖藏)名词→动词
名词→状语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4特殊句式
判断句
被动句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后置
在这篇课文里突出表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意识,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提示对“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意识的评价,可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①这是司马迁的一种理想道德。
他歌颂那些忠于知己、能为知己者奋勇牺牲的人,而憎恨那些朝秦暮楚、不念旧交,甚至落井下石、卖友求荣的败类。
在此,他所正面歌颂的人物大都具有忠于知己,为知己尽心效力,甚至在紧要关头能为知己奋勇献身的特点。
②同是“士为知己者死”,但在性质上也有差别,像程婴、专诸等人,仅为了某一个主子的私人利益去拼命,所反映的只是个人恩怨,是一种收买与被收买、豢养与被豢养的关系。
而侯嬴、朱亥与信陵君虽然也有报知遇之恩的思想,但他们之间是平等的朋友关系,不是主奴关系,并且是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共同为保卫国家而效力的。
因此,较战国时期其他人物高出一筹。
③在封建社会里,士能如此,不失为一种美德,是值得称颂的。
但是,这一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信条,是一种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处世哲学,尽管侯嬴、朱亥与信陵君之间的关系相对平等,但本质上他们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种主子与奴才、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
因为封建社会是“家天下”,所以统治者与士的关系只能是“知”与“被知”、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
某些士人得到封建统治者的赏识之后便踌躇满志,把统治者视为知己,表示要为知己者用,甚至为知己者死,无非是要报知遇之恩,尽力效忠而已。
这与我们所提倡的为中华民族利益而献身,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思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1.实词
将
径
2.之zhī
(1)动词,到……去。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
“牛何之?
”(《齐桓晋文之事》)
(2)第三人称代词。
“她(们)、他(们)、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作《师说》以贻之。
(代人,作宾语。
)(《师说》)
使之然也。
(代物,作兼语。
)(《劝学》)
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事理,作宾语。
)(《师说》)
(3)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此”。
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
(4)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5)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6)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宋何罪之有?
(即“宋有何罪”(《公输》)
(7)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8)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
(9)用在表时间的分句中作状语,常与“也”字呼应,相当于“……的时候”。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3.者zhě
代词。
(1)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的东西”“的事情”“的地方”等。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者:
指地方。
)(《登泰山记》)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者:
指人。
)(《鸿门宴》)
(2)用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二者:
两种心情。
)(《岳阳楼记》)
(3)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屈原列传》)
(4)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5)用在“今”“昔”等时间词的后面,表示“……的时候”。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
(6)前面有“若”“似”“如”等词,译为“像……的样子”“……似的”。
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
4.与读音一:
yǔ
(1)给予,授予。
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信陵君窃符救赵》)
屈平不与。
(《屈原列传》)
(2)结交,交为。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六国论》)
(3)赞许,赞成。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汉书·翟方进传》)
(4)帮助,援助。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战国策·齐策一》)
(5)和,跟,同。
蜩与学鸠笑之。
(《逍遥游》)
(6)替,为。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兵车行》)
(7)通“举”,全,都,整个。
与前世而皆然兮。
(《涉江》)
读音二:
yù
参加
骞叔之子与师。
(《殽之战》)
读音三:
yú
同“欤”,语气词。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庄暴见孟子》)
5.则zé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
可译为“就”“便”。
项王曰:
“壮士!
——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大铁椎传》)
②表示假设关系。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史记·高祖本纪》)
③用在对比句中,可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
入则孝,出则悌。
(《论语·学而》)
④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可译为“可是”“却”。
手裁举则又超乎而跃。
(《促织》)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
(2)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
(3)实词义略
6.区别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A.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
B.彼竭我盈,故克之
C.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D.追而视之,乃前寄辞者
E.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F.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G.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H.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I.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J.顷之,烟炎张天
K.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L.带长铗之陆离兮
答案A、B、C、D均为代词,分别译为它、他们、这件事、她;E.助词,的;F.往,到……去,动词;G.这,此,代词;H.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I.我,代词;J.调整音节,无实义;K.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L.助词,定语后置。
7.解释下列语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苛政猛于虎也
③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
④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⑤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⑥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⑦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⑧燕王欲结于君
⑨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⑩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积于今六十岁矣
不拘于时,学于余
有损于人,而无益于己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今吴楚反,于公何如
赵尝五战于秦
而大声发于水上
苟全性命于乱世
答案①~⑩均为介词,分别译为从、比,比,对,向,被、被,在,给,和,在,对于;在;到;向;对;在……方面;根据;由于;在……看来;与;从;在……之中。
同步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辞决而行。
侯生曰:
“公子勉之矣!
老臣不能从。
”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复引车还问侯生。
侯生笑曰: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曰:
“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尚安事客?
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公子再拜,因问。
侯生乃屏人间语曰:
“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备:
周到。
B.今有难,无他端端:
办法。
C.然公子遇臣厚遇:
遇到。
D.侯生乃屏人间语曰间:
悄悄。
解析C.遇:
对待。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所指代的内容,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之:
代兵符。
B.侯生曰:
“公子勉之矣!
”
之:
代救赵之事。
C.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
之:
代兵符。
D.如姬资之三年
之:
代为父报仇之事。
解析A.之:
代“帮助”。
答案A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解析A.辞:
推辞;言辞。
B.诚:
果真;确实。
C.却:
打退。
D.幸:
宠幸;希望。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B.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C.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D.胜所以自附于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
解析B.用来……的礼节,A、C、D三项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
答案B
5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莫不闻。
——天下的人没有不知道的。
B.何功之有哉?
——有什么功劳呢?
C.尚安事客?
——还怎么招待客人呢?
D.我岂有所失哉?
——莫非我有过失吧?
解析C.应为“还要宾客做什么?
”
答案C
延伸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张逸字大隐,郑州荥阳人。
进士及第,知襄州邓城县,有能名。
知州谢泌将荐逸,先设几案,置章其上,望阙再拜曰:
“老臣为朝廷得一良吏。
”乃奏之。
他日引对,真宗问所欲何官,逸对曰:
“母老在家,愿得近乡一幕职官,归奉甘旨足矣。
”授澶州观察推官,数日,以母丧去。
服除,引对,帝又固问之,对曰:
“愿得京官。
”特改大理寺丞。
帝雅贤泌,再召问逸者,用泌荐也。
知长水县,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厚遇之,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
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
后邑人陈希亮、杨异相继登科,逸改其居曰桂枝里。
累迁尚书兵部郎中,知开封府。
有僧求内降免田税,而逸固执不许。
仁宗曰:
“有司能守法,朕何忧也。
”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
逸凡四至蜀,谙其民风。
华阳驺长杀人,诬道旁行者,县吏受财,狱既具,乃使杀人者守囚。
逸曰:
“囚色冤,守者气不直,岂守者杀人乎?
”囚始敢言,而守者果服,立诛之,蜀人以为神。
会岁旱,逸使作堰壅江水,溉民田,自出公租减价以振民。
初,民饥多杀耕牛食之,犯者皆配关中。
逸奏:
“民杀牛以活将死之命,与盗杀者异,若不禁之,又将废穑事。
今岁少稔,请一切放还,复其业。
”报可。
未几,卒于官。
(《宋史·张逸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阙再拜曰阙:
皇宫。
B.及徙青神县徙:
迁移。
C.逸凡四至蜀,谙其民风谙:
熟悉。
D.自出公租减价以振民振:
救济。
解析B.徙:
调任。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解析A.第一个“以”是介词,相当于“因为”;第二个“以”是介词,相当于“凭”。
B.两个“既”都是时间副词,相当于“……以后”。
C.两个“乃”都相当于“于是”。
D.两个“以”都是连词,相当于“来”。
答案A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设几案,置章其上
置章其上:
把奏章放在它的上面。
B.服除,引对,帝又固问之
固问之:
坚持问他想当什么官。
C.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
贫不自给:
贫穷得自己不能给官府钱财。
D.请一切放还,复其业
一切放还:
一律释放他们回来。
解析C.“不自给”是“不能依靠自力生活”的意思,“给”指“供应生活物品”。
答案C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说明张逸是“良吏”的一组是()
①母老在家,愿得近乡一幕职官②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③陈希亮、杨异相继登科,逸改其居曰桂枝里④有司能守法,朕何忧也⑤囚色冤,守者气不直,岂守者杀人乎⑥民饥多杀耕牛食之,犯者皆配关中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④⑥D.②③⑤
解析①句说明张逸孝敬母亲,⑥句所说是客观情况。
而②③④⑤句都能说明张逸是良吏。
有①⑥的项不选。
答案D
5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受皇帝重视的谢泌向朝廷推荐张逸,皇帝两次问张逸想做什么官,并按其意愿授官。
B.张逸知长水县,为官很清廉。
在青神县任官很重视教育,使得当地出了陈希亮、杨异这样的人才。
C.张逸知开封府,某僧人请求由皇帝下令免田税,张逸报告皇帝处理此事,因此皇帝称赞他能严明执法。
D.张逸知益州,能明察案情而惩处杀人却诬告他人的华阳驺长,曾上书朝廷放还因饥饿杀耕牛食肉而犯罪发配的人。
解析C.“张逸报告皇帝处理此事”不合文意,实际是张逸坚持自己的见解不应允。
答案C
参考译文张逸字大隐,是郑州荥阳人。
他考中进士,主管襄州邓城县政事,有才能出众的名声。
知州谢泌将推荐张逸,先摆好几案,把奏章放在它的上面,望着皇宫的方向拜了又拜说:
“老臣我为朝廷选到了一个好官吏。
”于是上奏章推荐张逸。
后来一天召引张逸入宫回答皇帝问题,真宗问张逸想要做什么官,张逸回答说:
“母亲年老在家乡,希望得到靠近家乡的一地方长官下属官吏的官职,回去奉养母亲就满足了。
”朝廷任命他做澶州观察推官,过了几天,因母亲丧事免去官职。
服丧期满,召引入宫回答皇帝问题,皇帝又坚持问他想做什么官,张逸回答说:
“希望得到京城官职。
”朝廷特地改任他为大理寺丞。
皇帝一向认为谢泌贤良,两次召见询问张逸,是因为谢泌推荐他。
后来张逸主管长水县政事,这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很优厚地对待他,等到张逸调任青神县,贫穷得不能依靠自力生活时,王嗣宗借给他半年俸禄让他置办行装。
到青神县以后,他兴办学校,教授学生。
后来县邑人陈希亮、杨异相继考中进士,张逸改他们居地名字叫“桂枝里”。
他多次升官,到尚书兵部郎中,主管开封府政事。
有个僧人请求由皇帝直接下令免除田地赋税,可是张逸坚持自己的见解不应允。
宋仁宗说:
“主管官员能守法,我忧虑什么呢?
”他凭枢密直学士主管益州政事。
张逸总共四次到蜀地,熟悉那里的民风。
华阳县掌管车马的官吏杀了人,他诬告道旁走路的人,县府官吏接受了钱财,案子审定以后,张逸于是让杀人的人看守囚犯。
张逸说:
“囚犯脸色看出冤枉,看守的人神态不正,是不是看守的人杀了人呢?
”囚犯才敢说话,看守的人果然认罪,立刻把看守的人杀了,蜀地人认为他很神灵。
恰逢一年大旱,张逸让人们筑堰堵江水,灌溉民田,自己拿出官府积蓄的粮食减价卖出来救济百姓。
起初,百姓饥饿多有人杀耕牛吃肉,因这样获罪的人都发配关中。
张逸上奏章说:
“百姓杀牛来救活将要死的性命,与偷盗杀牛的不同,可是如果不禁止杀牛,又将要荒废种庄稼的事。
今年庄稼稍稍成熟,请求一律释放他们回来,恢复他们的生业。
”朝廷答复批准。
不久,他死在官任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韩信拜将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
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匍匐。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
坐法当斩,信曰:
“上不欲就天下乎?
何为斩壮士!
”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悦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
“丞相何亡。
”上大怒。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
上且怒且喜,骂何曰:
“若亡,何也?
”何曰:
“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
“若所追者谁?
”何曰:
“韩信也。
”上复骂曰:
“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
追信,诈也。
”何曰:
“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王曰:
“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
“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
“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
“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
“以为大将。
”何曰:
“幸甚!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无行:
没有行动。
B.信往,不为具食
具食:
吃饭的器具。
C.坐法当斩
坐法:
因为犯了案。
D.何曰:
“幸甚!
”
幸甚:
幸福得很。
解析A.无行:
没有好的表现。
行,好品行。
B.具食:
备饭。
具,准备。
D.幸甚:
好得很。
幸,庆幸。
答案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解析A项的“竟”同为副词,译作“竟然”。
B项的“虽”同为连词,译作“虽然”。
C项第一句的“以”是介词,译为“把”,“以”之后省略宾语“之”;第二句的也是介词,译为“按照”。
D项的“安”同为疑问代词,译作“怎么”“哪里”。
答案C
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月,亭长妻患之
称代前文的“韩信”。
B.于是信熟视之
称代前文的“屠中少年”。
C.信仗剑从之,居麾下
称代前文的“项梁”。
D.上未之奇也
“未之奇”,即“未奇之”;“之”,代“韩信”。
解析B项应为“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答案B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韩信有过人才能的一组是()
①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②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③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④至如信者,国士无双⑤王曰:
“吾为公以为将。
”⑥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③④⑤D.②④⑥
解析①“为郎中”,③“为治粟都尉”,⑤“为将”,都不能表现韩信的“过人才能”,因此,A、B、C三项均不合题意。
答案D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初为布衣,家庭贫寒,生活无着,常常寄人篱下;但他却胸怀大志,忍辱负重,努力习武,积极投军献策,最后终于成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B.本文主要是描写韩信的才能。
不过,这里不是正面描写,而是侧面烘托,即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表现了一个天才的军事家的形象。
C.文章叙述了汉高祖刘邦的雄才大略。
他能够知人善任,采纳滕公和萧何的意见,拜韩信为大将,让他为自己打天下。
D.韩信起初在项羽军中做郎中,曾几次向项羽出谋献策,可是都没有被采纳,这就决定了项羽必然失败的悲惨命运。
解析以偏概全,不能知人善任,这只是暗示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
答案D
6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2)上不欲就天下乎?
何为斩壮士!
答案略〔请参看译文的有关部分。
不过,
(1)题中,如把“信”当作“诚然”“果真”解释,也算对。
〕
参考译文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
当初他是平民时,家里很穷,自己又没有好的表现,不能被推选为差吏,只得经常依附在别人家里吃闲饭,大家都很讨厌他。
他曾经多次投靠下乡南昌亭长吃饭,一连吃了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很讨厌他。
于是一天早晨,她老早把饭烧好,端到床上吃掉。
等到开饭的时候,韩信跑去了,也不给他准备饭。
韩信也明白人家的意思,非常恼火,竟然与他们断绝了关系,从此不再上门了。
淮阴卖肉者当中有一个欺侮他的少年说:
“你虽然个儿长得高大,喜欢佩刀挂剑,其实是个胆小鬼!
”又当众羞辱他说:
“你韩信不怕死,就刺我一刀;怕死,就从我的裤裆底下钻过去。
”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他一番,低下头从他的裤裆下面爬过去了。
惹得满街的人都讥笑韩信,认为他懦弱无能。
等到项梁渡过淮河向西进军时,韩信带了宝剑去投靠他,留作他的部下,一直默默无闻。
项梁失败后,又归属项羽,项羽派他做郎中。
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项羽都没有采纳。
汉王入蜀时,韩信脱离楚军投奔了他。
有一次韩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他说:
“汉王不是打算得天下吗?
为什么先杀掉壮士!
”滕公感到他出言不凡,看到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杀。
同他谈话,更加佩服他。
便把他推荐给汉王,汉王派他做治粟都尉,还是不重视他。
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话,萧何认为韩信这个人不寻常。
到达南郑时,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告诉汉王,就亲自去追赶他。
有人向汉王报告说:
“丞相萧何逃跑了。
”汉王听了大发雷霆。
过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进见汉王,汉王又生气又高兴,骂萧何道:
“你逃走,为什么?
”萧何回答说:
“我不敢逃走啊,我是去追逃走的人呀。
”汉王问:
“你追的是谁?
”萧何说:
“是韩信。
”汉王又骂道:
“将官们逃跑的有好几十,你都不去追,说是追韩信,这是骗人。
”萧何说:
“一般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那是国家独一无二的杰出人才。
大王如果一定想长期做汉中王,当然用不着他;如果决心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了。
”汉王说:
“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怎么能老闷在这种鬼地方呢!
”萧何说:
“大王决计一定要向东发展,如果能任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任用,韩信终归是要逃走的。
”汉王说:
“我为了你,就派他做个将军吧。
”萧何说:
“即使派他做将军,韩信必定还是不肯留下。
”汉王说:
“那就任命他做大将军吧。
”萧何说:
“好极了!
”等到任命大将的时候,被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曲折回环,情思盎然
——读《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令读者慷慨悲歌不已;
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视昔,闻谁能拔抑塞磊落之才?
题写在信陵君祠内的这副对联,不仅深情地赞颂了“能拔抑塞磊落之才”的信陵君,也高度地评价了太史公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名篇之一《信陵君列传》。
高中语文课本上的《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节选自《魏公子列传》。
由于此段故事极其生动,历来被作为戏剧题材搬上舞台。
信陵君富有政治远见,又具有军事才能。
虽然他与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但他的声誉却远在其他三公子之上。
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