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75首 精华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3332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11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75首 精华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古诗75首 精华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古诗75首 精华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古诗75首 精华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古诗75首 精华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75首 精华版.docx

《古诗75首 精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75首 精华版.docx(9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75首 精华版.docx

古诗75首精华版

1、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作者

汉乐府:

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

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

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

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背景主题

这首诗诗为《相和歌辞。

相和曲》之一,原见《宋书。

乐志》,算得上是采莲诗的鼻祖。

主旨在写良辰美景,行乐得时。

清人德潜评此诗为“奇格”(《古诗源》卷三)。

玉榖则认为此诗不写花而只写叶,意为叶尚且可爱,花更不待言。

大体这种民歌,纯属天籁,最初的创作者未必有意为之,而自然显现一片大自然活泼的生机。

余冠英先生认为“鱼戏莲叶东”以下四句,可能是“和声”。

前三句由领唱者唱,而后四句为众人和唱。

此为汉代民歌,诗量运用重复的句式和字眼,表现了古代民歌朴素明朗的风格。

诗歌描绘了江南采莲的热闹欢乐场面,从穿来穿去、欣然戏乐的游鱼中,我们似乎也听到了采莲人的欢笑。

词语注释

田田:

荷叶茂盛的样子。

可:

在这里有“适宜”、“正好”的意思。

翻译

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赏析

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

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

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

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的壮男俊女的欢声笑语,悦耳的歌喉,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

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场景!

从文化学的角度,我们又会发现这是一首情歌,它隐含着青年男女相互嬉戏,追逐爱情的意思。

你看那些鱼儿,在莲叶之间游来躲去,叫人怎能不想起北的“大姑娘走进青纱帐”?

读完此诗,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想着就令人觉得清爽。

还不止于此,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的同时,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

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心的欢乐和青年男女之间的欢愉和甜蜜。

这就是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名句赏析

诗歌的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

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并列,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游动为依据,显得活泼、自然、有趣。

句式复沓而略有变化,是《诗经》的传统手法,用在这里,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

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到采莲人心的欢乐。

相关资料

这首诗描写了采莲时观赏鱼戏莲叶的情景。

《乐府解题》云:

“《江南》,古辞,盖美芳晨丽景,嬉游得时也。

”后四句用重复的句式,表现了鱼在莲叶间穿梭往来的轻灵的样子,传达出采莲人欢快的心情。

古代诗歌中用“莲”字还有一种原因,是因为“莲”和“怜”同音,因此也借来表示“怜爱”的意思,如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宋朝敦颐的一篇《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更赋予莲花以品性高洁的形象,从此莲被誉为“花中君子”。

2、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作者

汉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

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

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

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

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

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

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

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背景主题

《长歌行》是北宋文人郭茂倩(1041-1099)编纂的《乐府诗集》中的一首五言古诗,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

这首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使表达的哲理发人深省,又明白易懂。

词语注释

①长歌行:

汉乐府曲调名。

②葵:

“葵”作为蔬菜名,指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亨葵及菽。

”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

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

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

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子轻虚如榆荚仁。

”本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另有一种菊科草本植物也叫“葵”。

向日葵即其中之一。

此外,蒲葵也可简称.“葵”,用蒲葵叶做成的扇子称“葵扇”。

③朝露:

清晨的露水。

晞:

天亮,引申为照耀。

④阳春:

温暖的春天。

布:

布施,给予。

德泽:

恩惠。

⑤秋节:

秋季。

⑥焜黄:

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

同“花”。

衰:

读"cuī",古时候没有"shuaī"这个音。

⑦百川:

大河流。

少:

年轻。

老:

老年。

⑧徒:

白白地。

翻译

园中的葵菜青青郁郁,葵叶上的露水被晒干。

春天的把温暖布满,万物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常常担心秋天一到,美丽的花叶就会枯黄、衰败。

无数条江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够重新返回西?

年少时如果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到老只能白白地悔恨与悲伤。

诵读

应先强调语气。

要用积极、向上的语气朗读。

然后要注意语气间的停顿。

有时一句话要有必要的读出强调这句话的重要性以及注重朗诵《长歌行》时的慢语气、轻声、重音。

赏析一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

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

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中。

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

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

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

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赏析二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

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

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

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

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

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代的过程。

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

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的不可避免。

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

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

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

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了吗?

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

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

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

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

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

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

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度过的名言。

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这首《长歌行》不同于汉代其他的文人诗哀叹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时行乐,它是一首唱反调的诗,是一首难能可贵的佳作。

名句赏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青少年时代不努力,到老只能悲伤叹气了。

少:

少年时期。

壮:

成年时期。

合起来指人生命力旺盛的前半生。

努力:

把力量尽量使出来。

意即勤奋。

老大:

指人生命力衰败的时期。

徒:

副词,表示动作的施行没有取得成效一。

可译为“空”。

伤悲:

悲伤。

归结为关于生命价值的感悟,情景动人。

相关资料

“葵”作为蔬菜名,指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亨葵及菽。

”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

’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

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

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子轻虚如榆荚仁。

”本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另有一种菊科草本植物也叫“葵”。

向日葵即其中之一。

此外,蒲葵也可简称.“葵”,用蒲葵叶做成的扇子称“葵扇”。

3、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作者

《敕勒歌》的作者相传是北齐开国皇帝高欢的部将斛律金,公元546年东权臣高欢玉壁一战(《敕勒歌》在此时诞生)时,鲜卑族在以中、北部为中心的统治时间已近150年。

公元534年,高欢建立东(北由此分裂为东、西,西于次年即公元535年在今建都)后,自任大丞相,虽然将都城设在今临漳县的邺城,但其统治中心仍在(高欢的大丞相府设在晋阳,其址在今市南)。

在此近150年的时间里,敕勒族与鲜卑族大融合,共同生活在黄河以北以中、北部为中心这块土地上。

公元546年,高欢率兵十万从晋阳南向进攻西的军事重镇玉壁(在今南部稷山县西南),折兵七万,返回晋阳途中,军中谣传其中箭将亡,高欢带病强自设宴面会大臣。

为振军心,他命部将斛律金带头作一首能表现鲜卑、敕勒族民族性质的歌曲。

斛律金即作《敕勒歌》,并带头领唱,高欢也随之附唱,遂使将士怀旧,军心大振。

《敕勒歌》也因此在军营中广传,留传到今。

(相传作者是宋朝的郭茂倩)

背景主题

《敕勒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鲜卑族间流传的一首民歌,在中国古典文学和古代史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敕勒:

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省北部)一带。

敕勒,中国古代民族,属于原始游牧部落,又称赤勒、高车、狄历、铁勒、丁零(丁灵)。

词语注释

①敕勒川――泛指敕勒族游牧的草原,大致在今土默特旗一带。

②阴山――即阴山山脉,今在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③穹(qióng)庐――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

④野――在这里应读为yǎ。

⑤见――读xiàn,呈现、出现。

翻译

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四面与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的毡帐一般。

下的草原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诵读本诗前四句押“ɑ”韵,后三句换韵为“ɑnɡ”。

赏析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

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无比广大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

“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境极其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的感觉。

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牧民的家乡,牛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

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吹”、“低”、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敕勒族人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与他们的生活式有着密切联系。

穹庐是游牧异议的活动居室,是他们的衣食来源,对于这些与他们的生活和命运相关的事物 ,他们有着极深极厚的感情。

所以我们说,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我们并且认为,这首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色彩,原因也在这里。

名句赏析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意境极其阔大恢宏。

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

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

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

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才有牛羊闪现出来。

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

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相关资料

敕勒族:

据历史资料载,敕勒族原名狄历族,一称铁勒族,系原匈奴族的一支后裔。

在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该族的具体住地在今省朔州市、宁武县管涔山一带桑干河、汾头区,受鲜卑族北朝(后属东)统治。

管涔山系主峰在今省朔州武县西南约30公里处的东寨乡。

山属蒙古高原南部阴山一脉。

阴山从今河套西北发脉后,主干向东至云中一带(今呼和浩特及左右),分出一支,巍巍南向,直抵今晋西南楼、隰县一带,构成管涔山系。

历史上,管涔山脉“无木而多草”,系高原牧区。

山上之草主要是管草,管涔山因此而得名。

山围多河流、湖泊、川谷,形成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

至今宁武县城西南约100公里处,尚有一位于海拔2700多米以上,广约万余亩的高山草甸芦芽山天然牧场。

这里,正是《敕勒歌》中所写的那种广阔、苍茫的草原自然风光。

公元5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和西两个政权之间爆发过一场大战。

东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请出军中老将要他用歌声来激励军旅的士气,唱出了这首北将士们非常喜爱的敕勒歌。

歌声让将士们个个饱含热泪,军中霎时群情激奋。

4、咏鹅(唐)骆宾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作者

骆宾(约627—约684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中乌)。

唐初诗人,与勃、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唐龙朔初年,骆宾担任道元庆的属官。

后来相继担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

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升任中央政府的侍御史官职。

曾经被人诬陷入狱,被赦免后出任地官临海县丞,所以后人也称他骆临海。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做为秘书,起草了著名的《讨武瞾檄》。

背景主题

《咏鹅》是唐代诗人骆宾七岁时的作品。

全诗共四句,分别写鹅的样子、游水时美丽的外形和轻盈的动作,表达了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词语注释

咏鹅:

用诗词来赞美鹅。

是骆宾七岁时写的诗。

咏:

用诗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

鹅鹅鹅:

这里是描摹鹅的叫声。

曲项:

项,是脖子的后部。

弯曲脖子的后部,就是昂着头。

歌:

唱歌。

向天歌:

朝着天空叫,诗人将它比作唱歌。

浮:

在水上飘浮。

红掌:

鹅的红色的脚掌。

掌:

诗中指鹅的脚掌。

清波:

清清的水波。

拨清波:

拨弄清澈的水波。

翻译

鹅,鹅,鹅,弯曲着脖子对天唱着歌。

一身雪白的羽毛浮在绿水上,红掌拨动着清澈的水波。

诵读

这首诗“白”、“绿”、“红”、“清”应重读以突出。

朗诵时要用轻快的语调抒发,还要注意诗的节奏。

如: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赏析

这首诗原题叫“咏鹅”。

“咏”,用诗歌等来叙述。

这首诗相传是骆宾府七岁时写的,描写白鹅在绿水中浮游荡漾、快乐呼唤的情景,写得通俗易懂,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不仅写出了鹅的一般特征,而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清新悦人的“鹅戏清波”图。

这首诗也表现了这位天真的小作者欢快的心情。

第一句,选用了三个“鹅”字,运用摹声的手法,把鹅的鸣叫声送到人们的耳朵里,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不难想象,小作者听到鹅的叫声,看到鹅在水面上游来游去,心中多么快活,不仅脱口而呼:

“鹅、鹅、鹅!

第二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时的样子:

弯曲着长长的脖子,向着高歌。

在孩子的眼中,这样子有多么得意,多么神气!

三、四句描写鹅游动的情态。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洁白的羽毛,碧绿的春水,鲜红的脚掌,清澈的波纹,白、绿、红互相映衬,色彩鲜艳。

鹅在水上是轻轻地“浮”,缓缓地“拨”,动作优美,怡然自得。

这情景,当然会使孩子心情愉快,甚至会高兴地手舞足蹈。

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新鲜活泼,明白如话。

诗人经过认真观察,从声音、形象、动作、颜色等几个面抓住特点进行描绘。

“曲项”、“白毛”、“红掌”,是白鹅的形体特征;“向天歌”、“浮绿水”、“拨清波”,是白鹅的生活习性和行动特征。

诗人抓住这些特征,把白鹅浮水时的形象和神态写得生动、逼真,给人留下了一副富有情趣的、美丽的图画。

名句赏析

据说这首小诗是骆宾七岁时所作。

头一句三个鹅字,写出了孩子们初见鹅时的惊喜。

接下来的三句话,写活了鹅的神态。

那一群白鹅悠闲地游来,正昂着颈高叫着,像是在谈天,像是在以唱,更像是在向天歌唱。

它们在水中游来游去,洁白的身体浮在绿水中,红红的鹅掌向后轻轻拨动着清清的河水,荡起一片涟漪。

这是一幅多么轻松、快乐、自由,多么纯真美丽的画面啊!

这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他们认识生活的开始,尤如小鸟冲向大自然,多么欢畅。

它让我们体会到了童心的童趣,纯洁了我们的心灵。

相关资料

初唐四杰 

初唐文学家勃、炯、卢照邻、骆宾的合称。

《旧唐书·炯传》说:

“炯与勃、卢照邻、骆宾以文诗齐名,海称为卢骆,亦号为“四杰”。

5、风(唐)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作者

峤(644~713),唐代诗人。

字巨山。

州赞皇人。

儿时梦人遗双笔,由是有文辞。

弱冠擢进士第,始调安定尉,举制策甲科。

武后时,官凤阁舍人。

每有大手笔,皆特命峤为之。

累迁鸾台侍郎,知政事,封国公。

景龙中,以特进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睿宗立,出剌怀州。

明皇贬为别驾,改卢州。

峤富于才思,初与接踵,中与齐名,晚诸人没,独为文章宿老,一时学者取法焉。

集五十卷,今编诗五卷。

背景主题

这是一首构思别致的写风诗。

它从四种自然现象中,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

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词语注释

解落:

解散,散落。

三秋:

农历九月,指秋天。

二月:

农历二月,指春天。

过:

经过。

斜:

倾斜。

翻译

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诵读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情绪轻快活泼。

“解落”、“能开”、“千尺浪”、“万竿斜”都要重读,语调要抑扬顿挫,使人觉得仿佛听到了飒飒的风声。

赏析

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

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此诗为唐代峤所作。

峤以“风”为题的组诗共有3首,此为其中一首。

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

因此,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

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

在这种生活常识的支撑下,诗人熟练地通过外物的形变来显发风之特点,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切感受风的温存与魅力。

“兴、比、赋”为古典诗歌表现的基本手法。

所谓的“兴”意指“兴发”“感兴”,由物及心,即因为外物的作用而产生心“情变”。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叶落”与“花开”,乃事物发展到极态而自然产生的质变,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减缓其变化的速度。

在此处,诗人把叶落花开归因于风的作用,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微与心的细腻,把自然万物的变化同风——外力的作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隐性地昭示着风之生命力及其给外物的温情关怀。

“解落”,“解”字用得好。

常言道“秋风扫落叶”,秋风之蛮横可见一斑。

不用“扫”“吹”,也不用“刮”“剥”,就用一个“解”。

“解”,是细心,是用心,是专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让叶儿怡然清爽地离开了母体,找到了很好的归宿。

风之柔情让人感动。

“能开”,“开”,是唤醒,是催生,是召唤,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儿,在风儿的轻轻抚摸下,睁开惺忪的睡眼,伸伸懒腰,又将迎来一个美丽、美好、美妙的春意。

风之温情让人舒坦。

“解落”与“能开”,把风的温存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那或早有些漠然的心绪,重新唤醒人们对美好生命的感念。

“赋”意指“直赋”“赋”,由物即心,直面说,直接表白。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风,“过江”卷起“千尺浪”,风急浪高,直冲云宵,风之气力是等威风;风,“入竹”引来“万竿斜”,风狂竹伏,万般无奈,风之外力是等潇洒。

此处,风之强悍,风之强劲,风之强势,同之前风之温情,风之柔情,风之痴情形成强烈的反差。

任一种生命都有其“喜怒哀乐”之表现,“风”也不例外。

风的变幻莫测便是很好的例证。

讲究对仗或对偶,“风”一诗亦如此。

例,“解落”对“能开”,“三秋叶”对“二月花”工整有序。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在“兴发”面更为出色的话,则后两行在“对仗”则更显特色,“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一过”“一入”,“一高”“一低”,“一直”“一斜”,把风对自然界物象在风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幻鲜活而传神地表现出来。

综观本诗,诗人通过抓住“叶”“花”“浪”“竹”四样自然界物象在风力作用下的易变,间接地表现了“风”之种种形力,让人真切地感受风之魅力与威力。

以上“赏析”难免存有“就诗论诗”之嫌,如果能够结合峤的另外二首关于“风”的诗文,再联系诗人的平生历练、生活背景与创作情况等,或会有更为精彩而深刻的解读。

相关资料

艺术特色

作为一首精巧的咏物诗,诗中并未出现风字,但字里行间皆能捕捉到风的身影。

风恰似无形,但流动生成却是有形,营造出飘渺又真实的意境。

夸手法。

“解落”“能”“千尺浪”“万杆斜”作者以老友的姿态侃侃而谈,凸显风的力量,扬风的个性。

虚实结合。

四组量词的运用,三秋、二月实指,千尺、万杆虚指,将景致的开阔与欢欣悲伤的情感投注在风的怀里。

6、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永兴(今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