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名校试题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河南省顶级名校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3241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7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名校试题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河南省顶级名校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届高三名校试题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河南省顶级名校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届高三名校试题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河南省顶级名校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届高三名校试题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河南省顶级名校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届高三名校试题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河南省顶级名校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名校试题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河南省顶级名校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届高三名校试题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河南省顶级名校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名校试题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河南省顶级名校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名校试题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河南省顶级名校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届高三名校试题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河南省顶级名校届高三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150分钟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面题目。

灾异与人事

葛剑雄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

加上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

现实的需要使中国古代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记载和研究相当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其中之一即“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时下流行的看法都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多的是反映了时人的愿望,是对传统观念一种积极的但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

尽管原始的天人合一观念的确包含了这样的内容,却并不是它的主体。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异来显示的。

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

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

正因为如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天象和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

“二十四史”中大多有《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但所记内容无不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

凡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吉星高照;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食、太阳黑子、流星、陨石、星宿异位、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

有的皇帝还会下“罪己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弦更张的政策。

有的虽没有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与天下百姓为难,一切罪责由自己担当。

为了通达上天,感动诸神,往往还要在正常的祭祀典礼以外,按需要举办各类额外的祭祀或祈祷仪式。

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臣民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

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只有这样的机会才能给最高统治者一点警诫。

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花不了多少人力物力,一旦渡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

万一无效,也是天威莫测,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人事。

这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无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

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能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

因为对天象的解释在人,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将矛头指向政敌异己,或者趁机按自己的意愿改变政策。

正人君子和书呆子往往泥古不化,只知援引古代圣君贤臣的先例,只会侈谈修身进德,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

极端的做法就是听天由命,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对敬畏,专修人事,灾害不除自灭。

如唐玄宗时发生严重蝗灾,一部分大臣的意见竟然是不应消灭,只能听任蝗虫自生自灭,才符合天意,皇帝只要深刻自省,定能得到上天的宽恕。

幸而唐玄宗听从宰相姚崇的建议,下令灭蝗,才没有造成更大的灾情。

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

我希望在运用和阐述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农立国的特点,使中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

B.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积极的,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这一解释反映了人们的愿望。

C.天象和灾异在中国的古代史书里都有所记载,如“二十四史”中《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所记内容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

D.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得皇帝在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时,往往会采取一些措施,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的观念的形成,是因为中国以农立国,大小灾害频繁,需要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

B.天象或灾异显示天意,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也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

C.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君主举行的祭祀或祈祷仪式能够给臣民们一些说话的机会,他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

D.皇帝举办一些活动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会有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意决定人事是天人合一的基本意思,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食、流星、陨石、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都是天意对人的惩戒。

B.天人合一的观念,有它的积极作用,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C.“天人合一”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可以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而泥古不化的正人君子和书呆子往往在灾异面前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

D.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

作者希望在运用和阐述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答案】

1.B

2.C

3.A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的题干一般是“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或者“错误的一项……”,答题时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的B项源于第二段的开头,文章里说的是“时下流行……”,选项变成“反映了人们的愿望”,扩大了范畴。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项,从原文第三、四两段来看,臣民的意见能上达天听的应该是皇帝举行的其他的一些活动,如征求臣民的意见,下“罪己诏”等,而不是在祭祀等活动中。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答题时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的选项C.源自第三、四段,从文章的表述来看,能上达天听的并不是在祭祀活动中。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A项表述错误,由原文第二节“但所记内容无不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

凡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吉星高照;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可知,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的出现被古人认为是对统治者的惩戒。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然后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或者选项的内容与文章的信息是否一致。

选项A源自第二段,从文中来看,是说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的出现被古人认为是对统治者的惩戒。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

及进士第。

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

预修《天圣编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

“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

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

若是,则清强者沮矣。

”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

章惠太后议军国事。

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

又奏:

“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孔道辅谓人曰:

“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

”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

籍言:

“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

”诏有司:

“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

”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

,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

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

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

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

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

使部将狄青将万余人,筑招安砦于谷旁,数募民耕种,收粟以赡军。

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

“此诈也。

”乃屯兵青涧城。

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

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

籍曰:

“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

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朝廷从之。

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

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

薨,年七十六。

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

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节选自《宋史·庞籍传》)

【注】

李迪:

人名。

4.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3分)

A.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B.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C.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D.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5.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判官”,古代设置的一种属官,宋代于各州府沿置,选派京官充任称签书判官厅公事。

B.“致仕”,指的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D.文中的“不豫”是指不事先预备。

例如《礼记·中庸》: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庞籍不畏权贵。

庞籍升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面对后宫干政,要求杖打内侍,拒绝听从命令。

B.庞籍长于吏事。

仁宗执政初期,庞籍劝谏仁宗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党,提拔亲近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执政大臣。

C.庞籍治军有方。

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用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戍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

D.庞籍足智多谋。

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信投诚是欺骗,并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抵挡敌人大举进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

(5分)

(2)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

(5分)

【答案】

4.C

5.D

6.A

7.

(1)多次因犯罪之事弹劾范讽,范讽与李迪要好,李迪都扣留下来没有上报朝廷。

(2)太尉三公,不是陪臣所能称呼的(官职),假使旺荣成为太尉,那元昊就不能做臣子了。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题目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然后结合动宾句式断句。

断句抓虚词看位置:

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

(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本题中的“对曰”我们可以抓住“曰”来断句。

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

“曰”后冒(:

),“哉”后叹(!

),“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

),“也”“者”作用要停顿。

或句(。

)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文学常识以及实词意思的把握情况。

D项,不豫,天子有病的讳称。

选项表述错误。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文言文中“不豫”含义:

(1)天子有病的讳称。

《逸周书·五权》:

“维王不豫,于五日召周公旦。

”朱右曾校释:

“天子有疾称不豫。

”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

“仁宗不豫,久之,康复,又改元嘉祐。

”清戴名世《左忠毅公传》:

“神宗不豫,太监刘朝魏忠贤矫太子令索嘉靖中戚畹庄。

”豫本意为安和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了。

(2)泛称尊长有疾。

《逸周书·祭公》:

“我闻祖不豫有加。

”朱右曾校释:

“今言不豫,尊之也。

”唐杨炯《伯父东平杨德裔墓志铭》:

“因不豫,弥留遗命,以弟之子神毅为后。

”(3)不高兴。

《孟子·梁惠王下》:

“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孟子·公孙丑下》:

“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4)不事先预备。

《礼记·中庸》: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此豫通“预”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A项由原文可知,“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应为“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时。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

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即可发现问题所在。

参考译文:

庞籍,字醇之,是单州成武人。

考中进士。

知州夏竦认为庞籍有做宰相的才能。

(朝廷)准备编修《天圣编敕》,(庞籍)升为群牧判官,于是请他人代为转达奏章说:

“过去的制度规定臣下不能使用国家所养之马,这是一种重视武备的表现。

如今皇上决断不同于过去,臣私下觉得很迷惑。

如果这样,那么清廉的官吏就会感到丧气。

”很久后,庞籍离开京城任秀州知州,奉召任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颁布遗诏:

章惠太后参议军国大事。

庞籍请求交付阁门,取来垂帘礼仪制度全部烧掉。

又上奏说:

“陛下亲自处理国家事务,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结交朋党,提拔亲近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使它取决于执政大臣。

”孔道辅对人说:

“言事官大多看宰相的眼色,揣摩宰相的意图,唯有庞醇之是天子的御史。

”任开封府判官时,尚美人派遣内侍声称教旨(上对下的告谕)免除工人市租。

庞籍说:

“宋朝建朝以来,还没有美人声称教旨下达州府的,应当杖打内侍。

”命令有司说:

“从今以后宫中传命,不要马上接受。

”多次因犯罪之事弹劾范讽,范讽与李迪要好,都扣留下来没有上报朝廷,反而说(庞籍上奏)宫禁之事不实,庞籍从祠部员外郎被罢免为广南东路转运使。

又说范讽没有将事情全部上奏,范讽因此而贬官,庞籍也被降为太常博士。

不久又官复原职,调任福建转运使。

自从元昊攻陷金明、承平,攻破五龙川,边境百姓被焚烧掠夺几乎完尽,庞籍到任后,才稍稍修治好。

驻守军队十万人却没有坚壁完垒,都分散驻扎在城中,由于畏惧庞籍,没有一人犯法违禁。

(庞籍)派部将狄青率领万余人,在谷旁边修筑招安砦,多次招募百姓就地耕种,将收获的粮食作为军需之用。

元昊派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信前来投降,庞籍说:

“这其中有诈。

”于是在青涧城驻扎军队。

数月后,元昊果然大举进犯定川,庞籍召见李文贵进行劝导晓谕,将他遣送走。

不久元昊又让野利旺荣修书一封,正值仁宗厌恶战争,于是对元昊进行招安安抚,派遣庞籍回报书信,叫旺荣做太尉。

庞籍说:

“太尉三公,不是陪臣所能称呼的(官职),假使旺荣成为太尉,那元昊就不能做臣子了。

如今他的来信自称‘宁令’或‘谟宁令’,都是官名,在意义上没有什么疑忌。

”朝廷听从了庞籍的建议。

仁宗身体不适,庞籍曾秘密上疏,请求选择宗室中的贤俊之士为皇太子,言辞十分恳切。

(庞籍)被调往定州,奉诏回到京师,上书朝廷告老还乡,不久以太子太保的职位退休,被封为颍国公。

后去世,终年七十六岁。

这时仁宗身体不适,废朝、临奠都未实现,只派遣使者吊唁并资助其家办理丧事。

追赠司空,加封侍中,谥号“庄敏”。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十五使君(其一)①

杜甫

宿雨南江涨,波涛乱远峰。

孤亭凌喷薄,万井逼舂容②。

霄汉愁高鸟,泥沙困老龙。

天边同客舍,携我豁心胸。

【注】①巴西:

唐绵州和阆州都称巴西,此处指绵州。

②万井指巴郡。

舂容:

江水冲激之声。

8.与诗的首联相比,颈联描写江涨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5分)

9.本诗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8.颈联主要从侧面来描写江涨之景。

借助高鸟发愁、老龙受困,从侧面突出江水上涨后江面变阔以及江水激荡高涌之势。

(5分)(答出主要从侧面来描写的,给1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4分。

9.本诗表现的情感,有寄迹天涯之愁,更有与友人同观江涨之景的舒畅。

身在“天边”,客居他乡,面对江涨壮阔、雄伟的奇景,作者心胸豁然开朗,心情变得愉悦;远离京城有朋友相伴共赏壮景,倍感欣慰。

(两种情感,一种3分,共6分)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一、正面与侧面的结合。

(所有的烘托写法都是侧面描写,在回答侧面描写时要具体),本题考查的就是侧面的烘托。

二、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为了创造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三、声与色的结合(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古代写景常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受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四、虚与实的结合"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五、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

描写的景物也一样,他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六、远与近的结合。

看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比如本题中运用的是空间角度中的高低结合,山上的树木和山下的泉水,山崖上残雪与山路上出征的骑兵,构成了高低有致,上下错落的画面。

七、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同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诗歌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

”答题关键词“情感”“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

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时要注意,一是要与整首诗的思想感情联系在一起思考,一般来说,具体某一两句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二是抓住关键词句分析。

“天边同客舍,携我豁心胸”中的“天边”“同”“豁”可以读出本诗的情感,有寄迹天涯之愁,更有与友人同观江涨之景的舒畅。

身在“天边”,客居他乡,面对江涨壮阔、雄伟的奇景,作者心胸豁然开朗,心情变得愉悦;远离京城有朋友相伴共赏壮景,倍感欣慰。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

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

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

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

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

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

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

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

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

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

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

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

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

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

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是说大鹏要高飞万里,必须借助强劲大风负载其巨大的翅膀。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秦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的情形,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3)范仲淹《渔家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又包含功业未就、无法归家的无奈。

【答案】

(1)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6分,每句1分)

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