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docx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2016--2017学年学校社会实践活动
整体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的必修课程。
它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是一门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
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学生是通过动手操作实践的方式来获得经历和体验的。
动手实践,是综合实践的基本学习方式。
我校一直坚持着眼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最大可能地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
学校在开足、开全、开好各项规定课程的基础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已开设了写作、诵读、英语口语、书法、绘画、信息技术、合唱等十多个社团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但我们这些课程的开设尚缺乏系统性、规范性,需要进行整体的科学规划,进行有效的实施。
所以,根据《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纲要》、等有关文件,特制定《晋祠二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培养“四种意识”:
一是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积极动脑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二是实践意识。
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多方面的直接体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三是主体意识。
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自我能动性的认识和体验,建立责任感,培养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志趣和情感。
四是合作意识: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建立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团结互助、尽职尽责的态度。
2、锻炼“三项能力”:
一是发现问题的能力。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积极发展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使学生善于全面、完整地认识事物,从不同层次、角度提出问题。
二是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掌握正确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提出比较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学会选择使用恰当的工具和简单的技术来解决问题。
三、课程内容
七年级:
1、课程目标:
尝试进行生产劳动,体验劳动和技术实践过程,使学生具有日常家务劳动能力,勤于动手,对小制作、小发明有浓厚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学会简单使用网络;形成关注社会的意识,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2、学时安排:
每周两课时,每学年70课时。
3、课程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每周一课时):
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操作要领,学会网上查找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具体内容:
①进行计算机中文输入的学习(每年组织一次学生中文输入竞赛)。
②电脑小报制作。
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劳动与技术教育(每周一课时):
指导学生逐步学习和从事家务劳动,学习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
具体内容:
①组织编织“中国结”。
②科技小制作。
③花卉栽培。
研究性学习:
在各科教学中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同时,组织学生多方面、多渠道地进行研究性学习:
(1)参观赵村乡乡间风貌,丰富学生视野,了解近年来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体会改革开放的成果。
(2)观察校园一年四季的景物变化,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
(3)开设商丘文化教育,了解地区文化内涵。
(4)专题研究:
陈两河新区周围水质的调查。
(5)专题研究:
姓名的奥秘。
(6)专题研究:
走进戏曲大舞台
(7)专题研究:
本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
(8)综合训练:
实践基地进行“军事化”训练。
(9)紧急疏散演练。
(10)组织参加科技节、文化艺术节、校运动会。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设立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
定时上敬老院帮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设立打扫包干区,培养学生成为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进行励志教育,走进德育基地,组织周边远足、清明节祭扫烈士墓等活动。
八年级:
1、课程目标:
使学生学会有一定技术性的家务劳动;能积极参加社区公益活动,乐于奉献他人;让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知道怎样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并进行实施,逐步形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学时安排:
每周两课时,每学年70课时。
3、课程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每周一课时):
继续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通过初中生信息技术考查;逐步形成利用信息的能力。
劳动与技术教育(每周一课时):
指导学习编织、烹饪等技术;学习简单的木工、电工操作;学习简单的救护知识,进行“三防”教育。
研究性学习:
在各科教学中注重研究性学习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
(1)走进德育基地。
(2)积极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的主题活动。
(3)参观玉新铸造厂,了解家乡地方经济的发展。
(4)专题研究:
本校学生亲情状况的调查。
(5)专题研究:
商丘历史名人调查。
(6)专题研究:
交通安全行为调查及对策。
(7)专题研究:
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8)紧急疏散演练。
(9)组织参加科技节、文化艺术节、校运动会。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组织定期慰问孤寡老人;组织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组织参加校门口交通值勤,学习机动车驾驶条例,认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九年级:
1、课程目标:
使学生能从事简单的电工等修理工作;能熟练使用现代媒体来搜索分析利用信息;能独立对自然、生活、社会及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会自主地与活动相关的社会部门与个人联系,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学会自我管理;具有较强的社会参与感和责任感。
2、学时安排:
每周一课时,每学年40课时。
3、课程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指导学生使用互联网搜索、交流使用信息,着重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劳动与技术教育(每周一课时):
指导学生简单的印刷设计,学习物流知识,见习水产养殖劳动过程。
研究性学习:
在各科教学中加强研究性学习的同时,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1、了解我市经济产业的结构。
2、认识商品流通过程。
3、专题研究:
学生中流行音乐(歌曲)及分析。
4、专题研究:
九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及分析。
5、专题研究:
九年级学生“我的理想”调查及分析。
6、组织参加科技节、文化艺术节、校运动会。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指导学生了解社区就业情况,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定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课程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
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
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遵循下列原则:
(一)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
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第二,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选择的方式可以是一个学生独立选择,也可以是同伴在互动中进行选择,还可以是教师提示范围,学生从中加以选择。
第三,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第四,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二)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数为平均每周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的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弹性课时制意味着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例如,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使用,也可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亦可根据需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等等。
(三)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学生不仅生活于学校中,而且还生活在家庭和社区中。
将学校、家庭、社区融合起来的重要途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束缚,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性和开放性的内在要求。
因此,要积极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四)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
因此,我们要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五、课程评价
(一)对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
它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它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应努力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以满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
1、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1)对每位学生发放综合实践课程活动记载卡,由学生自己填写。
(2)组织学生对自己参与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总结,着重分析自己参加综合实践课程的收获,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强化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
(3)教师对学生参加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情况作观察记录。
2、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
要求每位学生在下列项目中选择一项,作为自己的学习结果交老师评价或小组评议:
(1)对自己的课题总结或研究报告。
(2)主题演讲。
(3)自己设计的方案、模型。
3、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所提供的学习结果作出以肯定和建议为主的评语式评价。
(二)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价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师在这门课程中,主要起组织、指导作用。
因此,评价教师的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情况,决不能沿用传统的评价方法,应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应着重考查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的认识,对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在综合实践课程中的组织指导作用,对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观察记录等等。
1、评价的内容:
教师所拟订的综合实践课程方案。
教师对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指导情况。
教师对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记录观察。
教师对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评语。
教师对指导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总结。
2、评价的重点:
着重评价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是否坚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
着重评价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程的组织是否严密周到,科学合理,各项措施是否到位。
着重评价教师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中是否贯彻“综合”的原则,引导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内容是否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学以致用。
3、评价的方式
教师自评:
教师对自己一定阶段的指导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肯定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明确改进方向。
班级互评:
以班级为单位,以探讨改进综合实践课程为目的,班级科任教师相互评议。
学校评价:
学校由职能部门依据备课组的评议情况作出评价。
六、课程管理
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工作小组,负责管理各类事务,校长郭彪任总组长,负总责,副校长王松林分管、主抓,全体行政人员为组员。
日常事务由教务处组织管理,年级组长协调管理,班主任具体管理,学生进行自主管理。
具体要求如下:
教务处:
主要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方案的组织、策划与实施,组织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培训,为学生创造活动的便利条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
年级组长:
按计划严格落实课程活动计划要求,协调本年级的班主任及各班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一些年级间的学生偶发事件。
班主任:
协助做好本班级的学习动员、学习经验交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参加与报名工作,落实活动的常规教育等。
学生:
学生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强调自律、自控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提高活动的质量。
其中各课题小组长与组员要合理分工、协调研究,相互促进,确保活动的正常开展。
学校其他科室、教师根据需要也做好相关协调或综合实践课程的教育教学任务。
赵村乡第一中学
2014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