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好老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2817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做一名好老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如何做一名好老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如何做一名好老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如何做一名好老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如何做一名好老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做一名好老师.docx

《如何做一名好老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做一名好老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做一名好老师.docx

如何做一名好老师

主题:

如何做一名好教师

面对这个问题,我脑海中闪现的第一种答案是:

这是我做教师一辈子的追求。

也许在座的年轻朋友要问了,已经做了20多年教师的老教师还没有寻找到好老师答案吗?

好老师的答案在每位做教师的心中。

这个答案是相同的,那就是“好”;这个答案又是不同的,因为每位老师,学生、家长都对好老师作出了带有感性色彩的想象和认定。

看,他们都是好老师——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赵世术老师,1977年师范毕业后分配到田坝镇下泽村小学任教。

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为不耽误学生家长干农活,他主动背学生过河上学,由于长期被冰冷河水浸泡,年仅28岁便患上严重风湿性关节炎,无法正常行走,每天靠妻子背送坚守三尺讲台。

2006年后,他的病情进一步加重,手指严重残疾不能弯曲,他就用橡皮筋把粉笔或钢笔绑在大拇指和食指间,继续板书和批改作业。

由于身体原因,他于2010年下半年离开讲台,但却没离开孩子,每天仍由妻子背到学校,照料孩子们的饮食起居,给他们补课、谈心。

他艰苦朴素,心系学生,几年没买过一件新衣服,却经常帮学生垫交学杂费。

他一心想把山里的孩子都教出来,农民的孩子、山里的娃就是他心中的太阳。

★在座的每一位都是我敬重的好老师,大学毕业走向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做留守儿童的老师,用最绚丽的青春年华开启他们人生的希望,是你们给与了这些孩子生命、生活的意义!

一、好教师的职业标准

(一)中国教师法

①思想政治素质②职业道德素质③科学文化素质④能力素质⑤教育技能素质⑥教育研究素质

参考文献:

『季刊 教育法 第九八号』pp.1081994年

刘家丰『素质教育概论』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

(二)教师自己的职业标准

①热爱教育事业27%

②拥有教育专业的能力39%。

③拥有综合的人格魅力34% 

(三)学生心中的好教师

既然做学生的好老师,就要俯下身来,贴近学生的心,以学生的视角辨析他们心目中的好老师。

1.上述三个同样的问题问学生结果是:

①热爱教育事业1%「为你学生着想的老师」「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老师」

②拥有教育专业的能力59%「课堂内容清晰易懂的老师」「学生犯错的时候适时指出的老师」

3拥有综合的人格魅力40%「风趣开朗的老师」、「性格温和的老师」

2.学生喜欢和不喜欢的老师(配图片)

学生喜欢的老师:

①温柔的,善良的、负责任的、知识丰富、认真讲课的老师。

②讲课生动有趣的、幽默的、声音洪亮的老师。

③关心同学,下课能和我们交谈的老师。

④对我们宽容,多讲一些解题窍门,可以讲课外故事的老师。

⑤喜欢留作业少而精,在学校留时间做作业,下课又很准时的老师。

⑥做题讲方法、有经验、聪明的老师,同学提出问题能马上解答。

⑦上课多提问,多给同学想问题的时间,让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同学有爱心的老师。

⑧公平、大方、有耐心,经常鼓励我们的老师。

学生不喜欢的老师:

①厉害的、严肃的、老生气的、拖堂的、粗鲁的、随便的、爱嚷嚷。

②老批评同学,对同学不满,上课很死板,和我们一点也不像朋友的老师。

③老拿我和别人比。

④讲得课听不懂。

⑤课上总在讲,不留时间给我们;

⑥不按时下课,把玩儿的时间都占了。

在学生眼里,老师的形象应该是公平、大方、有耐心、负责任的,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趣、幽默,对学生关心爱护,讲课、解决问题都能从学生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

现在的学生很有评价的意识,老师是否聪明?

学生会从老师介绍解题窍门的水平来衡量。

他们觉得老师一定有解题窍门,不然怎么什么题都会做;他们不喜欢老师拿他们和别人比,这样会损伤他们的自信心。

他们希望老师课上要是良师,课下要是益友。

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教育的全部,而是教育的基础,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喜欢你之后,还要信任你、佩服你。

学生对老师的期望何其高,即带着让教师不敢掉以轻心的严要求,也带着孩子的童趣。

是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明亮的眸子里,都会影响学生对知识、对学习、甚至对生活的情感。

在与学生交往中,没有什么比真诚的交流更重要的!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进行换位思考,学会等待学生的成长,因为成长是一个过程。

对不同国家的孩子进行调研,发现有几个标准是共同的:

公平、幽默、有爱心、知识丰富。

曾经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喜欢或不喜欢数学理由”的调研:

喜欢数学的理由:

①因为数学有意思,每道题就像一个游戏,一个迷宫一样有趣。

②因为数字好写,一目了然,不像语文字不好写,还很难记忆。

③因为我的数学老师课讲得非常好。

④因为解题成功之后有成就感,我总能考100分。

⑤因为数学好的人,大家认为聪明。

6数学在每一天的生活里都有“影子”,生活中不可缺少数学的!

学生不喜欢数学的理由:

①做错了题,经常被妈妈说,所以我就不喜欢数学。

②数太大,计算总出错。

③总得不了100分,是我的烦恼。

④数学知识太难了,好多题听不懂。

⑤数学课上老师总在讲,没完没了,听烦了。

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强的特点。

所以,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孩子们喜欢数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况且学生年龄小意志品质也比较薄弱。

一次批评就能使他们丧失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太多、太大数目的计算和过多的练习、作业都会让他们不再喜欢数学。

可是,从另一部分学生的回答中看到,喜欢数学好像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因为学生把数学问题看成有意思的迷宫,千方百计走出去的愿望可以支配着他们努力进取,这时需要老师做好通向目标的引导者。

学生们如果在生活中能找到数学的影子,他们也会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所以老师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数学、数学生活,做好学习数学的组织者。

太枯燥的计算、重复的练习,会使数学失去它应有的光彩,所以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学生在适宜的氛围中解决问题,发现数学的作用、数学的趣味、数学的美,教师要做好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参与者。

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最好方法,是激发学生的需要。

当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需要时,教师要善待这种相当于能源的内在需要。

所以教师要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引导,不要让他们的需要总是得不到满足而懈怠。

教师要在学生需要的地方来组织,不要让他们太分散而耗尽精力。

教师要在学生需要的地方来参与,不要让他们努力了很久没有结果而失落。

三、怎样做一名好教师

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视察东北师大时说:

中国的有成千上万的教育家来办学。

”史宁中校长对此进行了解读:

我理解的教育家不是著书立说的教育家,而是实践出真知的教育家,应该具备四个条件:

一是真心地热爱教育事业,二是有自己独到的教育理念,三是能够全面把握学科知识,四是会反思和会研究。

作为教师就要以热情的鼓励和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同喜同忧;能发自内心地欣赏每一个孩子,看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不但要关注成功的孩子,更关注出现问题的孩子,给他们的是真诚的期待和重新跃起的机会,让所有的孩子都扬起自信的风帆,抬起头来学习,让每一个学生有尊严的生活在集体中。

这是特级数学教师吴正宪的学生观。

只有把爱与会融合在一起,既有爱的情感又有爱的行为,还有爱的能力时,老师才当的有滋有味。

”这是李烈老师在回味自己二十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师生涯时的深切感受。

★做一名好老师是我一辈子的追求,这是发自肺腑的,因为20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一个人的路走多远往往取决于他身边的朋友,这句话简单,但他富有很深的哲理。

这里有两件小事,一是“学生怕给我惹麻烦躲进厕所”;二是“每当我数学学习出问题,我最怕见到你您”。

学生以他们最纯真的言行告诉我,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必须做学生的真朋友。

这里的“朋友”是广义的,他指的是影响和关心,对你付出真爱的人,包括家人,师长,伙伴,甚至是只匆匆而过的同行者。

回想我们自己的成长轨迹,有多少重要的决定和转折点,往往是在“朋友”的启发、引导、甚至不经意的支持下做出的呀。

所以做教师我始终要求自己做孩子一生经历中最重要的朋友,做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做孩子眼睛里数学形象的代言人……

(一)爱从尊重开始

生命离不开爱,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尊重是教育的真谛。

爱的教育并不是挂在嘴上的,不是公开课上奢侈的点缀;爱不仅是微笑,更是一种教育心态;爱是对个体健康的关注,是对生命挫折的忧虑;爱是真诚,爱是对学生自尊的保护。

我们所谓的关爱如果伤害了学生的自尊,纵然有一千个施爱的理由,这样的爱也不可能被学生接受。

因此,我们该把学生当成主人,真正看重学生的生命自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才能培育出心智健全的生命。

案例:

没有笨小孩!

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我无意中叫到一位同学。

顿时引起全班同学的哗然。

他们指责地说道:

“黎老师,他很笨,别叫他。

”这些孩子们刚刚认识也只有三天,他怎么就会得到这样的评价?

我十分诧异。

仔细端详了他,他低垂着头,似乎恨不得把头扎进脖子里,手里一直不停地捻着衣角。

面对一年级的孩子,他们单纯的心灵中产生的“笨”,我深知是有极大的片面性的。

我不禁深情地望了那位同学一眼,说:

“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

”他半天不知声,头低得更深了。

我走到了他的身边,用手轻轻托起他的下巴磕,他的眼光刚与我接触,就匆忙躲到了右边。

“看着我,因为在你面前的是一个非常非常想和你教朋友的人”这时班里哗然:

“黎老师要和刘梦交朋友……”这时他的眼光迟疑的转向我。

我用诚恳的眼光注视着他:

“我先自我介绍,我姓黎,黎明的黎,愿意和我成为朋友吗?

”他的眼光告诉我他愿意,我继续说:

“你该介绍自己了。

”说完我冲他会意的一笑。

“我叫刘梦”声音小的像蚊子。

我很开心,因为现在他开始认可我了。

“在我的数学课中没有笨小孩,只有不努力的孩子。

只要有勇气说出你的想法就是聪明的孩子。

刘梦,你是我的朋友,我相信你。

在我的帮助下,他终于回答出了答案,立刻我奖励了他一个聪明的小博士的奖票。

同时我借题发挥表扬了他,并许诺下次回答问题声音大了再奖励“小博士”。

结果我在这节课上直接向全班的孩子证明了没有笨小孩。

孩子们开始对刘梦——这个老师的朋友刮目相看了。

结果刘梦后来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家长告诉我回家第一件想做的事情是数学。

后来想想,如果那天为了课堂的顺利进行而让他在没回答出问题的情况下坐下,我想他会背着笨小孩的绰号,更可怕的是他永远失去自信。

梭鱼的故事:

梭鱼以捕捉小鱼为生,饿了就吃鱼。

有人做了一个实验,把梭鱼和小鱼都放在水池中,水池中间用玻璃板隔开。

梭鱼饿了就往小鱼那边扑,但每次都被玻璃板挡了回来,多次受挫后,当实验者把玻璃板抽掉,梭鱼也不再往那边扑了,当然小鱼也不敢往这边来。

最后,梭鱼就活活地饿死了。

人也像梭鱼一样,经过多次失败,就会失去信心,丧失勇气,更何况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呢!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

教师应当体会儿童生命的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他们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

时刻要想到,他们是孩子,是活生生的不完善的个体。

教师要从内心里真正欣赏他们,他这一点可能不行,但那一点可能会行,要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看到年轻教师的成长,看到孩子的进步,真是由衷的欣慰。

教师要把学生看作自己的朋友,以善良真诚的心和学生和睦相处,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要伸出热情的手,帮助他们扫清障碍;当学生内心充满孤独和惆怅时,要走近他们,帮助他们分担忧愁,成为可以倾吐肺腑之言的知心朋友;当学生有了点滴进步的时候,要满怀真诚地去欣赏和赞美他们,和他们共同体验成功的快慰。

蒙台梭利曾经非常深刻地指出:

“我们只有在儿童身上才能领悟到大自然的雄伟”。

尊重儿童就是尊重人类本身,就是尊重生命。

在儿童身上集中着人类精神的本原;儿童的执著,表现着人类求真的实验精神;儿童的烂漫体现着人类求美的艺术精神;儿童的率真,反映着人类求善的道德精神。

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尊重儿童。

作为年轻教师,一方面,你们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你们缺乏必要的教学经验。

在对新任教师的调查显示,教学中的“关键事件”对其专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借助英国学者沃克1976年在研究教师职业时对关键事件的界定,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发生在教师的生活中,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就是使教师的思想产生冲突,促使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思考,最终为自身专业发展做出决策或者在思想上发生转变的事件。

关键事件的要素有地点、时期和人物。

教育活动中的关键事件一般应具有典型性、自我体验性、情境依赖性、创造性等特征。

通过对关键事件及问题的梳理、思考,相互讨论,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启迪教师追求一种智慧的教学生活方式,使教师在关键时期保持头脑清晰,获得专业发展的基本循环。

建议老师们记录自己教学实践中的关键事件,一方面自我积累,如撰写教学叙事;另一方面共同分享,如教师工作坊。

案例:

随读教育工作的感受

作为一名基层一线教师——传道授业的“末端落实者”、催生栋梁的“第一责任人”,通过两年的努力,两名随读孩子综合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先后6次的中考和期考中,每次成绩都临近平均分。

梳理教学实践,我感到,在随读孩子的教育管理上,“情、爱、心”这三个字令我体会尤深。

第一点体会: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抓好随班就读生的教育管理,“情”字首当其冲。

努力让随读生在集体中拥有亲切感和归宿感。

一是有热情,端正态度主动接近。

曾读过这样一篇文章,讲道:

某某登山队登上了珠穆朗玛、某某探险者漂过了长江黄河,试问,他们真的喜欢登山、喜欢漂流吗?

回答是,不一定!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他们都非常在意别人的重视、非常在意别人的关注!

我认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最大的打击莫过于同龄人不跟他玩,莫过于老师对他不关心。

因此,平时我教育并带领全班学生提高对随读教育的认识,端正对随读同学的态度,对他们多一些关注、多一些情感的交流、多一些真诚的帮助、多一些人文的理解。

作为班主任,每天我坚持找机会、挤时间做到“四问”,即问吃穿冷暖、问学习难题、问同学关系、问所需所想。

不到一个月,两名孩子就开始信任、喜欢我,并逐步认同、接纳我,变得爱说了,爱笑了,爱和大家交流了。

二是用真情,摸清底数靠前工作。

“不歧视、不放弃、不掉队”是我在随读孩子教育上定下的一个目标。

为实现这个目标,我注重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呵护他们,用自己的举止行为去感染他们,用自己加倍的努力去培养他们,靠前工作、主动作为,做到“两清两坚持”,即对孩子的底数清,坚持每天与孩子交流、每周与家长通电话、每月上门进行家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家庭环境、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及弱项不足;工作的思路清,坚持向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利用节假日上图书馆查阅资料、上互联网搜集信息,积累知识,掌握方法。

特别是2008年,我有幸参加了区教委组织的随读教育工作培训班学习。

期间,我始终带着一种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去悉心了解相关知识、虚心借鉴经验做法,提高了具体的施教能力。

三是怀深情,挖掘亮点激发自信。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随读生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关键在教师如何去发现、去赞美、去鼓励。

记得,刚见到随读生小A时,明亮的眼睛里流露出的满是羞涩与胆怯,呆滞的目光总是不敢与我对视。

下课了,常常一人躲在角落,不和同学玩耍,不愿与人交流。

但通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他总是把自己的衣服、鞋子、书包收拾得干净利落。

抓住这一点,我在班会上说:

“老师发现班里有一位特别讲卫生、特别爱干净的好孩子,他总是把自己的小天地打扫得干干净净,这位同学就是——小A。

”掌声中,小A露出了微笑。

自此,我经常有意去“找亮点”,及时鼓励他、表扬他。

现在,小A已经找回了久违的自信,下课和同学们一起玩耍,上课也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小A的转变,给了我深刻启示,那就是随读孩子不仅仅是生理上存有缺陷,更主要的是他们因这些缺陷失出了面对同学、面对生活的勇气,用满怀的深情处身设地、感同身受地帮助他们找回自信,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石。

第二点体会:

“春风化雨,泽物以爱”,抓好随班就读生的教育管理,“爱”字不可或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一个学生。

”随读孩子由于先天的某些不足,往往需要更深入、更具体、更细腻的照顾和关心。

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必须积极地去认识他们、研究他们、读懂他们,并将浓浓的师爱酒向他们。

一是重点关爱,创设机会点滴培养。

“机会—努力—成功—再努力—再成功”这是两年来,我在随读孩子教育管理上常用的一种方法。

为了教他们与人交流,我鼓励他们参与主题队会、专题讨论、社会实践等活动;为了教他们关心别人,我动员他们把学习用具、生活用品借给同学,并安排作值日、收发作业、打扫卫生等工作;为了让他们分享成功,班队工作分配份量轻的、参加活动指导挑适合自身特点的,想方法设法为其提供展示机会,创设成功体验,积累实践能力,可以说,通过这种方法,在这两名孩子身上,天天都看到了进步,年年都感受到了新的提高。

二是有所偏爱,低调处理错误过失。

我认为,对于随读孩子来讲,适度的偏爱不是放纵,而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与方法。

客观上分析,随读孩子偶尔犯点错误,或者说因自身的先天因素犯点“特别”的错误在所难免。

比如,我班的这两名孩子经常会在课堂上“不失时机”添点“笑料”,扔个纸飞机、传个小纸条、冷不丁接个话茬等等,弄得同学哄堂大笑;有时,他们也会“童心十足”地来点“恶作剧”,把同学的钢笔头拆掉、把毛毛虫放进女生的书包……对此,我采取的方法就是“宽容仁爱+低调批评”。

一方面,悉心教育,让他们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和同学是不欢迎、不喜欢的;另一方面,适度批评,严而有爱,批而有方,循循善诱、潜移默化中启迪,使之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和思维习惯。

三是协手聚爱,家校合一无缝施教。

随班就读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合作教育,缺一不可。

而实践中,有的随读生家长常常会因孩子的先天不足,产生失落感和自责感,急躁、焦虑、无所适从,体现在行动上或溺爱、或苛求、或放任。

针对这一情况,我积极向他们推荐有关书刊杂志,介绍一些随读教育成功的例子,并及时建立随读孩子“台帐”,把孩子的基本信息、主要特点、每次成绩等一一登记造册,主动与家长联系交流。

在日渐提高的考分中、在有模有样的一举一动中,家长读懂了孩子们的努力,看到了孩子们的进步,从而树立了信心。

作为教师,我也进一步赢得了家长的支持、理解与配合,形成了工作上的“互动”。

第三点体会:

“身在学生、学生在心”,抓好随班就读生的教育管理,师者的责任之“心”至关重要。

强烈的责任意识,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先行。

随读孩子的知识基础、综合能力等都跟不上其他同学,教师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花费更多的心血,用耐心、热心、细心、恒心去努力工作,勤勉育人。

具体教学中,我主要按照以下“五个步骤”抓好教学:

第一步:

量身制定目标。

每学期初,我都抽出专门时间,与家长一道坐下来静心交流研究,依据随读孩子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个性特点,初步确立学期整体的教育方案和培养目标,力求让随读孩子的学习做到既随班整体推进,又个别异步要求,既一线平推全面学,又突出重点不“一把抓”。

特别是每一堂课、每一次考试、每一篇作文,我都坚持以手机短信、网络博客和作业留言的形式,向随读孩子、向家长标注出重要内容、学习方法、掌握程度和下步方向,做到课时有要点、单元有目标、长期有计划,保证了孩子的培养标准明确,思路清晰。

第二步:

课前预先提示。

每次上课前,我都提前给这两名孩子布置一些深浅恰当、扩展思维、紧扣中心的学习题目,让他们提前了解文义,提前进入情况,提前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比如,在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时,我把“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哪几件事,每一件事都反映出闰土什么样的特点”、“‘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两个问题,作为引子,引导随读生读、写、划、记、想,加强理解,加深印象,形成构架,最终同步跟上班队学习。

第三步:

课上重点关注。

作为老师,我在把握整体教学效果的同时,十分注重兼顾好随读生学习,课堂上经常把一些难度小、内容简洁的答题,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让他们回答,并加以一些赞扬语,比如“你读得太精彩了,再来一遍好吗?

”“你真棒,这么难的问题你都能答对,老师为你骄傲!

”等等。

学习《猴王出世》一课时,结合花果山的特点,我让学生画了许多桃、苹果的卡片,并把一些生字、生词写在上面,再贴在黑板上让随读孩子识读,读对一个便摘走一个果实,通过安排这些趣味横生的活动,有效激发了随读孩子的学习、参与和合作兴趣。

第四步:

课后针对辅导。

每次上完课,我都会利休息时间,针对两名随读孩子的具体能力,进行再辅导、再强调,并把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

对于一些重点、要点、难点问题,我还经常出一些强化训练题目,让孩子认真地练、反复地学,强化记忆,深化理解。

为尽量使他们能跟上班,有时我还利用节假日,为他们补习,收到了一定效果。

第五步:

集体协手助学。

为进一步营造氛围,提高效率,我结合两名随读孩子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人际关系、家庭住址等情况,及时组建了两支“助学小分队”,选派那些思想活跃、善于表达、热情大方的同学指导随读生识生字、做作业、解难题,并在两支小分队间展开“助学评比竞赛”,既融洽了同学关系,消除了随读生的自卑心理,又提高了成绩,有效促进了随读孩子的培养教育。

仔细品“情、爱、心”3个字,我初步摸索总结出随班就读生日常教育管理10条具体做法,那就“10句话”:

即端正认识不嫌不弃,把准情况主动作为;挖掘亮点强化自信,创设机会点滴锻炼;低调批评偏爱宽容,家校配合多位一体;同步施教重点关注,异步要求量身定标;个别辅导有的放矢,协手助学聚力帮教。

结合“3字10句”,我想起了冰心老人的一句名言:

“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

”是啊,有了情,有了爱,再加上一颗心——我们一线教师一颗敬业之心、执着之心、仁爱之心,我想,随读的孩子一定会在和谐的校园、温暖的集体中茁壮成长!

光荣与梦想携手,使命与责任同在。

我们少一份慵懒,社会却多一朵鲜花!

我们少一份懈怠,国家将多一根栋梁!

我坚信:

勤奉献,才会有收获;有责任,才能有作为!

案例:

1、2、3、4、5

在讲完认数“5”时,给同学们提了一个问题:

“谁能用‘5’说一句话?

这句话里的‘5’是表示数量的。

”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

“我家有5盆花。

”我称赞道:

“对!

”有的说:

“妈妈买了5个苹果。

”我鼓励说:

“很好!

”有的说:

“国旗上有5颗星。

”我向她竖起大拇指说:

“真棒!

”这时,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把手举得高高的,边举边说:

“老师,我说!

”我向他点头示意,他大声说: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大家一听,哄堂大笑,教室内还不时地传来“嘁”“嘁”的声音。

他的小脸一下子红了,低着头不做声,似乎下意识地感觉到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

这时,我没有批评他,反而走到他的身边,一边摸着他的头,一边微笑着对他说:

“虽然你说的也有5,但是这句顺口溜中的‘5’是表示数序的,你再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表示数量是‘5’的还有什么情况呢?

”他抬起了头,这时我发现他的铅笔盒里恰好有5支铅笔,便举起铅笔盒问他:

“你看看你的铅笔盒里有几支铅笔?

”他回答:

“我的铅笔盒里有5支铅笔。

”我高兴地说:

“你说得太好了!

大家鼓励鼓励他!

”顿时,教室内响起了阵阵掌声。

他笑了,笑得是那样开心,红扑扑的小脸上露着两个深深的酒窝。

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生命体,是有血有肉充满感情的人,他们渴望受到尊重,特别是来自老师的尊重,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当学生思维与表达有差异,应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失误的机会,学生在这种“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宽松宽容的环境中,才能拥有主动的心态,才能在敢想,敢说,敢问,敢动的状态中,唤起学生对学习的信心,使他们成为个性丰富,才智卓异,性情逸达的人。

我常跟老师们说,课堂气氛的不和谐往往在于老师的着眼点,把问题归结于学生:

学生没听讲,老师批评;学生回答问题不在点子上,老师不满意;学生说话罗嗦,老师会令其坐下……但是如果转换角度,将着眼点放在问题背后的原因上,是不是心态就会平和,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教从研究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