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特训专题实验探究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2466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特训专题实验探究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特训专题实验探究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特训专题实验探究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特训专题实验探究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特训专题实验探究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特训专题实验探究题.docx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特训专题实验探究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特训专题实验探究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特训专题实验探究题.docx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特训专题实验探究题

期末特训专题实验探究题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1.某中学科学兴趣小组在学习了“青蛙的生殖和发育”后,开展“各种污染物对青蛙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的探究活动。

他们采集了一定数量的青蛙受精卵,以化肥、洗涤剂作为污染物,在鱼缸中进行实验观察。

①他们作出的实验假设是:

各种污染物会降低青蛙受精卵孵化率。

②将3个鱼缸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并编号1、2、3;在1、2号鱼缸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化肥、洗涤剂。

③把青蛙受精卵分成三等份(各100粒),分别放入上述鱼缸中,在相同适宜的环境中孵化。

回答下列问题:

(1)青蛙的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________→幼蛙→成蛙等阶段。

 

(2)该实验方案中对照组的编号是________。

 

(3)实验时需要定时观察记录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支持上述假设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校学生小敏对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脑海中时常浮现出一些生物探究创意。

某天,她在游览泗水桃花园时,看着枝头红艳的桃花,突发奇想:

如果给桃花授梨花花粉,是否依然能结出果实呢?

在老师的支持下,她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了探究,步骤如下:

①在果园里选择20朵含苞待放的桃花,将其平均分成A、B两组。

②将这些桃花的雄蕊去掉,并分别套上透气的袋子。

③分别采集一些桃花花粉和梨花花粉。

④将桃花花粉涂在A组花的柱头上,将梨花花粉涂在B组花的柱头上

请根据她们的设计完成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③和④完成的是植物生殖过程中的________,除此之外,在果实和种子形成之前还必须要完成________过程。

(3)实验结果表明A组结出了桃子,那么,设计B组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小杨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在五个大烧杯内分别垫上滤纸,并各放入20粒相同的菜豆种子,然后将它们分别放在如图所示的条件下进行培养(油层的主要作用是隔绝空气),数日后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请回答:

(1)图中A、B对照,目的是为了验证种子萌发需要________;

(2)几天后,A、C、E中的种子均未萌发,B中有1粒没萌发,D中有2粒没萌发。

多数种子萌发的B、D组对照,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菜豆种子的萌发________;

(3)装置B、E能够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用来验证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吗?

请回答能否并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季,人们常采用扦插的方法对柳树进行繁殖。

对扦插材料的处理方法不同,将影响扦插的成活率。

在处理扦插的茎段时,在茎段下方是切成水平切口,还是切成斜向切口?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哪种处理方法更容易使茎段成活。

(1)实验的变量:

________________。

(2)作出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步骤:

①材料准备:

取20根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柳枝。

按要求处理茎段叶片和茎段下方切口。

②分组:

A组10根,茎段下方切成水平切口;B组10根,茎段下方切成斜向切口。

分别标上标签A与B。

③将A、B两组的茎段按要求插入土壤中,并在________的环境条件下培育。

(4)观察记录:

培育一段时间后,看哪组先长出新叶,并作好记录。

实验结论:

柳树扦插时,下方切成斜向切口的茎段容易成活。

支持上述结论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扦插时,将植物的茎段下方切成斜向切口,这样处理有利于成活,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

5.小刚是个爱动脑筋、爱思考的学生,课余时间喜欢做一些小实验。

在他学习完“生物的无性生殖”以后,便把两个大马铃薯切成许多小块进行种植。

结果发现种植的马铃薯块有的长了芽,有的没长。

他将马铃薯块取出比较,惊讶地发现了马铃薯块没有发芽的原因。

(1)根据你学的知识,你认为他发现马铃薯块没有发芽的原因是________。

A.死了     

B.没有带芽眼      

C.块太小      

D.没有根

(2)为了验证该原因是否成立,小刚又重新进行了实验。

①取两个盛有潮湿的、肥沃土壤的花盆,编号为甲、乙。

②将挑选好的马铃薯块茎切成大小相等的小块若干,分成两组,将________种在甲花盆内,将________种在乙花盆内。

将两花盆放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

③你认为他将马铃薯块茎切成大小相等的小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④预计______花盆中的马铃薯块茎会发育成幼苗,小刚设置甲、乙两花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近来饮用水的卫生与安全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饮水机出的冷水和热水中的细菌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进行了探究。

【取样】他们将不同品牌的10桶饮用水编号为1至10,分别安装在经过消毒后的10台同型号饮水机上,每天用采样瓶在同一时间对饮水机的冷水和热水进行采样(每次采样前采样瓶均消毒)。

实验小组对采样的方案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方案一:

每天用采样瓶按编号顺序只对一台饮水机的冷、热水采样。

方案二:

每天用采样瓶对十台饮水机的冷、热水采样。

以上两种方案,你认为方案

(1)________的设计较合理。

【培养】按正确方案采样后,配制培养基对各水样进行细菌培养。

【结果】培养后统计各培养基中的菌落数,并计算出每毫升水中的细菌数。

如图是对某一品牌桶装水的部分探究结果,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相关部门规定桶装饮用水的卫生标准为每毫升水中的细菌总数≤50个。

通过上述探究,请你对该品牌桶装饮用水的饮用要求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

7.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具体数据如下页表。

编号

材料

长度

粗细

松紧

钢丝

10cm

0.2mm2

钢丝

10cm

0.1mm2

钢丝

5cm

0.1mm2

钢丝

5cm

0.1mm2

(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________钢丝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在弦的松紧程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________有关。

(2)探究发声体振动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________钢丝。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表是声音在不同介质,不同温度下的传播速度。

序号

介质

温度(℃)

速度(m/s)

A

空气

0

331

B

空气

15

340

C

空气

20

344

D

0

1450

E

0

4900

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比较________(填“序号”),可得:

在相同温度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2)通过比较A、B、C,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和小刚利用一根足够长的充满水的自来水管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小明将一只耳朵紧贴在水管一端,小刚在另一端敲一下,则小明会听到________声敲打声。

9.某班学探究小组就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声音建立了如下猜想:

①用两只耳朵听到的声音响度大,可以听得更清楚;

②用两只耳朵听声音可以辨别声源的方向。

(1)为了验证其猜想①的正确与否,同学们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

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远近的条件下,同一人用两只耳听声音,然后再用一只耳听声音(另一只耳用耳塞塞住)。

若猜测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________,实验中同学们应用了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方法。

(2)为了验证其猜测②的正确与否,同学们又做了实验且实验结果如下:

 让一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朵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

根据以上实验的结果,可以判断猜测②是________的。

10.小敏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选用器材有玻璃板、火柴、光屏(白纸)、蜡烛、刻度尺。

小敏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________的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白纸),则光屏上________(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烛焰的像。

(4)小敏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魔术师利用了平面镜成像规律,创造了“空间旋转”“飞天仙女”等节目,当演员躺在转盘上做各种动作时,观众所看到的悬在空中做优美动作的演员,只不过是躺在转盘上的演员在平面镜里的像,当然事先要在转盘前安装挡板,使观众看不到转盘及演员,如图所示,如演员横躺在转盘上,当演员的头在左侧,观众可看到演员的像是________(填“正立”“倒立”“横躺”)的。

挡板使观众看不到转盘及演员,运用了光________原理。

11.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金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当入射角为40°时,反射角为________。

(2)小金将纸板F绕垂直于镜面ON向后转动,在纸板F上还能看到反射光吗?

请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使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那么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的度数为________。

12.小雷对凸透镜焦距与制成凸透镜的材料种类、凸透镜凸起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实验:

次数

1

2

3

材料

玻璃

玻璃

水晶

凸起程度

较小

较大

较大

焦距/cm

8.0

4.0

(1)他第一次测量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则测得的焦距为________cm。

(2)由1、2次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雷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受此启发,于是他分别用红光和蓝光来进行图甲的实验,结论是:

对同一凸透镜,________光入射时焦距小些。

(4)探究完成后,小雷和其他同学用焦距为8.0cm的凸透镜和蜡烛进行成像实验。

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当物距均为16.0cm时,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19.0cm、13.0cm,与理论像距16.0cm相比偏差较大。

若不是因为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小红先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调整凸透镜和白纸间的距离,直到太阳光在白纸上会聚成一个最小最亮的点,如图甲所示,这一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位于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小红看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烛焰清晰__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________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填光学设备名称)。

(3)实验中,如图乙所示的位置,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变小,若蜡烛的位置不动,透镜应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蜡烛。

(4)实验时,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的像向________移动,若用不透明纸遮住透镜的一半,光屏上的像________(选填A.无影响 B.像变为原来的一半 C.能成完整的像,像变暗D不成像)。

(5)我们的眼睛中有类似于凸透镜的结构,眼睛通过睫状肌改变________的形状,使我们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现代生活中,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下列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原理图正确的是________。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丙丁

 

第三章运动和力

14.如图(A)所示,将一根原长为L0的弹簧一端固定在墙面上,分别用大小或方向不同的力作用在弹簧的另一端,实验现象如图(b)、(c)、(d)、(e)所示。

(1)分析比较图________可知,当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相同时,力的方向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2)分析比较图(c)和(d)可知,当力的大小和________相同时,力的________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3)分析比较图(b)和(c)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探究“水平抛出物体飞行的距离s与物体质量m、抛出高度H、抛出时的速度v的关系”时,设计并进行了如图甲实验。

实验一:

质量不同的A、B球在斜面同一高度处由静止滑下,下落到不同高度的地面。

实验二:

质量不同的A、B球在斜面不同高度处由静止滑下,下落到同一高度的地面。

实验得到表一、表二两组数据:

表一

mA=100克,mB=50克,h=0.2米

实验

次数

桌面离地高度H/米

落地点与抛出点水平距离s/米

1

A

0.5

______

2

A

1.0

0.74

3

A

1.5

0.90

4

B

0.5

0.53

5

B

1.0

0.74

6

B

1.5

0.91

表二

mA=100克,mB=50克,h=1.2米

实验

次数

桌面离地高度H/米

落地点与抛出点水平距离s/米

1

A

0.1

0.59

2

A

0.2

0.81

3

A

0.3

0.99

4

B

0.1

0.58

5

B

0.2

0.81

6

B

0.3

1.00

(1)如图乙是A球从斜面高h=0.2米处下落时,测量球落地点与抛出点水平距离的示意图,该距离是________米。

(2)实验一,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是为了保持小球离开桌面时的________相同。

(3)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16.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1)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后沿水平面运动,是为了使小车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________和相平衡,其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小车只受水平方向上的阻力。

 

(2)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________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在滑到斜面底端时具有________。

 

(3)比较图中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

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___,小车滑行得越________。

 

(4)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

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________。

17.小明做探究物体所受露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的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质量(千克)

重力(牛)

比值(G/m)(牛/千克)

比值平均值(牛/千克)

0.10

0.99

9.9

0.20

1.96

0.30

2.91

9.7

(1)在实验探究中,需要的主要测量工具是________和________。

(2)将上表空白处补充完整。

(3)分析表格中数据,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一般情况下,g为定值,但经过科学家的精确测量,各地区的g值仍有些差异,下表是小明查阅资料得到的有关g的信息。

地点

g值的大小

纬度

地点

g值的大小

纬度

赤道

9.780

北京

9.801

39.56°

广州

9.788

23,06°

纽约

9.803

40,40°

武汉

9.794

30.33°

莫斯科

9.816

55.45°

上海

9.794

31.12°

北极

9.832

90°

通过分析上表,可以发现,g值相同的城市是________;g值相差最大的两个地区是________。

试猜想g值变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后,小明还想进一步探究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与物体体积的关系,请你设计一个实

验方案(简述实验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为制作弹簧测力计,某科学实验小组对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作了探究。

下表是他们利用甲、乙两根不同的弹簧做实验时所记录的数据。

表一:

甲弹簧受到的拉力/N

0

1

2

3

4

5

6

甲弹簧的长度/cm

6.0

9.0

12.0

15.0

18.0

21.0

24.0

表二:

乙弹簧受到的拉力/N

0

1

2

3

4

5

6

乙弹簧的长度/cm

6.0

7.5

9.0

10.5

12.0

13.5

15.0

(1)分析表一和表二数据可知:

①在一定条件下,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它所受的拉力成________;

②在拉力相同的情况下,甲弹簧伸长的长度比乙弹簧________(选填“大”或“小”)。

(2)如图所示的A、B两弹簧测力计分别使用了甲、乙两弹簧,它们的外壳相同,刻度线分布情况相同。

则量程较大的是________(选填“A”或“B”下同)测力计,精度较高的是________测力计。

(3)经实验探究发现:

在拉力相同的情况下,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弹簧的材料、粗细、原长(弹簧不受外力时的长度)等均有关系,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实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弹簧原长有关________。

19.如图所示,用压强计“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1)图甲所示压强计是通过比较________来反映被测压强大小的。

(2)若在使用压强计前,发现U形管内水面已有高度差,通过________(填写正确选项前字母)方法可以进行调节。

A.拆除软管重新安装   B.向U形管内添加适量水   C.从U形管内向外倒出适量水

(3)比较乙图、丙图和丁图,可以得到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乙图中,若将烧杯中的水换成盐水,其他条件不变,则可以观察到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将__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若在进行步骤(4)时,图乙中U形管左右两侧水面的高度差h=5cm,则橡皮管内气体的压强约为________Pa.(大气压强p0=1.01×105pa,ρ盐水=1.2×103kg/m3,ρ水=1.0×103kg/m3,g=10N/kg)

20.如图甲是小婷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

(1)小婷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端的细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________,并通过调整钩码的个数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婷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平衡。

(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图甲所示情况下,小婷下一步的操作是:

________。

(4)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同学们认为小婷的实验优于小明的实验,其主要原因是    。

   

A.减少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小卡片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材料

C.容易让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       

D.小卡片容易扭转。

 

第四章地球和宇宙

21.如图所示是地球上昼夜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1)A地的季节和此时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

①冬季②夏季③昼短夜长 ④昼长夜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 ②④

(2)图示季节,下列现象在我们浙江省可能出现的是(   )

A.大地一片葱绿           

B.同学们穿着短袖衣衫上学

C.雷雨天气经常发          

D.正午房屋的影子在一年中最长

(3)图中可以看到,整个北极都处于极夜,则这一天的节气为________日。

这一天中昼夜平分的地点为________。

(4)图中所示的晨昏线属于________(选填“晨”、“昏”)线。

22.为了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点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点光源A)。

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

点光源的高度(厘米)

20

30

40

50

60

影子长度Z(厘米)

30

15

10

7.5

5

(1)该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做此实验,想要验证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上述实验数据还可得出:

在点光源逐渐上移的过程中,若点光源高度的增加量相同,则影子长度Z的变化量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图中s可表示点光源到短木条放置处的水平距离,如果要研究影子长度Z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应如何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关于月球的形成,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假说:

分裂说:

月球本来是地球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球转速太快,把地球上的一部分物质抛了出去,这些物质脱离地球后形成了月球。

同源说:

月球和地球在同一个浮动星云内同时形成。

碰撞说:

在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中,地球与一个较大天体发生了剧烈的碰撞,激射到太空中的地球物质和该碰撞天体的残骸不断相互吸引,最终形成了月球。

(1)有科学家用图4—37形象地描述了月球的一种形成过程,你认为这种图示描述的是月球形成的哪种假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球形成初期,小天体频繁撞击月球,在月球表面形成了随处可见的________。

24.某同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