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压式高强度预应力管桩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2405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3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静压式高强度预应力管桩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静压式高强度预应力管桩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静压式高强度预应力管桩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静压式高强度预应力管桩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静压式高强度预应力管桩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静压式高强度预应力管桩施工方案.docx

《静压式高强度预应力管桩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压式高强度预应力管桩施工方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静压式高强度预应力管桩施工方案.docx

静压式高强度预应力管桩施工方案

南景园安置区西园一期工程

静压式高强度预应力管桩施工方案

1、编制依据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13476-2009;

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南景园安置区西园设计图纸;

南景园安置区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2、工程概况

本工程采用静压式高强度预应力管桩基础,以全风化花岗片麻岩中下部或强风化岩作桩端持力层。

桩径分别为D400(壁厚95mm)、D500(壁厚125mm),管桩类型A,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C80,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D400:

Ra=1300KN;

D500:

Ra=1900KN。

有效桩长27~33m;一期工程管桩数量566根,其中D400(壁厚95mm)57根、D500(壁厚125mm)为509根,总桩长约17000m。

桩的最大静压力为该直径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2.5倍,每次稳压持续时间为5秒,复压次数为3次。

 

3、施工准备

3.1技术准备

1)会同相关单位搞好现场接收工作;现场交接的重点是施工测量控制点的确认,详细复核有关红线点。

2)熟悉和会审施工图纸,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认真熟悉施工图纸,理解施工图纸设计意图,全面熟悉和掌握施工图纸的全部内容;参加图纸会审,提出改进设计便于施工的合理化建议,图纸会审中的有关问题及时形成技术文件归档。

3)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由公司牵头,项目经理主持,组织项目技术负责人、各专业负责人编制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具体阐明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劳动力组织和工程进度、质量和安全的保证措施,收集以往施工的各种经验性的资料,针对本工程的特点和难点,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报监理审批后严格执行。

4)技术交底:

在工程开工前,项目技术负责人分别组织参加施工的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结合具体关键工序和施工难点的质量要求,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进行交底,技术交底采取“双层三级”制,即技术负责人同班组长和质检员交底,班组长接受交底后组织工人进行反复学习贯彻执行。

 

3.2劳动组织准备

1)组建项目经理部

建立施工项目领导机构。

根据工程规模、结构特点和复杂程度,确定施工项目领导机构的人选和名额;遵循合理分工与密切协作、因事设职与因职选人的原则,建立有施工经验、有开拓精神和工作效率高的施工项目领导机构。

项目管理构架见下图:

 

2)施工人员配置

根据桩基工程两班作业的特点,桩机每班配备足够的各工种操作人员。

这些操作工人都经过专门技术培训,多年从事桩基施工,有丰富的施工经验和技术技能,施工技术等级都在四级以上。

进场工人应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办理各种必备证件,特殊工种持证上岗。

施工人员配备如下表:

岗 位

人 数

岗 位

人 数

起重工

2

电焊工

4

安全员

1

电工

2

主机手

2

倒桩工

4

3.3机械机具设备计划用量表

序号

机械设备名称

规格型号

单位

数量

额定功率

产地

1

静压桩机

YZJ-600

1

120KW

2

CO2保护焊机

BX3-300-4

4

23.5KW

3

碘钨灯

1KW

4

4KW

4

镝灯

3KW

1

3KW

5

经纬仪

J2

1

6

水准仪

DS3

1

 

3.4 施工现场准备

1)本施工方案中确定的施工组织机构各部门人员集中到位,明确施工准备目标,按项目部各人员的主要职能进行运行,完成对桩基作业人员的组织准备。

2)办理好业主或当地有关部门要求办理的各种证件手续。

3)完成对施工机械(具)的保养调试及清洁。

保证在进场前机械(具)性能、状态良好。

4)规划、组织好运输力量,对进场道路、路线进行考察、落实。

5)组织施工机具进场:

根据施工机具需要量计划,组织施工机械、设备和工具进场,按规定地点和方式存放,并应进行相应的保养和试运转等项工作。

6)组织材料进场:

根据本工程需要管桩的需求量计划,组织管桩进场,按桩机行走路线进行摆放。

由于本工程场地的特殊性,而且施工期间雨水天气较多,为保证施工工期及工程实际考虑,为保证桩机正常施工,所以管桩要运至桩机附近,使桩机能够有桩可打,运桩方案:

根据桩位的分布情况在场内修建临时运桩道路2条,宽5米,铺垫砖渣500mm厚碾压夯实,个别零星桩位由铲车拖桩至施工地点。

7)做好季节性施工准备:

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要求,认真落实雨季施工技术组织措施,特别是接桩时的焊接,要避免在雨中进行。

设置排水沟,并安排专人定期疏通沟渠,修整养护,使现场排水通畅。

 

4、工程实施计划和施工方案、工艺流程

4.1工程实施计划

预应力管桩共计约17000m,按压桩速度600m/天·台预计,计划施工工期为30天,前3天准备工作及试桩,正式压桩为27天,具体开工日期按开工批准令执行。

4.2施工顺序

1)压桩的先后,原则上先压3、4座楼管桩,而后是地下室管桩,最后压8座楼管桩,具体视土质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2)压承台内的桩,原则上先压承台中间的桩后外围桩。

3)先压长桩后压短桩。

4)不同长度的桩分类堆放。

4.3施工工艺流程

清表整平,压实后形成工作面→桩机就位→静压第一节桩→起吊第二节桩→电焊接桩→检查焊接质量和垂直度→静压第二节桩→送桩至满足静压力要求→稳压及终压→移机。

4.4施工技术方案

4.4.1桩位测量、复核

①放线定位:

根据测量控制点,按照图纸给定的座标,用全站仪及钢尺将轴线定位,桩位定位采用5mm电焊条绑红带锤入土层做标记,标高记录在册,并将控制轴线引至安全位置,以便恢复轴线及检查使用。

为防止挤土效应及移动桩机时的碾压破坏,针对单桩、独立承台以及群桩制定不同的放线方案。

当桩数比较少时,采用坐标随时复测;针对大面积群桩,在场地平整度较高的情况下,采用网格进行控制,并在端头桩位延长线上埋设控制桩,以便复核。

②轴线复核:

施工前,对已放线定位的各轴线及桩位置重新复核一次,检查各轴线之间尺寸及桩位置尺寸是否符合施工图纸设计要求,并请甲方监理验线复核签字认可。

③标高控制:

用水准仪测定,确保精度,对基准点加以保护。

4.4.2桩机就位

根据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施工场内地面软弱。

在桩机进场前,在场地现有标高面铺填500mm砖渣整平压实,确保承载力满足静压机械施工及移动过程中不至于出现沉陷。

如铺填后仍不能满足桩机施工及移动要求,可采用整块钢板铺垫作业。

桩机进场后,检查各部件及仪表是否灵敏有效,确保设备运转安全、正常后,按照打桩顺序,移动调整桩机对位、调平、调直。

4.4.3管桩运输、验收、堆放、吊运

①管桩运输

管桩采用汽车运输时,应在车上位于距桩端O.21L处设置固定支承点,装运时,应将管桩一根挤一根平行放置,一层叠一层错位放置,大直径桩、长桩放在下面,小直径桩,短桩放在上面,一堆桩应绑固成一整体,并在四周塞紧,防止晃动。

汽车运输一般使用长挂车,管桩悬臂长度不应超过1.5M。

②管桩的进场验收

管桩进场后,按照《先张法预应力砼管桩》的国家标准或广东省的地方标准对管桩的外观、桩径、长度、壁厚、桩身弯曲度、桩端头板的平整度、桩身强度以及桩身上的材料标识等按规范进行验收,填写验收记录,并审查产品合格证明文件,把好材料进场验收关。

根据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等级将不符合要求的管桩清退出场。

③管桩的堆放

先将堆场地基平整压实,铺垫厚度不小于500mm厚砖渣垫层,并在堆放前或管桩起底重新堆放前仔细平整。

采用软垫(木垫)按二点法做相应支垫,且支撑点大致在同一水平面上,见下图。

管桩在施工现场不宜堆得太高,尽量随卸随用或单层堆放在桩机附近,如布置集中堆场时,场地应平整压实,叠层堆放不超过4层。

 

需二次倒运时,采用吊机及平板车配合操作。

如场地条件不具备时,采用桩机拖拽的方式,采用废轮胎或其它弹性材料衬垫,对桩的拖地端加以保护,以免在硬化地面上滑动时磨损套箍及端头板。

④管桩吊运

管桩装卸起吊采用两头钩吊法(≤10m)或两支点法(>10m),两支点法的两吊点位置距离桩端宜为0.21L,吊索与桩水平夹角不得小于45°。

管桩在吊运过程中应轻起轻放,严禁抛掷、碰撞、滚落。

4.4.4压桩

①用钢丝绳绑住桩身单点起吊,小心移入桩机,然后调平桩机,开动纵横向油缸移动桩机调整对中,同时利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的经纬仪检查垂直度(在距桩机约20m处,成90°设置经纬仪各一台),垂直度偏差控制在0.5%以内,条件不具备也可采用两个线锤进行垂直度控制。

通过桩机导架的旋转、滑动进行调整,确保管桩位置和垂直度符合要求后压桩。

如超差必须及时调整,须保证桩身不裂,必要时拔出重插,不得采用强拔的方法快速纠偏而将桩身拉裂拉断。

②第一节桩入土30~50cm后检查和校整垂直度,垂直度控制在0.5%以内,开动压桩装置,严格记录压桩时间和各压力表读数,保持连续压桩并控制压桩速度在1min/m~2min/m。

③压桩顺序按“从内侧向外侧、每根桩先长桩后短桩”的顺序施工,在压后一排桩之前必须检查前一排桩的偏位情况。

压桩结束后通过锤球法检查桩的打入深度,并记录每根桩的实测深度。

4.4.5接桩及焊接

①静压桩至原地面0.5~1.0m时,停止静压进行接桩,接桩前下节桩的桩头加上定位板,然后将上节吊放在下节桩端板上,依靠定位板将上下桩接直,其错位偏差控制在2mm以内;

②上下桩之间如有空隙,用楔形铁片全部垫实焊接牢固;管桩焊接之前,上下端表面用铁刷清理干净,直至其坡口处刷出金属光泽;

③焊接时分层焊接,在坡口四周先对称电焊6点,焊接由两个焊工对称施焊,焊接层数不得少于2层,层间焊皮要清理干净,焊缝达到三级焊缝要求;

④焊接好的桩接头应自然冷却8min后再静压,严禁用水冷却或焊好即打,待自然冷却后,接头处全部涂上油漆,防止腐蚀。

4.4.6终压

正常情况按设计压桩力1.3~1.5倍送桩,为满足设计单位的要求,当达到设计终压荷载(该直径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2.5倍),浮机后复压三次,(满载→卸载→再满载,反复3次)每次稳压时间为5秒。

在同一地质类型地段,若出现静压力显著增加或送桩时静压力显著减小等异常情况,需暂停施工并及时报告监理,必要时增加静力触探等施工勘察补钻资料,分析和找出原因后提出处理措施。

施工结束后,若有高出地面的桩头,注意保护,严防施工机械碰撞。

机械挖土时,严格控制铲斗入土深度,防止碰桩,导致桩头破损。

4.4.7送桩或截桩

当桩顶设计标高较自然地面低时必须进行送桩。

送桩时选用的送桩器的外形尺寸要与所压桩的外形尺寸相匹配,并且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一般为一圆形钢柱体。

送桩时,送桩器的轴线要与桩身相吻合。

送桩器上根据测定的局部地面标高,事先要标出送桩深度,通过水准仪跟踪观测,准确地将送桩送至设计标高。

同时送桩器上要标出最后1m的位置线,详细记录最终压力值。

当管桩露出地面或未能送到设计桩顶标高时,需要截桩。

截桩要求必须用专门的截桩器,严禁用大锤横向敲击、冲撞。

送桩完成后,移动机械进行下一根管桩施工。

4.4.8桩帽施工

①管桩施工结束后,报请监理验收及进行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合格后再进行桩帽施工。

②开挖的长度、宽度和深度依照桩帽设计尺寸及桩顶设计高程为依据。

③按设计要求帮扎桩内连接钢筋笼和桩帽钢筋要求帮扎钢筋,严格控制保护层厚度。

检验合格后浇注混凝土并养护。

浇注砼时振捣密实,尤其是预应力管内砼的振捣。

5、施工注意事项

1)采用适宜的桩帽和桩垫,导杆、桩帽和桩身必须在同一垂线上;桩帽与桩周围的间隙控制在5~10mm之间;桩帽的上围箍内嵌入竖纹硬木做成的“桩垫”,以减小桩头的破损,桩垫厚度均匀且经压实后的厚度不小于120mm。

在施工期间经常检查,当桩垫被打硬砸实或烧焦时应及时更换。

2)接桩时上下桩节必须接直焊牢,上下节的中心偏差≤5mm,节点弯曲矢高不得大于1/1000,且不大于20mm。

3)连续施工,中途不得人为停压,确需停压时尽量缩短时间。

避免由于停歇时间过程中土的磨阻力增大影响桩机施工,造成沉桩困难。

4)压桩过程中如遇有较难穿透的土层时,接桩宜在桩段穿过该土层后,选择桩段长度时,应参考地质情况合理选择。

5)管桩进水严禁施工,破损率控制在3%以内。

6)焊接时第一层必须使用E43XX型φ3.2mm焊条打底,确保根部焊透。

第二层方可用粗焊条φ4mm或φ5mm。

坡口错位偏差≤2mm,焊缝高度偏差≤1mm。

减小焊接变形,待上下桩节固定后再拆除导向箍,分层施焊,每层焊接厚度均匀,每层间的焊渣必须清除干净,坡口焊必须焊满,电焊厚度宜高出坡口1mm,焊缝不应有夹渣、气孔等缺陷。

7)对接头外露部分,在打入之前再次涂刷防锈涂料。

8)截桩严禁使用大锤硬砸,现将不需要截桩的桩身端部用钢抱箍抱紧,然后沿钢箍上缘凿槽打穿后,用锤打下,用气割法切断钢筋。

6、常见问题成因及排除

6.1挤土效应和振动影响

原因分析:

静压法施工预应力管桩属于挤土类型,往往由于沉桩时使桩四周的土体结构受到扰动,改变了土体的应力状态,产生挤土效应;桩机施工过程中焊接时间过长;桩的接头较多而且焊接质量不好或桩端停歇在硬夹层;施工方法与施工顺序不当,每天成桩数量太多、压桩速率太快、布桩过多过密,加剧了挤土效应。

防治方法:

⑴控制布桩密度,对桩距较密部分的管桩可采用预钻孔沉桩方法,孔径约比桩径小50~100MM,深度宜为桩长的1/3~1/2,施工时应随钻随打;或采用间隔跳打法,施工过程中严禁形成封闭桩。

⑵控制沉桩速率,一般控制在1m/min左右;并制定有效的沉桩流水路线,并根据桩的入土深度,宜先长后短、宜先高后低,若桩较密集,且距建筑物较远,场地开阔时,宜从中间向四周进行;若桩较密集,场地狭长,两端距建筑物较远时,宜从中间向两端进行;若桩较密集,且一侧靠近建筑物时,宜从相邻建筑物的一侧开始,由近向远进行;桩数多于30根的群桩基础,应从中心位置向外施打;承台边缘的桩,待承台内其他桩打完并重新测定桩位后,再插桩施打;有围护结构的深基坑中的静压管桩,宜先压桩后再做基坑的围护结构,这样的施工顺序可以避免由于基坑四周的围护结构使压桩的土体无法扩散,造成先施工的管桩被后施工的管桩挤上来,使桩的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又避免了在基坑的压桩过程中土体扩散而挤坏四周的围护结构及降低基坑围护结构的止水效果;同时应对日成桩量进行必要的控制。

⑶设置袋装砂井或塑料排水板,消除部分超孔隙水压力,减少挤土现象;设置隔离板桩或地下连续墙;开挖地面排土沟,消除挤土效应。

⑷沉桩过程中应加强临近建筑物、地下管线的观测、监护,对靠近特别重要的管线及建筑物处可改其它桩型。

⑸控制施工过程中停歇时间,避免由于停歇时间过程,摩阻力增大影响桩机施工,造成沉桩困难。

同时,应避免在砂质粉土、砂土等硬土层中焊接,制定合理的桩长组合。

桩机施工时应注意同一承台内的群桩,需接桩的接头不宜在同一截面内,应相互错开,避免产生土压力以及水压力效应较大时,对整体桩身产生剪切破坏;同时应认真查看地质报告,了解土层分布情况,合理确定桩体组合长度,避免接头处于土层分界处及土层活动较多处,以防土层活动时对桩身的破坏。

 

6.2沉桩时遇浅层障碍无法继续沉桩

原因分析:

由于地质勘察报告中未能特别强调浅层障碍物及局部的土层分布深度和性质,导致沉桩时遇到浅部大孤石,较深部硬塑老粘土和非常密实砂层、沙砾石层等情况无法施工。

防治办法:

⑴打桩前应对场地原有建筑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并安排进行探桩施工;对浅层障碍物可采用挖土机挖除,当无法操作施工时,可采用钻机将障碍物钻穿,然后在孔内插桩后沉桩,严禁移动桩架等强行回扳的的方法纠偏。

⑵当桩已入土较深,桩无法拔出时,可采用小型钻机将钻具放入管桩中间的空洞中钻孔,将障碍物钻穿后继续沉桩。

⑶选用的桩机能量大小应与设计要求、桩径、桩长及地质条件相匹配,即桩机选型、配重应符合施工要求。

6.3斜桩

原因分析:

⑴静压桩机机械维修不及时,如液压系统漏油导致桩机支撑下滑;

⑵静压桩机自重加配重总重量大,桩机基础如不平整坚硬,沉桩过程中,桩机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桩身极易发生偏移;

⑶施工中桩身不垂直,桩帽、桩身不在同一直线上;

⑷接桩时桩身、桩帽不在同一直线上;

⑸施工顺序不当,导致应力扩散不均匀;

⑹沉桩过程中遇到大块坚硬物,把桩挤向一侧;

⑺采用预钻孔法时,钻孔垂直度偏差较大,沉桩过程桩又沿着钻孔倾斜方向发生偏移;

⑻桩布置过多过密,沉桩时发生挤土效应;

⑼基坑开挖方法不当,一次性开挖深度太深,使桩的一侧承受很大的土压力,使桩身弯曲变形。

防治方法:

⑴施工前注意静压桩桩机的检查维修,以避免影响施工质量;

⑵场地要平整坚硬,在较软的场地中适当铺设碎石,不能使桩机在打桩过程中产生不均匀沉降,静压桩桩机对施工场地要求较高,由于桩机及配重达200吨以上,为防止桩机下陷而造成桩身倾斜、桩机挤压对桩位的影响,影响施工质量及施工安全,必须对施工场地进行局部回填平整,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地基承载力,使其达到静压桩施工要求。

⑶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好桩身垂直度,重点应放在第一节桩上,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桩长的0.5%,桩帽、桩身及送桩杆应在同一直线上,沉桩时宜设置经纬仪在两个方向上进行校准。

⑷尽量减少接桩,预制管桩接头不宜超过3个,接桩宜在桩尖进入硬土层后进行。

接桩时上、下段桩的中心线偏差不宜大于2mm,节点弯曲矢高不得大于桩段的0.1%。

⑸制定合理的施工顺序,桩基施工后的孔洞应及时回填,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垂直度的控制。

⑹当遇到障碍物时应及时排除后再进行沉桩;沉桩时发现不垂直应及时纠正,必要时应把桩拔出重打,桩进入一定深度后,不宜采用移动机架进行校正,以免发生断桩,应采取其他措施。

⑺采用预钻孔法时,严格控制钻孔垂直度。

⑻合理布置桩位,桩与桩的中心距不小于3倍桩径。

⑼桩基施工后应在停歇期后再进行基坑开挖施工,基坑开挖应分层均匀进行,必须加强围护措施,防止土体对桩的侧压力在桩身上产生附加弯矩,以确保桩基工程的桩身结构的完整性。

6.4桩身破坏

原因分析:

⑴施工过程中由于斜桩现象的出现或桩端、送桩杆不平整导致桩端应力集中,使桩帽滑落或桩头爆裂。

⑵桩机施工压力值超高。

⑶桩机施工过程中桩机擅自移动机架进行校正桩位、桩身垂直度,导致桩身断裂;施工结束后人工凿桩野蛮施工以及桩机施工后不合理的土方开挖。

⑷桩身材料质量。

防治方法:

⑴选用桩机合理有效的施工方法,控制桩身的垂直度,避免斜桩的发生。

⑵控制好桩机施工终止条件,以终压力达满载值为控制条件,开挖后采用截桩处理;当压力值未能达到设计要求,但桩顶标高已达到设计标高,宜继续送桩(1m范围内),直至压力值达到设计要求,施工结束后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出具处理方案。

⑶桩机施工结束后合理的进行土方开挖以及凿桩施工,必须强调土方开挖过程中的施工质量与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桩基成功的关键,施工过程中要慎之又慎。

⑷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桩身原材料的检查验收。

施工中发生桩身破坏,宜采用小应变等有效的手段检测桩身情况,确定处理方法。

6.5桩身抬高

原因分析:

施工过程中由于挤土效应可能引起局部桩身抬高,尤其是端承桩或端承摩擦桩会由此引起基础不均匀沉降。

防治方法:

⑴桩基完成后宜对桩身进行复压1~2次,甚至多次,即所谓“跑机”。

同时,桩基完成以后应在嵌固期后才能进行土方施工,嵌固期根据土质有不同要求,一般7~21天。

⑵桩基施工完成后进行必要的静载检测,以检验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7、桩基检测

压桩结束后,需要对桩基进行检测,桩基检测依据设计要求采用《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及《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规程》(JGJ/T93-95)进行。

检测的项目主要有桩身的完整性质量检测、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检测。

由于管桩施工完毕后,单桩承载力没有完全达到设计承载力强度,需要7天以上的嵌固期,故单桩承载力检测宜在成桩后10~20天范围内进行。

桩基检测另行编制相关专项方案。

8、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8.1质量保证体系

本工程的质量管理机构:

在公司总经理和总工程师的领导下,由项目经理作为项目工程质量的第一责任人,项目技术主管、质检工程师、质检员、质量自检组成质量管理机构。

公司质安部向项目部派质检人员,并直接监督和抽检工程质量。

8.2质量保证制度

1)检查验收制度:

每道工序完工后,首先由作业组进行自检;由施工人员组织各组之间互检;由施工员、技术员、质量检查员进行专检;隐蔽工程在自检合格后,经甲方、监理工程师进行隐蔽验收并及时签字,未经签字不得进行下道工序。

2)定期检查制度

项目经理部每周组织质量检查,参加人员有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施工员、质量检查员及班组组长,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

3)工序交接制度

严把工序关。

每道工序完工后,向施工员提出进入下道工序,经检查验收合格后继续施工。

4)技术交底制度

项目部编制详细的技术措施,提出具体的施工方法、注意事项及质量要求、操作方法,并组织作业人员进行书面交底,使每个作业人员做到心中有数。

5)材料报审和检验制度

原材料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并在进场前向监理或甲方提供,并及时填报相应表。

6)资料归档制度

项目部设专人整理保管资料,办理资料归档,各种资料必须按时整理移交。

9、安全施工保证措施

9.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1)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管理体系

    公司主管生产副总经理和安全技术部作为公司一级的安全的生产,(文明施工)管理领导机构,负责制度和检查监督工作。

项目经理为该工程项目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第一责任人,项目部设专职的安全员,统一抓各项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管理措施的落实工作。

各生产班组建立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小组,班长为兼职安全员,配合专职安全员的工作。

 

 

2)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①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明确工地及各工种的安全责任人,建立项目部领导安全值班制度,做好值班记录,发现隐患及时整改。

②建立安全检查制度。

③建立定期安全教育制度,加强现场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使每一个管理人员做到关心安全工作,并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注意安全生产的兼顾:

严格执行工地三级安全教育和交底制度,未经教育和交底的人员不准上岗作业,使职工由“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建立定期的安全教育课。

 

④严格守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有关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建立健全各种安全规章制度,把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挂钩,做到奖罚分明。

9.2安全技术措施

⑴各岗位的操作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并取得有审批资格部门颁发的合格证后,方可上岗操作,严禁无证操作。

⑵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

⑶桩机操作人员必须按规定穿着工作鞋。

严禁采用拖鞋、凉鞋、硬底鞋为工作鞋。

⑷高空作业和下桩管作业的操作人员必须正确佩戴经检验合格的安全带。

⑸各种动力设备均应设置安全保护罩。

⑹压桩场压力过大引起抬机是正常现象,但不能抬得过高,倾斜。

⑺吊桩前,必须认真检查所有机具及索夹具是否可靠,并进行一次试吊,符合安全使用要求后才能投入使用。

⑻严格按起重:

“十不吊”规程作业,应注意现场的协调配合,吊机在运吊回转过程中,应注意周围人员动向。

⑼管桩堆放应按要求不宜超过二层,底层二端的桩应采用木楔枕紧,谨防桩体滚动伤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