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复习提纲+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23804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提纲+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提纲+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提纲+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提纲+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提纲+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提纲+答案.docx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提纲+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分析复习提纲+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提纲+答案.docx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提纲+答案

公共政策分析

1.公共政策的定义和特点

2.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和转型社会的特殊功能

3.行动主体的定义和特性

4.政策不同阶段的参与者

5.具体行动主体有哪些

6.价值取向在政策活动中的作用

7.政策价值的特点

8.价值辩论的意义

9.政策工具的定义和实质

10.政策工具的作用

11.政策工具的类别

12.政策工具选择的影响因素

13.政策议程的含义

14.政策议程的类型

15.西方政策议程设立途径

16.中国政策议程设立途径(王绍光:

六种模式)

17.政策规划的定义和实质

18.政策规划的取向

19.政策规划的步骤和原则

20.政策决策的定义

21.决策模型有哪些

22.政策合法化的定义

23.公共政策执行的定义

24.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25.政策评估的定义

26.政策评估的标准与方法

27.公共政策分析的定义

28.政策分析的意义

29.政策分析框架

30.政策问题构建过程

31.政策问题的特征

32.头脑风暴

33.德尔菲法

34.政策行动建议的定义

35.政策行动建议的标准

36.公共政策结构的定义

37.政策创新的定义

38.危机事件的定义、特点、类型、危害

39.如何决策危机事件

1.公共政策的定义和特点

公共政策是以执政党和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经论辩、竞争、合作的民主途径,以科学方法选择适合的工具,采取行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求得社会进步的活动。

戴伊:

凡是政府选择作为或所不作为之诸事即公共政策。

威廉.詹金斯:

是由政治行政主体或行动主体团体在特定的情境中制度的一组相关联的决策,。

包括目标选择、实现目标的手段,这些政策原则上是行动力所能及的。

安德森:

是某一行动主体或一群行动主体解决问题或相关事务的有意识的行动。

特征:

1)公共政策活动是以解决公共问题为取向的。

2)公共政策活动是以政府及其公共部门为主导的。

3)公共政策活动是以公共权力的运用为依托的。

4)公共政策活动是以科学民主决策为生命的。

5)公共政策活动是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标的。

2.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和转型社会的特殊功能

①政策的导引功能:

制定与实施公共政策针对社会利益矛盾引发出来的公共社会问题确立一定的行为准则,凭借这些准则规范和指导人们的行为,从而改变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空间分布与实践流动方面的配置,对社会过程的发展方向、速度、规模进行约束,使社会生活中基于利益的、复杂的、相互冲突的行为被有效地纳入到统一的轨道上来,保证社会形成合力的秩序,并朝某种既定的目标前进。

两种途径:

借助于目标要素,规范人们的行为规范;借助于价值要素,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向。

②政策的调控功能:

必要性:

因为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他们之间不可避免的会有摩擦、冲突甚至对抗。

可能性:

因为现代社会运行不是一个自发的、无序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据客观规律的、有秩序的、按比例的过程,只要有意识的调节、控制各类关系,就能保证公众利益均衡合理,保证社会发展的持续有序。

③政策的分配功能:

因为政府具有参与社会再分配的职能,政府制定与实施公共政策的目的就是要将社会公共资源正确有效地在它所服务的公众中加以分配。

特殊:

①社会均衡稳定功能:

社会非常态运行条件下,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会导致社会现象、社会过程的变动,从而产生的利益矛盾,出现利益冲突,政策作用是缓和、协调。

②社会公平正义功能:

转型社会、效率公平是要处理的矛盾。

③促进社会变革求新功能:

旧体制具有顽固性、残留性、与社会发展要求不适应,公共政策通过基于新的利益追求和新的行为规则设计的公共政策创新,突破的旧的制度安排,逐步形成新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安排,促进社会变革和发展。

3.行动主体的定义和特性

定义:

指参加到整个公共政策过程之中,对政策的规划、决策、执行和评估起到实际作用的具体组织机构和代表组织机构的个体构成的能动体系。

特性:

具体性、对应性、代理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4.政策不同阶段的参与者

过程

活动

参与者

确定问题

公布社会问题

表达对政府行为的需要

媒体、利益集团、社会组织、公众舆论

设置议程

决定就哪些事项作出决定

政府将处理哪些问题

媒体、精英集团,包括总统和国会、政党、问题处理办公室人员

政策形成

将政策建议提升为解决和改进方案

白宫官员、国会相关委员、利益集团、智囊团

政策合法化

选择一个方案

寻求对该方案的政治支持

将方案纳入法律

是否违宪

总统、国会、法院

政策执行

组织相应部门和机构

提供报酬和支持

征税

总统和白宫官员、执行部门和机构

政策评估

报告政府政策结果

评价政策对目标群体和非目标群体的影响

执行部门和机构、国会监察委员会、媒体、智囊团

5.具体行动主体有哪些

1)以个体出面的政策行动主体:

研究机构代表、大众媒介代表、公众代表、政党组织代表、政府部门官员、利益团体代表

2)以组织机构出面的政策行动主体:

政府组织机构、社会组织机构(企业组织、第三部门的行业、中介组织、社会基层的居委会、村委会等自治组织)、国际组织机构(①作为政府间组织的联合国及其所属的各种专门办事机构、世贸组织、世界金融组织;②非政府国际和地区组织;③大型跨国公司及其子公司

6.价值取向在政策活动中的作用

1)正是依据政策行动主体的主观价值判断才能确定和诊断公共政策问题。

2)政策行动主体正是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政策价值才参与政策辩论的。

3)政府制定、实施政策是实现整个社会和制度的价值。

4)政策决策中执政党是以主楼哦意识形态价值来评判政策方案的。

5)政策的最终效果也是以社会价值作为评估标准的。

7.政策价值的特点

1)层次性:

按政策价值重要程度分为核心、近核、外围三个由内至外的层次。

按其设计及实施主体分为中央层面、地方层面、基层层面。

最外层是项目价值:

由项目本身决定着为解决一定政策情境中的政策问题。

向内是社会价值:

只与整个社会运行和发展之中来考虑它的作用和功能。

最内层为制度价值:

要考虑会带来的社会稳定。

2)多样性:

政策价值会在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体现出来,即使是处在同一层次、同一领域中,人们对指定和实施的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仍然可能不一样。

3)变迁性:

不同层级的政策具有不同的价值定位;不同政策周期中政策价值的演变。

8.价值论辩的意义

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多种行为主体依据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围绕具体的公共政策价值取向开展相互辩驳的复杂过程。

1)各政策行动主体有基于不同利益的价值取向,为了获得共识性的、统一性的、合理的、协调性的价值取向就要进行价值论辩。

2)价值论辩重点在论,就是阐述、阐释。

就是政策代理人为解决已进入议程的社会公共问题的价值进行阐述和阐释。

3)为了社会公平正义

4)为了社会发展

5)为了政策创新

9.政策工具的定义和实质

定义:

政党和政府部门选择并确定的,运用来实施政策方案,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达到政策预期目的和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实质:

就是政策工具的基本属性——手段性即政策工具是达成政策目标的手段。

10.政策工具的作用

4)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基本途径

5)政策工具的选择是关系到政策成败的关键

11.政策工具的类别

依据政策工具的强制性程度分为自愿性政策工具、强制性政策工具、混合性政策工具

自愿性政策工具是通过个人、家庭、社会组织或市场发挥作用,在资源的基础上解决公共问题的手段、途径与方法。

包括家庭与社区、自愿性组织与私人市场等具体工具形式。

强制性政策工具也被称为直接政策工具,它借助于国家或政府的权威及强制力,迫使目标群体及个人采取某种行为,以此来实施公共政策,解决社会公共问题。

包括规制、公共企业、政府机构直接提供。

混合性政策工具是在允许政府将最终决定权留给私人部门的同时,还可以不同程度的介入非政府部门的决策过程。

极爱你有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

包括信息与劝诫,补贴、产权拍卖、征税和用户收费。

12.政策工具选择的影响因素

1)已确定的政策目标2)政策工具自身的因素3)政策工具应用的背景4)先前的政策工具选择5)政策过程的非制度因素6)政策过程中的资源配置

13.政策议程的含义

公共政策议程是由一系列程序构成的过程,指的是社会公共问题进入由政策行动主体构成的政策子系统的范围并成为政府特别关注的、在深思熟虑后下决心要加以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14.政策议程的类型

1)实质性议程:

处理的是引起人们综合性关注和回应性议题。

特征:

①涉及大量的公共资源分配,对许多群体和团体来说是利害攸关的②议题会引起而且已经引起公民和公共政策制定者的密切而且严肃地关注③议题包含着重大变化的可能性。

象征性议程:

人们注重的是价值而不是资源,牵动的是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而不是个别群体的经济利益。

2)系统性议程:

指一定范围内的政策相关者所共同持有的、可供讨论的所有议案,这些议案是值得公众关注的议案,也是现存政府核发管辖范围之内涉及的事件。

制度性议程:

有权威的决策者明确表示要积极而慎重地加以解决的社会公共问题。

区别:

①系统性议程是一个可供讨论的议案,制动性议程是一个行动方针,程序已启动。

②系统性议程所包含的是那些笼统的与问题相关的一般性项目,一般不包括解决方案,制度性议程针对少量问题项目提出解决方案。

③社会公共问题到政策程序的开启经过社会公共问题到系统性议程,系统性议程到制度性议程的过程。

3)公开的议程:

在公开的议程中存在的是那些进入公众视野,在社会层面受到广泛讨论,或者在政府层面受到应有的关注,分享到政治的聚光灯的社会公共问题。

隐蔽的议程:

尽管这一类社会公共问题事实存在着,单位能进入政府部门的视线。

15.西方政策议程设立途径

1)外部推动模式2)社会动员模式3)内部推动模式4)联盟替代模式

16.中国政策议程设立途径(王绍光:

六种模式)

关门模式、动员模式、内参模式、借力模式、上书模式、外压模式

17.政策规划的定义和实质

定义:

政策行动主体在对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民主的程序和方式,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提出相应的解决政策问题的办法或方案,为政策决策提供必要前提的过程。

实质:

1)多种主体参与的民主过程2)多个环节衔接的动态过程3)推动问题解决的能动过程。

18.政策规划的取向

目标取向、变革取向、选择取向、理性取向、集体取向

19.政策规划的步骤和原则

步骤:

1)确立政策目标2)设立政策预案3)预测方案结果4)预案可行论证5)优化政策预案

原则:

针对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具体性原则

20.政策决策的定义

政策行动主体围绕一定的价值和目标取向,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竞争、协商、合作,确定政策行动最终方案的过程。

21.决策模型有哪些

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渐进决策模型、子系统决策模型

完全理性模型泛指决策者能够依据完整而全面的资料做出合理性的决策

有限理性模式是西蒙和马奇在批评完全理性模式及对行政决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

它的要点是:

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对备选方案的选择,所追求的不是最优的方案,而是次优或令人满意的方案。

决策者在“满意”标准和有限理性之下,面对一个简化了的决策,不必再去检视“所有的”可能备选方案。

渐进模式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政策分析家林德布洛姆提出的。

这一模式的大意是,政策制订所根据的是过去的经验,经过渐进变迁的过程,而获得共同一致的政策。

它以现行的政策作为基本方案,在与其他新方案相互比较后,制订出对现行政策修改、增加的新政策。

22.政策合法化的定义

指法定主体为使选定的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据法定的权限与程序对政策进行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的过程。

23.公共政策执行的定义

指政策操作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选择相应的政策工具,采取宣传、试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为,将已合法化的公共政策付诸实践,从而实现政策既定目标的动态过程。

24.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1)政策方案的影响:

①政策问题的性质②政策方案目标的性质③政策方案内容的性质④政策方案的科学性⑤政策方案的稳定性⑥政策方案的综合配套性

2)政策执行机构的影响:

①组织机构的层级和幅度②组织内部的权力结构和体制③组织内部的凝聚力

3)政策执行人员的影响:

①执行者的政策水平②执行者的政治觉悟与职业道德③执行者的意象、责任感、工作作风④执行者的知识结构和组织管理能力

4)政策对象的影响:

①政策对象的利益取向②政策对象的受教育程度③政策对象的群体力量

5)政策资源的影响:

①物力和财力资源是最基本的政策资源②人力资源③信息资源④权威资源⑤制度资源

25.政策评估的定义

指人们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公共政策方案规划、执行情况和政策效果及价值进行评估和评价的活动。

26.政策评估的标准与方法

标准:

1)生产力标准:

一项政策的对错、好坏、进步与落后归根结底取决于有无或在多大程度上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效率标准:

指政策效益与政策投入之间的比率,目的是衡量意象政策要达到基本水平的产出所需资源投入量或是一定量的政策投入所能达到的最大价值。

3)效益标准:

指达到政策目标的程度,与理想目标是否相符,在多大程度上相符,有什么距离和差距。

4)公正标准:

是衡量政策执行后导致与该政策有关的社会资源、利益及成本公平分配的程度。

5)政策回应度:

政策实施后满足特色的社会团体需求的程度,目的是要从总体上衡量政策对社会的宏观影响。

方法:

1)成本—效益评估法:

把在整个政策运行过程中所投入的成本和所取得的收益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

①效益相等时,成本越小的方案越优②成本相等时,效益越大的方案越优③效益与成本的比率越大越好

2)前后对比法:

对政策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①“前-后”对比评估②“投射-实验后”对比评估③“有-无”对比评估④“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评估

3)统计抽样评估法:

根据抽样调查的资料进行统计推断的一种科学方法。

特点:

①部分样本推算全体②按随机原则抽选,保证被抽中的对象在全体中具有代表性③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对抽样误差进行控制,使得抽样结果准确性更高④可以快速、及时获取数据资料

4)专家判断评估法:

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审定各项关于政策的记录,实地考察政策的执行情况,对政策对象、政策参与者及执行人员进行调查、交换意见,最后撰写评估报告,鉴定政策成效。

5)执行群体自我评估法:

由政策执行人员自己对政策的影响及预订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估。

6)目标群体自我评估法:

由政策目标群体通过亲身感受和了解对政策及其效果给予评定的方法。

27.公共政策分析的定义

指一种公共政策过程的主要环节进行审查、研究并对相关机构提出政策前景预测和行动建议的活动。

28.政策分析的意义

1)可以减少政策失误2)可以提高决策的效率3)能给决策者提供好的建议

29.政策分析框架

1)问题建构分析2)未来预测分析3)行动建议分析4)实施监控分析5)执行评价分析

30.政策问题构建过程

问题搜索、问题界定、问题详述、问题感知

31.政策问题的特征

政策问题的主观性、政策问题的人为性、政策问题的动态性、政策问题的系统性

32.头脑风暴

它是一个产生意见、目标和战略的方法,以帮助对问题他轻视加以明确和形成概念。

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通常在10-15人)一起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的判断。

优点:

①它能发挥一组专家的共同智慧,产生专家智能相互补救效应②它是专家交流信息,相互启发,产生思维共振,爆发出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③专家团体所拥有及提供的知识和信息量比单个专家所拥有的大很多④专家会议所考虑的问题方面以及所提供的备选方案,比单个成员单独思考及提供的备选方案更多、更全面、更合理。

缺点:

①与会专家人数有限,代表性是否充分成问题②与会者易受权威及潮流的影响③处于自尊心等因素,有的专家易于固执己见。

要求:

①小组成员要挑选特别了解该问题情势的专家②生成意见和评估意见过程严格分开,避免激烈讨论和不成熟的批评阻碍③生成想法尽量保持开放和宽松的气氛④只有所有意见都提出,评估才开始⑤在意见评估阶段结束之际,对各种意见分清主次,形成建议,包括对问题的概念化及问题潜在的解决方案。

33.德尔菲法

它是一种获得、交换和发展关于未来事件的灵通信息的直觉预测程序,其过程是利用一系列简明扼要的问卷和对所获得意见的有控制的反馈,从而取得一组专家最可靠的统一意见。

原则:

选择性匿名、有见地的多种倡议、两极分化。

基本原则:

匿名性、循环反复、有控制的反馈、统计学意义的小组反馈、专家共识。

步骤:

1)明确问题2)选择参与人3)问卷设计4)分析第一轮结果5)设计出后续问卷6)召开小组会议7)准备最终报告

问题:

1)成见或条条框框的束缚2)滥用3)缺乏汇总与反馈技巧,所提问题让回答者无法了解,导致信息失真4)忽视分歧意见,不加以进一步讨论,所持意见不同看法者失望而退出5)低估这一程序的作用及困难,没有给应答者付费,等。

注意事项:

1)必须根据应答者提出的建议,随时灵活设计问卷、整理汇总工作应当程度化2)提出的问题必须清楚明确,不能有歧义或多种理解,不要使用模糊词汇,措词在整个问讯过程中不要轻易改变3)问题应有内在联系,构成整体,不要分散,数量也不能过多,另外一般应给应答者报酬4)在征询之前,应向专家说明预测过程的安排和要求,说明他们相信这一过程的意见5)每一轮的错征询都应留出空间让应答者提出个人意见、理由、建议、疑问6)除书面问卷外,可以辅以直接接触的方式,如凯小型座谈会、会见等。

34.政策行动建议的定义

指将有关政策前景预测的信息转换为能够产生有价值结果的行动信息的过程,它是一种从政策预测到政策行动的中介。

35.政策行动建议的选择标准

效益标准、效率标准、充分性标准、公平标准(个人福利的最大化、保障最低福利、净福利最大化、再分配福利最大化)、回应性标准、适当性标准(平等与效率关系、公平与权利关系、效率、公平和人道主义价值的关系、公平和理性道德的关系)

36.公共政策结构的定义

指在政策管理活动中,政策管理者依据一定的原则,将不同领域、不同内容的中多政策组合起来,形成有利于政策规划、决策、实施和评估的政策群落。

37.政策创新的定义

指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执政党、政府、社会公共组织和公众为实现新的利益分配与再分配,促使社会原有体制、规则和组织发生变革,最终构建新的体制的公共政策活动。

38.危机事件的定义、特点、类型、危害

定义:

引起社会危机的突发事件。

特点:

恐惧性、扩散性(一定时空引发后会向更大的空间蔓延)、不确定性(突如其来)、紧急性、阶段性、警示性

类型:

自然原因引发的、人为原因引发的

1)依据人们对危机事件的可控程度为标准分为:

由完全不可控制的自然灾害引发的社会危机事件;由直接可控制的特大事故引发的危机事件;由间接可控制的自然灾害引发的自然灾害。

2)以社会危机事件所面对的主体为标准:

企业面临的危机;政府管理的危机

3)依据危机影响范围和造成危害程度:

轻型的;中型的;大型的;巨型的

危害:

1)人民生命遭受威胁2)社会财产遭受损害3)社会正常生活中断4)人们精神悲观恐惧

39.如何决策危机事件

1)在目标取向上,必须选择迅速控制危机事件蔓延,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简单目标。

2)在时间约束上,因时间急迫,必须是即时决策。

3)在信息约束上,信息常常是不完全的、不及时的、不准确的,只能是快速决断。

4)在政策人力资源的约束上,因临时急需且面对的都是原有的知识储备不能应对的特殊问题,决策者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技术都会出现严重的匮乏现象。

5)在决策技术的约束上,应对危机事件的决策,一般的政策分析技术和设备往往失灵,人们需要的是特别的“高、精、尖”技术。

6)在决策程度上,因时间紧迫,必须块数决策。

决策权必须高度集中,决策者主要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审时度势,而且需要多方面专家形成综合智力来参与。

7)在决策效果方面,危机事件下的决策只能在模糊地条件下做出模糊决策,这种决策具有非预期性,决策的结果难以预料,风险极大。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