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21987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律长征》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

丸、岷;会写五个生字:

礴、丸、崖、索、岷。

理解:

远征、等闲、逶迤、磅礴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名人介绍导入新课

同学们,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个人,请看大屏幕:

ppt出示毛泽东图片

他是谁?

生:

xx

师:

那么你对xx了解多少呢?

生1:

xx是我国的xx领袖。

生2:

他很喜欢读书。

生3:

他还是一位诗人。

师:

是啊,大家了解的毛泽东多是顶着伟人光环的领袖形象,我们通常都会称他是——(毛主席)当然正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更是一位平凡的父亲。

从今天起,我们将走进第六组课文,一起去感受毛泽东同志的伟人风采和凡人情怀。

首先我们学习第一课,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七律·长征》。

二、理解课题了解背景

师:

“长征”从字面意思看,怎么理解?

生1:

很远的路途

生2:

路途很漫长

师:

嗯,这是从字面意思理解那么关于历史上的长征,你又了解多少呢?

与大家分享一下你课前查的资料吧?

生:

长征中,红军走了二万五千里,经过11个省。

师:

嗯,你了解长征的路线和距离

生:

长征是1934年10月开始的。

师:

什么时间结束呢?

生:

1935年10月

师:

嗯,你知道了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10-1935.10)(板书起止时间)还有么?

生:

是由于红军反围剿失败,才长征的。

师:

多了不起,他还知道长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师: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当年毛泽东率领的红军走过的长征路线。

课件出示路线图并简介:

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在的青海西藏地区)、甘肃、陕西11个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板书:

陕北)

回顾长征,毛泽东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七律·长征》。

三、朗读诗文读出诗韵

师: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红军的脚步走进长征。

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文,注意: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

自读诗文。

师:

嗯,大家读得很投入,那么谁来读读这首诗?

生:

读诗文

师:

嗯,真好,生字词他都读对了。

我们一起来看:

ppt:

逶迤磅礴岷山

师:

请一位同学带领大家一起读读。

(一生领读。

好,那么把生字词带到诗句中,谁再读?

(指名读)

师:

嗯,读得挺流畅,不过声音再大一点儿就更好了。

谁能声音响亮地再读一遍。

(指名读)

师:

不错,既清晰又流畅。

同学们,字音读准了,诗句读通顺了,这是学好古诗的基础。

注意,这是一首律诗,在读的时候还要注意节奏,读出诗的味道,谁想再来试试?

(指名读)

师:

嗯,不错,字字铿锵,读得有板有眼,就像他一样谁再来读读?

(指名读)

师:

真好,那在读的过程中,你们理解诗句的意思了吗?

四、斟词酌句体会长征精神

师:

请大家默读诗文,边读边理解,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可以圈出来,一会儿我们一起看。

(生默读诗文)

师:

谁来说说哪些词语或诗句不理解?

生1:

我不知道“五岭”

师:

嗯,结合你的课前预习,谁知道?

生2:

“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庚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的边境。

师:

嗯,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2:

我看了课下注释。

师:

对了,通过课下注释理解词语,这是我们学习古诗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好,接着交流。

生3:

我不理解“逶迤”。

师:

嗯,谁能帮他解决?

生4:

弯弯曲曲、绵延不绝。

师:

把话说完整,这里是形容什么的?

生4:

形容五岭。

师:

嗯,形容五岭,形容山势弯弯曲曲、绵延不绝。

谁还有?

生5:

“腾细浪”是什么意思?

师:

谁知道?

生6:

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

师:

嗯,解释得很准确,你明白了吗?

(生6点头)还有吗?

生7:

“xx”是什么意思?

师:

谁来解答?

生8:

形容山崖十分陡峭,直插云霄。

师:

嗯,“云崖”就是高耸入云的山崖。

瞧,在大家的合作下,不用老师讲,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么多词语了。

不过,老师还有一个词不明白,就是“等闲”(板书)

同学们,“等闲”是什么意思?

(生沉默)

嗯,这个词语确实有难度,我们得把它记下来。

同学们“等闲”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我们来看:

ppt

“等闲”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

(1)平常。

(2)随随便便;轻易。

(3)无端的,平白的。

结合诗句该选哪一个意思?

生:

第一个

师:

嗯,异口同声,是“平常”的意思,其实在很多古诗文中等闲都有平常的意思。

ppt

千锤万凿出xx,烈火焚烧若等闲。

——xx

只为人民谋解放,粉身碎骨若等闲。

——xx

师:

大家自己读一读。

生:

自读两句诗。

同学们,于谦把烈火焚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许光达把粉身碎骨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你看,通过举一反三,我们对词语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那么诗中红军把什么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呢?

生1:

万水千山

师:

看作是……把话说完整。

生1:

红军把万水千山看作是平常的事。

生2:

把长征中遇到的困难看作是平常的事。

师:

是啊,红军把这远征中的难看成了平平常常的事。

(板书“远征难”)

师:

诗中从哪儿能具体看出红军把远征难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呢?

不着急,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画

出相关诗句,写出自己的体会。

生:

默读课文,作批注。

师:

谁来说说你找的是哪些诗句?

生1:

五岭逶迤腾细浪,xx磅礴走泥丸。

师:

怎么体现红军不怕困难的?

生1:

红军把翻越五岭看作是踏过细小的浪花,把翻过乌蒙山看作是走过小泥丸。

师:

嗯,他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谈出了自己的体会,还有吗?

生2: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

你的体会?

生2:

红军不怕这万水千山……

师:

嗯,老师刚才正是问大家诗文中哪里具体体现了他们不怕这万水千山。

好,谁还找到了?

你找的是?

生3: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岷山终年积雪,红军不怕翻越雪山。

师:

看来你真是用心预习了,了解了岷山山顶终年积雪,真好。

还有吗?

(生沉默)

师:

正如刚才大家所说的,诗中处处都体现出红军把远征难看作是平常的事。

(1)刚才有同学提到了这句,你来读读。

(一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好,我们一起来看这五岭是怎样的岭?

ppt五岭的远景、近景图片。

师:

谁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五岭?

生:

绵延起伏。

师:

诗中有一个词语是形容五岭的,哪一个?

生:

“逶迤”。

师:

对了,这就是“逶迤”。

这是一跨越五省,绵延千里的“五岭”(板书)

那么这xx又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呢?

结合你查阅的资料谁来说说?

生:

xx海拔很高,在xxxx。

师:

嗯,我们来看。

pptxx图片

乌蒙山地处海拔1-2千米的高原上,长约250千米,平均海拔约2080米,最高峰海拔4千多米。

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啊?

生:

十分高,很陡峭

师:

是啊,乌蒙山山势雄伟,悬崖峭壁,气势……。

(板书“乌蒙”)

师:

试想红军在这崇山峻岭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生:

山势陡峭,可能一不留神就掉下悬崖了。

师:

嗯,转瞬间生命就消失了。

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生:

海拔很高,很冷。

师:

是啊,经过长途跋涉,那单薄、破烂的衣服怎么抵得住高原上的寒冷?

还有吗?

生:

在山上可能没有吃的。

师:

是啊,忍饥挨饿的他们可能几天几夜没合眼了。

一场战斗刚刚结束,战士们的伤口还在流血,一场战斗又打响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红一方面军出发时有8.7万人,1年之后仅剩下7千人,平均每300个战士中就有一个倒下,就是这样艰难,可在红军眼中这却是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岭?

谁来说?

生:

五岭就像细小的波浪,乌蒙就像小泥丸。

师:

明明面对的是xx漫漫可他们却说——

生: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明明面对的是困难重重,可他们却说——

生: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

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啊,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

(指一生读)

师:

怎样读能读出山势的绵延雄伟,读出红军的不怕困难呢?

谁再读?

(一生读)

师:

此时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红军?

生:

不怕困难、坚强勇敢

师:

嗯,不畏艰难险阻。

能带着你的体会读读吗?

(生读)师:

面对这山红军不怕面对这水红军也是毫不畏惧。

请你读。

(一生读)

师:

诗中这一暖一寒你怎么理解,先说这暖?

生:

温暖。

师:

怎么温暖,把话说完整。

生:

xx水让人感到温暖。

我们来看,这xx水。

视频:

xx

师:

(随视频简介)看着金沙江水一次次拍打着江岸……仿佛把这江岸都拍……

生:

拍暖了。

师:

好,现在你再说说这暖,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

xx水势很大。

师:

嗯,金沙江水流湍急无法逾越,红军是如何渡过金沙江的呢?

课前老师给了大家一份资料(《巧渡金沙江》),快速浏览看能否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读资料)

师:

谁来说?

生:

红军仅靠着七只小船就从容地过了xx。

师:

嗯,没有浪费一枪一弹就过江了,真是妙,那了解了这场战斗对这个暖你又有什么理解呢?

生:

红军没有浪费一枪一弹就过了江,心情非常喜悦。

师:

是啊,这就是“暖”,(板书)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金沙江水流湍急,也让我们体会到了红军的喜悦心情,谁再来读读?

(一生读)

师:

那么这“寒”大家又是如何理解的?

生1:

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很凉让人感到寒冷。

师:

嗯,还有吗?

生2:

这个桥很危险,让人害怕,心寒。

师:

“心寒”说的真好。

我们来看看xx上这xx。

pptxx图片

大家知道它有多长,有多高吗?

它长103米,相当于我们操场最南头到最北头那么远。

高30多米,相当于我们教室高度的5倍,不用说爬上去,此时就是站在这桥头你的心情如何?

生1:

很害怕。

生2:

心惊肉跳。

师:

真叫人胆颤心惊。

面对如此天险,前有蒋介石重兵把守,后方几十万追兵也即将赶到,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22名勇士挺身而出,他们爬上了这铁索桥

视频:

《飞夺xx》片段

师:

(随视频解说)10米20米30米,有一位战士中弹了,他却依然坚持向前。

40米50米60米,有的战士受了伤,掉进了湍急的河流,而他的战友仍然奋不顾身。

80米、90米近了,此时敌人也更加猖狂,在桥头燃起了熊熊大火,可战士们的目光依然坚定,步伐依然稳健。

师:

同学们,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斗?

生1:

十分激烈。

生2:

十分残酷。

师:

这就是“寒”。

(板书“寒”)就这样,22名勇士仅用了两个小时就飞夺了泸定桥(板书“泸定桥”),此时透过这两场战斗,这一“暖”一“寒”,又让我们看到了一支什么样的军队?

生1:

十分勇敢。

生2:

不怕牺牲。

师:

嗯,英勇无畏。

能读出你的体会吗?

从他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面对艰难险阻红军所彰显的英雄气概,让这山河都为之动容。

请大家齐读:

五岭逶迤腾细浪……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

好一支英勇无畏的队伍,他们翻山越岭、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此时他们又翻越了岷山。

(板书:

“岷山”)岷山你了解吗?

生:

xx终年积雪。

师:

是啊,平均海拔2500多米,主峰海拔5000多米,连鸟都飞不过的高度,可红军却说“更喜”(板书“喜”)喜从何来呢?

生:

就快到了。

师:

是啊,胜利在望了,所以三军过后——

生齐:

尽开颜。

师:

(板书“尽开颜”)“尽开颜”,你理解吗?

谁来说?

生:

笑了。

师:

谁笑了,一个人笑了吗?

生:

都笑了。

是:

嗯,你笑了,他笑了,人人都笑了,这就是尽开颜。

透过这尽开颜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

看到红军都在笑。

生2:

看到他们在大声欢呼。

师:

人人都在笑,发自肺腑地笑。

这是赞叹的笑颜,请你读。

(一生读)这是胜利的笑颜,全班齐读。

生齐读: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播放视频《长征·国际歌》

师:

(伴视频解说)听,这是红军的铮铮誓言,看,这是红军的豪迈壮举。

25000里长征,300多天的行程,其中有100多天处于激烈的战斗中,翻过13座险峰,趟过了24条河流,翻越5座终年积雪的大山,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

他们用自己的双脚走出了一种力量,走出了一种精神,更走出了中国革命的未来。

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之情齐读:

《七律·长征》。

五、总结升华,感悟诗人情怀

师:

回顾长征,我们感慨万千,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学习《长征》不仅仅是在回顾一段历史,长征的精神给予我们的力量与启迪才更值得我们铭记。

同学们,人们都说诗言志,一首诗往往表达了诗人的某种情感或抒发了诗人的某种志向,那么你从中读到了诗人毛泽东什么样的情怀呢?

生1:

不怕困难

师: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本人也是这英雄队伍中的一员。

所以他同样是——

生2:

英勇无畏

生3:

勇敢乐观。

师:

指点江山,激昂文字,一代军事领袖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跃然诗中。

让我们再读这首诗,体会诗人毛泽东的豪迈气概。

生:

齐读。

ppt阅读拓展

师:

课后大家可以自己查阅有关长征的书籍如《地球的红飘带》

也可以积累毛泽东诗词,如《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

感悟他的诗人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