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浙江专用大二轮复习讲义专题五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1讲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生物浙江专用大二轮复习讲义专题五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1讲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浙江专用大二轮复习讲义专题五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1讲 Word版含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浙江专用大二轮复习讲义专题五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1讲Word版含答案
第11讲 神经调节
[考纲要求] 1.体温调节的方式和过程(a)。
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a)。
3.神经系统的作用(a)。
4.神经元的种类、主要结构及特性(a)。
5.动作电位的概念(a)。
6.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b)。
7.反射的概念、过程及结构基础(b)。
8.大脑皮层的功能(a)。
1.构建体温调节模型
(1)寒冷环境下
(2)炎热环境下
2.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判断方法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
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元。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
图示中与“
”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元,与“
”相连的为传出神经元。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
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元,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元。
(4)切断实验法:
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元,反之,则为传出神经元。
提醒
(1)相应反射的完成都离不开相应条件的刺激和反射弧的完整性,反射弧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刺激传出神经元或效应器,可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但不能称之为反射。
(2)组成反射弧的神经元数目不一定相同。
如膝反射的反射弧只有2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反射中枢内有1个突触结构,是最简单的反射弧即二元反射弧。
有的运动涉及三个或三个以上神经元组成的反射弧。
(3)不是所有刺激都能引起反射。
反射的进行需要接受适宜强度的刺激,刺激过弱反射活动不能进行。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4)膝反射的反射弧由2个神经元(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组成,其中感受器是伸肌中的肌梭,效应器是股四头肌(伸肌),传出神经元的胞体在脊髓,反射中枢是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结构。
3.解读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的曲线图
(1)a点之前——静息电位:
此时K+通道打开,K+外流(属于易化扩散),Na+通道关闭,使膜外带正电荷,膜内带负电荷,电位差为负值;呈内负外正。
(2)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
受刺激后,K+通道关闭,Na+通道打开,Na+迅速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迅速逆转,膜内电位由负变正,膜外电位由正变负,呈内正外负;a点到c点表示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c点为动作电位的峰值。
(3)ce段——静息电位的恢复:
此时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使K+外流,从而导致膜电位又慢慢恢复到静息状态。
提醒
(1)兴奋传导的方向:
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一致,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2)兴奋产生机制:
Na+内流→膜电位由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变为动作电位(外负内正)→兴奋产生。
(3)由于动作电位的形成与膜外Na+浓度有关,所以如果膜外溶液中Na+浓度过低,就不能形成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峰值大小与膜外Na+浓度有关。
(4)细胞外液中Na+、K+浓度改变对膜电位的影响
项目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峰值
Na+增加
不变
增大
Na+降低
不变
变小
K+增加
变小
不变
K+降低
增大
不变
4.突触结构及兴奋在突触中传递的归纳
(1)突触前膜分泌化学递质的方式为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不需要载体,但需要消耗能量。
(2)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化学递质的分泌与线粒体有关。
(3)突触间隙内的液体属于组织液,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或迅速被移走。
(4)突触后膜可能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也可能是传出神经元支配的肌肉细胞膜或腺体细胞膜。
(5)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化学递质、激素等属于信号分子。
(6)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
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化学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7)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传递的三大原因
①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化学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②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化学递质失活。
③突触后膜上受体与某种有毒有害物质结合,使化学递质不能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5.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1)解题突破口:
突破口在于两个电极之间的电位差,未兴奋电极处于极化状态,而兴奋的电极处于反极化状态,两者的电位差造成电流表指针的偏转,由未兴奋电极偏转至兴奋电极。
(2)指针偏转判断技巧
①电流表接在同一神经纤维上(如图1所示)
图1
Ⅰ.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Ⅱ.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②电流表接在神经元之间(ab=bd,如图2所示)
图2
Ⅰ.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Ⅱ.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1.关于神经细胞与体温调节的正误判断
(1)神经元都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 × )
提示 多数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有些神经元有多个轴突。
(2)人的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细胞组成( × )
提示 人的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组成。
(3)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它发出的轴突支配骨骼肌纤维( √ )
(4)坐骨神经是由许多神经元被结缔组织包围所形成的结构,它受到刺激后,会产生负电波,负电波就是动作电位( × )
提示 坐骨神经是由许多神经纤维被结缔组织包围所形成的结构。
(5)动物在低温环境中要及时减少散热,增加产热( × )
提示 恒温动物在低温环境中要及时减少散热,增加产热。
(6)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是皮肤,寒冷条件下皮肤中的血管会收缩,皮肤出汗量减少( √ )
(7)35℃以上出汗是所有恒温动物唯一有效的散热机制( × )
提示 有些动物无汗腺,在35℃以上通过呼吸道散热,如狗。
(8)在寒冷环境中,由于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所以恒温动物体温不会降低( × )
提示 在寒冷环境中,恒温动物产热量仍等于散热量。
(9)炎热环境中,机体可通过减少产热甚至不产热来降低机体的体温( × )
提示 炎热环境中,机体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降低机体的体温。
(10)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件反射( × )
提示 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非条件反射。
2.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正误判断
(1)反射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 )
提示 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感受器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2)膝反射的反射弧中感受器是肌梭,反射中枢是突触,效应器是股四头肌(伸肌)( √ )
(3)膝反射属于简单反射,吞咽反射属于复杂反射( × )
提示 膝反射和吞咽反射都属于简单反射。
(4)反射活动中兴奋的传导和传递都是单向的( √ )
(5)刺激感受器或效应器引起的肌肉收缩都属于反射( × )
提示 反射需经历完整的反射弧,所以刺激效应器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
(6)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反射弧( × )
提示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7)如果破坏了反射弧的某一结构(如传出神经),则反射不能发生( √ )
(8)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 × )
提示 感受器就是感觉神经末梢,而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9)没有感觉产生,一定是传入神经元受损伤导致的;没有运动产生,一定是传出神经元受损伤导致的( × )
提示 没有感觉产生,可能是感受器、传入神经元或反射中枢受损伤导致的;没有运动产生,可能是反射弧任一环节受损伤导致的。
3.关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正误判断
(1)去极化就是极化状态被破坏,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 )
提示 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表示反极化状态形成。
(2)突触就是神经肌肉接点,肌膜的动作电位传播到肌纤维内部才会引起肌肉收缩( × )
提示 神经肌肉接点只是突触的一种类型。
(3)突触后膜上的化学递质受体具有物质运输的作用,突触后膜的类型有肌肉细胞膜、胞体膜、树突膜或轴突膜( √ )
(4)神经纤维膜内K+与Na+的比值,去极化和反极化时比极化时高( × )
提示 去极化和反极化时,K+与Na+的比值变小。
(5)形成动作电位峰值时,胞内外的钠离子浓度相等( × )
提示 形成动作电位峰值时胞外钠离子浓度高。
(6)化学递质在突触间隙中通过扩散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 )
提示 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7)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内流的方式是主动转运( × )
提示 Na+内流的方式是易化扩散。
(8)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后膜上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
提示 突触后膜上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
(9)化学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至突触间隙,该过程共穿过了1层生物膜( × )
提示 该过程穿过了0层生物膜。
考向一 考查神经细胞和体温调节
1.(2019·浙江绍兴9月联考)下列关于神经元和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刺激传出神经元引起肌肉收缩,该过程属于反射
B.膝反射的反射弧为二元反射弧,含2个神经元、1个突触
C.膝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股四头肌的肌梭中
D.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不释放递质,因此下一个神经元不发生兴奋
答案 C
解析 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A项错误;反射弧包括神经中枢、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感受器和效应器,B项错误;膝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股四头肌的肌梭中,C正确;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化学递质,D项错误。
2.(2019·浙江稽阳8月联考)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和无机物都通过物理方式散热
B.恒温动物从高温环境转至低温环境,散热量减少
C.内脏、脑、肌肉是人在安静时的主要产热组织
D.皮肤是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
答案 B
解析 人体和无机物都通过物理方式散热,皮肤是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人在安静时主要由内脏、肌肉、脑等组织的代谢过程释放热量,A、C、D正确;恒温动物从高温环境转至低温环境,散热量增多,B项错误。
考向二 考查反射与反射弧
3.(2018·浙江4月学考)下列关于人体膝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脊髓受损,刺激传出神经元后伸肌也会收缩
B.刺激传入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不会兴奋
C.膝反射的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中
D.若膝盖下方的皮肤破损,刺激肌梭后也能发生膝反射
答案 B
解析 若脊髓受损即反射中枢受损,此时刺激传出神经元,兴奋能够传递到效应器,伸肌会发生收缩,A正确;刺激传入神经元,会使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并释放抑制性化学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被抑制,B错误;如题图所示,膝反射的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中,C正确;在膝反射中,肌梭是感受器,皮肤的破损并不会破坏膝反射反射弧的完整性,故反射仍能正常发生,D正确。
4.用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实验,破坏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屈腿反应,结果如表:
刺激部位
反应
破坏前
破坏后
左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收缩
右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收缩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被破坏部分可能是( )
A.感受器
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元
C.传入神经元和效应器
D.效应器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意和题表分析可以知道:
破坏反射弧左后肢某结构,刺激左后肢,右后肢收缩,说明是左后肢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和反射中枢正常,而左后肢不收缩,说明破坏的结构是左后肢的传出神经元或效应器;刺激右后肢,右后肢有反应,左后肢没有反应,进一步说明是左后肢的传出神经元或效应器受损。
考向三 考查神经冲动的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
5.(2018·湖州3月联考)如图为某段神经纤维示意图,灵敏电流计的两个电极按图示连接,在a处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按图示连接,灵敏电流计可测得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B.兴奋传到b处时,Na+经通道蛋白大量涌入膜内
C.b处动作电位最大时,c处Na+浓度可能高于膜外
D.b处动作电位最大时,d处膜可能处于去极化过程中
答案 C
解析 已知图示将灵敏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的膜外和膜内。
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两侧的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指针向右偏转;当神经纤维处于兴奋状态时,膜两侧的动作电位表现是内正外负,指针向左偏转。
所以按图示连接,灵敏电流计可测得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A项正确;兴奋传到b处时,Na+经载体蛋白大量涌入膜内,导致b处产生动作电位,B项正确;b处动作电位最大时,c处Na+浓度仍然低于膜外,C项错误;b处动作电位最大时,可能引起d处产生兴奋,因此d处膜可能处于去极化过程中,D项正确。
6.(2019·浙江绍兴9月联考)已知每根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大小并不相同,每个肌细胞均受运动神经末梢的支配,运动神经元兴奋时肌细胞一定兴奋且达到最大张力。
科研人员利用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研究“电刺激强度对肌肉收缩强度(张力)的影响”。
实验装置和实验数据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刺激强度(V)
0.17
0.19
0.21
0.23
0.25
0.27
0.29
张力(g)
0
0.40
2.11
9.25
11.54
12.00
12.00
A.电刺激强度为0.15V时,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腓肠肌不收缩
B.电刺激强度为0.23V时,腓肠肌还有部分细胞未发生兴奋
C.电刺激强度为0.27V时,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方向相同的两次偏转
D.一根神经纤维和一个腓肠肌细胞之间只有一个神经肌肉接点
答案 B
解析 结合题意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电刺激强度为0.17V时肌肉张力为0,说明该刺激强度及以下的刺激强度都不能引起神经纤维兴奋,故电刺激强度为0.15V时,灵敏电流计指针不会发生偏转,腓肠肌不收缩,A项错误;表中数据表明,电刺激强度高于或等于0.27V时,肌肉张力达到最大值,因此电刺激强度为0.23V时,腓肠肌还有部分细胞未发生兴奋,B项正确;电刺激强度为0.27V时,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C项错误;一根神经纤维和一个腓肠肌细胞之间可能存在多个神经肌肉接点,D项错误。
考向四 考查动作电位的产生与传导
7.(2019·浙江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脑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静息电位是以脑神经质膜的外侧为参照,并将外侧电位定义为0mV
B.当静息电位由-60mV变为-65mV时,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逐渐升高
C.在缺氧处理15min时,给予30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脑神经细胞上能检测到动作电位
D.在含氧培养液中,有利于脑神经细胞的需氧呼吸,从而促进Na+的内流
答案 A
解析 图中的静息电位用负值表示,在静息状态时,脑神经质膜两侧的电位为外正内负,即以脑神经质膜外侧为参照,并将外侧电位定义为0mV,A项正确;当静息电位由-60mV变为-65mV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逐渐降低,B项错误;由图可知,在缺氧处理15min时,脑神经细胞的阈强度大于30pA,若给予30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由于电刺激强度低于阈强度,所以脑神经细胞上不能检测到动作电位,C项错误;膜内Na+浓度低于膜外,其内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为易化扩散,不需要消耗ATP,因此在含氧培养液中,有利于脑神经细胞的需氧呼吸,但对Na+内流没有影响,D项错误。
8.如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正常海水中受刺激后神经纤维膜内电位由-70mV上升至+30mV
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低Na+海水中受刺激后神经纤维膜内电位由-70mV上升至-20mV
D.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相同
答案 D
解析 分析题图曲线可知,曲线a受刺激后膜内电位上升超过横轴,变为正值,恢复极化后又变为负值,完全符合动作电位曲线图,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电位由-70mV上升至+30mV,A项正确;刺激之前的电位即为静息电位,由题图可知,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B项正确;分析题图曲线可知,曲线b为低Na+海水中受刺激后神经纤维膜内电位变化曲线图,电位由-70mV上升至-20mV,C项正确;分析题图曲线可知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膜电位变化不相同,D项错误。
模型解读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图示与解读
(1)图示
(2)解读
①A~B段:
极化状态(静息电位)。
神经冲动已经通过该段神经纤维,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
②B~C段:
超极化。
③C~D段:
复极化。
静息电位恢复过程,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
④D~E段:
去极化、反极化。
神经冲动刚传至该区段,动作电位形成过程,Na+通道打开,K+通道关闭。
⑤E~F段:
极化状态(静息电位)。
神经冲动还未传至该区段神经纤维,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
考向五 考查突触的结构和特点
9.图甲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图乙为突触结构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乙中的D是受体蛋白也是通道蛋白
B.图乙中C的跨膜方式是易化扩散
C.图甲中的A与B都是可以运动的,体现了选择透性
D.图乙中C与D结合后F上的电位一定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
答案 A
解析 据图乙分析,D表示化学递质的受体,同样也是通道蛋白,A项正确;图乙中C为化学递质,释放的方式是胞吐,B项错误;图甲中的A与B都是可以运动的,体现了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项错误;图乙中D是受体,C(化学递质)与D结合后,化学递质可能是兴奋性化学递质,也可能是抑制性化学递质。
若C为兴奋性化学递质,则C与D结合后F上的电位可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若C为抑制性化学递质,则C与D结合后F上的电位不会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D项错误。
10.(2017·北京,29)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
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
(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
(2)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
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
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____________方式进入胞内。
Ca2+与__________共同作用,使C酶的________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
(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
①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以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
该结果为图中的______(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
②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
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
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______。
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
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
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
③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
否磷酸化。
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内容从____________水平揭示了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答案
(1)化学递质
(2)易化扩散 钙调蛋白 空间结构
(3)①Ⅱ ②C、B
③该实验方案存在两处缺陷。
第一,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作同样处理的对照实验。
第二,应补充施加HFS后检测和比较以上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的实验
(4)细胞和分子
解析
(1)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化学递质(谷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膜电位变化。
(2)分析图示可知:
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会通过离子通道以易化扩散的方式进入胞内,进而与钙调蛋白共同作用,使C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
(3)①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以HFS,休息30分钟后,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但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说明发生了图中的Ⅱ过程,即胞内的A受体转移到了细胞膜上。
②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对照组所用短肽应与T的氨基酸数目相同但序列相反(C酶正常磷酸化胞内肽段T),实验组所用短肽应与T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同(C酶磷酸化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的短肽,从而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
③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为验证假设,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用HFS处理的对照实验,并补充施加HFS后检测和比较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的实验。
(4)图中内容从细胞水平(神经细胞)和分子水平(蛋白质分子)揭示了学习、记忆的可能机制。
考向六 考查大脑皮层及功能
11.(2018·浙江4月选考)人体各部位的感觉与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体觉区与运动区中有它的代表区。
下列关于人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侧手指传入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可传到对侧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间部
B.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
C.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运动区呈倒置排列,即口部在上眼部在下
D.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体觉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小
答案 A
解析 20世纪30年代,加拿大潘菲尔德(WildPenfield)等对人的大脑皮层功能定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通过实验结果得到的结论是:
①支配对侧躯体运动或感觉(对侧交叉支配);②大脑皮层代表区的范围大小与躯体运动或感觉精细复杂程度呈正相关,与躯体大小不成正比;③大脑皮层运动区或感觉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呈“倒置”关系,但是面部本身不倒置。
一侧手指传入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可传到对侧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间部,A正确;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受损,会使对侧面部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B错误;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运动区呈正立排列,即眼部在上口部在下,C错误;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体觉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大,D错误。
12.(2019·全国Ⅰ,30)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
回答下列问题:
(1)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
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