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上古诗三首望洞庭精品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1899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7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三上古诗三首望洞庭精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人教部编版三上古诗三首望洞庭精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人教部编版三上古诗三首望洞庭精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人教部编版三上古诗三首望洞庭精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人教部编版三上古诗三首望洞庭精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三上古诗三首望洞庭精品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三上古诗三首望洞庭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三上古诗三首望洞庭精品教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三上古诗三首望洞庭精品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三上古诗三首望洞庭精品教案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认识“螺”,掌握“庭、螺、潭”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3.感受月色、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感受奇特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品味名句的艺术魅力。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景到诗,激情导入

同学们,刚才课前我们观赏了一部风光纪录片,知道说的是哪儿吗?

(君山就像绿宝石镶嵌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洞庭吧。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号称“八百里洞庭湖”。

烟波浩渺,山峦起伏,水天一色,鸥鹭飞翔。

洞庭湖边有一座名楼——岳阳楼,洞庭湖上有一座孤岛——君山。

自古以来,很多著名诗人都曾对美丽的洞庭山水作过热情的吟咏。

一千多年前,被称为“诗豪”的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在去和州上任做官途中经过洞庭湖,他趁着月色遥望洞庭,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望洞庭》。

(二)分层要求,诵读诗歌

1.把诗歌的每一个字音都读准确,整首诗读连贯。

2.每一首古诗都有独特的节奏和韵味。

谁再来试一试。

节奏有快慢,语调有起伏,这样就会吟诵出古诗的韵味来。

我和大家合作读这首诗好吗?

师读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

(连起来齐读)

3.同学们,吟诵这首《望洞庭》,你有什么感受?

文字是有形象、情感和意境的,有些同学已经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属于自己的《月夜洞庭图》。

下面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再一次静读这首诗,你可以看书本插图,再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

是哪些词语,哪些诗句传递给你这些感受的,可以在上面圈圈画画。

(三)突破难字,感受水月之“和”

【交流第一句】了不起,你有慧眼,发现了“和”字的非同寻常。

(板书:

和)和的意思就是——和谐、融合。

到底是什么互相融合呢?

让我们随着刘禹锡的身影来到洞庭湖畔,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

(板书:

湖面、秋月、君山) 

诗人看到了如此美妙的景物,那你们有没有看到过月光洒在水面上的景色呢?

(图片上、影视中、生活里)请尽情展开你的想象,此时刘禹锡眼中,八百里洞庭湖面上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月亮高挂在漆黑的夜空,向湖面洒下了银色的光辉,把湖面都照亮了,水天一色。

湖面水平如镜,倒映着明月。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水和月亮已经融合在一起了。

师:

天上明月,人间洞庭相互融合、交相辉映,这就是水月之——和)。

【交流第二句】水波映月、月光如水,这份和谐的宁静,都是因为什么?

(潭面无风)谁来读读第二句。

从诗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读着这句诗,你想到了哪些成语?

(水平如镜  风平浪静)读着这句诗,你想到了怎样的比喻句?

(湖面上没有一丝风,平静的湖面就像是一面镜子。

)诗中的镜是指玻璃镜子吗?

(不,是铜镜。

)铜镜反复摩擦后就会光亮照人,可以观容貌、正衣冠。

没有摩擦过的铜镜会怎样呢?

月光辉映万物,是那样朦胧、迷人。

(四)想象画面,品味山水之“和”

1.请美美地读读这两句诗,想象这和谐美好的洞庭月色。

(齐读前两句诗)

这首诗中还有哪些词句也向你传递出和谐宁静的美好感觉呢?

2.【品读第四句】同学们,八百里洞庭如此开阔,壮观,在诗人刘禹锡的笔下成了小巧玲珑的银盘青螺。

【闭眼想象:

在你眼前出现了一个白色的银盘,轻轻地放上一颗青色的田螺。

】能想象出来吗?

为什么这样的诗句能带给你和谐、宁静的美妙感受呢?

(一是形态相似,月光照水像白色的银盘,青色的君山像精致的田螺。

二是色彩搭配和谐,白色银盘和青色田螺色调淡雅,互相映衬,形成视觉上的美感。

三是视角是远望,一切尽收眼底,显得小巧玲珑了。

四是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举重若轻,想象丰富,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我想,你们都是刘禹锡的知音!

一千多年以前他和你们想的一样,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神来之笔(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的山水互相映衬,构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

(师生合作,高低各一句。

后两句连起来。

洞庭湖的水面上,浮动着美丽的君山,山水相依,是那样的(和谐)。

3.品味语言,配乐美读。

【平湖秋月】宁静的夜晚,作者遥望洞庭湖面,湖光秋月,山光水色相互映衬,多么宁静和谐,刘禹锡在情不自禁地轻轻吟诵——【师读】【生读】

一读,体会古诗的宁静温柔之美;

那广阔无垠的水面在月光下朦朦胧胧,而遥望洞庭的山水,多么像白银盘里托着一颗精巧的青螺,于是,我们又一次轻轻地吟诵——【生读】

二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五)拓展资料,体察人景之“和”

1.同学们,你们读懂了月夜洞庭那无与伦比的美,请你们猜一猜,刘禹锡写这首诗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

(教师拓展刘禹锡的背景资料)

二十三岁刘禹锡踏上仕途,三十三岁成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革新只进行了半年便以失败告终,他接连被贬。

四十二岁回京,第二年又外放为连州刺史,后又担任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五十四岁从和州召回洛阳。

经历了人生的喜悲、风雨之后,刘禹锡走向成熟。

这次虽是被贬到和州赴任,但已大彻大悟、宠辱不惊。

眼前洞庭水月的和谐,山水的和谐,使他从过去的痛苦中走出来,在明月清辉之下,在碧波万顷的湖边,诗人平和的心境与大自然的宁静融为一体,于是一首诗从心底沽沽流出,《望洞庭》连同这个月夜凝固成永恒的风景。

【指名读】

2.你觉得诗中除了湖光秋月,洞庭山水的和谐,还有哪一种“和”?

(诗人内心与眼前景物的和谐)

诗人回归内心的平静,面对这洞庭秋月,才能感受其中的和谐宁静,此时此刻,诗人已与眼前的景物融为一体。

听,刘禹锡又一次把酒临风,从容地吟诵【生读】

3.同学们,不仅是刘禹锡,我们中国的诗人对月亮情有独钟,有的寄相思于明月,有的借明月抒怀。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唐  李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唐  王维

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四》唐  李白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宋  王安石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宋  苏轼

4.同学们,通过今天学习古诗,以后你看到明月,看到月下美景,会有怎样的感受和联想?

让我们的心中也升起一轮明月照亮我们心灵的世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望洞庭》。

2.小练笔:

把古诗《望洞庭》所描绘的美丽景色用散文的形式写下来。

板书设计:

望洞庭

洞庭夜色:

和谐宁静

洞庭山水:

山水相称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第1首古诗《望天门山》,借助抓关键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2.积累古诗学习的方法,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有感情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孩子抓住关键字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受诗歌的意境。

  教学流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诗文。

  

(一)出示诗题《望庐山瀑布》,齐背。

  

(二)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三)齐读课题,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二、抓关键字,了解诗题。

  

(一)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

  方法引导:

抓住关键字,理解题目意思。

  1.干什么——望:

看;

  2.地点——天门山:

长江上;

  3.谁——谁乘船顺着长江东下:

李白。

  

(二)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三)李白常常在写诗题的时候会告诉我们一些写诗时的背景,带着理解再读诗题。

  (四)小结:

了解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就让我们——熟读古诗。

  三、读熟诗文,想象画面。

  

(一)学习第一句诗——了解山的雄奇。

  1.指名读第一句,这句诗里,写到了两个景,分别是什么?

       (板书:

天门 楚江)

  2.结合插图、字理理解“断”“开”

  

(1)出示“断”篆文,猜一猜什么字?

讲解断的意思。

指导书写“断”

  

(2)结合诗句,插图,“断”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想象:

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4.小结:

这一句看是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指名读,齐读第一句。

  

(二)学习第二句诗——感受水的壮阔。

  1.继续读诗,指名读第二句。

  2.想象画面:

第一句中的“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水劈山断的壮丽画面,那么,这一句中的哪一个字也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意境呢?

“回”是什么意思?

由“回”字联想:

读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3.交流画面,读悟结合。

  这一句主要写什么?

(长江水)什么样的水?

借水又衬托什么?

(天门山)什么样的山?

  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迫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4.小结:

古诗中的每一词,每一句都是一副优美的画面,我们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你就能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再现诗的意境。

现在让我们走入诗的境界,通过诵读再现这“山阻水回”的画面吧。

  5.齐读一、二两句。

  (三)学习三、四两句——品味“出”的灵巧。

  1.出示三、四两句,自由诵读。

  2.圈画景物,交流并板书:

青山 孤帆 红日

  3.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4.辩一辩:

“出”字用得对吗?

  

(1)小组讨论:

天门山会动吗?

不动的话应该是“立”的,应该是 “两岸青山相对立,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却用“出”对吗?

  

(2)交流,联系生活经验,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看到原本静立的事物会“出”?

  (3)想象“日边来”:

诗人感觉自己不是乘着帆船而来,而是驾着云朵从天边而来,在这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面前,诗人全然不觉得自己渺小,而是跟它们相提并论了,这就是才华横溢、气度超凡的李白。

  5.出示李白资料,你感受到什么?

读出把李白内心的激动读出来,声音高昂一些。

  四、小结写法,诵读积累

  1.回顾全诗,小结学法:

  读——读准,读通;看——插图,注释;想——词意,句意;说——诗意,作者情感。

  2.创设情境,诵读古诗。

  3.总结:

刚才我们细细品味,大胆想象就欣赏到了李白的作品,我们古代还有许多诗人对祖国山水也情有独钟,本课的第2、3首古诗给我们展现的就是另一番别样的美景。

请大家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预习,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感受吧。

  五、书写生字,默写古诗。

  “断、楚、至、孤、帆”。

  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该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当时苏轼36岁,担任杭州通判。

一天他和朋友们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苏轼为西湖所陶醉,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又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

此诗是他杭州风景诗中传诵最广的绝唱之一。

学习这首诗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入手,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这样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儿童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着强烈的表现欲都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活动。

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搜集资料的能力,这对于感悟诗文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进行课外的拓展有很大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①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背诵。

③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①通过对古诗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对古诗学习方法的引导与掌握,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②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入诗中的意境,感悟诗情,读出诗的韵味,进行诗意的理解与体会,达到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③把描写西湖的相关古诗整合起来,通过相同信息的互补,加强学生对事情的感悟,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储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体验诗句情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②通过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西湖之美,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诗句。

难点:

体会诗句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苏轼、杭州西湖的资料,

教师制作西湖风光图片、诗句意境图等多媒体课件、音乐。

【学科与德育有效融合点】

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

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

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

2.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新旧十景风光图片,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

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

在此我还花了较长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读出诗的韵律,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

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学法,学会学习。

3.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空濛”这个词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和雨中的西湖云雾迷蒙的样子,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来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并发现它美,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随后,引导学生在理解单个字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诗句的意思。

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教学中善于运用评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积极性高涨,在感受美育的同时,自信心和表现欲均得到很好的提高!

【教学策略】

1.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

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

“古诗文教学的精髓在于诵读,把握这一点,也就意味着掌握了孩子们引入诗景的金钥匙。

”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同时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我在引导学生多读原文解决疑难问题时,采用多种学生喜欢的方式读,自由读、齐读、默读、小组分解色读、找伙件读、表演读等有目的进行,把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一节课书声朗朗。

但读的训练不要在一个平面上,做到每读必有要求,每读必有收获,让学生在充裕的时间里进行自主探索,把读与语言感知、情感感悟、积累语言有机结合一起。

把学生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学生的生命活力和丰富个性得到展现,充分落实了主体地位。

2.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通风姿。

本诗的难点应该是重点词的理解及对诗描绘的意境的把握上。

因此,课堂上,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

首先,上课一开始,我先与学生一起回忆了上节课学过的《望天门山》,指名学生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营造上古诗课堂的初步氛围。

接着我激情导入新课:

“同学们,滚滚的长江水已经渐渐地离我们远去,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是一泓含情的西湖水。

”教师即时呈现出一张西湖的配乐图片,并给予较长时间的欣赏,再进行下面环节的教学。

然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

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还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象?

”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画面时,我又让学生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冥想:

“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通过一系列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题,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你们一定会背不少古诗吧,你愿意背诗给大家听吗?

从古到今令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动情,把祖国壮丽秀美山河描摩于笔端。

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所学的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吗?

出示图:

天门山的诗配乐画面1、浩瀚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诗人李白写下豪情万丈的诗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这首诗中的山美在何处?

(有气势的高山)这首诗中的水美在何处?

(奔流不息的水)

小结:

祖国的这一处山水是雄伟壮阔的,多么啊!

今天,我们将会去领略祖国另一番山山水水!

(设计意图:

展示课内积累,又已知的知识导入新课,一则在检测学生背诗情况,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一则想让孩子们温故而知新。

借助赞美天门山的雄伟,引出西湖的另一番景象,为突显西湖的柔美做铺垫,这一刚一有柔的组合,更好的体现祖国山河多姿的迷人风采。

二、揭示题目,介绍作者及写诗背景

1、介绍西湖及诗人的写作背景。

(播放西湖的风光图片并作介绍。

西湖位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称的杭州市内,闻名中外!

那美丽的湖光山色,秀丽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文人默客!

相传,在距今900多年前,北宋大诗人苏轼游历到此,顿时被西湖的迷人风光吸引住了,于是他便约了几位好友到西湖边一边饮酒,一边欣赏西湖的美丽风光,写下了这样的一首千古流传的诗篇,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

那就让我们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受,把这首诗的题目写一写吧!

(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看看这诗的名字,真让人舒服。

就好像我们感受这音乐一样,来让我们把这样的感受送到诗中来。

读出了音乐的委婉,指3名同学读。

(音乐朗读)

2、释题:

再读读题目,你从题目中知道什么?

(请生自由说)

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媚,(师板书:

晴)后来却下起雨(诗板书:

雨)。

诗人在湖边一边饮酒,一边观赏西湖的湖光山色,多么令人陶醉啊!

让我们一起来陶醉地再读读课题!

(齐读)(老师范读整体感悟)

(设计意图:

讲读诗句之前让学生对西湖的景色及诗人的写作背景有个初步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品读诗句时展开想象。

三、读出韵律,熟读诗句

现在让我们一起畅游西湖,请同学们自己练读这首诗,看谁能把这首诗读的既准确又流畅。

1、汇报检测生僻难读的字:

这首诗中有几个较为难读的字,同学们都读准了吗?

谁来试试读一读。

图片出示:

潋滟浓妆艳抹(指名读齐读)

2、汇报读并评价

相信你们把这些词放到诗句中,会读得更好!

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A生读。

评价:

你读得真准。

B生读。

评价:

你读的真流畅,还有点诗人的气质呢?

C生读。

评价:

越读越响,越读越棒,!

D齐读:

现在,让我们发挥集体力量,一起读这首诗!

(生齐读诗)

(2)读出节奏,熟读成诵

古人读诗,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可有趣了!

出示节奏1: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墨/总——/相宜/。

出示节奏2: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墨/总——/相宜/。

出示节奏3: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墨/总——/相宜/。

A.分别出示三种节奏:

由教师领着学生读

B.一起出示三种节奏:

由学生挑自己喜欢的一节汇报读(2名)。

怎么样?

有趣吧!

古人学习古诗的时候,就是这样一遍一遍的吟诵,最后不知不觉就把诗给背下来了。

经过这样反反复复的读,你也能把诗背一下吗?

自己在座位上试试看。

(指2名背)大家瞧瞧,真能背了,给他最热列的掌声吧!

(全班齐背)评价:

咱们的同学中真是藏龙卧虎啊!

(设计意图: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先把书背下来,再想其意义,这是一种很好的诵读古文的方法。

用各种形式的读,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趣味的朗读中,先把诗背下来,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诗意的理解与体会。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

)四、引导展开想象学生自我构建体会诗的意境美

古人的诗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不信你看看,读着读着,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的画面。

读了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请用你最美的语言把你的所想的表达出来。

咱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1、品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汇报:

从“水光潋滟晴方好”我看到了西湖晴天的画面。

(1)从诗中什么地方让你感受到这是晴天的西湖呢?

(从“晴”字中看到的。

板书:

指导朗读:

你的眼睛真厉害,一眼就看出来。

那你认为这一句该怎样读呢?

(生:

读出晴天的感觉)请你读一读。

(2名学生)

评价:

老师感受到你们把“晴”字突显出来了,这可是一个朗读技巧哦。

(全班齐读)

(2)诗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受到这是晴天呢?

(水光潋滟)

理解“潋滟”:

“潋滟”是什么意思?

(波光闪动的样子)

小结:

能结合注释学习古诗,这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你真是个细心又会学习的孩子!

指导朗读:

是啊,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波光鳞鳞,波光艳丽。

把你的这份感受放进文字里,读读吧!

(读2遍)

评价:

你把这“水光潋滟”读的多美啊!

这些同学能根据文字所表达的意思进行朗读,就能读出诗的意境来,多好啊!

愿意读的站起来读吧!

(生读)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实践,总结出朗读的技巧,读出诗的意境来!

(3)过渡:

同学们,晴天时诗人只写了西湖的水,你还能想象到水以外的其他景色吗,请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出来。

(学生各抒己见)

(4)播放西湖明媚图片和潺潺流水的音乐。

让我们欣赏一下阳光明媚中的西湖是不是有你想象中如此美丽。

解说:

西湖的晴天景色宜人,青山绿水,碧波荡漾。

看到这么美丽的西湖,你难道不想用一句话夸赞夸赞西湖吗?

(A生:

西湖真美啊!

B生:

西湖真迷人啊!

C生:

西湖真漂亮啊!

小结:

然而诗人却只用了一个字来赞美它。

那就是(好)(教师板书:

好)

不仅是“好”,而且是“方好”。

你知道这方好是好的怎么样呢?

(正好)

小结:

这个字在文中没有注释,你却能够联系语境进行理解,真不错。

(5)引导想象,指导朗读:

①假如你就是西湖水中的那一条小鱼,看到那水光闪动,波光粼粼的西湖,你会情不自禁地吟诵着——

②假如你就是那湖岸上那随风摆动的柳条,看到那翠绿的山峰,你会情不自禁的吟诵着——

③假如你就是那湖岸上的一朵盛开的鲜花,沐浴着明媚的阳光,看到那水波荡漾,你会情不自禁的吟诵着——

④假如你就是那游船上观赏西湖风光的游人,看到那碧山绿水,画一般的景象,你会情不自禁的吟诵着——

⑤西湖的晴天真美啊!

让我们一起读读吧!

(齐读)

小结:

苏轼的这个“好”字展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