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林艳红.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1896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林艳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林艳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林艳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林艳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林艳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林艳红.docx

《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林艳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林艳红.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林艳红.docx

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林艳红

校园暴力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

近几年来,随着近年现代化脚步的加快、人民生活形态的改变,社会治安的恶化已成为人民心中的痛。

其中,最大令人忧心的是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充斥着享乐、堕落与暴力。

使得一向安静的校园也存在了暴力的阴影。

校园暴力发生事件逐年提高,暴力行为的伤害也日趋严重。

使得校园暴力问题,一夕之间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

校园暴力行为已经成为学校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预防校园暴力、保障师生安全,是摆在每个教育管理者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所以认真分析校园暴力行为的成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学校安全来讲至关重要。

关键字:

青少年校园暴力危害成因预防

正文:

所谓的校园暴力是近年在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暴力是指以语言、或明显的肢体动作侵犯他人,使对方感受到威胁、痛苦或身体上受到伤害。

从广义上来说:

应是指发生于校园内的所有暴力行为,包括同学彼此间或老师与同学之间以及学生对学校的破坏行为等。

然而在我国发生最多的是学生间的暴力行为,所以狭义的校园暴力是专指学生对学生暴行。

至于暴力的形态,则不一定非限定于要造成身体或物质的伤害,凡是口语恐吓、辱骂、被迫做不喜欢做的事、被故意侵犯身体、被故意陷害、强借物品乃至殴打、勒索等均应包括在内。

一、校园暴力现象及其危害

(一)校园暴力现象

从近几年学生管理情况来看,校园暴力现象有逐步增长之势。

据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约有10.5%的学生面临校园暴力的威胁。

综合近年来各报章杂志的报道,职业中专,普通中学的校园暴力问题比重点中学和大学严重得多。

因此,可以把各类校园暴力现象分为三种形式,即语言暴力,力量暴力和心理暴力。

1.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主要指包括起侮辱性外号,造谣污蔑等一系列对学生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2.力量暴力。

力量暴力主要指包括校园凶杀,肉体伤害等一系列对学生身体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力量暴力在校园暴力现象中最为普遍。

力量暴力表面上对受害学生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很有可能让受害者残废,甚至死亡。

但除了身体上的伤害,更大的是精神上的伤害。

因为暴力已经对人性有歪曲的认识,严重的很有可能导致反社会人格的形成,严重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同时,对施暴者也有极其严重的影响,对他们的心灵成长增添了大量的阻力,很有可能导致他们成人后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社会归属感长期得不到满足。

3.心理暴力。

心理暴力主要指包括孤立,侮辱人格等一系列对学生的精神造成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心理暴力的问题常被忽略,但其危害又非常大。

心理暴力可能无处不在,而且任何学生和老师都可能成为施暴者。

(二)校园暴力的危害

近几年的有关报纸已经披露了我国数起由于同学的长期勒索、敲诈、抢劫、欺侮而发生的学生出走乃至于自杀的恶性事件,校园暴力的危害不容忽视。

但是由于校园暴力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受害人往往受到对方的威胁而不敢向老师、家长和有关部门报告,因而学校的收报率较低,受害学生也就因此会反复遭到勒索、敲诈和殴打,往往是在造成了一定的后果后,学校、家长才会得知,才会进行处理。

那么在学生受害期间,受害学生必然在学习、生活和其他各方面都受到影响。

简而言之,校园暴力的危害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

经常受到校园暴力侵害的学生整日生活在暴力的阴影当中,学习成绩一般都下降严重。

甚至有些学生由于受到严重伤害不得不住院治疗或者休学,正常的学习被迫中断。

而对于老师实施的暴力侵害行为,一般都会导致受到伤害的学生畏惧学校,不愿意再去上学。

2.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这种危害不仅体现在受害者身上,施暴者的身心同样不能得到健康发展。

对受害者,有可能导致其缺乏信心和勇气,自卑,逃避人群,孤僻,偏激。

对施暴者,有可能导致其形成反社会人格,走上犯罪道路。

3.破坏了社会秩序,使人们对法律失去信心。

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对青少年加强法制教育,使青少年从小知法、守法,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但如果这种校园暴力的状态得不到有效改善,学生受到严重侵害而感受不到法律的作用,那么不但受害者本人会对法律失去信心,就连他们的家人、同学等也会对法律失去信心,最终导致我们的法制宣传事倍功半。

二、校园暴力的成因

(一)个人方面:

1、学生自身认知水平限制。

现在大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地位优越,时时、事事以自己为中心,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法制意识淡薄,面对不良影响经不住诱惑,容易被人拉拢利用。

2、学生未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有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

生活习惯,表现为:

逃课、逃学,过早走上社会,结交社会不良人员;课余不能合理安排学习与休闲时间,四处游窜;自我约束与控制能力不够,头脑简单,感情冲动,做事不计后果等。

这些不良习惯,往往是诱发暴力行为的重要因素。

(二)家庭方面:

我对我们学校近几年来的校园暴力行为的13名主体责任者进行了家庭状况调查分析,最后把他们的家庭归结为四种类型:

一是溺爱型,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一律满足,对孩子的缺点错误无原则的容忍袒护,学生在学校犯错误受到老师批评,家长要到学校找个“说法”,导致孩子在学校都无人敢管;

二是暴力型,家长对孩子要求严格,但孩子稍有过失,轻则破口大骂,重则棍棒相加,孩子长期压抑,心理挫折感无法排解,家长的暴力教给了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暴力;

三是放任型,这样的家长对孩子不负责任,管不了孩子,放弃了对孩子的管理,他们的经典语言是“孩子交给学校了,你们爱怎么管就怎么管”;

四是失祜型,孩子父母或死亡、或离婚、或外出打工,孩子无人监护,衣食无着,行踪飘忽。

(三)学校方面:

认真分析学校对13名学生的管理,我发现学校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学校教育不到位,包括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对存在问题的学生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方案,只重视共性教育,忽视了个体性教育;

二是管理有疏漏,没有建立问题学生台账和跟踪管理的长效机制,学校课间学校值班人员监护不到位,学生因故缺勤询问制度没有得到认真落实;

三是教师、班主任学生管理措施不得力,个别教师管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对学生实施暴力行为,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教师与学生沟通不正常,缺少耐心细致的管理教育工作;

四是学校与家长沟通不及时,没有形成教育学生的合力,前几年教师、班主任每学期走访学生家长的比率为班级学生总人数的85%以上,近三年来,这个比率已降至

32%,个别班级甚至更低,现在与家长沟通的方式主要是电话联系,但家访的效果是电话联系却不能替代的。

五是学校缺少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发展的活动平台,实践活动太少,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教育不够,校园生活过于枯燥,学生学习愿望与动机不强烈,厌学情绪蔓延,这是学生逃课、逃学的主要原因。

(四)环境方面:

社会影响是校园暴力行为的重要原因.

一是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我们学校在乡镇驻地,处于繁华路段,很多社会闲散人员经常在学校周围游逛,敲诈学生钱财、侮辱殴打学生事件经常发生,在我校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中,有5起是与社会不良人员有关;

二是电视、电影、报刊、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尤其是各种暴力的、低级趣味的信息传媒,对缺乏信息筛选能力、是非判断不明、自我控制能力薄弱的学生是致命诱惑,所有的性侵害案例中施害者都浸染了这种“病毒”。

三是家庭成员或亲近人员对学生影响,学生亲近人群中有不良行为的人员,他们对学生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预防的基本措施

(一)、家庭方面:

1、重视家庭生活:

现代父母常因工作忙碌无太多的时间陪孩子,故多以宠爱及无限制的物资享受,来弥补对孩子亏欠,其实孩子成长过程的空虚是无法弥补的,孩子的教育不是金钱可达成的,只有多一点点心思,多抽时间,才可陪孩子快乐的成长,否则若子女的行为产生偏差,再赚更多的钱也终究徒劳无功。

家长应做到:

(1)、倾听、了解、接纳、同理:

尊重并欣赏子女的自主性与独特性,多些关注、多些了解、欣赏与肯定、尊重与接纳,对其嗜好勿干涉过度,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对立,才可促使其建立自尊,增强学习动机,发现自己的价值。

(2)、父母以身作则:

避免以暴力解决彼此的争执,造成错误的示范。

也不可在子女面前批评老师或学校,以免子女误解意思,造成师生对立。

(3)、培养孩子的挫折容忍力:

父母应提供子女培养挫折容忍力的机会,避免过度保护,但应随时注意其情绪的反应,适时给予接纳支持及明智的行事方针,妥善训练其坚强的挫折容力、情绪控制力及自我克制力,对已形成的偏差行为,有耐心地慢慢疏导,以助其步入正途。

(4)、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

家庭的幸福操纵在父母的手中,因此,父母之间的体谅、相爱、互敬、互信都是子女学习的最真实的典范,也只有在爱的环境,父母管教态度上有所共识,才能孕育孩子健康成熟的人格。

(5)、建立适宜的教育期望:

对子女建立适当的期望水平,避免给予过高的压力,以免造成过多的挫败,而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发展。

(二)学校方面:

(1)、重视校园暴力问题的存在,举办防范措施学习,充实老师暴力事件的处理及防范技能,并学习处理冲突、破坏与意外事件技巧。

推行校园伦理教育,促近师生良好关系,减少师生对立,重视师生平等的双向沟通,增进情感的交流。

(2)、建立(校內危机处理小组),并发挥其组织功能。

给予警卫人员完善的设备与训练,加强校园门禁,以有效的处理暴力事件及维护校园的安全。

学校建筑物的建造规划、夜间照明设备的架设,都应以尽量减少安全的死角为原则,并加强巡逻、装设警铃、监视器或保全设施,以减低暴力行为的发生。

(3)、辩别暴力倾向学生有兴趣之课外活动,引导其将过多的精力,发泄在有意义的活动中。

提供多元化的成就机会,并可增加参与学校生活的动力及成就感。

学校生活教育与学科教育并重,并加强法律常识教育、性教育、人机关系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处理冲突及情绪处理的课程,使青少年得以顺利的成长,建立互敬互重的态度,适应社会生活。

(4)、结合校外的社会资源,如警察、心态卫生中心、家扶中心、社区义工等单位,共同进行暴力行为青少年的辅导工作。

必要时予以转介服务。

(三)、社会方面:

(1)、加强社会辅导机构的功能,以主动提供各种咨询和活动,增设满足青少年需求的娱乐场所,目标在预防犯罪、辅导初犯和已犯罪者改过。

(2)、社会教育当前应负起教化之责任,设法改正这种社会风气,并塑造、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观。

(3)、社政机关和学校合作,辅导青少年从事正常交际和休闲活动。

加强社会民间力量的参与,使家庭、学校、社会得以紧密配合,达到预防的效果。

(4)、大众传播媒体有很多的暴力情节,及污蔑羞辱他人为乐的粗野动作和言语,对价值观尚未明确建立的青少年而言,都是不良及错误的示范。

除立法以强制净化媒体內容之外,节目制造商、新闻书刊编辑者,游戏暴力设计者,都应本着教育理念,适度的修正內容,而老师、父母的指导更是责无旁贷的。

(5)、警政单位对青少年常涉足的不良场所应加强取缔,对于失踪及辍学的学生多加注意动向,与学校积极的配合,并协助学校对暴力事件的处理。

参考文献:

《课程规划——当代之取向》美菲雷斯特.w.帕克格伦.哈斯浙江教育出版2004年12月第一版

《现代教育警示录》中原陈红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百年树人——中国教育问题》陈鸿涓中国国际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朱小曼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