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若干问题解读转.docx
《高效课堂若干问题解读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效课堂若干问题解读转.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效课堂若干问题解读转
高效课堂若干问题解读(转)
本学期开学以来,我校在上学期推行“三段五环”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力实施“2+1”循环大课堂模式,课堂教学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在推进过程中,老师们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实际的问题,学生也一度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现象,如何破解这些问题,突破推进中的瓶颈,让课堂教学改革走向深入成为当务之急。
为此,我们组织教学研究中心的部分老师,并听取和借鉴部分领导和老师的意见,对一些问题作了尝试解答。
当然,这些认识和看法只是一管之见,希望对广大老师有所帮助,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真诚地希望老师们都能够积极探索,拿出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好措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1、在2+1循环大课堂模式下,如何正确认识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
我们发现,在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有些活动的组织流于形式,小组活动停留在肤浅的你说我说的层面上,没有实现小组内同学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沟通、互动、碰撞,当成了“包装”课堂的一种手段,使合作变成了一种形式。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个体无法独立或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而寻求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它应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
要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学生能力如何,去创设学习氛围,要明确提出探究的问题、探究的方法和要求、达到的目的,以及注意的事项,并巡视指导。
合作探究要恰当使用,不能成为一种好看的热闹的形式,要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和功能。
2、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哪些问题需要合作探究?
如何确定合作探究的问题?
在2+1循环大课堂模式中,合作探究是每节课的重点。
哪些问题需要探究,设置怎样的情景去引导学生探究,这是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很多老师在实际操作中把握不住需要探究的问题,把一节课的所有问题都去探究,难免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课堂重点不突出,难点不能很好的突破。
一般来说,较简单的认知学习任务,只需要个人独立自学或组内同学相互讨论解决即可。
而较复杂的,综合的学习任务,可以采取不同的合作学习方式。
需要合作探究的应该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及展示出现的问题。
合作探究应以问题为载体,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创设一个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一情境中,能积累丰富的事实材料,能使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再创造。
选择活动的内容和确定讨论的题目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设置的问题尽量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且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这样既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深层求知欲望,使学生体会探究的意义与价值,又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中,老师的工作重心在哪里?
老师的角色有哪些变化?
学生在参与合作探究中,教师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情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过程的把握,除此之外,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会有新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教师在对学生合作方法的指导中,要转变角色,蹲下身子与学生交往,可以把自己当作小组长或小组成员,身体力行地参与其中,给学生示范,给学生切实的感悟和体验。
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
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4、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
2+1循环大课堂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相互孤立的。
在听课中我们发现,有很多教师在提出探究问题后,一没有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学生体会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二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就急于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要么是一片茫然,不知如何参与,要么是乱哄哄一片,不着边际,不切要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效果不理想,教师还得回到原来提出问题时的环节重新引导,白白浪费了教学时间。
老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设计好需要合作和探究的问题,设计好合作探究学习的时机,对合作与探究的问题不要太简单,否则根本没有合作的必要;也不要太难,如果凭学生现有的水平根本自己得不出结果,合作也是浪费时间;当然讨论的问题也不要太多,否则完不成教学任务。
总之要把握好时机,要做到该讨论才讨论。
5、小组合作探究如何做到“优困兼顾”、“生生互动”?
小组合作探究这种学习形式,很容易让部分学生只跟在别人思维后面走。
没有自己的见解,一段时间后,这部分学生就会形成思维的依赖性,不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合作学习是否成功,不仅要看个体智力投入的程度,更要看学生小组群体参与的充分程度,合作学习应该是一个“优困兼顾”、“生生互动”的过程。
为此,课堂展示时,老师要有意识的扩大学生参与面,要以小组作为评价的主体,鼓励小组内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合作与探究。
6、在一节课中,小组合作探究的次数和时间有什么要求和注意的地方?
在一节课中,小组合作探究的次数不应出现太多,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一定的质量、难度。
有的问题学生一看就懂,或者通过独立思考完全能自己解决,如果再小组合作,这样就会适得其反,时间长了还会使学生对这种学习形式产生厌倦,不利于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需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亲自实践操作,开动自己的大脑,发表自己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方法,达成小组共识。
小组合作也不是一两分钟就可完成的。
那种蜻蜓点水式的合作学习方式,很值得我们反思。
7、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如何对待学生的课后作业?
我们现在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下的作业,指的是学生自学的内容和课后巩固的内容,那么对这两部分内容我们怎么处理呢?
我们认为对于这两种作业应采取以下方式:
作业要收上来,要尽可能做到全批全改。
错误少的题,课堂上公布答案,错误多的题,课堂上要求学生展示,并且是做错的同学去展示,然后让其他同学分析错的原因,同时要有变式的练习。
这样就能做到节省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上。
要检查学生的导学案,了解学生当堂的学习情况。
8、如何设计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要杜绝随意性,要针对学生自学时出现的错题、学生展示时出现的问题和课程的重点难点设置检测题,要求学生定时完成,当堂评卷(同桌互评),统计结果,展示错题,学生讲解。
9、如何解决课堂出现冷场现象,学生合作不主动的问题?
需要教给学生那些合作的方法?
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有时会发现教室里鸦雀无声。
小组成员接到合作学习任务后不商量、不讨论。
要么自己埋头单干,要么若无其事地做与之无关的事,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与合作中来,使合作流于形式。
为此,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增强学生小组互动学习的积极性。
小组互动学习首先要求学生有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要理解集体协作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平时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小组互动学习中要做到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有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地解决问题,并在小组互动学习中乐意与他人合作,愿意与他人分享各种学习资源。
这种合作意识不可能一朝一夕习得,要长期培养,潜移默化。
现阶段,我国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比较缺乏合作意识,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思想,不善于与人交流,缺乏竞争、协作意识,因此必须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搜集资料的能力。
(2)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
(3)竞争合作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使他们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不但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而且可以解决很多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
要加强合作学习的氛围建设,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既合作又竞争的环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两大类因素在发挥着作用。
一类被称作“智力”因素,它包括一个人的记忆、思维、想象能力等;另一类被称作“非智力”因素,它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等。
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好,智力因素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非智力因素是提高学生智力与学习效果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
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指出: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其高效作用。
”所以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激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关键。
10、如何解决学生层次不同,学习合作参与度不均衡的问题?
通过观察,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大大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并能发挥出更多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但优等生参与自由发言和小组汇报的次数明显多于学困生。
要引导教育学生轻松大胆地全身心投入小组互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育学生乐观、自信、豁达的心境。
小组互动学习的最大敌人是学生的自我否定,消极自卑,害怕失败的心理。
这种心理会抑制小组中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交往行为,使他们不能轻松大胆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去,小组互动合作学习也就因一方的被动而失去应有的活力。
这种因心理障碍制约学习活动的现象,尤其是在以口头交际形式出现的合作学习中表现明显。
为此我们应尽可能为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经常失败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同时要善于发现他们的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当学生失败而处于情绪低谷时,要及时对他们进行开导,鼓励他们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培养他们乐观、豁达地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
要注意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的消极、自私、依赖等不良的心理,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拥有健康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11、如何组建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
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小组成员的构成往往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临时性,教师对成员组成缺乏统筹考虑,没有把成绩档次不同的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小组,有时甚至让学生自己组成合作小组。
这就往往导致好的学生集中在一块,差的集中在另一块,由此形成了合作小组之间的水平差距,使小组之间缺乏横向比较的公正性。
⑴数目:
全班如果是54人则八个人一组,共分七个组,
⑵原则:
根据学习成绩每组中都有优、良、中、差的学生,并尽量做到同组学生之间强弱科互补。
⑶编号:
根据学习成绩把8名学生编为1-----8号。
⑷选组长:
选一名最负责的学生当组长协调本组的学习,日常生活,纪律,劳动值日等各个方面。
选一名学习最好的学生任学习组长负责本组的学习,选一名纪律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选一名生活组长负责本组的日常生活,选一名劳动组长负责本组的卫生值日。
⑸选课代表:
每组的八名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各兼任一科的课代表,其中有一名学生兼任两科的课代表。
负责各科的有关事宜。
⑹管理:
这样每个小组既是学习单位又是生活、劳动、管理单位,这样可以优化管理、提高各方面的效率。
这样再加上班委成员对班级的管理,可以减轻班主任的负担。
12、如何做好小组成员的分工,并根据分工加以培训?
⑴各组的组长负责合作学习的主持工作,着重培训其灵活多变地安排本组学生阐述的先后顺序。
⑵各组的学习组长负责点评同组学生的发言,着重培训其用言简意赅、灵活丰富的语言进行恰到好处的点评。
⑶各组的纪律组长负责管理合作过程中的纪律,着重培养其如何制止本组个别同学在讨论中做与讨论无关的事情和说与讨论无关的言论。
⑷各组的课代表负责汇总记录本组同学合作学习的成果,着重培养其用准确精炼的语言迅速记录同学发言的能力。
⑸培养各组每一个学生阐述问题的能力。
13、教师如何对小组进行适时有效的管理?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进行适时有效的管理。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各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并及时发现小组合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
教师的学习促进者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合作学习的组织方面,制止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话语霸权,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努力使合作成员的表达机会均等;
(2)在面对具有不同意见的问题时,教师应让合作学习者学会倾听,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要言之有理。
要在听取其他小组合作成员论点论据的基础上进行有的放矢的争论,并在吸收小组合作成员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3)在合作学习的方法方面,教师应要求小组成员了解小组合作问题的背景,并要求学生对小组合作的问题有一个预先的准备,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来回走动,主动发现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使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这样而不是那样;
(4)为搞好小组管理,老师要精心设计指导语,切忌随意性。
14、教师如何对小组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是基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在合作中必须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同时达到整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实现。
我们应该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做出个人努力并且小组内成员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使他们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评价机制可以包括以下几类:
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自评。
要求各小组定期评价共同学习的情况,检查小组学习情况和功能发挥的程度,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自觉弥补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合作学习的方式。
要评价各组的学习行为和效果。
以各组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完成任务、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总体考察,注重小组成员参与合作的过程,体现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成员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只有每个成员的共同参与才是合作学习所要实现的目标。
及时评价小组合作成果。
教师对小组合作成果应及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
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小组合作成员间意见的交流,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应以一个终极决定者的身份出现,更不能以自己认为唯一正确的答案来评定小组合作学习所得出来的各种不同的结论,否则就会抹杀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甚至会逐渐遏制学生的开放型思维。
另外,在每次交流结束时,教师在评价学习结果的同时,还可以有意识地评价小组间合作的能力。
以此经常提示、强化,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使他们真正懂得:
并非只有聪明人才能成功,而是能听取别人意见、会与他人合作的人才能成功。
15、每节课的后15分钟,也就是时间“1”段,如何规划?
完成两项任务:
一是当堂检测,学生互评,当堂反馈;二是布置新学习内容,指导自学。
布置学习内容时,要发下一节课的导学案,具体指导学生自学的内容、具体的要求、达到的目的。
下节课上课之前先检查学生的导学案,了解自学情况。
16、课堂学习中,学生合作学习的一般操作过程是什么?
首先在讨论前让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时间的长短要根据学习问题的难度和容量而定,时间不能过长,否则难以完成任务;也不能过短,否则学生就没有时间充分的思考,所谓的合作也就流于形式。
各小组的组长主持讨论。
一般先让学习成绩差、不爱说话的8号同学发言,然后以此类推。
当本组同学发言时其他学生要认真倾听,就是说的不对也不要随便打断别人,要认真思考发言同学的见解和题目的解法与自己有何不同,能否启发自己从而修正自己原来的设想,等轮到自己发言时再进行阐述。
后发言的同学千万不要再重复已发言同学的观点和解法,否则就浪费时间。
各小组的学习组长要在每一位同学的发言结束后进行言简意赅的点评,要采取放大的方式进行鼓励。
同学之间的赞赏更能对其起到鼓舞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各小组的课代表用精练的语言做好汇总记录,记录时要按编号排好,书写要清楚,意思要明白,不要出现病句,以备交给展示的同学面对全班展示。
纪律组长要在讨论期间负责好学习的纪律,及时制止违纪同学的行为和言论,并对违纪事项作好记录以备老师检查。
在此期间老师绝不是闲人,应是全班合作学习的总导演。
要在各小组之间来回走动,加以巡视,一是要维持好各小组的学习纪律,只靠学生的自我管理还不够;二是监督各组的学习流程是否符合要求;三是进行必要的答疑;四是对做得比较好的组及时表扬。
面向全班展示各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老师点明某一个组起来阐述,要求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倾听,并准备补充和纠错,但不能打断阐述小组的发言。
补充纠错的小组千万不要重复已发言小组得出的结论。
对阐述教好的小组全班同学要鼓掌鼓励,一方面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是让积极合作学习的小组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17、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教学的生成性,是否意味着不需要预设或不需要改进预设?
课程专家指出,新课程改革应该把握平衡,在平衡中才能使改革进一步深化。
在预设与生成这一对关系中,不能把任何一项绝对化。
预设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过程是忠实执行教案的过程,在课堂评价时也总是考虑这节课是否完成了教案中的预设过程,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讲解。
在课程改革注重教学的生成性的同时必须关注预设。
课程生成的主体是学生,生成的课程是要让学生去获得深刻的感受,并不是“知道”。
不同的学生必须通过各自主体的活动、对已有经验的筛选、对新经验的理解,才能使自己的经验不断更新,使新经验生成。
因而我们在备课时要考虑不同的学生会有哪些不同的思考,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方法,各种方法展现后怎样促进学生与课程各因素(不同学生、教师)的交互作用,帮助学生生成新经验,即我们要把单线型备课变成多线型备课。
这也就要求我们多一份对教学路径的预设、多一份对教学的动态生成。
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有高有低,当把学生的教学起点作为极其重要的学习资源时,这些资源如何生成?
这就需要我们一定的教学机智了。
因此预设时也应该是空间型的,即预设应设置一定的空间,给予一定的弹性,而不应该把每一步(甚至每一句话)都预设,把每一个预设都框住。
只有这样,才会使预设脱去僵硬的外衣而显露出生机,才会使教师的教学既有胸有成竹的从容,又不乏灵活机智的创造,我们要善于捕捉这些教学的生成点,才会使课程的生成性成为可能。
18、如何做好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作为一种反思性行动,第一层次主要是反思课堂情境中各种技能与技术的有效性;第二层次主要针对课堂实践中的问题,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以便作出独立决策;第三层次主要针对课堂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反省和检查有关行动的规范化。
(1)按教学进程,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反思。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
在此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需要和满足这些需要的目的和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的和目标所需的动机、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等作出反思。
教师可以问自己下列问题:
需要教给学生哪些关键的概念、结论和事实?
怎样深度和范围的材料对学生是合适的?
哪些学生需要特别的关注?
哪些活动有助于学生达成目标?
如何组织学生和材料,以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
哪些条件会影响课的效果?
教学中的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同步性,能使教学高质量地进行。
具体包括对教学过程中的诸要素、诸行为进行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为了作出必要的反思,教师必须决定需要信息的类型,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形成判断,在整个评价、反馈过程中,教师可以问自己下列问题:
这节课是怎样进行的?
是否如我所希望的发生了什么?
怎样用教和学的理论来解释我的课?
怎样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上课时改变了计划的哪些内容和方法?
为什么?
是否有一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我怎样才能找到答案?
根据这些问题,教师就可以判断自己是成功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还是需要重新计划或试一试新的策略。
(2)按反思内容,分为对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自身教学行为、教学反馈的反思。
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会自觉不自觉的根据自身的教学观念与理论素养实施教学。
而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
因此,教师应结合系统的理论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教学观念更新要从多角度、多思维来看问题。
要学会“从下看上”,即从“学”的角度看问题。
关注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状况,以及学生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以此为出发点来反思“教”的行为、“教”的目的和“教”的思想。
要学会“从高看下”,即从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角度看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所在。
还要学会“从前看后”或“从后看前”,对教育而言,尤其要注意“从后看前”,用未来的眼光看待教育改革,来观察教育现状,来反思教育问题。
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新课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提出了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的教育目标。
因此,教学设计要考虑因人、因材施教,而不能因教而学;要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适切性,不断探求教学目标、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以不断改进实际的教学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对教学过程、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也就是对教学重难点处理、课堂教学时间安排、课堂活动组织、教学是否得心应手、学生思维能力有无提高、教师角色、行为举止等的反思。
自我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究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
增强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
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反思的人格特征;其次要求教师具有反思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保障;再次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
为此建议:
(1)加强理论学习,潜心教育科研;
(2)勤思多记,撰写反思札记;(3)听课观摩,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