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后8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1335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后8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整理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后8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整理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后8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整理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后8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整理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后8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后8篇.docx

《整理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后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后8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后8篇.docx

整理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后8篇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后8篇)

《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反思(十三)

《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会试商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准确的调商。

由于这是一节计算课,在运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时,易于把握。

整节课的设计,是在“看书”这个大的情境中展开的,并对数据进行了巧妙的设计,将总页数设定为“169页”,每天看的页数分别为20到30,及其中的任意的数,不仅自然而然地由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过渡到本课所要研究的内容,而且“169÷21、169÷29、169÷28、169÷22”四个算式涉及到了“四舍”的方法试商,“五入”法试商,并且都涉及到了初商成功和需要调商的两种情况。

利用“169÷23、169÷27”根据计算中出现的情况如何调商,进行了针对性训练。

设计思路,由“情境引入揭示课题——目标出示——自学指导——先学检测——互动交流——回馈指导总结反思”。

充分暴露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交流互动达成共识。

但在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学生情况的高估,致使最先检测时就出现了问题,课堂的节奏有点慢,感觉学生的学习和互动不太顺畅,在整个的“后教”环节,预想的互动场面没有热闹起来,精彩就此错过了。

说明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把握还有偏差,对各环节的把握不是很细致,对课堂中生成性的资源没能充分的利用。

商是两位数笔算除法教学反思(十四)

本节课我主要以学生为主,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新知的探究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商是两位数笔算除法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师在其中只是一个组织者、合作者。

通过学习,我觉得以下两方面自己做的还是比较好的。

一、比较合理的处理教材。

教材给我们呈现的例题是学生在校园里捡废电池的情景,考虑到现在我们的校园卫生非常好,不可能在校园里捡到这么多的废电池,何况两个例子的情景是分开的,因此设计了上面打印文章的例题,把两个例子串连在一起,比较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让学生寻找自己想要的信息,并提出相应的问题,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练习的处理上,而是把课后的练习进行整合,有侧重点的进行练习设计,从而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二、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去探索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完全暴露了出来,思维的积极性相当的高,达到了原先设计的效果。

但在教学中也有不足的地方,觉得难为情,如:

在引导计算方法时,叙述:

先算18除63够了,在十位上写3,应是先算18除63个十,这样,才能在十位上上3,表示3个十。

另外,在学生出题,除数是一位数与除数是两位数的比较时,教师选择学生的素材应充分一点,如选择学生的例子是:

除数是一位数的,商是两位数、商是三位数的各一个;除数是两位数的,商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各一个,这样便于学生的比较。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十五)

“商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最后一个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分两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是商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是商不变规律。

这节课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1.结合实际教材内容顺序,使学生容易理解、掌握。

教材内容先是商变化规律,然后是商不变规律,在教学中,商变化的规律是个难点,学生不容易发现与表述,所以我有意放慢速度,让孩子们吸收、掌握好后才进行的商不变规律的研究。

2.以游戏形式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商不变规律,一开始我就给学生讲了“猴子分桃”的故事。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儿住着一群猴子。

有一天,猴王让小猴分桃子。

猴王说:

“给你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子。

”小猴子一听,连连摇头,“不行,每只猴太少了!

”“那就给你8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猴子。

”小猴子喊道:

“还是少,还是少。

”“还少呀?

那就给你8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只猴子吧。

”小猴子得寸进尺,试探地说:

“大王开恩,再多给点行不行呀?

”猴王一拍桌子,显出慷慨的样子:

“那好吧,给你80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0只小猴子,这下你该满意了吧。

”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

3.结合生活中实例,探究商不变规律。

为了探究商不变规律,我通过“猴子分桃”的故事,使学生明白,“桃子个数乘几,猴子只数也乘几(0除外),每只猴子平均分到的桃子个数不变”。

学生自然结合除法算式,得出结论:

被除数乘几。

除数也乘几(0除外),商不变。

接着,我让学生反过来看,即桃子个数除以几,猴子只数也除以几(0除外),每只猴子平均分到的桃子个数不变。

于是,另外类似的一个结论“被除数除以几。

除数也除以几(0除外),商不变”学生也得出来了。

4.以教师位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活力课堂”。

我采取书上的例题中的除法算式,探究、揭示商变化规律。

抓住“什么没变,什么变了,怎么变的”这一主干线,完全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迁移前面(商不变规律)方法主动去观察,并口述规律,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1.时间安排的不太科学。

商不变规律是重点,也是难点,只花不到半节课的时间让全班学生弄懂是不现实的,在学生对商不变规律还是似懂非懂的前提下,就让学生探究商变化规律太过勉强,学生自然而然“囫囵吞枣”,无法当堂消化。

如果分两节课教学,第一节探究商不变规律,第二节课探究上变化规律,效果会更好。

2.没有完全放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尽管只有少数学生进行探究发现汇报,但还是让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教师只要稍微点拨,真得大胆放开手脚,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的畅游。

“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

”在教学中,教师教的应该主要是学习方法。

总之,一节课下来,留给我很多值得继续保持的方面,也留给我一些要注意改进的地方。

扬长避短,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多学习,多反思,多实践,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以真正提高。

口算除法的教学反思(十六)

看到学生的口算速度下降,口算方法缺失,口算正确率下降,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深感惭愧。

因此,本学期的第一次教研活动中,我选择了《口算除法》这个内容和全校老师一起学习,目的是提醒老师们要关注或重视口算教学。

在执教这个内容时,我阅读了有关“口算”教学资料,2006年《小学数学教师》7、8期上有一篇《口算的本真意义》写到:

1992年大纲提出: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坚持经常练习,逐渐达到熟练。

2000年大纲提出:

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

2001年大纲提出:

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以及理解运算的实际意义。

2007年《小学数学教师》7、8期上也有谈《笔算式的口算》和《谁动了我们的“口算”》两篇文章。

第11期中也有一篇《对口算教学价值的思考》。

由此看来,口算教学一直是课标和老师们关注的焦点内容。

执教《口算除法》时,我首先复习数的组成如:

60是()个十,24个十是()等和口算乘法以及表内除法等,2.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主题图,从中找出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列式。

3.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自己探索出60÷3的口算方法,从而类推出600÷3的口算过程,最后独立思考240÷3的口算方法。

4.课后小结,练习设计。

整节课,我力争激活学生已有的口算乘法和表内除法的经验,给足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合作交流,互相启发,补充理解它们的算理,掌握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本认为这么简单的内容老师和学生都很轻松的,结果却出人意料。

反思:

1.由于长时间没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特别是新课改后,开门见山的问题情境取代了口算的位置,使得本应脱口而出的口算复习题学生也花费了很长时间。

2.学生对二年级学的除法的意义忘了。

3.我对学生估计太高,调控课堂能力差。

“口算”主要指不借助任何计算工具,直接通过思维活动计算出结果的计算方法,又称“心算”。

加、减、乘、除的“口算”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

因此我呼吁老师们在我们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教研组准备本学期进行一次全校学生“口算”能力的检测,我感到特别欣慰。

因为这节课体现出的价值已远远超出了课的本身。

它将使全校学生的“口算”能力得到了提升!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十七)

本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以及对单式条形统计图读图的能力基础上开展教学的,对以后其它复式的统计图有很大的作用。

本节课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第一课时,它的教学重点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产生以及它的绘制,从中体会到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土的关键及它的优势。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让学生学会质疑,在冲突中寻找解决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分析,解决问题,掌握本节课重点。

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并不是一味的告诉学生“当我们不能用原来的单式条形统计图解决这个情况时,我们要利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而是让学生说“你准备绘制几张这样的统计图?

”(2张)让学生感到有点烦后,马上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同桌讨论:

“能不能想一个好点的办法不用画这么多的统计图?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

在学生得到初步的设想后再进行质疑,而且尝试让学生自己产生质疑,不断对得到的预想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完善,由完全一样的多个直条表示----用文字在直条上标注加以区分----用不同条纹的直条加以区分或用不用颜色的直条加以区分----到对不同的直条还要加以用图例说明,最终达到先确定图例,用不同的直条代表多种数据这一结果。

可以说这一过程的开展真的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寻找方法,不断尝试后最终达到问题解决的同时,学到新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产生及绘制,但读图,能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分析、解决问题,还是一个不能偏颇的知识点,在结合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只解决了一个问题,觉得可以安排多个问题让学生读图,分析解决,这样即可以避免因时间的仓促完成不了复试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这一情况,又更好的在完成绘制目标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学生的读图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十八)

根据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设置问题情境,打破原有知识结构,促使学生重新思考,自主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新的平衡。

本课以主题情境为主线,有意识的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深层的内涵。

例2通过对停车场车辆停放情况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

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一主题素材的改变看似简单,但这确是学生感兴趣的,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地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学生已经掌握了复式纵向统计图。

学生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需要成对出现进行比较,我以学生熟悉的事为学习的素材,通过主题情境问题的提出,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平衡。

学生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

因此,在设计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

在教学将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图时,我不是教给他们方法,而是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寻找最佳方案,在完成统计表后,提出“你能从这张图上看出什么情况?

”,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深度的思考,寻找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注重知识呈现的完整性,思维过程的灵活性,思维方法的多样性。

  从调查学生的兴趣开始,让学生完整的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而不是直接出示数据,最后环节通过统计学本节课的表现结果,再一次参与统计,深切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及统计活动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中以主题问题情境为中心,展开讨论,自主探究,允许灵活的不同的处理方法,从不同中找相同点,从比较中得出最佳方案,再运用到实际中,体现了学习活动的完整性、灵活性、多样性。

《烙饼问题》教学反思(十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要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本节课我以“烙饼”为主题,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为主线,围绕“怎样烙饼,才能尽快吃上饼”展开教学,设计了烙1张、2张、3张……单张,双张饼的探究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烙3张饼作为教学突破点,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理解情境图里的内容,理解了问题情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分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安排的,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烙完。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案,我把各小组汇报的不同方案在黑板上展示出来,让大家来比较各种方案的优劣。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佳方案的意识,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利用手中小圆片代替饼,经历了从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

然后,我又分别让学生讨论烙4——9张饼的最佳方法,从而总结得到规律:

双数张饼就2张2张地烙;单数张饼就用最优方法先烙3张,然后再2张2张的烙,或者先2张2张地烙,剩下3张的时候用最优方法烙。

至于求“最少要用多长时间”这个问题,用次数×每次所用时间即可。

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尝试,再进行比较,既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广角《田忌赛马》教学反思(二十)

这节课的内容是“对策问题”。

它是数学综合实践与应用领域的内容。

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方法,而小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还不具备全面学习这种知识的思维准备,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他们还比较常见。

为此,我在设计本节课的学习教案时,始终让学生通过他们熟悉的、具体的简单事例的故事入手,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数学知识不仅从生活中处处可见,在比赛中还有很大的学问。

教学时,我在学生兴趣正浓时,借助合作、探讨、找规律。

在兴趣一犹未尽之时,通过游戏,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节课我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设计新颖别致。

我充分利用小学生比较喜欢的动画片的形式展示“田忌赛马”的故事,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故事发生的全过程,缩小了故事与学生之间的时空差距,提高了学生对研究主题的兴趣。

2、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动态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感受田忌赛马中的对策问题,引出探究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流程生动、流畅、层次感强,活动扎实有效。

通过活动将知识赋予其中,突出了学生解决问题这一新的理念,教学流程科学合理,合作学习扎实有效,交流评价充分到位,给学生充分交流和研讨的时间和空间,而且我也参加到学生小组活动之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积极思考的主动权也完全掌握在学生手中。

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活动交往中,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我能引导学生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了知识的互补互联,,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了异位思考,学会了在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会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滋生优化意识。

4、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整个教学内容的编排,生活气息浓,都是采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及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事情要善于思考,讲究策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中的几点不足:

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要多举些实例。

二、还要努力坚持开发性思考,更进一步挖掘学生潜能。

让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为探究问题的成功参与者,让学生产生乐于继续探究数学问题的积极性。

《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反思(十三)

《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会试商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准确的调商。

由于这是一节计算课,在运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时,易于把握。

整节课的设计,是在“看书”这个大的情境中展开的,并对数据进行了巧妙的设计,将总页数设定为“169页”,每天看的页数分别为20到30,及其中的任意的数,不仅自然而然地由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过渡到本课所要研究的内容,而且“169÷21、169÷29、169÷28、169÷22”四个算式涉及到了“四舍”的方法试商,“五入”法试商,并且都涉及到了初商成功和需要调商的两种情况。

利用“169÷23、169÷27”根据计算中出现的情况如何调商,进行了针对性训练。

设计思路,由“情境引入揭示课题——目标出示——自学指导——先学检测——互动交流——回馈指导总结反思”。

充分暴露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交流互动达成共识。

但在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学生情况的高估,致使最先检测时就出现了问题,课堂的节奏有点慢,感觉学生的学习和互动不太顺畅,在整个的“后教”环节,预想的互动场面没有热闹起来,精彩就此错过了。

说明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把握还有偏差,对各环节的把握不是很细致,对课堂中生成性的资源没能充分的利用。

商是两位数笔算除法教学反思(十四)

本节课我主要以学生为主,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新知的探究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商是两位数笔算除法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师在其中只是一个组织者、合作者。

通过学习,我觉得以下两方面自己做的还是比较好的。

一、比较合理的处理教材。

教材给我们呈现的例题是学生在校园里捡废电池的情景,考虑到现在我们的校园卫生非常好,不可能在校园里捡到这么多的废电池,何况两个例子的情景是分开的,因此设计了上面打印文章的例题,把两个例子串连在一起,比较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让学生寻找自己想要的信息,并提出相应的问题,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练习的处理上,而是把课后的练习进行整合,有侧重点的进行练习设计,从而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二、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去探索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完全暴露了出来,思维的积极性相当的高,达到了原先设计的效果。

但在教学中也有不足的地方,觉得难为情,如:

在引导计算方法时,叙述:

先算18除63够了,在十位上写3,应是先算18除63个十,这样,才能在十位上上3,表示3个十。

另外,在学生出题,除数是一位数与除数是两位数的比较时,教师选择学生的素材应充分一点,如选择学生的例子是:

除数是一位数的,商是两位数、商是三位数的各一个;除数是两位数的,商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各一个,这样便于学生的比较。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十五)

“商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最后一个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分两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是商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是商不变规律。

这节课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1.结合实际教材内容顺序,使学生容易理解、掌握。

教材内容先是商变化规律,然后是商不变规律,在教学中,商变化的规律是个难点,学生不容易发现与表述,所以我有意放慢速度,让孩子们吸收、掌握好后才进行的商不变规律的研究。

2.以游戏形式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商不变规律,一开始我就给学生讲了“猴子分桃”的故事。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儿住着一群猴子。

有一天,猴王让小猴分桃子。

猴王说:

“给你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子。

”小猴子一听,连连摇头,“不行,每只猴太少了!

”“那就给你8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猴子。

”小猴子喊道:

“还是少,还是少。

”“还少呀?

那就给你8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只猴子吧。

”小猴子得寸进尺,试探地说:

“大王开恩,再多给点行不行呀?

”猴王一拍桌子,显出慷慨的样子:

“那好吧,给你80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0只小猴子,这下你该满意了吧。

”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

3.结合生活中实例,探究商不变规律。

为了探究商不变规律,我通过“猴子分桃”的故事,使学生明白,“桃子个数乘几,猴子只数也乘几(0除外),每只猴子平均分到的桃子个数不变”。

学生自然结合除法算式,得出结论:

被除数乘几。

除数也乘几(0除外),商不变。

接着,我让学生反过来看,即桃子个数除以几,猴子只数也除以几(0除外),每只猴子平均分到的桃子个数不变。

于是,另外类似的一个结论“被除数除以几。

除数也除以几(0除外),商不变”学生也得出来了。

4.以教师位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活力课堂”。

我采取书上的例题中的除法算式,探究、揭示商变化规律。

抓住“什么没变,什么变了,怎么变的”这一主干线,完全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迁移前面(商不变规律)方法主动去观察,并口述规律,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1.时间安排的不太科学。

商不变规律是重点,也是难点,只花不到半节课的时间让全班学生弄懂是不现实的,在学生对商不变规律还是似懂非懂的前提下,就让学生探究商变化规律太过勉强,学生自然而然“囫囵吞枣”,无法当堂消化。

如果分两节课教学,第一节探究商不变规律,第二节课探究上变化规律,效果会更好。

2.没有完全放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尽管只有少数学生进行探究发现汇报,但还是让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教师只要稍微点拨,真得大胆放开手脚,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的畅游。

“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

”在教学中,教师教的应该主要是学习方法。

总之,一节课下来,留给我很多值得继续保持的方面,也留给我一些要注意改进的地方。

扬长避短,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多学习,多反思,多实践,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以真正提高。

口算除法的教学反思(十六)

看到学生的口算速度下降,口算方法缺失,口算正确率下降,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深感惭愧。

因此,本学期的第一次教研活动中,我选择了《口算除法》这个内容和全校老师一起学习,目的是提醒老师们要关注或重视口算教学。

在执教这个内容时,我阅读了有关“口算”教学资料,2006年《小学数学教师》7、8期上有一篇《口算的本真意义》写到:

1992年大纲提出: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坚持经常练习,逐渐达到熟练。

2000年大纲提出:

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

2001年大纲提出:

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以及理解运算的实际意义。

2007年《小学数学教师》7、8期上也有谈《笔算式的口算》和《谁动了我们的“口算”》两篇文章。

第11期中也有一篇《对口算教学价值的思考》。

由此看来,口算教学一直是课标和老师们关注的焦点内容。

执教《口算除法》时,我首先复习数的组成如:

60是()个十,24个十是()等和口算乘法以及表内除法等,2.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主题图,从中找出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列式。

3.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自己探索出60÷3的口算方法,从而类推出600÷3的口算过程,最后独立思考240÷3的口算方法。

4.课后小结,练习设计。

整节课,我力争激活学生已有的口算乘法和表内除法的经验,给足学生充分独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