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轮中考专题特训《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教师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0708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2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轮中考专题特训《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第一轮中考专题特训《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一轮中考专题特训《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一轮中考专题特训《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一轮中考专题特训《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轮中考专题特训《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教师版.docx

《第一轮中考专题特训《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轮中考专题特训《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教师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轮中考专题特训《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教师版.docx

第一轮中考专题特训《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教师版

(教师版)

1.某班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

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

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

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①甲同学使用的红磷可能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空气受热逸出

A.只有①③B.只有②④C.只有①②③D.①②③④

2.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在一个具有刻度和可以左右滑动的活塞的玻璃管中放入足量的自磷,活塞左端管内密封有空气,右端的管口跟空气连通。

将玻璃容器固定在盛有80℃热水(恒温)的烧杯上,进行实验。

试回答:

(1)实验过程中你所观察到的现象是: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______;

活塞先向______移动再向_______移动,最终停在刻度_______处。

(2)由此实验你可以得出的一条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浓厚的白烟;右;左;4。

(2)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空

气体积的1/5。

3.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体积分数)。

他的操作过程如下(有100mL和500mL量筒供选用):

(1)检查整个装置的气密性后,将c处的止水夹夹紧,点燃红磷后,

迅速插入左边的广口瓶中;

(2)待燃烧停止,整个装置充分冷却至室温后,将c处的止水夹打开。

结果发现烧杯中的水进入到广口瓶中;

(3)待烧杯中的水不能再进入广口瓶后,打开广口瓶的橡胶塞,将广口瓶中的水全部倒入到100mL量筒中,测得其中水的体积为76ml。

(4)该同学又设法准确地测定了实验前原广口瓶中空气的体积,数据为400mL。

回答下列问题:

(1)红磷燃烧的现象是;反应文字表达式为。

(2)该同学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

与理论值21%相比较,产生误差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气管的体积可忽略不计)

(3)该同学的第

步操作中测定广口瓶中空气的体积的方法可能是:

_________。

(4)若将红磷换成木炭粉,该实验能否得到理想的结果?

(填“能”或“不能”),理由是_________。

【答案】

(1)大量白烟,放热文字表达式略

(2)19红磷不足(3)向广口瓶内装满水,倒入500mL量筒中,准确读出水的体积(4)不能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广口瓶内压强改变不明显

4.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进行探究。

(1)如图所示装置和药品进行实验,在集气瓶中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是,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待装置冷却至室温时打开止水夹后看到;

(2)小明同学认为可用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丽同学认为不

可以,其原因是;

(3)小芳同学用镁条代替红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结果却发现倒吸的水量远远超过集气瓶体积的1/5。

小组的同学帮她仔细检查,发现装置的气密性及操作步骤均无问题。

你认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4)小组的同学反思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后认为:

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在药品的选择和生成物的要求上应考虑的是;

(5)小组的同学还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图的改进。

【已知试管容积为45mL】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点燃酒精灯;②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

③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20mL的注射器活塞至于10mL

刻度处,并按上图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将弹簧夹

夹紧橡皮管;

④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注射器活塞将从10m刻度处慢慢前移到约

为mL刻度处才停止。

【答案】

(1)P+O2

P2O5生成大量白烟,放热;

水进入集气瓶内,约占瓶内气体体积的1/5;

(2)木炭燃烧会生成气体;

(3)镁不但能和氧气反应,还能和空气中的氮气反应。

(4)选择的药品只能和氧气反应,生成物不能是气体;(5)③①②④,1。

5.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小强采用了如图所示装置:

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中留有25mL空气,给装有细铜丝的玻璃管加热,同时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至玻璃管内的铜丝在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

停止加热,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观察密闭系统内空气体积变化。

(1)在实验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

(2)写出该实验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小强测得实验结果如下:

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

25mL

22mL

由此数据可以推算出他测定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2l%(填“>”、“=”、“<”)。

造成该实验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①没有交替缓缓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②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

③加入铜丝量太少;④加入铜丝量太多

(4)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学到的测量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的方法是:

6.我校化学学习兴趣小组同学学习了“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之后,认为课本上实验存在不足,实验小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原装置改进如图所示,成功的测出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

以下是他们的探究过程: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为40℃。

【提出问题】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多少?

【设计实验】①经测定,锥形瓶内空气体积为230mL,则注射器中至少应吸入

mL水(填整数);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之后,装入药品,按图所示连接好仪器,夹紧弹簧夹;

③先将锥形瓶放入热水中,白磷很快被引燃,然后将锥形瓶从热水中取出;

④待装置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

白磷燃烧的现象为,文字表达式为;

气球的变化情况为。

【实验结论】通过该实验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实验反思】请结合课本装置图分析,该改进装置比课本装置有哪些优点:

①,②。

【答案】【设计实验】46(1分)

【实验现象】产生大量的白烟(1分)磷+氧气五氧化二磷(2分)先膨胀,再收缩(1分)

【实验结论】1/5(1分)

【实验反思】①防止白磷燃烧,瞬间产生大量的热,装置内气体膨胀弹开橡胶塞(1分)。

②白磷在装置内即可引燃,避免装置外引燃使部分气体受热逸出,导致实验误差(1分)。

不要在外面引燃,可防止空气污染(合理即可)

7.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大胆改进,设计如图(选用容积为45mL的18×180mm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实验方案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的活塞前

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15mL刻度处,然后松

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0mL刻度处,则说

明。

(2)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a、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b、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到室温后松开弹簧夹。

c、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5mL刻度处,并按图Ⅱ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将弹簧夹紧橡皮管。

d、点燃酒精灯。

e、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填序号)。

(3)当红磷与氧气充分反应后,移开酒精灯并打开弹簧夹,注射器活塞将从15mL刻度处慢慢前移到约为mL刻度处才停止。

若加热前就打开弹簧夹,注射器活塞最终会前移到约为

mL刻度处才停止,也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是。

(1)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2)e、c、d、b、a(3)63注射器活塞弹出,无法测定氧气的含量

8.小明和小芳在讨论“能否用蜡烛燃烧法来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一问题时,小芳认为:

通过图1装置,用蜡烛燃烧法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会(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她根据蜡烛燃烧产物的特点阐述了自己的理由:

,并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了自己的结论。

(注:

本题实验中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水槽中的液体是水。

小明认真分析了小芳的实验结果后,进行了如下

探究:

 

【提出问题】导致小芳这一实验结果还有其他原

因吗?

【实验探究】小明设计了图2装置,进行以下操

作:

(1)取黄豆粒大小的白磷,用滤纸吸去表面的水分,放入捆在电烙铁下面贴片的凹槽内。

(2)将燃烧匙内的蜡烛点燃后迅速插入钟罩内,并立即塞紧橡皮塞。

(3)待蜡烛熄灭后(蜡烛有剩余),接通电烙铁电源,发现白磷先熔成液体,接着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说明通电前钟罩内含有,产生白烟的文字表达式是。

【得出结论】导致小芳这一实验结果的另一原因是。

【交流与反思】小明和小芳分析了上述实验后,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能否用铁丝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你的观点是(填“能”或“否”),理由是。

【答案】偏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探究】O2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得出结论】蜡烛没有将氧气全部消耗

【交流与反思】否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9.如右图所示,等体积的A、B两集气瓶充满空气,燃烧

匙内分别盛有过量的红磷和硫,当完全燃烧后,冷却

至室温,打开弹簧夹,看到水会流入瓶(填

“A”或“B”或“A和B”)中。

AB

10.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下图。

图1图2

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

将1图中的集气瓶分为5等份,并作好标记。

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写出发生反应的表达式,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2)步骤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为,集气瓶中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由此实验可以推测氮气的性质:

其中物理性质是,化学性质是。

(3)这个实验可否用硫或者木炭来代替红磷(填“是”或者“否”)原因是

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2所示),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

【答案】

(1)充分与氧气反应反应表达式略化合反应

(2)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1/5、难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不燃烧、不助燃)

(3)否、燃烧后产生气体,压强没有明显变化

节能、环保、实验数据准确等(合理即可)

11.

(1)在人群密集、相对封闭的大型超市和教室等地方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较高,而氧气的含量相对较低。

设计实验证明:

超市空气中氧气含量小于学校操场空气中氧气含量。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2)给你一段塑料管、玻璃片、集气瓶,请你用简单的方法,取出

(1)题中大型超市和学校操场的气体样品。

(以操场为例)

2020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选项与如图所示曲线不相符的是()

选项

横坐标

纵坐标

A

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入锌粉的质量

溶液中锌元素的质量 

B

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钠混合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的质量 

产生沉淀的质量

C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的质量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D

向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

生成沉淀的质量

A.AB.BC.CD.D

2.亚硝酸钠(NaNO2)常被误作食盐引发中毒事件。

小杰同学根据下表资料及已有化学知识,设计了①~③三种鉴别亚硝酸钠和氯化钠的方法,其中可行的是()

项目

亚硝酸钠

氯化钠

溶解性

15℃时溶解度为81.5g

15℃时溶解度为35.8g

熔点

271℃

801℃

沸点

320℃时发生分解放出有臭味气体

1413℃

水溶液酸碱性

碱性

中性

①在同一块金属片上同时加热两种物质,先熔化者为NaNO2

②取少量固体分别全部溶于水,滴加酚酞试液,变红的是NaNO2

③分别向15℃的两份相同质量的水中逐步加固体,溶解得多的是NaNO2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3.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

A.中子数B.核外电子总数

C.最外层电子数D.电子层数

4.长春花碱(C46H58N4O9)是从长春花中提取的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癌药物。

主要对恶性淋巴瘤、绒毛膜癌及睾丸肿瘤有效,其对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及单核细胞白血病也有效。

长春花碱是一种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有引湿性、遇光或热易变黄,易溶于水。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长春花碱是一种有机物

B.直接用水溶解就可以从长春花中提取长春花碱

C.长春花碱的相对分子质量是810

D.长春花碱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46:

58:

4:

9

5.工业上合成清洁燃料乙醇,2CO+4H2

C2H5OH+X。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变少B.乙醇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12:

3:

8

C.X的化学式为H2OD.将乙醇燃烧,只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6.化学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厨房煤气管道漏气时,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B.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C.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于食品防腐

D.打开装有浓盐酸的试剂瓶,发现瓶口有“白烟”出现,说明浓盐酸有挥发性。

7.科学家最新发现,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可以将树木纤维素转变成超级储能装置,下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B.丁的化学式为N2

C.该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发生了改变。

D.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均保持不变

8.下列实验操作图示不正确的是

A.

过滤悬浊液B.

加热液体

C.

蒸发溶液D.

倾倒液体

9.在“一带一路”伟大战略实施中,代表中国智造的高铁走在了前列.高铁动车与电路连接的石墨电刷没有用到石墨的性质是()

A.稳定性B.滑腻感C.还原性D.导电性

10.生活处处有化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进入久未开启的枯井或地窖,先做灯火实验

B.燃着的酒精灯不慎被打翻,可用水进行扑灭

C.室外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逆风及时逃离现场

D.误服碳酸钡等重金属盐时,立即服用豆浆、牛奶等缓解中毒症状,并及时送医

11.苏州盛产杨梅。

杨梅中含有丰富的叶酸,对防癌抗癌有积极作用,其化学式为Cl9Hl9N7O6。

下列有关叶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叶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1g

B.叶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C.叶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质量比为19:

19:

7:

6

D.叶酸由19个碳原子、19个氢原子、7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12.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足量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A.氯化铁B.氢氧化镁C.小苏打D.汽油

13.我国古代典籍中有“银针验毒”的记载,“银针验毒”的反应原理之一是4Ag+2X+O2=2Ag2S+2H2O.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X是由硫、氢、氧元素组成的

B.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8

C.X中氢、硫元素的质量比为1:

16

D.X属于有机化合物

14.分类是我们学习化学的一种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下列关于物质的分类正确是()

选项

类别

物质

A

纯净物

纯净的空气、蒸馏水、高锰酸钾

B

氧化物

氧化镁、二氧化硅、臭氧

C

硫酸铜、纯碱、硝酸银

D

糖类

淀粉、酒糟、葡萄糖

A.AB.BC.CD.D

15.化学知识中有很多的“不一定”,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原子团的化合价不一定为零

B.核电荷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C.含有氧气的物质不一定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最外层有1个电子的原子不一定是金属元素的原子

二、填空题

16.用化学用语填空。

(1)3个氩原子___。

(2)四氧化三铁___。

(3)4个二氧化硅分子___。

(4)汞元素___。

(5)标出SO3中硫元素的化合价___。

17.酸雨和雾霾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的环境问题。

(1)酸雨是pH小于_____的降雨。

通常情况下酸雨中含有的酸是(要求写出两种酸的化学式)_____、_____。

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表现在_____(填序号,可以多选)A酸化土壤B腐蚀金属材料

C腐蚀大理石雕像D促进水中动物、植物生长

(2)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结合所学的化学知识,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的建议_____

18.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化学实验中也经常可以形成美丽的喷泉。

(1)在图1的装置中,倒置于铁架台的圆底烧瓶中充满干燥的氨气,连接在瓶塞上的导管伸入到装有稀硫酸的烧杯中,用胶头滴管向烧瓶内加入少量水后,打开止水夹,可以观察到烧瓶内形成喷泉。

请写出烧瓶内发生的中和反应_________。

(2)利用图1装置实验,下列组合中可以形成喷泉的有________。

aHCl气体和NaOH溶液bO2和NaOH溶液

cCO2和Ca(OH)2溶液dCO2和NaOH溶液

(3)利用图2装置实验,也能成功引发喷泉。

则玻璃套管中的固体是____________。

a氢氧化钙b氯化钠c活性炭d氧化铜

三、简答题

19.以化合价为纵坐标,以物质的类别为横坐标所绘制的图象叫价类图.如图为硫的价类图,例如H点表示H2S.请回答下列问题:

(1)G点表示的物质所属的物质类别是_____.

(2)图中表示K2SO4的点是_____.

(3)写出由D点表示的化合物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

20.小梅同学将点燃的镁条伸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看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瓶壁上有黑色物质生成,她认为这种黑色物质是碳单质。

在上述过程中,小梅运用的三个科学方法是_____。

为什么镁化学性质这样活泼呢?

小梅通过分析镁原子结构示意图,找到了答案,原因是_____。

四、实验题

21.如图是有关酸碱化学性质的三组实验活动。

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甲组实验中,取出铁钉前,除能观察到铁锈逐渐消失、溶液逐渐变色的现象外,还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

溶液A为_____色。

(2)若乙组实验步骤②的现象为_____,则可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3)丙组实验步骤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五、流程题

22.海边盛产贝壳,其主要成分为CaCO3,以贝壳和纯碱为原料,生产烧碱的简要工艺流程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是_____,该物质的类别是属于____(填“酸”、“碱”、“盐”或“氧化物”)。

(2)写出步骤③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______。

(3)在工业上,熟石灰可用于生产烧碱。

在农业上,它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___。

六、计算题

23.某学习小组测定某硫酸厂的废水(含有H2SO4、HCl,不含固体杂质)中H2SO4的含量。

取100g废水于烧杯中,加入100gBaCl2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可溶性杂质不参加反应,过滤后滤液的损失忽略不计)

(1)充分反应后生成沉淀的质量为_____g;

(2)求该工业废水中硫酸的质量分数。

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4.某兴趣小组发现一袋腌制松花蛋的泥料,配料表上的成分是氧化钙、纯碱和食盐。

他们要用氢氧化钠溶液测定某硫酸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实验如下:

取25g该硫酸溶液,加入到烧杯中,然后把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不断滴入烧杯中,同时用电子pH计不断读取反应时的pH,得出如图所示的关系(硫酸钠溶液显中性),求;

(1)该硫酸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

(2)配制500g上述硫酸溶液,所需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溶液的质量_______.

七、探究题

25.化学兴趣小组探究金属的性质时,将一段去除氧化膜的镁条,放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写出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充分反应后静置,发现试管中有灰白色沉淀。

(提出问题)

灰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

(猜想假设)

小华认为灰白色沉淀为碳酸镁(MgCO3),其他同学认为不需要实验就能否定小华的猜想,理由是_。

小宇认为由于反应后氯化镁的生成量偏多,灰白色沉淀为不能再溶解的氯化镁固体。

小彤认为灰白色沉淀为脱落的镁粉细颗粒。

(实验探究1)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①取试管中的上层清液,加入适量的氯化镁固体

氯化镁固体 (选填“溶解”或“不溶解”)

小宇猜想错误

 ②取适量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稀盐酸中

______(选填“有”或“没有”)气泡冒出

小彤猜想错误

基于以上探究与分析,原有猜想均遭到了否定。

(查阅资料)

HCl+AgNO3═HNO3+AgCl↓,AgCl是一种白色沉淀。

(实验探究2)

他们又另取灰白色沉淀放入试管中加热,将蘸有硝酸银溶液的玻璃棒伸入试管内,玻璃棒上的溶液出现白色浑浊,证明产生了______气体。

再将湿润的石蕊试液浸泡过的滤纸条悬于试管口,试纸变______色。

同学们请教老师后得知,足量的镁与稀盐酸反应时,溶液会经历从酸性到碱性且碱性逐步增强的过程,从而生成了碱式氯化镁沉淀。

据文献介绍,碱式氯化镁的化学通式可表示为Mgx(OH)yClz,其不溶于水,能与酸反应。

(反思拓展)

(1)做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镁条的用量宜少不宜多。

(2)铁片和铜片放入稀硫酸中产生的现象也不相同,据此推测出铁的活动性比铜______。

还可根据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来确定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取一定量的碱式氯化镁沉淀(Mgx(OH)yClz),溶于稀硝酸,将所得溶液分成两等份。

①向一份溶液中滴加过量的NaOH溶液,生成了1.16gMg(OH)2沉淀;

②向另一份溶液中滴加过量的AgNO3溶液,生成了1.435g沉淀。

通过计算得知:

x:

z=_________,所得碱式氯化镁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D

B

D

D

D

A

B

C

B

B

C

C

C

A

二、填空题

16.3ArFe3O44SiO2Hg

17.6H2SO4HNO3ABC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18.2NH3・H2O+H2SO4=(NH4)2SO4+2H2Oadc

三、简答题

19.单质C2NaOH+SO2=Na2SO3+H2O

20.实验、观察、推理镁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四、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