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六语文11册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0575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11 大小:8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六语文11册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小六语文11册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小六语文11册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小六语文11册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小六语文11册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六语文11册教案设计.docx

《小六语文11册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六语文11册教案设计.docx(1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六语文11册教案设计.docx

小六语文11册教案设计

西师版六年级上册第一课

《北京的色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灵活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从秋色和建筑两方面,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3、领悟作者的细致观察,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7段,积累描写色彩的词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秋色和建筑两方面,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的细致观察,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灵活运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

北京)看到“北京”,你们会想到什么?

2、(板书:

的色彩)齐读课题,找到题眼,并质疑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轮读课文,师生评价正音。

3、检查生字新词

重点指导“裱”“褪”的“衣”字旁,”栌”的“卢”的书写,“砂”和“沙”字义的区别

4、默读课文,找到课文中能概括北京的“色彩”的句子,并勾画出来。

  启发学生在首尾段落中,找总起句和总结句。

     总起句:

深秋时节的北京城,很快便以她那壮丽而辉煌的色彩驱除了我的偏见。

     总结句:

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

5、根据总分总的结构,理清课文层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秋色和建筑两方面,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2、领悟作者的细致观察,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7段,积累描写色彩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本节课继续学习《北京的色彩》。

二、细读理解

指名读1——3自然段,理解:

1、“飘”可以换成哪些词?

用“飘”好在哪里?

2、作者到北京之前和之后,对北京的感受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三、品读感悟

1、默读课文4——8自然段,思考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北京的色彩的?

(第4、5、6段从“自然风光”,第7、8段从“人文景观”)

2、汇报交流。

3、指名读4、5、6自然段,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游览的地点发生了什么变化?

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感悟北京色彩的“壮丽而辉煌”。

4、交流以上问题并渗透划分第四自然段层次,说出层意。

5、教师抓重点词语点拨,如:

“征服”在这里指什么?

“纷纷扬扬”写出了什么感觉?

把“银杏树叶”比作“蝴蝶”和“黄绢裱制的小扇面”有什么好处?

.......

6、指导朗读(指名读,范读,比赛读,想象画面读等)

7、自读描写“人文景观”的部分,对比古迹与现代建筑的不同风格。

8、指导朗读,读出不同的风格。

四、再读升华

1.再读勾画出的概括全文的句子,想一想:

这样的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

2.理解“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这句话的含义,从而感受到作者为首都北京自豪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1、积累课文中描写色彩的词语。

2、背诵课文4、7段。

【板书设计】

北京的色彩

自然风光纷繁和谐

壮丽而辉煌深沉凝重热爱自豪

人文景观

热烈明快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

?

3、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记叙的感情色彩。

2、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3、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4、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学生简介鲁迅。

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这段往事,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1、学习词语

2、解题:

①文章标题点明了文章写哪两个地方的生活?

明确: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

?

?

?

?

?

?

?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②“从……到……”表明文章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

?

?

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记叙的。

3、熟读课文

4、快速阅读课文,?

思考下面问题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

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

(1)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

(2)两个生活片段中各写了哪些好玩的事情?

百?

草?

园:

?

?

?

[1]有趣的动植物

(2)[2]神奇的传说(3-6)[3]雪地捕鸟(7-8)

三味书屋:

?

?

?

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问“怪哉”虫——充满好奇心;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玩耍;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上课时偷偷在下面玩纸盔甲,画画儿)

(3)你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印象?

你觉得作者笔下的这位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

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作者笔下的先生:

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

(4)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课后练习一)

5、读课文理解上述问题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字词听写

2、检查上节课作业

二、整体感知

读课文明确本文所写内容

三、研讨分析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

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

“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这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

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

所以不矛盾。

2、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景物,是什么?

?

?

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

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

还有莱畦,石井栏。

3、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

?

(?

如何进行描写景物。

(1、)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

?

(2、)多角度写景,色形声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

(找出色、形、声、味及春、夏、秋景的词语)?

(3、)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

(4、)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

(5、)“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4、?

读课文,加深体会,加强记忆。

5、朗读课文第3至8段,回答下列问题。

(?

1)、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

?

?

?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2、)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五、小结:

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六、布置作业

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

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

七、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

1、词语听写

2、上节课作业

二、整体感知

?

?

?

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三、研讨分析

1、“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

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

表达了什么意思?

(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2、这一段过渡文字里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3、阅读关于三味书屋的描写部分,思考

A、?

“我”对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主要是敬慕先生,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

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B、问:

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

?

?

?

?

(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

)?

C、问:

“他有一条戒尺。

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

?

?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

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

?

先生以他的品行“方正、质朴、博学”以及对学生的宽容获得了少年鲁迅的崇敬。

?

D、第二部分表现三味书屋学习生活什么特点?

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

?

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四、作业

作文片段练习。

?

A.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写一段童年有趣的生活。

?

B.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语言、动作,让同班同学一看就知道写的是哪位老师。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

“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

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

”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

“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

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

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

”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

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

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

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

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

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

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

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

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

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词语朗读。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划一划相关句子。

三、明确学习要求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默读课文上面的阅读提示,看看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学习要求。

  总结归纳:

  1、抓住景物特点。

  2、体会作者写法。

  3、积累优美语句。

四、根据要求学习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

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

⑴ 衬托,如:

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⑵ 比喻,如:

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2、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

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

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

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

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

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3、朗读四自然段:

  

    自读交流:

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五、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

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小学课文《鸟的天堂》教学案例设计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

1了解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你来到环境优美的地方游玩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

今天,我们就去

感受一下作者来到鸟的天堂的快乐心情吧!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投影出示课文插图,读读描写大榕树的句子:

  

(1)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榕树的?

主要写了榕树的什么特点?

  2.理解重点语句,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2)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3录音范读

  4.小结:

  这一段作者由“远”及“近”地对榕树的大小,它的根、叶、干、枝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了描写,这是静态描写。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大家思考: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再读讨论:

  作者是怎样描写众鸟纷飞的活动情景的?

标出有关语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3.感情朗读,体会这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小结:

  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鸟的活动——不同大小,不同羽色,不同动态的鸟,构成了一幅“百鸟图”。

是对事物变化活动的描述,这是动态描写。

  四、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第四段,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读懂了什么。

  2.理解重点句: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3.感情朗读。

  五、围绕重点,学习表达方法

  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按游览路线写了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

两天的记游,重点不同,方法也不同。

那么作者是怎样来写所见所闻的,我们一起来研究。

  1.默读课文相关部分,思考:

  

(1)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和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

1投影比较两次的不同

2同学们讨论

(2)这棵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3)文中哪些地方是静态描写?

哪些地方是动态描写?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讨论交流

  六、总结

 1,此时 你想说什么?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作业设计:

  1.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

请你把它抄下来。

  2.“鸟的天堂”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并搜集一些有关材料,为导游写一篇解说词。

 板书设计

5歌词两首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二、重点难点理解时代背景

  三、教学时间:

3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

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有什么了解呢?

请同学们自由说说看。

   4、放录音:

《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2、检查处学效果。

    

(1)出示词语:

      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

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

洗涤。

      尘埃:

尘土。

      磅礴:

气势盛大。

      灌溉:

把水输送到田里。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

哪些地方读懂了?

互相交流。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乳 汁 哺 挽 涤 埃 灌 溉

   2、指导写字:

    乳:

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

左窄右宽。

    灌、溉:

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一些。

   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

    《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2、出示: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人母亲的情怀。

    引读。

   3、自由读。

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

   4、交流:

(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情怀”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5、精读第1节: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交流。

      出示:

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

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

哪些词提示了你?

     (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

    (3)默读第1节,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交流:

      出示:

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哺育各族儿女”:

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指导朗读:

这一句我们要读得很深情。

    (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6)齐读第1节。

指导背诵第1节。

   6、精读第2节。

    

(1)听录音,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

“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灌溉花的国土”:

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起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推动新的时代”:

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师引读:

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4)指导朗读第2节。

    (5)指导背诵第2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