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学读书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90388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推广学读书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农业推广学读书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农业推广学读书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农业推广学读书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农业推广学读书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推广学读书报告.docx

《农业推广学读书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推广学读书报告.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推广学读书报告.docx

农业推广学读书报告

我们的收入怎么这么低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8亿生活在农村,研究和思考中国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否则就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农业的发展速度一直滞后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

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孩子,亲眼见到家乡的农村的经济发展,但是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家乡的经济还是很落后,大家努力的使城乡差距变小,但是现实却在背离大家的愿望,在我以前简单的认为是政府没有给予我们机会去发展,搞试点从不在我们这里,只会怨天尤人,但是慢慢的才发觉原来我们还是很落后,不管技术,知识,还是外界其他因素,我可以说如果我们还是这样下去,我们会被社会乃至全世界淘汰。

常常我都会想为啥江苏江阴华西村是村庄里的都市、河南省新乡县刘庄村是中原小康第一村、深圳市龙岗区南岭村有着江泽民、胡锦涛两位领导同志对南岭村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为啥我们家乡就没法这样发展呢?

看了第四章的第一小节,我才真的明白了这都是什么原因了。

在以前的我看来,每年家里的收入都有很大的提高,以前没电视,现在能买上电视了,以前没有用上电话,现在有了,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了,我们就会觉得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却没有想到原来农民人均收入增幅是在下降的。

如下图

其实我每次看到关于农业致富的电视节目时,我总是想:

那些发展农业的人,怎么会想到要发展那个产业呢?

是什么让他们有那么大的激情呢?

怎么同样的土地,同样的条件,怎么我们就没法去发展呢?

每年那么多的农民工出门打工,他们为啥不发展自己的土地呢?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呢?

在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经济持续低迷,消费不旺,导致对农副产品需求总量的下降,农产品呈结构性过剩,形成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中出现现金收入与实际收入比例不合理,实物收入比重偏大且不真实,近年来许多地方农民收入的增长,其实是卖不出去的粮食和其他剩余农产品库存的增长,是农民手中可支配收入减少,实际上农民的收入就进一步的降低。

其次,农民素质不高,文化程度有限,对科技农业的了解、运用、推广有很大的难度,而且农产品在市场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农民的收入风险大,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等。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人均收入呢?

增加农民的收入,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比如政策支持、资金和科技投入等,但从根本上讲,农民增收还要靠市场,靠农民自己,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行政调拨资源的手段已不再适用,以国家目前的财力,靠大量补贴来解决农民的致富问题,既不现实,也不可持续,不可想象,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8亿农民能够退守在一个非市场化的"小岛上",依赖外界输送"给养"能够生存下来,更不要说富裕起来。

当前我们发展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近几年来,国家放宽农村经济政策,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这基础上,应该引导农民搞好科学文化素质,更快的发展农业生产。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农业的政策有过几次大的调整,每一次调整的出发点都是尽量解除政策对农业的束缚,使农业劳动力得到充分的解放,特别是近年,政府不但完全减免了几千年来一直附着在土地上的税赋,而且还拿出巨额的资金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

农村城乡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出路,是农村工业经济活动在地域点上集聚后,带动相关第三产业相应发展后的结果,农业为城乡提供食物产品、原料产品、人力资源、资金积累、土地空间,而城乡化为农产品提供市场、提供导向,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城乡化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是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这为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创造了条件,会拉动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城乡建设会形成大量反哺农业的资金,从而对农业发展形成有力的资金支持。

培育和壮大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合作社+农户"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农民要赋予,农民要振兴,农民必须给自己学会在市场中"游泳"到市场上打平,这不仅需要完善我们的户籍与土地经营制度,而且更需要用现代化市场经济知识,去武装农民,增强农民适应市场,把握市场的能力。

在农村经济发展上,我们还欠缺很多,还有很多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是落后的地方出来的人,我们需要将先进的技术,高端的知识带回去,我相信我们不会永远都在低收入下生活,我们会依靠科学技术来发展农业,我们会不断的运用和推广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素质。

我们会努力变成"四川省成都市高碑村是大城市近郊农村城市化的典型(四川省成都市高碑村发展,是与20世纪90年代簇桥乡地区发展变化的大环境分不开的,高碑村的发展是以城市交通设施的改善和延伸为契机,依托区位优势动员社会资源,大市场带动大产业,促进经济非农化的发展模式)"的下一个典型。

参考文献:

【1】陶佩君.农村发展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

【2】张秀生,陈立兵.村经济发展,武汉大学生出版社

【3】贾华强,石霞.农民的经济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4】王松霈,王梦奎.农村经济概说,北京出版社

【5】冯海法.农村城镇化发展探索,新华出版社篇二:

农业推广学复习题(有答案)

《农业推广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农业推广:

(狭)农业创新的传播活动。

(广)农业创新的传播、采用和扩散活动。

2.相对经济效果:

[新成果单位面积亩产量(产值)-对照单位面积亩产量(产值)]×单产(产值)增量缩值系数

3.农业创新传播:

指推广组织、科研院校及其科技人员通过宣传、培训、试验、示范等活动,有意识地推广农业创新的过程。

4.项目推广:

以特定地区特定时间内,借助项目经费,从事以项目内容为课题的农业推广活动。

5.农业创新集群传播:

是推广人员把农民集中起来传播创新的方法。

6.农业推广学:

研究农业创新传播、采用、扩散规律及其方法的科学。

7.推广上的农业创新:

指应用于农业领域内的成果、技术、知识、信息等对推广对象而言是新事物的统称。

8.农业推广示范:

在推广过程中,以观看实物、讲座说明和动手操作,直接有效地此向农民展示科研成果,加深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兴趣和认识的一种活动。

9.农业创新扩散:

指一项创新被传播到农村之后,农民之间对创新的交流沟通和模仿学习的过程,是农民的无意识推广活动。

10.农业创新人际传播:

农业推广人员与农民单独接触,通过交流传播农业创新的过程。

11、案例研究法:

从若干典型案例中找出一般性规律的研究方法。

12、经验效应:

指人们凭借过去的经验来认识某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

13、成果示范:

把在当地试验成功的某项技术成果,在农业推广人员的指导下,由科技示范户采用,将其技术成果在大田生产的表现展示出来,引起周围农民的兴趣,鼓励他们效仿采用的一种推广方法。

14、推广度和推广率:

推广度:

反映创新技术推广程度的指标。

推广度=(实际推广规模/应推广规模)×100%。

推广率:

16、先驱者农民:

最早接受或采用具有创新性的知识或技术的农民。

17、刻板效应:

指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将某一类人或事物的特征给予归类定型,然后将这种定型的特征匹配到某人或某事上面。

18、现代农业:

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形成贸工农紧密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19、半结构访谈:

当访谈的框架是受控制的时候,在访谈的过程中融入参与式的方法,则会使访谈具有更多的对话式的、非正规的,访谈者和被访谈者就某一主题进行轻松交谈的特点,这就是半结构访谈。

20、组织传播:

组织内部、组织之间、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关创新的信息交流过程。

21、农村发展:

农村从经济不发达走向经济发达的历史过程。

22、传播:

广泛散布

23、农业创新扩散:

是指一项创新被传播到农村之后,农民之间对创新的交流沟通和模仿学习的过程,是农民的无意识推广活动。

24、沟通: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借助共同的符号系统彼此交流各种信息的过程。

(推广人员与农民之间以及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农业创新信息交流的过程)

25、社会态度:

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对某种对象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

26、普及:

大面积地传布

27、创新的相对优越性:

只人们认为某项创新比它所取代的原有创新优越的程度。

28、社会心理:

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普遍感受和理解,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

29、田间插旗:

推广人员在田间发现生产技术问题,未遇到当事人而将解决办法写到事先准备好的小纸旗上,插到农户易于发现的地方,传播技术的方法。

30、问卷调查法:

通过调查对象回答问题的方式收集资料的方法。

31、意见领袖:

是一个社会系统中在某一件事或大多数事情上对其他系统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

32、需要:

人对必需而又缺乏事物的欲望或要求。

33、经验效应:

指人们凭借过去的经验来认识某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

34、方法示范:

在推广工作中,通过实际操作向农民演示某种技能的一种方法。

35、农业创新传播:

指推广组织、科研院校及其科技人员通过宣传、培训、试验、示范等活动,有意识地推广农业创新的过程。

36.接近性:

指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在信仰、民族、外貌、籍贯、专业、个性、情趣、背景、价值观、距离等方面的相似程度。

38.现场指导:

推广人员在生产现场,指导农民认识生产问题、解决生产问题和正确采用新技术的传播方法。

39.农业推广咨询:

针对推广对象的需要和问题,把有用的信息传递给推广对象,并帮助其有效地运用这些信息,改善生产和生活状况的服务过程。

40.目标市场:

指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企业所确定的为之服务的最佳细分市场,也就是准备开拓和占领的市场。

41.随机误差:

在严格控制非试验条件相对一致后,由于偶然原因或难以控制的因素引起的,没有规律性和方向性的误差.

43.巡回指导:

推广人员走乡串户,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的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的活动。

44.大众传播:

职业传播者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电影、书籍等媒介,按照一定制度,向人数众多、范围广泛的人们公开传递信息的过程。

45.元认知:

就是对认知的认知。

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

46.主题访谈法:

研究人员就某个事先预定的问题与调查对象面对面交谈,获取资料的

方法

48.集体指导法:

指推广人员在同一时期内把条件相近和相似的农民组织起来,采取小组会议、示范、培训、参观、考察等方法,集中进行指导和传递信心的交流方式。

49.推广分摊系数:

指推广单位在所取得的纯收益中应占的比例。

50.动机:

指一个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意念和想法。

二、单项选择

1.自己亲自选育水稻,并令下属示范推广的皇帝是(d)。

a、汉武帝;b、唐太宗;c、宋太宗;d、清康熙。

2.在二十世纪90年代,四川农民采用创新的第一信息来源是(c)。

a、大众媒介;b、亲朋邻居;c、乡镇推广站;d、集市贸易

3.作物杂种优势机理的发现是(b)。

a、开发性成果;b、基础性成果;c、应用性成果;d、理论性成果

4.以下哪项不是知识学习的过程(d)。

a、获取知识;b、保持知识;c、应用知识;d、传播知识;

5.动机不具备以下哪个作用(c)。

a、始发;b、导向;c、认知;d、强化

6.在农业创新传播工具中,环境管理属于(c)。

a、身体动作,b、副语言;c、非语言;d、自我表现。

7.实行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农业推广体制的国家是(a)

a、美国;b、英国;c、日本;d、中国

8."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属于(a)推广方式。

a.企业牵动;b、技物结合;c、项目推广;d、农业开发

9.向农民推广和销售新品种的种子是(d)经营传播。

a、产前;b、产中;c、产后;d、ac

10.以下哪项不是影响农民采用行为的主要因素(d)。

a、环境因素;b、生理心里因素;c、世界观;d、创新的技术原理

11.十九世纪中叶,爱尔兰为防治(c)病害,开展了近代推广史上的一次重大活动。

a、小麦;b、大豆;c、马铃薯;d、玉米

12.一个作物新品种的配套技术是(d)。

a、无形科技成果;b、有形科技成果;c、应用性成果;d、ac

13.改变农民行为关键的一步是(b)。

a、知识的改变;b、态度的改变;c、技术的改变;d、经济条件的改变

14.在向农民人际传播前先(a)。

a、认同;b、同化;c、内化;d、顺应

15.农业普及所是(c)农业普及的主体和实施机构。

a、美国;b、英国;c、日本;d、中国

16.演讲稿的中心论点是(b)。

a、标题;b、主题;c、内容;d、摘要

17.根据操作条件理论,对人行为影响最大的是(d)。

a、外因;b、内因;c、外部强化;d、ac

18."情人眼里出西施"是(d)效应。

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刻板效应;d、移情效应

19.在创新采用的感兴趣阶段,(b)的推广方法效果较好。

a、大众传播;b、成果示范;c、技术指导;d、小组讨论

20.大学最早进行校外教育的"推广教育"活动的国家是(c)。

a、德国;b、美国;c、英国;d、日本

21、十九世纪中叶,爱尔兰为防治(c)病害,开展了近代推广史上的一次重大活动。

a、小麦;b、大豆;c、马铃薯;d、玉米

22、一个作物新品种的配套技术是(d)。

a、无形科技成果;b、有形科技成果;c、应用性成果;d、ac

23、改变农民行为关键的一步是(b)。

a、知识的改变;b、态度的改变;c、技术的改变;d、经济条件的改变

24、与农民沟通之前先(a)。

a、认同;b、同化;c、内化;d、顺应

25、农业普及所是(c)农业普及的主体和实施机构。

a、美国;b、英国;c、日本;d、中国

26、演讲稿的中心论点是(b)。

a、标题;b、主题;c、内容;d、摘要

27、根据操作条件理论,对人行为影响最大的是(d)。

a、外因;b、内因;c、外部强化;d、ac

28、"情人眼里出西施"是(d)效应。

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刻板效应;d、移情效应

29、在创新采用的感兴趣阶段,(b)的推广方法效果较好。

a、大众传播;b、成果示范;c、技术指导;d、小组讨论

30、大学最早进行校外教育的"推广教育"活动的国家是(c)。

a、德国;b、美国;c、英国;d、日本

31、自己亲自选育水稻,并令下属示范推广的皇帝是(d)。

汉武帝;b、唐太宗;c、宋太宗;d、清康熙。

32、在二十世纪90年代,四川农民采用创新的第一信息来源是(c)。

a、大众媒介;b、亲朋邻居;c、乡镇推广站;d、集市贸易

33、作物杂种优势机理的发现是(c)。

a、开发性成果;b、基础性成果;c、应用性成果;d、理论性成果

34、推广者采用暗示法影响农民心理时,一般影响较大的是(c)。

b、男性;b、女性;c、文化程度高的人;d、年龄大的人;

35、农业推广沟通的客体是(c)。

a、推广人员;b、农民;c、农业创新;d、ab

36、"绿色证书"工程的重点是(d)。

a、中专毕业生;b、乡村干部和技术推广员;c、有技术的农民;d、bc

37、实行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农业推广体制的国家是(a)

a、美国;b、英国;c、日本;d、中国

38、"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属于(a)推广方式。

a、企业牵动;b、技物结合;c、项目计划;d、农业开发

39、向农民推广和销售新品种的种子是(d)服务。

a、产前;b、产中;c、产后;d、ac

40、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拨的语言阐述科学道理的文章一般是(c)。

a、调查报告;b、论文;c、广告;d、科普文章

41、最原始的农业推广活动是(c)。

a、跳跃式;b、辐射式;c、父传子、师传徒;d、波浪式

42、椐日本研究,从创新采用过程看落后者农民试行的时间(a)。

a、最短;b、最长;c、比先驱者长;d、比早期多数长

43、一个作物新品种的配套技术是(c)。

a、开发性成果;b、基础性成果;c、应用性成果;d、理论性成果

44、把蔬菜地膜栽培的方法借用到大田作物栽培上的思维方法是(b)。

a、侧向思维;b、发散思维;c、逆向思维;d、动态思维

45、根据平衡理论,当一个人的认知不平衡时,就会引起内心的(d)。

b、高兴;b、紧张;c、不愉快;d、bc

46、农民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是(c)。

b、自学;b、听广播;c、相互学习;d、看电视

47、我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d)型农业推广组织。

a、项目;b、行政;c、教育;d、自助

48、我国水稻、玉米等杂交种子生产技术的推广属于(b)推广方式。

a、一般;b、产品专业化;c、群众性;d、项目

49、项目的可靠性和相对稳定性是项目(b)性的表现。

a、需求;b、适应;c、先进;d、成熟

50、一般由标题、正文、署名和日期几部分组成的文章属于(b)。

a、论文;b、总结报告;c、科普宣传;d、演讲稿

51、传统农业生产利用的动力主要是(a)。

a、人畜力;b、电力;c、石油;d、煤

52、美国学者罗杰斯包最后才接受创新和拒绝接受创新的人称为(a)。

a、最后者;b、顽固者;c、胆小者;d、反对者篇三:

农业推广学复习总结

农业推广新整理

绪论

1.狭义农业推广:

是指对农事生产的指导,即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通过适当的方法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生产中应用,从而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2.广义的农业推广:

农业推广是在改进耕作方法和技术、增加产品效益和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提高农村社会教育水平方面,主要通过教育来帮助农民的一种服务或体系。

(推广工作的重点包括:

对成年农民的农事指导,对农家妇女及其他人员的家政(农家生活教育)指导,对农村青年的4h教育即"手hands、脑head、身health、心heart"教育。

3.现代农业推广是一种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传播过程),并且帮助他们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观念来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或技术(教育过程)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4.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将农业技术界定为"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

农业技术具体包括:

(1)良种繁育、栽培、肥料施用和养殖技术;

(2)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和其他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3)农产品收获、加工、包装、贮藏、运输技术;

(4)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

(5)农田水利、农村供排水、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技术;

(6)农业机械化、农用航空、农业气象和农业信息技术;

(7)农业防灾减灾、农业资源与农业生态安全和农村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8)其他农业技术。

第一章

1.创新:

可以是新的技术、产品或设备,也可以是新的方法或思想。

创新并不一定或并不总是指客观上"新"的东西,也可以指解决问题的一种较新的方法。

2.农业创新是应用于农业领域内各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的统称。

3.创新采用过程:

是指农民群众从获得农业创新信息到最终采用的心理、行为变化过程。

分为5个阶段

1)认识阶段(即感知阶段)

2)兴趣阶段

3)评价阶段

4)试用阶段(即尝试阶段)

5)采用阶段(即接受阶段)

罗杰斯根据采用时间的先后,将采用者划分为5种类型:

1、革新先驱(即创新者)

2、早期采用者

3、早期多数

4、晚期多数(后期多数)

5、落后者(晚期采用者)

4.创新的扩散方式

传习式(世袭式)

接力式(单线式)

波浪式(辐射式)

跳跃式(飞跃式)

5.创新的扩散过程

4个阶段:

(1)突破阶段(农村中一些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农民技术员,文化素质高,改革意识强。

往往率先带头搞试验,实现0的突破。

(2)紧要阶段(关键阶段)

(一旦有10%-20%的农民采用创新,即使没有推广服务或发展措施的进一步支持,扩散也会持续进行。

(3)跟随阶段(自我推动阶段)

(4)从众阶段(随大流阶段)

第二章

1.农业科技成果:

在农业各个领域内,通过调查、研究、试验、推广应用,所提出的能够推动农业科学进步,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通过鉴定或被市场机制所证明的物质、方法或方案。

(1)基础性研究成果农业领域中客观自然现象的本质、机理及其生物体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变化规律。

(2)应用性研究成果应用性成果是指运用基础性成果的原理,对一些能够预见到应用前景的领域进行研究,开辟新的科学技术途径和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新工艺等。

(3)开发性研究成果是指对应用性研究成果寻求明确、具体的技术开发活动。

2.依成果的表现形式分类

(1)物化类成果:

基础性成果的科学知识赋予在有直接应用价值的载体中,形成新的物质形态的成果。

(2)方法技术类成果:

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技能等知识,以研究报告、论文、图纸、音像、配方、技术规程等形式表现。

2.科技成果转化:

通俗地讲:

对具有实用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取得经济、社会或生态效益的运作过程。

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条件

(1)成果质量:

创新性、成熟性、效益性、适应性、实用性

(2)转化体系建设:

成果产出系统、鉴定系统、推广系统

(3)农民需求:

农民是成果的使用者,是生产者,也是经营者

(4)政策与资金:

如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专利法。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

3.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常见的几种运行机制

1、科、教、推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农业科研、教学、推广部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2、技、政、物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

如科技攻关联合体、集团承包服务体

3、农业高新技术科技园的运行机制

如苗木工程、生物疫苗、温室栽培,科技含量较高

4、企业、基地、农户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1)南京丰程渡实业有限公司与宿豫县的蔬菜(荷兰豆、草莓等)基地及农户三结合。

(2)灌云金田集团与植棉乡(基地)、棉农三结合。

(3)江苏三大卷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