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一专题 第3课南州六月荔枝丹.docx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一专题 第3课南州六月荔枝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必修5学案 第一专题 第3课南州六月荔枝丹.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必修5学案第一专题第3课南州六月荔枝丹
第3课南州六月荔枝丹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贾祖璋(1901-1988),浙江海宁人,1920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生前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一生从事科普创作、编辑、翻译工作。
除创作、编写、翻译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外,还写出许多优秀的科普作品。
作品
《鸟类研究》《鸟与文学》《生物素描》《碧血丹青》《生命的韧性》《生物学碎锦》《花与文学》等。
评价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也是我国现代科学小品创作的先驱者和开拓者之一。
其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具有严谨的科学性、优美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二)人物轶事
贾祖璋拒入《科普作家词典》
贾祖璋特别憎恨弄虚作假、沽名钓誉的恶劣作风。
有一次,某省出版社为了赚钱,要出一本《科普作家词典》。
他们要求每一个想把自己的大名载入《科普作家词典》的人,撰写100字的小传;同时还要交100元的入选费。
贾祖璋接到“征集名单通知书”以后,严肃地说:
“‘科普作家’哪有自家封赠并花钱买来的道理,凡是作家都是通过自己的作品,在社会上得到读者的承认,而不是自己想当作家就可以花100元买来个头衔,来提高自身的价位。
”
(一)背景链接
荔枝是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一种果木植物,它的生理特性、生活习性以及生产情况不为我国其他地区的人们普遍了解。
为此,久负盛名的科普作家贾祖璋,在国家拨乱反正迎来科学的春天后的1979年5月写了这篇以荔枝为说明对象,以荔枝果为说明重点的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
(二)博览悦读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艺术美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具有艺术美。
它的艺术美主要体现在它的文学性上,而文学性又主要突出表现在文章的语言上。
这篇文章大量引用古典诗文,使语言生动活泼,以富有文学韵味的语言来传达科学知识。
文章标题用明代陈辉的诗句“南州六月荔枝丹”作题目,不但透露了荔枝的主要产地(南州——南方)、成熟季节(六月——夏季)、明显特征(丹——红色)等消息,简洁精练,而且使读者立刻会产生联想,脑海里出现一串串红艳艳的荔枝果,愉快的情绪在心中油然而生,读者自然进入一个良好的阅读心境,披文入胜。
文章开头,引用诗人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句子,形象生动的描绘,让人如见其色,如品其味,把生活经验和审美想象融合在一起。
在说明荔枝成熟的景象时,引用了“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诗句,在介绍荔枝壳膜时,引用了“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的诗句,这些句子,不仅绘形绘色,更用文学“夸张的说法”表达了人们对荔枝的赞美、喜爱之情。
尤其是在说到荔枝的储藏时,完整引用《过华清宫三首》第一首,既让读者仿佛看到当时送荔枝的真实画面:
送荔枝的快马烟尘滚滚飞奔而来,华清宫的宫门依次打开,太监宫娥簇拥着杨贵妃倚门而笑……逼真的描写,把人们带到了古老的过去,仿佛目睹了统治者的骄奢无度,领略了诗人的强烈不满,又巧妙地把现代科学的储藏知识与古代落后的储运手段比较,显示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引用宋徽宗和文徵明的句子,说明荔枝“性喜温暖”及移栽北限。
文章结尾,引用苏东坡脍炙人口的《咏荔枝》诗,借以展望现代荔枝生产美好前景,赞美社会主义。
语言的思想性自不待言,其形象性、情感性更是莫此为甚,意味无穷。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紫绡(xiāo)
(2)醴酪(lǐ)
(3)粗糙(cāo)(4)渣滓(zǐ)
(5)果脐(qí)(6)果蒂(dì)
(7)贮藏(zhù)(8)萌蘖(niè)
(9)卢橘(jú)(10)日啖(dàn)
Ⅱ.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龟龟兹(Qiū)乌龟(ɡuī)
(2)薄薄脆(báo)薄荷(bò)
(3)壳地壳(qiào)果壳(ké)(4)藏宝藏(zànɡ)贮藏(cánɡ)
2.语境辨析法
(5)交警在执法时主要是根据行驶证上记载(zǎi)的核定载(zài)客人数作为参照。
(6)这些声名狼藉(jí)的混混青年从酒吧出来就躺在了广场,互相枕藉(jiè)着睡着了。
(二)写准字形
1.副(fù)业辐(fú)射2.缔(dì)造谛(dì)听
3.跻(jī)身药(剂(jì)4.殉(xùn)难徇(xùn)私
(三)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不了了之:
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2.钻牛角尖:
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的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比喻固执地坚持某种意见或观点,不知道变通。
3.劳民伤财:
既使人民劳苦,又浪费钱财。
4.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
老李工作起来好走极端,有时做起事来干净利索麻利快,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在极短的时间里不了了之。
有时爱钻牛角尖,对一个问题,几天几夜都放不下。
辨析:
“不了了之”望文生义,使用错误;“钻牛角尖”使用正确。
Ⅱ.易混辨析
1.退化vs蜕化
课本
原句
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辨析
退化,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功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
蜕化:
虫类脱皮,借指事物向坏的方面变化。
续表
即境
活用
长江、黄河源头冰川退化并不能整体代表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状况,而党员干部如果不能做到严以律己,不能及时遏止贪念私欲,则会蜕化变质。
2.传诵vs传颂
课本
原句
苏轼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一诗,久为人所传诵。
辨析
传诵,辗转传布诵读;辗转传布称道。
多指诗文、故事、传说等作品流传、诵读。
传颂,辗转传布颂扬。
多指英雄人物的事迹、精神等传播、颂扬。
即境活用
烟台市市民邢永祥为传颂家乡英雄杨子荣而创作的歌曲在当地广为传诵。
第一步快读课文·明大意
全文共15段,请快速阅读课文筛选各段的关键词语,用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概括出每一段的说明对象或主要内容,并将其串联起来,填写在下面的方框里。
疑问―→形态―→色―→―→―→―→―→―→种子―→花期―→花―→―→荔枝谱―→―→。
明确:
疑问―→形态―→色―→―→―→―→―→―→种子―→花期―→花―→―→荔枝谱―→―→。
第二步精读课文·细揣摩
1.明确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文章结构简明严密、条理清楚的特点。
2.分析本文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学会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
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品味小品文精密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一、研习课文第1~2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1.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
白居易《荔枝图序》中描写荔枝的句子所体现的内容,正是课文要说明的重点,作者开头即引用,为下文进行具体说明做了铺垫,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同时引用名人文句,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体现了科学小品的文艺性特点。
2.第2段介绍荔枝的外壳,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作用如何?
答:
明确:
一是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指出缯与荔枝的壳在质地上的不同,增强了说服力;二是使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使原本枯燥的说明变得生动形象。
二、研习课文第3~6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3.试分析第3段的内部层次,并说明本段与文题的关系?
答:
明确:
本段分为两层,先点出成熟的荔枝颜色,紧扣题目中的“丹”(红色);后面用数字非常具体地介绍了荔枝的成熟期,突出了题目中的“六月”。
4.第4段的说明顺序怎样?
答:
明确:
这一段写荔枝的果形,先总说,后分说。
具体说明时,又是按照从上到下、从顶端到两侧,从一般到特殊的顺序来说的,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
5.第3~5段,写荔枝的颜色、形状和大小,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
明确:
写颜色,用了比喻和引用的说明方法,渲染了绚丽的色彩;写形状,主要用对植物学的术语(如蒂、果肩、果顶、缝合线等)做通俗的解释来说明的;写大小,主要是通过列数字来说明的,其中还引用有关的著作作为依据,来增强说明的准确性。
6.第5段的“通常”一词,体现出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答:
明确:
作者介绍荔枝的大小,列举了好几种不同的数据,这说明荔枝大小并非完全一样,所以介绍普通常见的情况,作者没有一概而论,而是用了“通常”一词,体现出作者语言的周密严谨。
7.第6段,引用徐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诗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为什么说是“夸张的说法”?
答:
明确:
(1)徐
的诗句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从形态和颜色两个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荔枝膜质薄、色艳的特点。
(2)“盈盈荷瓣风前落”是说荔枝内壁薄膜的轻盈,“片片桃花”则比喻荔枝的壳,因为文章有所交代,“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
用这样的诗句描绘出来,也就有些失实了,自然运用了夸张手法。
三、研习课文第13~14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8.第13段中,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列举我国古代对荔枝研究的书籍的数量?
答:
明确:
说明我国古代对荔枝研究的书籍很多,列举具体数目,证明了说法的真实性,也体现了作者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9.第14段引用汉武帝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
主要是用来说明荔枝喜温的习性,同时从侧面讽刺了统治者违反客观规律的愚蠢可笑、野蛮残忍的行为,增添了文学趣味。
恰当运用引用手法
本文征引资料十余条,提名的作者近二十人,年代则从唐、宋、明、清,直至当代,所引文字的作者包括文学家、科学家以及帝王等。
作者引用不是大段的抄录资料,而是较多地采用摘句行文或意引的方法,有时还把同一资料(如白居易《荔枝图序》)掐成两截用在两处,这样,资料虽多,行文却不累赘。
恰当地引用,既增加了文章的科学性,又丰富了文章内容,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
恰当的引用会使文章更精彩,那么,我们平时写作,应该怎样巧妙地引用古诗文名句呢?
1.用作题记,揭示主旨
题记是指位于文章标题下和正文前揭示文章主旨的独立段。
借用古诗名句作为题记,不仅能提携全文,凸显主旨,还能增添文采。
如:
“一个名人说: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伸出自己的手》片段)作者巧妙地借用这一名句作为文章的题记,贯穿全篇,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给全文定下了一个诗意美的基调。
2.开头引名句,起点高远
文章开头在不偏离主题的情况下,妙引诗词名句,往往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增加文章的文采。
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伴着时间的流逝,一代代先哲,一群群贤达在激流中沉淀,定格在属于他们的位置上,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做本色的自己才优秀。
”(《做本色的自己才优秀》片段)作者开篇不凡,引用孔子名言,在审视先哲贤达的历史地位的至高点上切入题目,令人赞叹。
3.穿插文中,诗意盎然
写作文时,如果在文中精心穿插几个名句,定能使文章诗意盎然。
如:
“隆冬时节,雪花纷飞。
到处粉妆玉砌,银装素裹。
‘厚冰无裂纹,短日有冷光’,冬天是寒冷的;‘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冬天是肃杀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冬天是孤独的。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但冬天的脚步无论如何也无法束缚人的情致。
因为冬藏的万物也许正酝酿着春天的梦想,它们心中有个不变的信念: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走进四季》片段)巧妙引用大量的诗词名句,突出了冬景的特征,表现自然对人的影响,抒发对四季的热爱,更为文章增添了诗情画意,显示了考生深厚的文学功底。
4.充当论据,支撑观点
在议论文中,如果引用蕴含深刻哲理的古诗名句充当事理论据,来支撑中心论点,会大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如:
“翻开那绵长的历史卷轴,映入眼帘的一位位名人志士,几乎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因而他们能够取得令人仰止的卓越功绩。
诗仙李白面对自己的人生曾有过迷茫与困惑,但其能重新树立对自己前途的希望,才写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千古绝唱,这不禁使人感到无限的振奋。
继续向前追溯,回到越王勾践的身旁,我体会到了他那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正是这种希望鼓励着他卧薪尝胆,肯于寄人篱下,最终凭国人的力量,‘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坚强信念,成为了春秋五霸中的最后一位霸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
”(《希望是力量之源》片段)文段所引用的两个名句,都能充分论证“希望对于人生的重要作用”这一观点,富有文采和说服力。
5.置于结尾,升华主题
在作文中,以诗文名句来结尾,可以使之成为点睛之笔,升华文章的主题,获得自然贴切、水乳交融的效果。
如:
“‘胜人者劲,胜己者强’,失败的英雄,坚强的人。
阿赫瓦里,太棒了!
”(《阿赫瓦里,太棒了》片段)引用老子的名言进一步揭示出失败英雄的可贵精神,点明了中心,升华了主题。
1.仿照画线句子,续写几个句子以组成文脉相通的一段话。
我品味过春天“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诗情画意;
参考答案:
我领略过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艳绝伦;我体会过“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冷静厚重;我感悟过冬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圣洁淡雅。
2.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诗词名句,以和后面的语句照应。
(1)“”让我懂得了追求的意义;
(2)“”让我懂得了执着的真谛;(3)“”让我懂得了奉献的价值;(4)“”让我懂得了豪迈的含义。
参考答案: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4)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
1.从教材中积累
贾祖璋自幼勤学好问,小学时听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中关于荔枝形态的诗句,就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少年时代,他目睹并体验了老百姓的种种苦难,深感民智未开、国家落后,皆因政治腐败、科学不昌。
因此,他从22岁起就开始科普创作,并出版了许多科普读物。
贾祖璋毕生酷爱书籍,他读书、编书、著书,终身与书为伍。
他工作的余暇,手不释卷地阅读有关生物、文学、历史方面的书籍,从中汲取营养,积累知识,拓展思路,发掘和充实写作素材。
他怀着一颗对祖国、对科学的热爱之心,一生致力于科学普及工作,虽年老仍笔耕不辍。
2.从历史中积累
顾炎武的马背书馆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学者。
他勤奋读书,后人说他“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
不管是在行军或避难中,他总是两头骡子驮着满满的书箱,书足有一个小书馆那么多。
每逢到了关口要塞,他就进行调查访问,如发现同平时所学有不一致的地方,就认真记录下来,回到茶房旅店,打开书来检查核对。
旅店主人怕多耗灯油,连续催他休息,他说:
“我多付油资就是了。
”有时行进在平原大道上,他就骑在马背上诵读古书,默背考证注释。
从此,人们就用“马背书馆”来赞扬顾炎武的苦学精神。
3.从现实中积累
王亚南绑身捧读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王亚南,自幼酷爱读书。
1933年,他乘海轮去欧洲,在红海上遇到了风浪,船身颠簸得使人东倒西歪,站不住脚。
这时王亚南捧着一本书在读,他大声呼喊船员,让人用绳子把他绑在一根柱子上。
船员以为他怕摔倒便照办了,但又觉得这种要求很可笑,离开时不禁好奇地回头一看,却被惊呆了:
王亚南已经在绳索固定好身子后聚精会神地读书了。
同船的外国人也报来惊异的目光,并赞叹道:
“啊!
中国青年真了不起。
”由于勤奋苦读,他终于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一生翻译出版了41部著作,发表了300多篇学术论文。
4.从名言中积累
(1)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2)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3)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
——门捷列夫
(4)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二)这样运用素材
成功来自勤奋。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古今中外,许许多多有成就的人,他们都是因为勤奋,才从众多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所佩服的人。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沉浸在数学中,常常废寝忘食,终于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中学时更是每天读书读到深夜,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法国作家福楼拜,他的窗口面对塞纳河,由于他经常勤奋钻研,通宵达旦,以至夜间航船的人们常把他窗口的亮光当作航标灯。
还有很多伟人的事例不胜枚举。
但他们的人生经历都说明了一个道理:
天才出于勤奋,成功来自勤奋!
该作文片段论述的中心是“成功来自勤奋”,围绕这一中心作者联想到现实中王亚南的例子,王亚南正是因为勤奋,才能够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①丹桂飘香时节,当你驾着舴艋小舟,漫游在温瑞塘河一带,放眼一望,便会见两岸田野丛丛绿树,累累黄果,好一幅优美的柑园丰收图。
这不禁令人想起叶适的《西山》诗:
“对面吴桥港,西山第一家。
有林皆橘树,无水不荷花。
”当然,现在除了瓯柑外,还有大量种植的温州蜜柑。
②温州蜜柑的身世很奇特,它虽以“温州”命名,但温州并不是它诞生的地方,而是它的祖籍地,因为温州蜜柑源于瓯柑。
它给后世留下一段中日文化、经济交流的佳话。
③15世纪初,日本有一位名叫智惠的高僧,到我国天台国清寺进香以后,取道温州乘船回国。
他在温州时,品尝了美味的瓯柑,就带了几篓瓯柑回到日本九州鹿几岛长岛村寺院。
院内和尚们分食后,把柑子随意地抛洒在园子里,想不到第二年春天竟然抽芽长出了柑苗。
几年以后,柑苗长大成树,开花结果。
后来,在这些瓯柑树中,发现一株结出的瓯柑都是无核的,于是就用嫁接的方法几经改进,终于培育出无核柑新品种。
因为它来源于温州的瓯柑,所以就定名为“温州蜜柑”,在日本国内广为种植,并且远销国外。
④瓯柑是温州特产,早在1000余年前就已开始种植了。
三国时,瓯柑就已名闻遐迩,据传曹操曾派人到永嘉选运了40担瓯柑。
唐朝开始,瓯柑和甘蔗、土布等列为朝廷的贡品。
北宋皇帝每年正月十五都要驾临端门,将温州贡柑分赐给文武大臣,谓之“传柑”。
苏东坡《答晋卿传柑》诗:
“侍史传柑御座旁,人间草木尽无浆。
寄予维摩三十颗,不知檐葡是余香。
”当时达官贵人皆以瓯柑为珍品,相互馈赠,文人墨客竞相传颂。
《永嘉闻见录》载:
“永嘉土产果品惟柑为最,以底平而圆者为上。
岁列进贡,以备正月十五日传柑之用。
九十月之间即摘送县中,装桶封送至省,以为贡品。
”苏辙《毛君惠温柑诗》:
“楚山黄柑弹凡小,未识洞庭三寸柑。
不有风流吴越客,谁令千里送江南。
”宋时都城开封街头已有瓯柑出卖,身价很高,每颗价值二三千钱。
《船屯渔唱》诗:
“霜后园丁剪摘鲜,《桔枝》才唱已装船。
谁知包贡宣和日,一颗真柑值二千。
”
⑤早在宋代,瓯柑中就已出现了少核或无核的“乳柑”。
《群芳谱》载:
“柑出泥山(今苍南宜山)为最,其味似乳酪,故名。
其木婆娑,其叶纤长,其花香韵,其实圆正,其肤里如泽腊,其大六七寸,其皮薄而味珍,胍不粘瓣,食不留滓,一颗仅一二核,亦有全无者,擘之香雾人,为柑中绝品。
”晁朴之有词赞曰:
“温江异果,惟有泥山贵。
驿送江南数千里,半含霜,轻噀雾,曾怯吴姬。
亲赠我,绿桔黄柑怎比。
”可惜,我国古代并没有把“乳柑”选育成无核的“温州蜜柑”。
⑥温州蜜柑在东瀛日本生活了400余年后,才回国定居。
据《瑞安文史资料》第九辑载:
1911年前后,瑞安务农会曾函托我国旅日留学生许璇引种果树良种。
许璇1913年毕业回国时,在东京附近选购了温州无核蜜柑种苗带回瑞安,用以改良瓯柑。
这是温州蜜柑首次回归故里。
1916年至1917年间,平阳黄朔初先生从日本回国时,亦带回日本兴津园艺场和兵库县川边郡稻野村的温州蜜柑种苗,在平阳郑楼、市郊九山湖畔和将军桥堍种植。
此后逐步扩大,成为柑桔中的新品种,据说现在当地还留有第二代老树。
19世纪30年代初,浙江和湖南的种苗商人还陆续从日本引进一些温州蜜柑良种,现黄岩和邵阳等地尚遗有原产母树。
1956年,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又先后几次从日本引进了12个温州蜜柑新品系,加以科学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
⑦从瓯柑外传到温州蜜柑回归故国,这一过程颇具传奇色彩。
如今,温州蜜柑已是柑桔大家族中最兴旺的一员,从宝岛台湾到高原西藏,从五指山麓到汉中盆地以及世界各地,处处都能见到它的倩影。
(有删改)
佳作赏析
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文章以平实的语言介绍了温州蜜柑的身世以及在中日交流史上的传奇故事,重点介绍了瓯柑的种植历史、回国定居的过程和推广种植情况,行文中大量引用史料、古诗文,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写作借鉴
1.学开头
文章开头先描绘一幅优美的柑园丰收图,又引用叶适的《西山》诗,自然引出说明的对象——温州蜜柑。
开头形式新鲜活泼,引人入胜。
2.学过渡
文章第①段最后一句“还有大量种植的温州蜜柑”,第②段“温州蜜柑的身世很奇特”,两个句子上引下联,类似于修辞里的顶真,过渡顺畅自然。
3.学引用
文章第③④⑤段,大量引用了古诗文和文献资料,说明了瓯柑的悠久的栽培历史、品种类别,和回国的传奇过程。
客观真实,依据充分,同时增添了文学色彩。
4.学穿插
文章第③段巧妙地穿插瓯柑经高僧智惠之手来到日本,并生根发芽,定居发展的故事,既说明了瓯柑的传布,又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5.学顺序
文章说明瓯柑的栽培历史时,按照“三国”“唐朝”“宋代”的时间顺序,说明瓯柑归国定居并发展时,又用“1916年至1917年间”“19世纪30年代初”“1956年”等词表明时间顺序,使得说明条理清晰。
6.学结尾
文章的结尾,简短整齐的语句“从……到……,从……到……,处处都能见到它的倩影”,既照应了开头描绘的优美的柑园丰收图,又写出了今天温州蜜柑的广泛种植情况。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①。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②。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③。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④)
注释:
①衣,长衣。
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就是今之披风,或名斗篷。
“同袍”是友爱之辞。
②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③泽,同“
”,内衣,指今之汗衫。
④《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谁说没有衣裳?
和你穿同样的战袍。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谁说没有衣裳?
和你穿同样的内衣。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准备!
谁说没有衣裳?
和你穿同样的战裙。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全诗三章,每章的首二句,都以问答的句式、豪迈的语气,表现出反侵略战争中秦国人民奋起从军、英勇无畏的气概。
全诗感情激荡,气势非凡,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诗章。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译文:
参考答案: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暮归,忘其牛。
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参考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
“这孩子想读书想的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
”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